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及十六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突出做好投資項目、國企改革、擴大開放、民營經濟四項重點工作,抓增長、促發展,克服了連續五年旱災和“非典”疫情的影響,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3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是近五年來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111.1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81.6億元,增長8%。但農業基礎薄弱,產業化水平低,工業科技投入少,消費需求弱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在一定程度上仍制約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一、農業
全市各級涉農部門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農村工作目標,以發展特色農業為突破口,積極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優勢產業發展較快。肉奶牛、時差菜、食用菌、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一退雙還”工程進展迅速,畜牧業積極實施“舍飼圈養”和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畜牧業、林業生產彌補了因受災部分糧食作物減產帶來的不利影響,生產保持了穩定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3億元,比上年增長6.1%。糧食產量60.7萬噸,比上年減少17.8%;蔬菜產量132.3萬噸,增長7.2%;干鮮果品產量27.7萬噸,增長6.0%。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1.5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3萬公頃,下降10.2%,當年零星四旁植樹998萬株,比上年增加31萬株;育苗面積2819公頃,比上年增加29公頃,其中:當年新育苗面積1830公頃。年末實有林地面積177.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4.6萬公頃,年末林地覆蓋率44.9%。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生產能力提高。年末全市農用機械總動力157.6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6.0%;各種農機具不斷增多,大中型拖拉機1928臺,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1997臺;機耕面積12.3萬公頃,機播面積5.7萬公頃,機收面積1.4萬公頃;全市有配套機電井1.9萬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1.6萬公頃,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7.5萬噸。為抵御自然災害,全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打機井1508眼,新修渠道184公里,新建地下輸水管道65萬米,新建水池401個,水窖1544個.
二、工業
各級有關部門在“工業興市”的思想指導下,全力實施“6531”方案,積極打造產業競爭優勢,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培育多元支撐體系,全市工業生產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284.3億元,工業增加值89.7億元,比上年增長15.9%。
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年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81.1億元,比上年增長38.2%;累計實現增加值50.6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實現利潤總額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3.7%,總值及速度均達歷史最高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25.4%提高到34.6%。產品銷售率為97.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12,比上年提高15.79個百分點。工業生產的主要特點:1、冶金行業增長加快。市委市政府確定加速發展的六大產業中冶金礦山業受產品大幅漲價的影響,各縣區加大投入,全年實現產值成倍增長達72.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0.1%,增長103%。2、五大集團繼續發揮主力拉動作用。承鋼、露露、帝賢、建龍和四海五大集團累計實現產值98.2億元,占全市的54.3%,比上年增長14%。3、股份制工業企業比重繼續提升。企業自主融資、自主經營能力增強,股份制經濟企業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37.2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6%提升至73.4%;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8.3億元,增長12%;集體企業、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和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速分別為4.7%、14.6%和44.9%。4、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16.1億元,增長39.7%,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上年的31%提高到37%。
三、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加大項目謀劃力度,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認真組織和實施“百項工程”,一批重大項目有了突破性進展。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2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其中,國有及其它單位完成投資69.9億元,增長47.4%;集體單位完成投資31.9億元,增長11.9%,其中城鎮集體投資完成0.6億元,下降14.3%,農村非農戶投資27.9億元,增長0.4%;城鎮私營個體投資1.7億元,增長4.7倍;個人投資10.2億元,增長29%,其中農村個人投資完成7.9億元,增長8.2%。
在國有及其他單位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34億元,比上年增長42.4%;更新改造投資20.5億元,增長49.0%;房地產開發投資14.9億元,增長56.0%。從各產業投資看,第一產業投資1.9億元;第二產業投資29.1億元,第三產業投資38.9億元,在第三產業投資中房地產業、交通、水利、環保及公共設施管理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投資占86.6%。
重點建設項目取得新進展。京承高速公路開工建設,且其終端的互通立交全面竣工,何家溝隧道及路基橋涵工程、秋窩梁隧道及路基橋涵工程、灤河特大橋及引道工程3項重大控制工程經省政府同意提前開工并取得一定進展。承赤東線、張隆公路、張雙鐵路均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城市建設項目總投資32.7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市區“南擴西進”取得階段性成果,西出口一級公路建設全面竣工,機場新區建設進入實質階段,旅游園區、第一道橡膠壩、碧峰門路等項目已開工建設或已竣工。
四、國內貿易和物價
消費品市場繼續平穩運行。2003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增速比上年低0.4個百分點,比全省增速低4.7個百分點,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4%。消費品市場的主要特點:1、市、縣增長仍快于農村。從城鄉消費結構看,市級實現零售額27.9億元,只比上年增長6.8%,略低于縣級;縣城實現零售額26.5億元,增長7.0%;縣以下實現零售額37.3億元,增長4.7%。2、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速較快。從行業分布情況看,受“非典”疫情影響,餐飲業受創較深,批發零售貿易業取而代之成為消費品市場增速最高的行業,全年實現零售額62.7億元,增長9.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2.6億元,僅增長1.0%;3、城鄉集貿市場偏淡。年末城鄉集貿市場394個,比上年末增加14個,集市貿易成交額64.4億元,下降7.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市場物價總水平比上年有所回升。全市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指數累計比為101.5,其中:城市為101.5,農村為101.4。
五、對外經濟和旅游
全市下大力度實施全社會、全方位的開放思路,充分利用避暑山莊肇建30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國家、省組織的經貿洽談會,扎實做好對內、對外開放,采取有效的招商引資措施,對外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2003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750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2%,其中:外商直接投資達到7200萬美元,增長44%。年末實有三資企業128家,主要分布在農業、工業、房地產和社會服務業等行業。
對外貿易繼續增加。全市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努力擴大出口和國外先進設備及優質原材料引進,進出口總值均保持較快增長。據海關統計,全年進出口總值達1357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進口總值7592萬美元,增長7.4%,出口總值達5983萬美元,增長17.7%。
全市堅持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方針,緊緊抓住避暑山莊肇建300周年這一歷史性機遇,在軟硬環境上為旅游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上半年遭受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雖然8、9月份及“十一”黃金周來承旅游人數均超過上年同期,但仍未能扭轉全年累計下降的趨勢,全年接待境內外游人418.4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4%,其中,接待境外游人近8萬人次,下降49.5%。實現旅游總收入17.3億元,下降13.9%,其中境外收入784.9萬美元,下降49.1%.
六、交通運輸和郵政、通訊
全市交通建設積極謀劃、迅速實施,承秦出海公路、張隆公路等一批干線公路已峻工或部分峻工,部分道路等級得到改善和提高,公路網絡進一步完善,改造和提高了市與縣、縣與縣之間公路,加快了縣、鄉、村級地方道路和旅游景點間道路建設,提高了公路通過能力。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037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54公里,其中:干線公路2137公里,縣鄉公路4746公里,專用公路154公里。全年公路貨運周轉量18.6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5.6%;公路客運周轉量21.9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4%。
郵政、通訊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8272萬元,比上年增長14.3%,電信業務總量97280.16萬元,增長50.0%,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9.6萬戶,比上年增加9.37萬戶,其中:住宅電話用戶40.18萬戶,增加5.86萬戶。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50.29萬戶,比上年增加19.9萬戶,能訪問INTER網的用戶6.06萬戶,其中:ADSL(寬帶網)到達戶數15899戶。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市認真落實國家財政稅收制度,堅持一手抓“非典”,一手抓增收節支,加之工業生產效益大幅提高,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全年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0億元,增長15.5%。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8.4億元,增長15.7%。財政支出30.2億元,比上年增長6.5%。
金融形勢穩定,儲蓄存款增加。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258.2億元,比年初增加39.2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184.9億元,增加24.3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204.8億元,比年初增加25.98億元。
保險業快速發展。今年平安保險公司在承德市注冊營業,各家保險公司全年全部承保金額896.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倍,其中:財產保險金額262.0億元,增長16.7%,人身保險金額634.9億元,增長2.6倍;保費收入6.88億元,增長67.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3422.7萬元,增長24.0%,人身險保費收入5.5億元,增長84%。給付賠款9598.8萬元,其中:財產險給付賠款7400.9萬元,人身險給付賠款2188.9萬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2003年,全市科技工作突出抓好技術創新,實施工業尋求增長、農業綠色增收兩大計劃,強化技術支撐服務、科技政策環境、試驗示范體系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年內推出智能化儀器儀表共用技術平臺建設、制造業信息化、道地藥材標準化高效栽培基地建設及中藥現代化、農副產品深加工四個重大科技專項。組織成果驗收25項,其中10項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組織評審市級科技進步獎36項,其中7項獲省科技進步獎。
2003學年,全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13所,在校生10690人,畢業生2822人。高中在校生5.9萬人,比上年增長28.6%;初中在校生17.5萬人,下降10.5%;小學在校生26.3萬人,下降1.2%。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幼兒園77所。全市共有高校6所,專任教師人數1338人,2003年在校生人數達22625人,比上年增加5005人,畢業生5647人,比上年增加2561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廣播電視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藝術表演場所5個,文化館9個,文化站207個,圖書館10個,群藝館1個,劇場、影劇院7個。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5座,發射功率34千瓦,廣播人口覆蓋率85.12%。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47座,發射功率13.9千瓦,電視人口覆蓋率88.01%,比上年提高了3.05個百分點。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全市迅速建立領導、監測和救治三大體系,成功控制了疫情擴散,加強疫情防控、農村衛生、環境衛生三大體系建設,市縣疾控中心實現100%覆蓋,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衛生條件得到改善。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7個,擁有床位8688張,衛生技術人員11853人,其中:醫院45所,擁有床位5480張,醫師2173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4個,衛生技術人員590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2個,衛生技術人員522人。
體育事業成績顯著。年內舉辦、承辦國家、省各項賽事活動176項次;參加省以上比賽共獲獎牌104枚,其中金牌37枚,銀牌37枚,銅牌30枚。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市區新建、改造道路10.74公里,綜合改造干道13條,小街巷2條,鋪設彩色便道17.7萬平方米(含兩宮門之間廣場)。年末市區公共供水生產能力19.7萬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達91.4%;供熱面積387萬平方米,比去年增加32.53萬平方米;全年新增公交車20部,新增運營線路1條。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城市大氣環境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市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為215天,比上年增加45天,三級以上天數339天,比上年增加3天。全市工業廢水達標率達到94.81%;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為94.6%,比上年提高35.6個百分點,粉塵排放達標率為99.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煙塵排放達標率為98.7%,與上年持平。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59.1萬人(戶籍人口),比上年末凈增加1.2萬人,男女性別比1.08:1,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比為3.13:1。人口出生率為9.55‰,人口死亡率為5.9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57‰,比上年下降0.25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人數23.18萬人,比上年末下降4.3%,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18.95萬人,下降5.1%;集體單位在崗職工1.56萬人,下降9.4%。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5.74億元,比上年增長8.0%。
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增長。據抽樣調查,全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6.96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76元,增長7.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14.87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1696元,比上年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9.3平方米,增長2%。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建立。年末全市有28.2萬職工參加了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綜合覆蓋面達到100%;有19.5萬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4.9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離退休社會統籌;全面啟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市區的634個單位19.7萬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福利類收養機構214個,床位5117張,收養各類人員119.72萬人天。2003年爭取省以上救災補助專項資金1182萬元,救濟災民135.13萬人。低保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全市保障人口由年初的6.13萬人增加到6.86萬人,保障標準由年初的人均每人每月33元增加到49元,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注:
1、參照國際通行的作法,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統計局決定改進和規范地區GDP核算方法和相關指標中文譯名,規定特定地區的GDP用行政地區名字作定語,如“××市生產總值。
2、公報公布的部分數據為快報數。
3、公報中涉及增加值指標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4、公報中涉及指標增速均為同口徑增速。
5、公報中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中部分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其中人口數據由公安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