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緊緊圍繞建設經濟強市、園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優秀旅游城市的宏偉目標,以創新體制、調整結構、優化環境、全面發展為主題,加快推進各項改革,實現了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全市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經濟活力明顯增強,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社會和諧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持續加快。初步測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4.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比上年增速提高1.5個百分點,為1993年以來最高增速。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64億元,增長13.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50.77億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1.02億元,增長11.2%。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1143元,比上年增加了2064元,增長14.8%。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0%(見表1),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3%。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9.74%。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7.68%。
勞動就業工作基本穩定。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09.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2萬人。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43.93萬人、第二產業30.14萬人、第三產業35.44萬人。年末全市城鎮就業人員31.45萬人,比上年增長4.45%。年末全部單位從業人員22.85萬人,比上年增長4.72%;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在崗職工人數22.37萬人,比上年增長5.2%(見表2),其中國有單位職工人數為11.17萬人,增長2.12%。分行業來看,采礦業、建筑業從業人員數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76%和7.55%。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比上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
結構調整成效顯現。“十五計劃”以來,我市在推進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一直致力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努力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幾年不懈的努力,在全市“2316”調產規劃中,20個農業產業化項目,正式推進17個;30個工業潛力產品,啟動36個;10個高新技術項目,順利推進7個;6個旅游項目全面展開。調產項目銷售收入從2002年的28.49億元上升為2004年的91.72億元,是2002年的3.22倍,凈增63.23億元。行業結構得到逐步優化,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現。
全市國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生產基礎薄弱,農民增收和糧食增產后勁乏力;農村勞動力轉移緩慢;企業改革滯后,鄉村企業,特別是煤炭企業在產權制度改革、資源有償使用方面的改革尚未破題;電力、運力、資金瓶頸制約嚴重;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經濟發展的軟環境還不夠寬松;外資企業很少,經濟外向度很低;城市化水平低,城鎮居民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等等。
二、農業
2004年,黨中央頒發了六年以來第一個加強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一號文件,并相繼出臺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降低農業稅稅率、加大對農村教育、醫療、環境等社會發展項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業和農村工作呈現多年來少有的好形勢。全市兌現糧食直補資金1680.67萬元,人均9.83元;全市降低農業稅一個百分點,減少農民負擔1042萬元,人均6元。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04年,全市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4.6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92%。其中:農業產值完成14.22億元,增長1.34%;牧業產值完成9.01億元,增長30.71%。
糧食生產喜獲豐收。200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187.24千公頃,總產量達80.03萬噸,比上年增加7.59萬噸,增長10.48%(見表3),是建國以來第二個糧食高產年(第一個高產年為1998年,糧食總產量為83.64萬噸)。其中:小麥總產達21.50萬噸,比上年減少4.53萬噸,下降17.41%;秋糧總產達58.53萬噸,比上年增長26.13%。
畜牧業生產加快發展。全年全市肉類總產量5.95萬噸,比上年增長20.88%;牛奶產量4665噸,比上年增長18.79%;禽蛋產量2.44萬噸,增長18.91%;蠶繭產量3419噸,比上年增長16.81%。年末大牲畜存欄7.84萬頭,比上年末增長0.51%;豬存欄50.29萬頭,比上年末增長23.57%;羊存欄61.08萬只,比上年末增長7.11%。
退耕還林成效顯著,造林綠化工作穩步推進。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積8.61千公頃,比上年減少5.94千公頃,下降40.81%。其中防護林7.73千公頃,下降40.89%;經濟林0.89千公頃,下降39.84%。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18.15千公頃,其中本年新封面積5.20千公頃。完成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8.50萬畝,當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08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69萬畝。
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積43.4千公頃,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46千公頃,萬畝以上灌區面積達5.36千公頃;全年化肥施用量23.73萬噸,比上年增長3.74%;農用薄膜使用量624噸,下降0.16%;農業機械總動力190.22萬千瓦,增長10.9%;機耕地面積達119.32千公頃,占全部耕地面積的65.44%,比上年下降了1.11個百分點。
扶貧開發、農村寬裕型小康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寬裕型小康鄉4個、村131個,截止年末累計已有12個鄉(鎮)、319個村、34.58萬農村人口達到了寬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貧開發取得新成績,全年完成扶貧移民搬遷385戶、1600人,8300人實現了穩定脫貧。農村飲水解困工作繼續走在全省的前列,有158個自然村、6萬人的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4年,我市繼續把工業作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堅持提升傳統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兩手抓,工業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總量和增速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工業經濟發展步入了建市以來最好的時期,呈現出速度快、效益高、后勁足的良好態勢。
工業生產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28.89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97.4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4.12%。分行業來看,圍繞“四大基地”建設,煤炭、電力、化工和冶鑄四個行業在全市工業經濟增長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分別保持了23.97%、20.04%、47.11%和28.92%的增幅,這四個行業創造的產值共占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95.0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2003年,在統計考核的21種主要產品中,產量同比增長的有15種,主要是煤炭、電力、化工、治鑄、建材類產品。全年全市原煤產量達7535.44萬噸,比上年增長14.84%;全年發電量達134.7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50%;合成氨產量再創新高,達62.76萬噸,比上年增長9.50%;農用化肥(折純)達到43.23萬噸,比上年增長65.90%;生鐵276萬噸,比上年增長18.45%。比上年較快增長的主要產品還有焦碳增長91.1%,洗煤增長22.00%,服裝增長27.7%,軟飲料增長82.6%,水泥增長11.1%,耐火材料制品增長30.4%,日用玻璃制品增長6.60%。部分輕工產品如布、絲、則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見表4)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主要表現在現在:一是工業企業收益水平提高,主要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年工業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完成209.46億元,同比增長46.40%;實現利潤30.36億元,同比增長87.25%;實現利稅51.07億元,同比增長64.49%。二是反映企業綜合經濟效益的各項指標普遍提高。2004年全市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83.23%,比2003年提高了24.70個百分點,各分項指標中除產品銷售率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2.78%,同比提高2.45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達到123.14%,同比提高8.34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1.83次,提高0.20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17.24%,提高3.93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為98.78%,降低0.67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54679萬元/人,增加3889萬元/人;資產負債率(逆指標)為66.87%,下降0.19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近年來,通過積極實施“四大基地、八大產業”建設,全市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邁出了較大步伐。煤炭行業通過實施“關小改中建大”,積極推進煤炭資源整合和集約經營,生產集中度和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高,整體效益顯著回升。全市累計建成百萬噸礦井8座,在采煤方法改革方面,2004年全市完成長壁開采工作面改造160礦,全市目前達到370礦,煤炭入冼率達到22%,煤炭加工轉化率達到28%;煤轉焦方面,興高焦化百萬噸環保機焦一期工程建成投產,2004年全市焦炭產量達到21.8萬噸,比上年增長91.1%。煤轉電有大的突破。電力行業堅持大電廠與小水電、小火電并重發展,已建成240萬千瓦,還有陽電二期、熱電聯供等300萬千瓦正在建設,五個國家級小水電以及50萬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展順利;化工行業以建設300萬噸高濃度氮肥基地為目標,積極推進精細化工發展,隨著晉城煤化工“1830”項目的達產達效,全市尿素生產裝置達到4套,形成能力103萬噸;化工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冶煉鑄造業按照“關小建大”的指導思想,目前已建成179立方以上高爐13座,福盛鋼鐵百萬噸軋鋼一期工程即將建成投產,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精密鑄造和機械加工制造產品得到了快速發展,開發區國際鑄造工業園區、泫氏、金工等一批高檔鑄造企業迅速崛起。
建材、絲麻、飲品行業也發展迅速,陽城建瓷工業園及高平、澤州日產2000噸水泥熟料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綠洲二期已在市開發區奠基開工,紅萍、森鵝、靚豹等一批服裝加工企業正積極擴大規模;飲品行業兩大品牌—廈普賽爾、白馬王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塔王醋業、華萸等一批多元綠色飲品項目正在實施。
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有力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據測算七大行業共同拉動工業生產增長23.02個百分點,其完成產品銷售收入、實現利潤、利稅分別占到全市工業企業的98.04%、100.04%和99.68%,對全市工業企業新增銷售收入、利潤、利稅的貢獻率分別達到97.98%、100.36%和100.12%。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20.88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全市具有新資質等級(含勞務分包建筑企業)的建筑企業有52個,簽定的合同額達17.15億元,完成產值16.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1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3.8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2%;實現利潤3743萬元,下降21.55%;稅金總額3417萬元,下降17.1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在全市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7.68億元,比上年增長30.81%(見表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5.41億元,比上年增長30.68%。快速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據測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到全市GDP總量的43.95%,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8%左右,拉動GDP增長7.6個百分點。
國家宏觀調控的重點行業投資得到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焦炭等行業是國家宏觀調控重點。我市目前有鋼鐵、水泥、焦炭行業在建項目共24個,完成投資總額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70%。其中:鋼鐵行業投資比上年下降53.80%,水泥行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94倍,焦炭行業投資比上年增長5.94倍。
“四梁八柱”投資增長形勢良好。2004年,我市企業緊緊圍繞全市產業結構調整所確定的“四梁八柱”產業來投資。全年四大基地八大產業共完成投資總額57.15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的比重為60.26%。其中工業投資完成總額達55.55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總額的比重為58.57%。規模較大的建設項目如在煤炭基地方面:晉城無煙煤集團投資18億元建設年產600萬噸的趙莊礦井等;在化肥基地方面,晉城煤化工有限公司的1830項目已經投產,高平市又開工興建了投資10億元以上的天脊集團高平化工的4060項目和晉城煤業集團建設的晉豐化工“3652”項目;在電力建設方面,陽電二期、晉城熱電4×30萬千瓦以及魯能集團的煤電鋁項目也在積極籌備之中;在冶鑄基地上,百萬噸煉鋼、大立方高爐和萬噸以上鑄造項目均開工建設。
基礎設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我市緊緊圍繞建設園林城市和優秀旅游城市的奮斗目標,下大力氣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全年共完成投資34.68億元,其中用于城鄉交通道路設施改善的投資達到15.59億元,用于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投資完成5.33億元,用于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的房地產業投資完成11.81億元,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城市基礎設施和文教體衛等方面投資也進展順利,共完成投資總額達2.04億元。其中重點工程的市體育場已完成主體,開始安裝設備;市污水處理廠已完成主體工程;“兩河”2388段建成開放;“城中村”第一批回遷樓即將交工。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重點建設項目工程進展順利,資金到位情況良好。重點投資項目實現順利開工是拉動基本建設投資增長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市安排的16項重點工程全部達到進度要求。16項重點工程固定資產投資額共完成19.76億元,完成年計劃的83.21%,資金到位率達81.61%。16項重點工程中有8個續建項目和8個新建項目。8個續建項目中,晉長高速公路、晉陵一級公路竣工通車、市綜合館、市體育場工程基本完成,大寧煤礦建設進展順利,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7億元,完成年計劃的96.20%,資金到位率達90.85%。8個新建項目建設也進展順利,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6億元,占計劃投資的41.61%;資金到位率為39.77%。其中端潤一級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路面鋪裝完成65%;張峰水庫已開工建設;陽電二期主要設備完成訂貨;熱電聯供項目已列入省“十一五”計劃;市垃圾處理廠完成注冊、環評和初設;煤層氣開發中利用子項目完成現場評估,正在落實配套供氣協議等;市技工學校綜合教學樓已經進入招標程序。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營運效率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公路交通設施的改善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2004年,全市完成交通建設投資達16.07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15.02%。截止2004年底,全市公路通車里程3267.9公里,比上年末增長2.79%。晉長高速公路和晉陵一級公路實現順利通車。2004年,全市“村村通”工程繼續保持全省先進,全年完成公路里程2533公里。截止年末,我市通公路村達到2148個,占我市行政村總數的96%;通油(水泥)路的村達到了1925個,通達率為86%。
截止2004年底,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為23.04萬輛,比上年末上升38.13%(見表6)。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5743萬人,比上年增長1.68%%;公路貨運量8448萬噸,增長8.63%;完成公路客貨周轉量34.58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38%。
郵電通信事業快速發展。全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33781萬元,比上年增長77.8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575萬元,增長13.65%;電信及移動業務總量126206萬元,增長84.13%。全年新增局用交換機23.2萬門,總容量達到51萬門;全年新增固定電話用戶4.26萬戶,累計達到44.94萬戶(其中包括小靈通用戶3.34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0.97萬戶,鄉村電話用戶23.97萬戶;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88.6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0.18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0.33部/百人。
旅游業健康發展,社會辦旅游合力開始形成。2004年,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加大對旅游業的扶持力度,全市各界發展旅游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社會辦旅游的合力開始形成,使這一新興產業成為我市經濟發展中的又一個亮點。全年開發改善旅游景點16處,完成投資28861萬元,比上年增長27.14%。2004年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424.8萬人,國內旅游收入8.96億元,比上年增長74.66%;全年接待境外游客7600人,旅游外匯收入11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04倍。截止年末,全市共有星級飯店18個,其中四星級飯店4個。
六、鄉鎮企業與民營經濟
鄉鎮企業健康發展。2004年,我市鄉鎮企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全年全市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82.27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55.52億元,增長23.82%;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265.67億元,增長19.19%;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222.05億元,增長20.66%;實現利潤總額19.67億元,增長27.77%;上交稅金10.56億元,增長63.90%。
民營經濟呈現健康、快速發展勢頭。近年來,我市不斷創新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推動民營經濟唱主角,2004年民營經濟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全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8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2%;總產值完成281.50億元,增長21.32%;完成營業收入236.66億元,增長22.33%;實現利潤總額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8.86%;上交稅金11.07億元,增長63.73%;民營企業的勞動者報酬為24.32億元,比上年增長15.42%。興高焦化等一批民營企業的崛起成為全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閃亮點。
七、市場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見旺。全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9.6億元,比上年增長11.31%。其中,市的零售額35.56億元,增長11.86%;縣的零售額11.59億元,增長10.37%;縣以下的零售額12.46億元,增長10.6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完成47.54億元,增長11.27%;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完成14.53億元,增長30.65%;限額以下及個體戶貿易業完成33.01億元,增長4.44%;餐飲業零售額完成5.78億元,增長26.11%;其他行業零售額完成6.28億元,增長0.74%。分經濟類型看,私營經濟和股份制經濟發展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26.56%和18.09%。而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增長較慢,分別比上年增長0.74%和1.04%。通信、汽車及住房成為貫穿全年的消費熱點,家用電器繼續保持旺銷勢頭。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4年,我市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強勁增長。進口、出口和進出口總額均創歷史新高。據海關統計,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完成455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8.73%。其中進口完成1368萬美元,出口完成3183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6.86%和39.18%。全市合同利用外資518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6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92倍。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家,批準企業增資項目兩個。全市新增外貿進出口經營權企業15家,總數達到54家;本年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25家,比上年多了4家。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出口企業所有制結構。
八、財政、金融、保險和證券業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2004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43.09億元,完成年計劃的125.27%,絕對額超收8.69億元,比上年增長43.06%(見表7),增收12.97億元,增收額首次突破十億元,是建市以來收入增量最多的一年。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3.85億元,占年預算的122.04%,比上年增長34.7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顯提高,達到17.58%,比上年的15.17%提高了2.41個百分點。
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各項重點支出得到了較好的保障。2004年,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執行2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25%,增支4.10億元。其中:農業支出14857萬元,比上年增長38.57%;林業支出7139萬元,增長169.7%;水利和氣象支出4261萬元,增長49.88%;教育支出50278萬元,增長12.61%;醫療衛生支出10936萬元,增長9.32%;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8194萬元,增長5.78%;城市維護費支出7202萬元,增長34.5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金融形勢穩定。2004年,我市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各項存款穩步增長,貸款投放重點突出,信貸資產質量繼續提高,金融機構存差進一步擴大,現金繼續呈現回籠態勢。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398.2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9.14%,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見表8);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214.8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0.71%。全年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為910.72億元,比上年增長58.75%;現金支出為877.75億元,比上年增長55.75%。凈回籠現金32.97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發展。全年全市保費收入78987.6萬元,比上年增長7.3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1823.5萬元,增長42.15%;人身險保費收入57164.1萬元,下降1.78%。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0961.1萬元,增長27.67%。其中,人身險給付支出1546.2萬元,增長59.97%;財產險賠款支出9414.9萬元,增長23.58%。
證券業穩步發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證券營業部2家,從業人員40人。年末開戶數15059戶,累計存入資金32300萬元,比上年末增長5.04%;全年營業收入661.4萬元,營業支出583萬元,實現利潤82.7萬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科技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取得較大進展。2004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經濟主戰場,樹立科技為經濟發展先導的新思維,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積極引進專利和先進技術,科技項目實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4年,全市三項經費支出1941萬元,比上年增長23.71%,占全市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32%,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全年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97項,比上年增加22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10項,市級78項。全年科技總投資達30724萬元,比上年增長58.88%。年末我市共有科技示范園區62個,比上年末增加39個;科研機構29個,比上年末增加3個,從業人員達489人,增加102人。
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72所,比上年減少182所,其中高等學校2所,中學216所,小學2346所,聾啞學校2所,教師進修學校6所;年末全市在校學生人數40.0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223人,增長1.84%;全年各級各類學校招生數9.61萬人,比上年減少9033人;畢業生數8.81萬人,比上年增加9926人;年末全市教職工人數3.4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4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兒園549所,學齡兒童入學率、十四歲畢業率、小學升初中升學率均達100%,初中升學率為59.08%,本科達線人數2341人,比上年增長37.04%;本科達線率為22.19%,比上年提高了4個百分點。成人高等教育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進一步深入。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本年新排上演劇目2個,演出場次2368場,收入8157萬元;全市共有影劇院12個,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6個,總藏量23.72萬冊;博物館1個,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1座。年末全市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33.07萬戶,廣播綜合覆蓋人口205.46萬人,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3.83%;有線電視綜合覆蓋人口208.42萬人,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5.19,入戶率95.19%。全市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干線總長20843公里。全市共有調頻轉播發射臺6座,電視轉播發射臺45座,電視衛星收轉系統591座。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87個,其中醫院56個;病床床位7043張,其中醫院4517張;衛生技術人員8514人,其中醫生3256人,注冊護士1888人。全市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7個,衛生技術人員429人;婦幼保健院(所、站)8個,衛生技術人員674人。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107個,床位2082張,衛生技術人員3012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擁有醫療點,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800余人。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年全市共舉辦各級各類運動會114次,參加運動會運動員人數3.25萬人。運動員在省級以上重大比賽中獲金、銀、銅牌分別為31枚、11枚、24枚。全民健身活動更加形式多樣,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全市體育鍛煉標準達標人數達32.48萬人,其中優秀級7044人。本年批準的等級運動員117人,批準的等級裁判員87人。2004年,我市還成功舉辦了全國游泳冠軍賽暨2004奧運選拔賽、國際圍棋名人戰等大型比賽。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降低,城鎮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19.71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34%(戶籍人口為212.20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17%)(見表9)。全年全市出生人口(戶籍)2.42萬人,出生率為11.44‰;死亡人口1.64萬人,死亡率為7.74‰;全年凈增人口3715人,自然增長率為3.70‰。年末全市城鎮人口88.16萬人,比上年增長2.39%;城鎮人口比重為40.12%,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7元,比上年增長14.5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78元,增長11.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29.92%,比上年下降了0.4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84%,上升了2.02個百分點。2004年,城市市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使用面積)達到18.92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38%。92%的家庭住上了兩居室以上單元配套樓房;70%的家庭住房有廁所和浴室。全市農村人均住房面積達28.99平方米,與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樓房面積占到50.3%,磚瓦平房面積占到42.3%。2004年,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發生率進一步下降,年末農村貧困人口6.67萬人,比上年末下降11.07%。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4472元,比上年增長23.32%。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達到100%。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3.79萬個,安置下崗再就業5512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7萬余人。年末全市參加養老保險人數為15.16萬人,比上年增加4112人,其中:行政事業單位4.16萬人,增加1512人;企業單位11.0萬人,增加2600人。全年發放養老保險金18544萬元,比上年增長16.61%,其中行政事業單位發放5044萬元,增長50.88%;企業單位發放13500萬元,增長7.15%;截止2004年底,我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達6848萬元,參保22.67萬人,領取5209人,共領取養老金102萬元。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6.1萬人,比上年增加730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4873人,發放失業救濟金525萬元;全市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5.96萬人,比上年增長24.59%。其中行政事業單位參保人數5.33萬人,增長2.90%;企業10.63萬人,增長39.32%。全年全市共有3.08萬城鎮居民和4.32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40個,床位1088張,收養人數536人;2004年享受傷殘憮恤人數4147人,其中在職1127人,比上年減少14人,在鄉3020人,比上年減少84人。享受定期撫恤軍人數2837人,比上年減少13人。享受定期補助人數6956人,比上年減少26人。優待優先對象戶數6409戶,比上年增加418戶,其中優待軍屬戶數2299戶,優待金337萬元。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數71個,其中星光老年之家56個,便民、利民服務網點數達62家。年末全市共有各類社會福利企業54個,其中集體福利企業47個,民辦社會福利企業7個,共安置795個殘疾人就業。本年我市接受社會捐贈36.2萬元,捐贈衣被5萬件,受益人數2.11萬人。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事業得到高度重視和發展。2004年,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我市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認真組織實施了“藍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生態工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全年市區二級以上天數達到192天,排全省第三位,比上年多20天。總投入2億多元的兩河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東西兩河形成景區,對外開放。工業廢水排放量2763萬噸,比上年減少6.56%,排放廢水達標率為83.55%;全市工業廢氣排放總量764億標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82%,氧化硫排放量9.3萬噸,排放達標率為97.21%;煙塵排放量6.34萬噸,比上年增長24.44%,排放達標率為89.81%;工業粉塵排放量7.44萬噸,比上年增長22.93%,排放達標率86.77%;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28.57%,比上年下降4個百分點。環境噪聲達標面積達16.2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5平方公里;城市煙塵控制區面積22.6平方公里。集中供熱331萬平方米,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省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5.62千公頃;年末全市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個,生態示范區面積達440.7千公頃。年末全市公共綠地面積達362.26公頃,綠化覆蓋面積1321公頃,園林綠地面積1063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18.72%,建成區綠地率達15.0%。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12平方米,完成了18.3公里的環城綠化,初步形成了點面結合、市區與城郊連成一片的綠化體系。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GDP)和各產業增加值、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本公報所列增長、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減少等(除特別標明外)均系相對于2003年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