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北京

北京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09-12-22 16:46:41 來源:北京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3311次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人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克服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不利影響,積極應對加入WTO后出現的新情況,緊抓機遇,開拓創新,大力推進首都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全面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全市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       綜合經濟

經濟實力:全市經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初步統計,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130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實現了預期增長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7746元,比上年增長8.9%,按當前匯率折算,約合3355美元。

產業結構: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    5%;第二產業1114.4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1920.1億元,增長11.4%。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3.1%、35.6%和61.3%,其中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所有制結構:非公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5%,比1997年提高23.5個百分點。5年來,非公經濟增勢強勁,年均增速高達25.9%,為全市經濟增長不斷注入新的活力。2002年,非公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6%,比5年前提高12.4個百分點。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繼續增強。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14.3億元,比上年增長18.5%。投資重點集中于住宅和基礎設施兩個方面。全年完成住宅投資634.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住宅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5%,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基礎設施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2.7%,從投資主體看,非國有單位投資是帶動全市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全年非國有單位投資完成1063.4億元,增長36.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8.6%,其中非國有內資企業完成投資716億元,增長44.3%,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39.5%。投資領域初步改變了前幾年過度依賴政府支持的局面。

消費市場熱點比較突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44.8億元,增長9.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3 %。消費熱點主要集中于交通、通信和住房等領域。全年銷售商品住宅1604.4萬平方米,增長42.3%(銷售額813.8億元,增長33.4%);銷售各類汽車26.0萬輛,增長13.7 %;城鎮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信方面的消費支出達到1271元,增長51.4%,增幅比上年提高24.3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傾向有所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0285.8元,增長15.3%,增幅比上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平均消費傾向為0.83,比上年提高0.055。服務性消費比重達到3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出口增幅超過上年。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我市積極推進“大通關”工作,狠抓新的出口增長點,不斷增強外貿企業市場競爭力,地方出口大幅增長。全年地方企業出口總值達到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1%,增幅提高15.8個百分點。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成為我市的主要出口商品,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達到63.5%和44.6%。

市場價格: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8.2%,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96.6%,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97.1%,分別比上年下降4.9個、2.8個和3.4個百分點。從動態看,2002年下半年以后,價格降幅趨于減緩,全年三類價格指數分別比上半年提高  0.6個、2.3個和0.3個百分點。

財政收支: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34億元,比上年增長25.9%,連續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分別為66.7億元和22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和25.6% ;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為100.0億元和61.3億元,增長17.6%和21.1%。地方財政支出625.5億元, 增長21.4%。

二、城市建設

道路建設:道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全面展開,城市快速軌道交通西線工程竣工通車,地鐵八通線進展順利。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區路網加密工程加快實施,德外大街、五環路二期、三期和六環路一期、京承高速路一期等陸續建成通車,二環路進行了全面改造,三環路改造正式開工。全年道路建設總投資153.9億元,比上年增長51.8%,占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達到37.4%。年末,全市道路總長度達到440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70公里;高速公路達到463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8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74.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20.6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了以軌道交通為先導,高速公路為龍頭、干線路為骨干、路網為聯絡線、縣鄉路為支脈的放射形交通網絡。

危舊房改造:全年城八區完成危舊房改造投資179.3億元,拆除房屋232.4萬平方米,其中危房89.9萬平方米,動遷居民近7.4萬戶。截止到年底,全市危舊房改造工程開復工總面積達到1160.8萬平方米,其中本年新開工454.6萬平方米,竣工332.2萬平方米。在危改過程中,我市十分重視古都風貌的保護工作,制定了《關于加強危改中的“四合院”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研究討論了《關于穩步推進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內房屋修繕和改建工作實施意見》,以妥善處理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關系

環境保護和治理:大氣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從1998年開始,全市先后分8個階段實施了數十項控制大氣污染的緊急措施,使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顯著下降,空氣質量明顯好轉。2002年,全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為203天,占全年總天數的55。6%,超過年初確定的55%的目標。全市能源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全年城近郊區共有1681臺燃煤鍋爐改用清潔能源,全市天然氣供應量達到18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2.5%。全年新增集中供熱面積800萬平方米,新增電采暖面積400萬平方米。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力度加強。清潔燃料公交車增加到1800輛。機動車尾氣路檢達標率已達90%。嚴格控制揚塵污染,治理裸露土地和季節性裸露農田397萬平方米和130萬畝。積極治理工業污染,關停5個水泥廠、20個石灰廠,四環路內12家有污染的企業搬遷或停產。

城市綠化取得新進展。繼續推進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城區建成51處集中大綠地,城市綠化隔離帶綠化面積達到110平方公里,“五河十路”綠色通道完成綠化366公里,山區人工造林20萬畝,五大風沙危害區完成造林4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和市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45.5%和40.2%,比上年提高6.2個和6.8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繼續加強。北環水系綜合整治工程正式開工,清河和涼水河污水截流工程加快建設。肖家河污水處理廠和清河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投入運行,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50萬噸,比上年增長17%。全市污水處理率超過45%的預期目標,比上年高了3個百分點。全市在250個居民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高安屯垃圾衛生填埋廠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市區垃圾日產日清,且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全年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6.5%,比上年高5個百分點。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體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公共交通運營車輛1.5萬輛,客運出租車營運車輛6.5萬輛,公共電汽車線路582條。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運送乘客48億人次(不含出租車),比上年增長6%;其中公共電汽車運送乘客43.2億人次,占90%;軌道交通4.8億人次,占10%。全年出租汽車客運量達到6億人次。

公用事業:城市水電氣熱供應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自來水售水量6.6億噸,其中生活用水5.6億噸。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371萬噸。全年北京地區用電384.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9%。年末天然氣家庭用戶達到191萬戶,占全市燃氣總戶數的57%。城市熱力管網集中供熱面積達到6915萬平方米。

三、       主要行業

農業:農業在結構調整中加快增長。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 5%,連續第三年保持4%以上增速。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2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0%,增幅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種植業產值 105.9億元,增長 6.8%,養殖業產值 129.6億元,增長12.8%。養殖業占農業的比重達到 55%,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糧食播種面積 253.4萬畝,比上年調減 21 %;各類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占耕地面積的比重由上年的41.3%上升到 45.4%。全年糧食產量82.3萬噸,糧食畝產 324.8公斤。主要農副產品產量穩定增長,肉類、蔬菜、牛奶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7%、4.1%、28.4%。

工業:工業生產總體繼續保持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70億元,比上年增長7.9%。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27.8%,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3.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23.3億元,增長8%;其中國有工業完成增加值164.3億元,股份制工業增加值26.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5 %、29.1%,外商及港澳臺工業完成增加值336.2億元,比上年下降0.8%。

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51.6億元,比上年下降0.6 %,高新技術產業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8.9%。

產銷銜接基本正常,企業運營狀況穩步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 98.2%,比上年下降0.9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52.2 億元,比上年增長8.7 %。利稅總額307.7億元,增長 10.9%。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5.2 %,比上年提高6.1個百分點。成本利潤率為4.94%,比上年提高0.09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80554元/人,比上年提高 14.7%。

建筑業:建筑業生產增勢強勁。在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住宅建設的帶動下,全市建筑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達到10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實現增加值244.4億元,比上年增長12%,增幅提高5.8個百分點。建筑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繼續提高, 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17679元,比上年增長11.1%。 建筑業實現利潤21億元,增長12.3%,人均利潤3688元,增長14%。

郵電通信業:郵電通信業穩步發展。全年郵電通信業實現增加值154.8  億元,比上年增長7.9%;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7.1%。

郵政業務有漲有落。全年訂銷報紙12.3億份,比上年下降8.9%;訂銷雜志5263萬份,比上年下降1.4 %;收寄特快專遞971萬件,比上年下降2%。郵政新業務發展迅速。全年完成商函制作28044萬件,比上年增長48.3 %;年末郵政儲蓄余額達到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8.3%。

通信業健康發展。固定電信穩步發展。全市局用交換機容量達804萬門,比上年增長13.2%。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585.5萬戶,比上年增長13.1%。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51.6線/百人,其中城市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74.3線/百人,鄉村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16.8線/百人。移動通信高速發展。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達到940萬戶,比上年增長49%;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82部/百人。此外,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短信等迅速擴展。

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平穩增長,運輸方式積極變化。2002年,交通運輸業實現增加值78.1億元,比上年增長0.5%。

貨物運輸平穩增長。全年貨運總量 30790.8萬噸,比上年增長0.8%。其中,鐵路運輸2370萬噸,下降5.4%;公路運輸28375萬噸,增長1.3%;民用航空運輸45.8萬噸,增長21.5%。

旅客運輸快速增長。全年旅客運輸量29559.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1.6%。其中,鐵路5170萬人次,增長8.8%;公路23112.3萬人次,增長39%;民用航空1277.3萬人次,增長17.2%。

商業:多元業態促進商業繁榮。全年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250.7億元,比上年增長7.1 %。大中型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總值3484.9億元,增長5.5 %;購進總值3199.2億元,增長5.5%。大中型商業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實現銷售收入3085.9億元,增長8.7%;實現利潤58.0億元,增長32.9%。新型商業業態快速發展,年末連鎖企業已達到139家,連鎖商業全年實現零售額326.3億元,增長31.2%,高于全市商業平均增速。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網上購物也有發展。年末已有家樂福、萬客隆、普爾斯馬特等20多家國際知名零售企業落戶北京,促進了我市商業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

金融保險業:金融保險業穩健發展。全年金融保險業增加值484.9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年末,北京市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15392.7億元,比年初增加3161.3億元,增量比上年增長 27.7%。其中企業存款余額 8562.8元,比年初增加1857.9億元,增量比上年增長 45.3%;居民儲蓄余額4389.7億元,比年初增加853.4億元,增量比上年增長39.2%。金融貸款余額9230.8億元,比年初增加1724.4 億元,增量比上年增長44.4 %。其中企業貸款余額8086.5億元,比年初增加1293.4億元,增量比上年增長52.6%;消費貸款余額1162.3 億元,比年初增加 431.0億元,增量比上年增長 24.2%。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2193.9億元,現金支出12111.7億元,收支相抵回籠現金82.2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市場快速發展。保費收入 226.8億元,比上年增長60.9 %。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4.2億元,增長 15.6 %;人身險保費收入182.6億元,增長77.8  %。

證券市場穩步發展。全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 13331.2   億元,比上年增長5.8 %;其中股票成交額4553.5 億元,比上年減少14.7%。全市發行A股上市企業68家,當年上市企業6家;通過證券市場融資152.17億元。

房地產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增加值129.8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1%。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89.4億元,比上年增長26.2%,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54.5%。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達7510.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384.4萬平方米,銷售1708.3萬平方米,分別是上年的125.9%、139.7%和141.8%。全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額813.8億元,比上年增長33.4%。

房地產開發熱點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資586.7億元,比上年增長26.4%,占房地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9.3%。商品住宅開復工面積5397.6萬平方米,增長24.1%;竣工面積1926.2萬平方米,增長38.2%。

四、       對外開放

外貿進出口: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據海關統計,全市海關進出口貿易總值525.1億美元,增長2.0%。其中進口總值398.9億美元,出口總值126.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4%和7.2%。地方企業進出口貿易總值為140.4億美元,增長4.8% 。其中進口為81.4億美元, 為去年同期的95.5%;出口總值59億美元 ,增長21.1%。從進出口結構看,出口增長快于進口增長,貿易逆差有所縮小。地方出口產品中,出口產品結構不斷改善,機電產品出口比重有所提高,全年出口機電產品37.4億美元,增長28.5%,占地方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3.5%,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對外服務貿易穩定增長。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額2.7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32億美元。年末在外人數2134人。

旅游:海外來京游客繼續增長。全年接待海外游客突破300萬人次,達到310.4萬人次,增長8.6%。旅游創匯收入達到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國內旅游發展良好,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1.1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5%;旅游收入930億元,比上年增長5%。年末,全市共有旅游定點飯店622家,其中星級飯店572家,客房數達到10.3萬間,比上年末增加1萬間。客房出租率達到61.7%。

利用外資:利用外資取得新進展。全市新批外資項目1370項,協議外資金額28.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4%和3.6%。實際吸引外資51億美元,其中客商直接入資17.9億美元,分別增長27.2%和1.4%。外資投向趨于合理,投向第三產業的外資比重為61.3%。跨國公司投資勢頭良好,全球500家跨國公司中已有160家左右在京投資。

開發區:開發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熱點。年末,各類開發區累計入區企業17592家,其中投產企業16309家。全年各類開發區實現總收入3020.9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實現工業總產值1689.3億元,增長25.0%(現價);實現利潤119.3億元,增長32.9%;上繳稅費144億元,增長23.9%。開發區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1億元,增長21.1%。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40多家在開發區設立了研發和生產基地。

中關村“一區五園”保持高速發展勢頭。年末園區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11340家,全年實現總收入2420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實現增加值537億元,增長17%(現價),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2%;上繳稅費110億元,增長23%。

五、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科技投入繼續增加,全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達  370億元,比上年增長7.8 %;其中R&D經費支出180億元,增長5.1% 。

科研機構和隊伍穩定。年末,全市開展科技活動的單位為3350    個,其中科研院所360個;北京地區擁有科技活動人員25萬人,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指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有中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19.7萬人,占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78.8%。

創業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年末,擁有孵化器 53家,居全國之首,在孵企業約1150家。提高服務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全年技術合同登記27038項,合同成交總金額221.1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181.0億元,保持全國領先地位。近年來,北京吸收本地區技術商品和輻射全國各地的技術商品,其金額和項數大致各占一半,技術市場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局面。

四大基地建設加快。軟件產業基地、北方微電子基地、生物醫藥基地、新材料基地等“四個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年末,認定軟件企業突破1000家,累計登記軟件產品達到3605個,全國約有70%的自主軟件產品在北京開發。以中關村開發區為主,生物醫藥制造產業群漸成規模,全市生物醫藥和新醫藥產業實現增加值16.4 億元,增長24.4 %。支持新材料領域7家企業上市。在微電子領域,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如“星光1號”、“星光2號”、“中國芯”等。

教育: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投入穩步增加,全年教育經費投入319.2億元,其中,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94.66億元。

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高考改革取得進展,春季招生改革試點順利進行,高考“3+X”考試科目改革平穩實施。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穩步推進,大學生公寓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年共竣工學生公寓53萬平方米,入住學生4萬人。總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的望京花園東區教師住宅竣工交付使用。年末,北京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2所,成人高等學校38所,全市有46所普通高校和124個科研機構培養研究生。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繼續擴大,全年招生人數為25.46萬人,高考錄取率達到74%, 18—22歲年齡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6%,居全國最高水平。

基礎教育走在全國前列。 全市學齡兒童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初中階段毛入學率保持在100%,普通高中特別是優質高中招生規模穩步擴大,普通高中實際招生8.5萬人,高中階段入學率達95%以上。

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快速發展。五年來,全市有30%的市民和50%以上的從業人員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年培訓量已達到500萬人次以上。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發展,五年共為社會輸送畢業生40.81萬人。目前全市已建立了8所社區學院,城近郊區80%以上的街道建立了社區教育中心或市民學校,社區教育進入了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北京教育信息網的遠程教學服務已輻射到全市10個遠郊區縣。作為 “數字北京”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校校通”工程進展順利。年末,全市建起校園網的小學校已有400所,高校46所。重點大學學生人均每年上網300小時以上,學生上網率在90%以上。

文化:文化藝術繁榮活躍。全市各主要劇場文藝演出1.3萬余場,引進國外及港、澳、臺地區來京交流項目131批,來京的涉外演出201臺、3290場次。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蓬勃發展,城鄉人民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年末,全市有區縣文化館20個,全市各街道和鄉鎮基本都建有基礎文化設施(文化站),建筑總面積18.2萬平方米。建成各類文化廣場972個,總面積454萬平方米,總投資14.6億元。以基層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業余文藝骨干為重點的基層文藝隊伍日益壯大,全市基層文化工作者隊伍共有12.4萬人,群眾業余文藝創作更加繁榮,涌現出一大批業余文藝創作精品。全市有31部作品和270余名業余文藝骨干在“群星獎”等全國各類文藝評比和賽事中獲獎。

公共圖書館事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市少兒圖書館為龍頭,區級圖書館為區域中心,鄉街文化站圖書室為基礎的公共圖書館體系。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26個,其中少兒圖書館5個;5個圖書館建筑面積達到萬平方米以上,平均每人擁有藏書2.8冊。全市有5家社區圖書館掛牌成立,成為北京市首批社區圖書館。

到2002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213個,電影院64個。北京地區電視節目17套,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9.9%。廣播電視播出時間位居全國前列。出版發行業經過改組改造,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年末,北京地區出版的報紙達到244種,總印數67.4億份,分別比上年增長0.4%和減少2.8%;出版的期刊達到2378種,總印數8.2億冊,分別比上年增長0.2%和1.3%;全市出版圖書81782種,總印數12.6億冊,分別比上年增長27.9%和22.6%。

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成果顯著。年內又有明長城遺址公園、菖蒲河公園等一批展示古都風貌的工程向公眾開放。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4處,歷史文化保護街區25處。市級財政加大對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的投入,到2002年底共投入3.3億元。全市面向社會開放的博物館達到118個,除固定展出外,每年舉辦臨展、巡展及外展200余個,參觀人次達1800萬人次。

衛生:衛生事業迅速發展。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力量不斷增強。全市衛生技術人員保持穩定,醫院床位年均增長1.8%,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6.31張,每千人擁有醫生4.64人。醫院硬件設施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一般醫療設備的普及率達到100%。

傳染病危害程度顯著下降,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市計劃免疫四苗全程接種率達到99%以上,計劃免疫相關疾病依然保持在較低水平,已連續18年沒有發現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例。全市人均期望壽命接近76歲。

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形成。2001年,全市開始進行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計劃對596萬城鎮職工分布實施。2002年是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第二年,年末實際參保人數達到325萬人,約占城鎮從業人員總數的55%。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建站工作已完成規劃的94.6%,89.4%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通過驗收。衛生資源進一步優化整合,32家大型綜合醫院與11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了定點協作關系,形成雙向轉診關系。

體育:群眾體育蓬勃發展。2002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43.79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達到41.83%;大中小學生體育鍛煉達標率達到95%以上。全民健身晨、晚練活動場所近3000個。全民健身工程的配建力度加強。全年配建1200個“居家工程”,39個“標準工程”,6個“市級工程”,總面積86.1萬平方米,總投資1.8億元,其中市體育彩票公益金投入達4500萬元。

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高。年末,全市有優秀體育運動員791人。2002年舉辦國際國內體育比賽37個項目106項次;市級競技系列體育比賽(奧運會項目)21個項目49項次;群眾系列體育比賽28個項目120項次。共獲得國際和全國性比賽獎牌110枚,其中金牌45枚,銀牌36枚。在釜山亞運會,我市共有52名運動員和17名教練員入選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了24個項目的角逐。其中有12人在7個項目的比賽中奪得20枚金牌、8枚銀牌和5枚銅牌,實現了我市參加亞運會奪取金牌數的歷史性突破。

六、人口、就業、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總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緩慢增長。年末,全市共有常住人口(在京居住半年以上人口)1423.2萬人,比上年增加39.9萬人,增長2.9%。全市人口出生率為6.6‰,比上年增加0.5個千分點;死亡率5.7‰,比上年增加0.4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0.9‰,比上年增加0.1個千分點。據公安部門統計,200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36.3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2%。

就業和社會保障:全市積極開辟就業渠道,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據勞動部門統計,2002年末,全市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6.0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35%,控制在2%預定目標以內。運行5年的再就業服務中心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實現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制度的平穩并軌。全市初步建立起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基本生活保障體系。

居民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3.92元,比上年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5%;全年人均消費性支出為 10285.83元, 比上年增長1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17.4% 。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 33.8%,比上年降低 2.7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  5880 元,比上年增長1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12.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4206元,比上年增長8.6%。

居民住房:居住環境有較大改善。全市住宅竣工2189.6萬平方米,增長21.3%;其中經濟適用住房竣工316.4萬平方米。全市城鎮居民人均使用面積由上年的17.62平方米上升到18.2平方米,增加0.5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 32.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6平方米。

附1   公報注釋: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中增加值為現價,除注明外,增長速度均按可比價計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3、居民平均消費傾向是指居民消費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4、社會勞動生產率按現價增加值計算。

5、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不含居民住宅銷售額。

6、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

附2   2002年經濟發展統計表:

指標名稱

單位

2002年

2002年為2001年%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億元

1744.8

109.5

億元

469.9

102.2

穿

億元

191.3

99.1

億元

1015.9

121.8

主要農副產品產量

糧食總產量

萬噸

82.3

78.5

蔬菜總產量

萬噸

545.6

104.1

肉類總產量

萬噸

73.5

112.7

鮮蛋總產量

萬噸

16.9

108.3

牛奶總產量

萬噸

55.1

128.4

水產品總產量

萬噸

7.4

100.0

出欄豬

萬頭

474.7

104.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成品鋼材

萬噸

750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142

供熱量

萬百萬千焦

2961

液化石油氣

萬噸

42

化肥(折純)

萬噸

1.0

水泥

萬噸

884

乙烯

萬噸

90.4

汽車

萬輛

24.3

彩色顯象管

萬只

751.3

顯示器

萬部

311

移動通信設備

萬部(信道)

58.2

微型計算機

萬部

415.7

移動電話機

萬部

2280.1

程控交換機

萬線

2017.7

飲料酒

萬噸

138.7

乳制品

13869

各種運輸方式運量(北京地區):

貨物運輸量

萬噸

30790.8

鐵路

萬噸

2370

公路

萬噸

28375

民航

萬噸

45.8

旅客運輸量

萬人次

29559.6

鐵路

萬人次

5170

公路

萬人次

23112.3

民航

萬人次

1277.3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 98.2

食品、煙酒及用品

100.6

衣著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97.0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0.2

交通和通訊

99.5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5

居住

101.9

城鎮居民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每百戶):

空調器

106.5

118.7

淋浴熱水器

83.5

106.9

彩電

148.4

99.7

電冰箱

101.6

95.3

洗衣機

98.6

96.5

家用電腦

55.5

122.5

微波爐

73.1

108.1

脫排油煙機

78.5

111.5

電炊具

98.1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福利一区福利片三区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一级二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 日本孕交系列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