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決落實宏觀調控措施,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拓展“四項”重點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國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整體經濟達到近年來最好水平。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經濟
經濟實力:全市經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經測算,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936.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增幅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為1997年以來最好水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887元,比上年增長13.6%。
產業結構: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5億元,比上年增長7%;第二產業增加值488.4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323.1億元,增長13.8%。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4.5:51.8:33.7調整為13.3:52.2:34.5。
所有制結構:在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所有制結構逐步得到調整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加快。2004年,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536.5億元,比上年增長43.0%,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7.3%;實交稅金30.1億元,增長65.5%,占全部財政收入比重達到32.6%。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全市經濟增長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持續增強。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46.4億元,比上年增長34.8%,增幅比上年提高16.9個百分點,為1995年以來的最高增速。投資重點集中于工業和住宅兩個方面。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35.2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9.0%;全年完成住宅投資66.5億元,增長25.8%,住宅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19.2%。全年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完成投資203.8億元,增長35.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66.6%,多元化投資格局日漸成熟。
消費市場熱點比較突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2.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消費熱點主要集中于食品、交通通訊、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和居住等四個方面。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長5.7%;交通通訊方面的支出增長53.5%;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方面的支出增長10.9%;用于居住方面的支出增長16.6%。
出口比上年翻了一番。2004年,全市出口總值達到2.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0.7%,其中鋼材產品出口1.3億美元,增長149%,依然占據出口主體地位。
市場價格: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5.4%,比上年上漲5.4%,其中城市上漲5.9%,農村上漲4.9%;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5.7%,上漲5.7%。
財政收支: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部財政收入92.4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48.0%,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1億元,增長34.7%。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分別為7.4億元和5.2億元,分別增長53.9%和28.9%。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3.7億元,增長31.8%。
景氣指數:2004年,全市企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19.3點,企業景氣指數128.2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1.4點。生產總量、盈利、貨款拖欠指標的景氣指數分別為136.8點、133.7點和112.2點,分別提高5.1點、11.2點和14.9點,并運行在景氣區間。
開發區:2004年,市開發區實現了持續、健康、穩定、協調發展,各項經濟指標均呈高速增長態勢,經濟總量明顯提升。實現生產總值4.57億元,比上年增長2.17倍;總產值13.27億元,增長1.95倍;三次產業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0.72億元,增長1.92倍,其中工業銷售收入13.59億元,增長1.23倍;實際進區內資15.31億元,增長1.74倍;實際到位外資614萬美元,增長7.19倍;出口總值2181萬美元,增長4.76倍;利潤總額4268萬元,增長1.84倍;全部財政收入5513萬元,增長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29億元。各項經濟指標均超額完成省市計劃任務,在省商務廳對32個省級開發區的綜合評價中,市高開區各項經濟指標的增幅排名第一位,綜合實力列第15位,基本步入“滾動開發、良性發展”的軌道。
二、城市建設
道路建設:道路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年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區路網加快建設進度,全年道路建設總投資16.7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占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達到30.2%。年末,全市交通運輸線路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979公里,高速公路達到85公里。青紅高速邯鄲段、魏峰線(臨漳-魏縣)、邯大線成安段、永河線邯鄲段,以及市內主城區中華大街改造、東柳林大街、邯鋼路、嶺南路、學院北路、北倉路、前進大街等翻新改造進展順利。年內,新增城市道路面積85萬平方米,截止2004年底,市區城市道路總長度882公里,總面積達1658萬平方米。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龍頭、干線路為骨干、路網為聯絡線、縣鄉路為支脈的放射形交通網絡。
環境保護和治理:2004年,我市環保工作圍繞“藍天、碧水、生態、寧靜”四大工程,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完成重點污染治理項目50個,年可削減煙(粉)塵1.76萬噸、二氧化硫3000余噸,化學需氧量200噸。拆除環境敏感區燃煤大灶1545座、燃煤小鍋爐92臺,治理飯店油煙327家,居民樓下飯店改業、搬遷126家,環境違法行為得到有效查處,重污染小企業得到徹底取締,工業企業穩定達標率保持在90%以上;沁河實現還清目標,滏陽河下游水質好于往年;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全年達到或好于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達252天,比上年增加了40天,超額完成了全年目標。
城市年內完成了沁河清淤、醫療衛生焚燒廠、峰峰郭莊污水處理廠建設,西污水處理廠建成并投用,市容市貌得到有效改觀,店外經營得到有效治理,早夜市得到有序控制,非法小廣告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達30萬噸/日,垃圾衛生填埋廠處理能力1200噸/日,主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城市綠化取得新進展:全面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建設步伐,年內全面啟動環城林帶綠化、積極推進“兩湖”、“兩河”、“兩園”建設,完成了2個廣場、13個游園、3個出入市口的綠化建設,實施了聯紡西路、前進大街等道路綠化,新增改造綠地196萬平方米,植樹290萬株,實施立體綠化7.9萬延長米。年末,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建成區綠地率達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35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體系進一步完善。年內,新開線路15條,調整線路30條,線路總數達77條。年末,全市公共交通運營線路網長度526公里,新增12公里;新增公交車輛125標臺,較上年增長12%;年運送乘客9691萬人次;客運出租車運營車輛4613輛。
公用事業:城市供水、供氣、供熱能力繼續提高。市區全年供水總量20113萬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5101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度1374公里,供水普及率100%;供氣管線長度598公里,用氣人口119萬人,燃氣普及率85.76%;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152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993萬平方米。
三、主要行業
農業:2004年,全市深入貫徹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糧食直補、減少農業稅等一系列扶農政策的落實到位,大大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又逢日照充足、雨水適中、自然災害較小和我市糧食品種優化程度提高等有利因素,使我市農村經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初步測算,全市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0億元,比上年增長7.5%,完成增加值125億元,增長7%,為1999年以來最高增幅。農村經濟的主要特點:一是畜牧養殖業穩中有增。全年豬、羊出欄分別為496.6萬頭和311.7萬只,分別增長10.6%和7.3%;肉類總產量59.5萬噸,增長9.6%;禽蛋產量96.3萬噸,增長5.0%;牛奶產量6.4萬噸,增長30.9%。二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加快。2004年,我市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使種植業呈現多元協調發展態勢;產業化總量擴大、經營率提高。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73.4萬公頃和395.8萬噸,分別增長3.1%和9.0%,糧食播種面積改變了連續4年負增長的趨勢;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11.2萬公頃和12.2萬噸,分別增長5.7%和31.2%;蔬菜播種面積12.3萬公頃,總產量598.6萬噸,播種面積下降1.6%,總產量增長5.6%。預計全市產業化總量達138億元,增長51.6%;產業化率達到40.1%,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三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增加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積53萬公頃,年末擁有機電井9.8萬眼。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992.4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1.8%。
工業:2004年,我市工業企業進一步轉變觀念,積極應對,加快調整,確保了全市工業生產繼續高速增長,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進一步好轉。全市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一是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全部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450.6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其中:5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830.56億元,增長25.8%,為1978年以來最高增幅。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695.96億元,增長21.6%;國有控股企業完成533.34億元,增長14.6%;重工業完成750.52億元,增長27.4%。二是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市工業系統加大挖潛改造力度,經濟效益明顯提升。2004年,全市全部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48.5億元,增長1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79.9億元,增長23.5%;實現利稅98.2億元,增長26.8%;實現利潤50.2億元,增長26.9%。三是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原煤、洗精煤、生鐵、鋼、軸承、塑料制品、白酒、燒堿、水泥分別達到2086萬噸、963萬噸、1246萬噸、1244萬噸、5.22萬套、3.7萬噸、44327千升、5.22萬噸和711萬噸,分別增長16.2%、14.9%、22.1%、31.5%、83.8%、6.6%、1.8%、12.8%和25.7%。四是主要工業企業拉動力強。傳統優勢產業如鋼鐵、煤炭等行業改造步伐加快,龍型效應顯現,邯鋼、邯邢冶金礦山局、峰峰集團等主要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年內,僅三家大企業就實現利稅32.7億元,增長38.6%,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9.2個百分點。
建筑業:建筑業生產持續增長。在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住宅建設的帶動下,全市建筑業總產值達到101.7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實現增加值39.93億元,增長15.3%。建筑業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3%。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繼續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84089元/人,增長17.1%。
郵電通信業: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04年,全市實現郵電業務總量29.4億元,比上年增長35.4%。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短信等迅速擴展。
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貨運總量10508.6萬噸,比上年增長8.3%,其中,鐵路運輸2380.6萬噸,增長2.2%,公路運輸8128萬噸,增長10.2%;全年旅客運輸量11687.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3%,其中,鐵路439.9萬人次,增長21.4%,公路11248萬人次,增長19.2%。
商業:多元化業態促進商業繁榮。全年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74.5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2.78億元,增長16.3%,增幅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為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其中:城鎮市場零售額127.6億元,增長17.1%;農村市場零售額145.2億元,增長15.6%。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總值87.7億元,增長48.6%。國際連鎖店肯德基、麥當勞、國內連鎖店上海聯華、省內連鎖店保龍倉、北國商城與市內連鎖店美食林、櫻花等企業與大型綜合性百貨商場新世紀以及各類中小型專賣店共同促進新型商業業態蓬勃發展。
金融保險業:金融保險業和證券市場穩步發展。全年金融保險業完成增加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4%。
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46.2億元,比年初新增140.4億元,比年初增長19.9%。其中企業和城鄉儲蓄新增存款分別增長42.4%和14.9%。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大。各項貸款余額594.1億元,比年初新增59.6億元,增長11.1%,比上年提高6.4個百分點。農業、私營企業及個體和鄉鎮企業短期貸款分別增長16.2%、101.8%和8%;中長期貸款增長29.8%。金融機構現金收支基本平衡,截至12月末,全市現金收入2249.9億元,增長31.1%,現金支出2293.3億元,增長31.6%,現金凈投放43.4億元,比上年增長66.9%。
保險市場快速發展。全年保險保費收入18.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0億元,增長53.7%;人身險保費收入14.9億元,增長12.4%。
證券市場交易活躍。全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66.6億元,比上年增長35.2%,其中股票成交額65.8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全市發行A股上市企業4家。截止2004年底,全市在滬、深兩市登記的股民已達81299人,其中本年新增2991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增加值17.7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5%。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3.4億元,增長18.1%,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6.7%。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達328.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7.8萬平方米,銷售60.9萬平方米。全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額10.1億元,下降22.5%。房地產開發熱點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資20.2億元,增長22.2%,占房地產投資的比重達到86.4%。商品住宅施工面積299.1萬平方米,增長6.2%;竣工面積69.5萬平方米,下降38.2%。
四、對外開放
外貿進出口: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據海關統計,全市海關進出口貿易總值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7.9%。其中:進口總值4.4億美元,出口總值2.8億美元,分別增長106.2%和110.7%。對外貿易依存度由上年的3.7%提高到6.3%。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對外服務貿易穩定增長。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1060萬美元,年末在國外務工人數563人。
旅游:來邯旅客繼續增長,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602人次,比上年增長66.0%。旅游創匯收入196.26萬美元,增長60.6%。國內旅游發展良好,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760萬人次,增長90%。旅游業總收入35.19億元人民幣。年末,全市共有星級飯店20家,客房2100間,客房年平均出租率50%。旅行社55家,其中,國際社1家。叢臺公園和黃梁夢呂仙祠晉升為國家AAA級景區。
利用外資:利用外資大幅增長。全市新批外資項目43項,實際利用外資1345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7.7%,其中客商直接投資10640萬美元,增長61.2%,提高56.9個百分點。全市批準外商投資項目43個,新批合同外資額12992萬美元。
五、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年末,全市中專以上學歷、初級以上職稱的人才數量達到29.43萬人,比上年增長29.9%。全年全市完成市級以上科技成果106項,有98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7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邯鄲鋼鐵集團的“薄板坯連鑄連軋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及創新”和邯鄲市農科院的“高產穩產抗倒抗病冬小麥新品種邯4564選育及應用”2個項目獲得河北省省長特別獎,占全省獲獎總數的50%;申報國家專利566項,授權371項,分別比上年增長11%和23%。
教育:教育事業穩步發展。2004年,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小學招生9.96萬人,初中招生19.9萬人,高中招生5.3萬人。現有幼兒園436所,在園幼兒12.5萬人,專任教師2335人;小學3436所,在校生76.7萬人,專任教師4.0萬人;普通中學595所,在校生76.9萬人,專任教師3.4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4%,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8.54%,萬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170人,比上年增加24人,創歷史最好水平。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市高考39200名考生中上線總人數達到32405人,上線率82.67%,文、理類本科一二批上線人數比上年增加1159人,增長率達24.4%,高于全省12.1%的平均增長水平。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4.0萬人,專任教師2331人。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康發展。全年職業學校共招生1.8萬人,超額完成年初制定的1.6萬人的招生任務。職教規模進一步擴大,學校管理更加規范,教學質量有了較大提高,對口升學再創佳績,參加考試的3183名考生中達省定專科分數線以上人數2740人,上線率94.9%,創歷史最好水平。成人教育圍繞各縣(市、區)主導產業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全年培訓農業從業人員56.5萬人次,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普及。
文化:2004年末,全市擁有博物館3個;公共圖書館12個,總藏書94.6萬冊;群眾文化藝術館20個,舉辦展覽189次,組織文藝活動890次。在省以上藝術大賽和文藝創作評比中,獲各種獎勵73項。文物保護、開發、利用有了新進展。全市擁有文物機構17個,文物藏品34918件。目前省考古隊已進入趙王城工地,正在利用遙感、遙測等科技手段,進行全方位勘探工作;趙王陵的2號陵5號車馬坑的堅固性保護棚已完工;大名故城遺址調查、響堂山石窟防滲加固工程以及鄴城北朝佛寺塔基的進一步清理工作正在進行。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加快。截止2004年末,全市擁有廣播電臺1座,發射臺和轉播臺20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9.97%;電視臺1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84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8.92%,比上年提高0.35個百分點;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1494座,有線廣播電視用戶總數達到28.75萬戶。全年電臺共在省級以上新聞單位發稿283篇(件),居全省第三;電視臺上稿245篇,其中中央臺采用30篇,居全省第一。
衛生: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力量不斷增強。全市衛生技術人員保持相對穩定,年末醫院總床位19525張,執業醫師8680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2.26張,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1.01人。
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從2001年開始,全市進行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對城鎮職工分步實施。2004年是城鎮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第四年,年末實際參保人數達到52.9萬人,約占城鎮從業人員總數的50.3%。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社區衛生服務建站工作已完成規劃的65%,已建成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00%通過驗收。
體育:2004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到340萬人。全年組織1500余名運動員參加了河北省各項比賽,共獲得金牌37.5枚、銀牌58.5枚和銅牌69.5枚。全市擁有體育場4個;室外游泳場35個;運動場30個。
六、人口、就業、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總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緩慢增長。全市年末總人口863.35萬人,比上年增加6.3萬人,增長0.73%。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2.27‰,比上年增加1.3個千分點;死亡率4.71‰,比上年增加0.6個千分點。
就業和社會保障:全市積極開辟就業渠道,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04年末,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8254個,完成計劃的208%;新增就業人數67641人;全市發放再就業優惠證16834個;通過再就業援助、政策扶持和多渠道分流安置,有27513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完成計劃的144%,其中:安置“4050”大齡下崗失業人員3625人;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足額發放,保障率達100%;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控制在省控制指標4.7%以內。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基本生活保障體系逐步得到鞏固。
居民收入:全年城市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6元,比上年增長12.6%;人均消費性支出5503元,增長7.2%;市區居民恩格爾系數36.3%。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1565元,增長15.2%。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234元,增長11.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643元,增長18.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8.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居民住房:2004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積692.9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竣工18.4萬平方米。城市市區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積達到22.5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積29.1平方米。
注: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統計年快報數。
2、本公報中增加值、產值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