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石家莊調查隊
2012年3月16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轉型升級、跨越趕超兩大任務,深入實施中東西三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各項宏觀調控政策,著力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0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4.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031.9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1635.8億元,增長12.1%。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0.1:49.8:40.1。
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5.7%,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0.0%。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7.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10.4%。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1%,比上年回落0.01個百分點。
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698.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6.1%;實繳稅金303.3億元,增長29.6%,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2.0%。
二、農業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7.0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3萬公頃,下降0.4%;糧食總產量531.7萬噸,增長4.7%。其中夏糧總產252.9萬噸,增長7.4%;秋糧總產278.8萬噸,增長2.4%。
畜牧業、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產值達到533.0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3.3%,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3.0%,提高1.7個百分點。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1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8萬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1977.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9%。實際機耕面積48.4萬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達47.9%;當年機械播種面積66.9萬公頃,占66.2%,提高1.1個百分點;機械收獲面積48.9萬公頃,占48.4%,提高2.5個百分點。農村用電量74.7億千瓦小時,增長4.8%。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67個,實現工業增加值1746.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4.9%,集體企業增長21.2%,股份制企業增長15.5%,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長13.0%;輕工業增長15.8%,重工業增長16.5%。
分行業看,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274.9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建材工業增長19.0%;食品工業增長17.5%;鋼鐵工業增長16.1%;紡織服裝業增長14.1%;石化工業增長13.2%;醫藥工業增長10.2%。六大高耗能行業增長13.5%,低于全市規上工業增速2.7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496.5億元,比上年增長24.4%。
年末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252個,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725.0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其中建筑工程產值656.2億元,增長27.9%。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06.6億元,比上年增長28.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27.0億元,比上年增長26.0%。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57.7億元,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投資1081.9億元,增長22.0%,其中工業投資1067.9億元,增長21.9%;第三產業投資1887.4億元,增長31.8%。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63.0億元,比上年增長18.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完成1301.7億元,增長18.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完成361.3億元,增長15.6%。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比上年增長42.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6.0%;日用品類增長28.3%;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類增長29.5%;中西藥品類增長43.0%;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9.4%;汽車類增長11.1%。
六、對外開放和旅游
據石家莊海關統計,全年進出口總值實現14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7%。其中進口總值實現70.9億美元,增長33.7%;出口總值實現70.8億美元,增長22.3%。
在出口中,私營企業出口4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2%,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59.6%;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9億美元,下降7.6%;國有企業出口13.1億美元,增長42.3%。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完成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1%,其中外商直接投資3.7億美元,增長50.4%。年內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9個,新增合同總金額8.7億美元,增長36.3%;合同外資額4.7億美元,增長95.7%。
全年接待國際游客13.6萬人次,旅游創匯收入4942.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9%和12.7%;接待國內游客3247萬人次,旅游收入197.4億元,分別增長38.1%和52.6%。全年旅游總收入200.6億元,增長51.7%。
七、財政、金融
全年全部財政收入489.0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21.2億元,增長35.2%。
全市一般預算支出393.2億元,增長28.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42.1億元,增長18.6%;公共安全支出25.3億元,增長16.3%;教育支出84.9億元,增長21.3%;科學技術支出6.0億元,增長34.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9.0億元,增長25.7%;醫療衛生支出38.1億元,增長38.2%;節能環保支出10.7億元,增長23.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31.9億元,增長38.0%;農林水事務支出31.6億元,增長28.3%。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6715.3億元,比年初增加637.8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3243.6億元,比年初增加332.0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659.8億元,比年初增加405.9億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71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43項。全年申請專利4035項,授權2487項,分別比上年增長22.1%和8.2%。
全市普通中學427所,招生16.1萬人,在校生49.7萬人,畢業生18.0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63所,招生8.1萬人,在校生24.7萬人,畢業生8.0萬人;小學1642所,招生13.1萬人,在校生70.1萬人,畢業生9.9萬人。全市幼兒園823所,在園人數20.7萬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8個,藝術表演場所16個,文化館24個,公共圖書館25個。有線電視用戶103.5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85.2萬戶。廣播綜合覆蓋率99.4%,電視綜合覆蓋率99.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6458個,其中醫院174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2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08個,村衛生室4031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40811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30893張。全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9萬人,注冊護士1.7萬人。
全年我市選手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金牌185枚,銀牌157枚,銅牌124枚。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公共汽車營運線路達184條,比上年增加18條;營運車輛3489輛,比上年增加329輛;年客運總量58556萬人次,比上年增加7290萬人次。
全年市區優良天氣達320天。年末全市有環境監測站18個,城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7.9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46萬人。出生人口13.16萬人,出生率為12.8‰;死亡人口6.51萬人,死亡率為6.13‰;自然增長率為6.67‰,比上年下降0.06個千分點。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34元,比上年增長12.3%,農民人均純收入7822元,增長18.9%;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519元,增長18.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457元,增長37.9%。
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積為29.3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39.9平方米。
年末全市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62.3萬人,比上年增加11.5萬人,其中離退休參保人數為38.4萬人。年末全市城鎮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47.6萬人,比上年增加29.0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人數為129.6萬人,城鎮居民參保人數為118.0萬人。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89.8萬人,增加0.2萬人;工傷保險人數為103.8萬人,增加9.7萬人;生育保險人數為120.3萬人,增加5.2萬人。17個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604.4萬人,參合率達96.8%。
年末全市共有20.8萬人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鎮5.6萬人,農村15.2萬人。
注釋:
1、本公報2011年部分數據為快報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從2011年開始,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的工業企業起點標準從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4、從2011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起點標準從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因此,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絕對數與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徑計算的。月度投資統計制度將統計范圍從城鎮擴大到城鎮和農村企事業組織,并定義為“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
5、國家統計局從2011年1月開始實施新的工業生產者價格統計調查制度方法。“工業品價格統計”改稱為“工業生產者價格統計”,相應地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分別改稱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