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抓住“兩區”開發重大機遇,進一步加大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改革開放的力度,全力推進“雙百雙千”項目大會戰,主要經濟指標達到了多年來的最好水平,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高位平穩運行,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初步測算,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82.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0.74億元,增長1.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54.68億元,增長24.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7.02億元,增長9.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0796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6.3:65.1:28.6(年報數)調整為今年的5.4:66.6:28(快報數)。呈現出一、三產業平穩下降、二產快速發展的經濟運行格局,符合呂梁的實際情況。
市場物價總水平保持平穩。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7%。消費價格八大類構成中,食品類價格上漲3.6%;居住類價格上漲7.3%;娛樂文化用品類上漲1.5%;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上漲4.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交通和通訊四類價格分別下降0.7%、0.2%、0.8%、1.8%。
生產領域價格漲幅穩中有降。據統計,2006年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2.69%;其中,輕工業上漲3.34%,重工業下降3.61%,生產資料下降3.47%。按工業行業大、中類分,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上漲2.41%,煉焦業下降6.91%,煉鐵業下降6.05%,煉鋼業下降2.65%,電力生產業下降0.85%。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難度加大;經濟增長方式總體依然粗放,資源和環境壓力還在繼續加大;防范安全生產事故的長效機制還不牢固,安全生產壓力仍然很大;投資和建設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
二、農業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2006年,全市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任務,大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農村經濟呈現了穩步發展的局面。
農業生產保持了平穩發展。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種植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根據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6年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35.2 千公頃,同比增長3.6%,其中秋糧面積310.7千公頃,增長4.7%;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中,高產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120.2千公頃,增長6.1%,成為我市歷史上種植玉米面積最多的一年。由于種植面積的增加,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到76.92萬噸,比上年增產12.9%。其中,夏糧總產量7.73 萬噸,增產17.4%;秋糧總產量69.19萬噸,增產12.39%。
全市綠化工作取得新進展。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積58萬畝,投入綠化工程隊183個,投入專業施工人員9670人,累計完成通道綠化171公里,通道綠化挖坑整地375公里,完成荒山綠化5.61萬畝,完成環城綠化2.35萬畝,完成村鎮綠化107個,植樹194.59萬株,完成廠礦企業綠化137個。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21.1%,同比增加2.93%。
畜牧業生產整體狀況良好。全年生豬出欄55萬頭,下降3.5%;牛出欄8.3萬頭,增長13.7%;羊出欄44.56萬只,增長18%。全年肉類總產量7.02萬噸,增長0.8%;牛奶產量1.6萬噸,增長6.7%;鮮蛋產量6.4萬噸,下降14%。
三、工業
工業生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市以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目標,緊緊抓住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不斷得到推進。2006年,全市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232.2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82.5億元,增長37.3%。產銷銜接狀況保持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產值451.9億元,增長35%,其中輕、重工業分別增長19.8%、36.1%,產銷率達到96.08%。
各種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均保持較快增長。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3.9億元,增長17.3%;集體企業完成29.9億元,增長46.9%;股份合作企業完成1.6億元,增長147.4%;股份制企業完成109.1億元,增長34.2%;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4.7億元,增長80.5%。全年全市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4.4億元,增長30.2%。
主導產品產量多數較快增長。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3679萬噸,增長50.9%;洗煤2221萬噸,增長65.8%;焦炭2009萬噸,增長45.6%,其中機焦1990萬噸,增長45.9%;生鐵292萬噸,下降7.6%;粗鋼193萬噸,增長1.7%;農用化肥18萬噸,增長57%;水泥189萬噸,增長11.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快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2.9億元,增長3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9.6億元,增長36.1%,房地產開發投資5.5億元,增長91.87%。
投資結構得到優化,農業、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投資得到加強。全年第一產業投資2.84億元,比上年增長3.2倍。第二產業投資125.4億元,增長25.96%。其中,2006年,全市工業投資完成124.88億元,同比增長25.85%。工業投資增量占全市增量的49.27%,拉動了全市投資增長18.7個百分點。煤炭、電力等能源工業投資56.5億元,增長208.7%。第三產業投資60.9億元,增長65.31%。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5.5億元,增長91.87%;水利和環境和公共管理等基礎設施投資6.6億元,增長39.7%;交通運輸投資27.5億元,增長43%。
分項目看:2006年施工項目462個,比去年增加99個;本年新開工項目315個,比去年增加41個;本年投產項目313個,比去年增加105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新建項目完成投資46億元,增長89.7 %;擴建項目完成投資74億元,增長21.5%;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完成投資30億元,增長8.1%。分隸屬關系看:中央項目完成投資4.7億元,下降20.5%;地方項目完成投資154.9億元,同比增長39.1%。
五、國內外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隨著全市經濟的高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促進了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增長20.7%。其中:市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48.4億元,增長20.2 %;縣的消費品零售額完成23億元,增長12.7%;縣以下的零售額完成29.6億元,增長28.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81.4億元,增長21.3%;住宿和餐飲業完成15.9億元,增長30.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對外貿易邁出新步伐。據海關統計,2006年,全市進出口總額4.8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64.4%,排在全省第三位。其中,進、出口總額分別完成2692、45285萬美元,排在全省的第五位和第二位,比去年同期增長5%和70.2%,占主導地的仍是牽引我市經濟“快車”的民營企業。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今年以來,我市在各類招商引資活動中主動出擊,創新招商方式。在上海經濟合作項目推介活動中,共推出項目130余項,簽約17項,引資158.3億元;在“港洽會”、“廈洽會”等招商引資活動中共簽訂合同、協議42項,引資45億美元,招商引資成為去年我市經濟工作中的一大亮點。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等基礎設施成效顯著。國道209、省道苛大線和祁方線等干線公路完成改造,307國道改建工程已經開工;離軍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今年即可通車;沿黃干線公路和沿黃旅游公路建設全面啟動;新增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144個,村通客車率達到87%。2006年公路密度 62.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村村通公路里程),比上年增長96.6%。
全年公路貨運量完成3909.5萬噸,比去年同期上漲23.3%;公路貨物周轉量284264.4萬噸公里,增長11.2%;公路客運量2168.6萬人次,增長14.1%;公路旅客周轉量145956.6萬人公里,增長 5.3%。
全市郵電業務迅猛發展。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48596戶,較去年增加98266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798881戶,較去年增加105549戶;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到70691戶,較去年增加近6000戶。全市每百人電話(包括移動)擁有數達到43.54部,較去同期增長14.4%。
2006年,我市旅游部門傾力打造了以北武當、龐泉溝、南陽溝、西華鎮為主的自然風光游,以杏花村汾酒廠、賈家莊生態園、太符觀為主的酒都文化游,以磧口為中心的黃河古鎮游,以晉綏紀念館、劉胡蘭紀念館和毛澤東東渡等為資源的革命傳統游等精品旅游線路。2006年共接待國內游客319.96萬人次,同比增長26.04%;接待海外游客12318人,同比增長22.14%。國內旅游綜合收入14.75 億元,同比增長84.14%;國外旅游收入382.7萬美元,同比增長36.45%。
七、財政、金融業
財政收入運行良好。2006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77.1億元,同比增長28.4%,增收17億元。其中市縣收入完成25.7億元,同比增長37.7%,增收7億元;上劃中央收入完成43.8億元,同比增長23.6%,增收8.4億元;上劃省級收入完成7.6億元,同比增長27.9%,增收1.7億元。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5.7億元,同比增長37.7%。
分市縣情況看,2006年市本級財政收入完成10.2億元(含縣上劃),同比增長72.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7億元,同比增長71.7%;各縣(市、區)累計完成財政收入71億元,同比增長23.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8億元,同比增長26.9%。
2006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累計支出執行57億元,同比增長25.9%,增支11.7億元。其中各項生產建設性支出執行8.6億元,同比增長46.5%,增支2.7億元;各項行政事業費支出執行48.4億元,同比增長22.9%,增支9億元。
金融總體運行平穩。2006年底,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達425.1億元,比年初增加70.6億元,同比多增4.1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304億元,比年初增加48.8億元,同比多增6.6億元;企事業存款余額61.2億元,比年初增加13.4億元,同比多增4.7億元。
2006年底,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174.9億元,比年初增加25.8億元,同比多增9.4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28.8億元,同比多增1.6億元;票據融資余額21.5億元,同比多增2.4億元;短期貸款余額124.3億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財政投入科技三項費用比例由2005年的0.24%提高到2006年的0.51%。高新技術得到大力推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5年0.9%提高到2006年的1.3%。每10萬人專利申請數由2005年的1.82項提高到2006年的3.74項。
2006年,全市現有縣級以上政府部門屬研究與開發機構28家,市屬有6家;自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14家,社會人文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14家,科技信息與文獻機構8家,轉制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10家。
教育事業進入新階段。2006年“普九”成果在鞏固基礎上穩步提高,“雙百”示范學校創建工程深入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面啟動,省定105個操場建設任務順利完成;高考達線人數首次突破4000人大關,達到4183人,同比凈增617人,達線人數名列全省第五,增幅居全省第一;新爭取到的15所明德小學建設工程已基本完成;“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到位,20余萬貧困生從中受益;職業技術教育穩步推進,呂梁學院(呂梁煤炭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進展順利,以新建高標準高中、初中、小學各一所為重點的風山教育園區建設已全面啟動。到2006年底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46.5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4%。
文化建設步伐加大。2006年我市文化部門狠抓縣、鄉、村三級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采取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全面推進的辦法,爭取資金445萬元,用于7個縣的圖書館、文化館和33個鄉鎮文化站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進一步推進了一批縣(市、區)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目前交城縣的圖書館、文化館已正式投入使用;交口縣的圖書館土建已完工;方山縣的圖書館、離石區的文化藝術活動中心建設已立項。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音像制品經營單位138個,娛樂場所104家,網吧196家,出版物經營單位51家,演出團體44家,文化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2006年,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3320個,達標數1227個,合格率37%。其中,縣級衛生機構51個,達標數29個,合格率56.9%;鄉鎮衛生院151個,達標數79個,合格率52.3%;村衛生所3118個,達標數1119個,合格率35.9%。醫生總數為9884人,每千人擁有醫生2.78人;病床總數8626張,每千人擁有床位2.43張。
體育事業煥發生機。2006年共興建各類體育場館138個、體育健身路徑103條,總面積達113700平方米,人均體育場館面積達到0.65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凈增0.03平方米。呂梁游泳館、呂梁體校改造工程已破土動工,呂梁體育服務大樓、體育訓練館方案已敲定。在山西省第十二屆運動會上,呂梁代表團勇奪金牌11枚、銀牌18枚、銅牌21枚,總成績創歷屆省運會新高,擴大了我市在全省的知名度,推動了我市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據2006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全年全市總人口為355.4萬人,比去年增加2.3萬人。其中男性、女性各占總人口的51.9%、48.1%。出生人口45117人,人口出生率為12.74‰ ;死亡人口21557人,死亡率為6.09‰;城鎮人口和鄉村人口分別為118.1萬人和237.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65‰。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3419元,增長26.4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230.5元,增長13.5%,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調資政策的拉動、投資渠道的拓寬。據統計,人均工薪收入7188元,同比增長15.6%;人均財產性收入202.9元,同比增長21.9%;人均轉移性收入1661.4元,同比增長11.2%。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462.4元,增長23.7%,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是鄉鎮企業從業收入、外出務工收入以及家庭經營收入,這三項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其中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千元,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消費結構趨向發生變化。2006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735.5元,比上年增加796.4元,增長13.4%。在八大類消費支出中,更多的投向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支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2.9%、23.6%、18.9%、52%,占到消費總支出的59.1%。
就業社保工作不斷加強。2006年,全市新增就業崗位2.13萬個,再就業崗位1.56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2.78%;城鎮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60%,4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參合農民達到128.2萬人,參合率達到87.89%。“兩個確保”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城鄉低保、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社會保險、再就業等工作扎實推進。全年共發放基本養老保險金2.69億元,發放率達到100%。
十、環境保護
環保工作扎實有效。2006年末全市有環境監測站14個,其中有資質的4個,有監測能力的8個;風景名勝區4個,自然保護區10個(包含5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面積上升到1901.28平方公里。
2006年,全市全年累計投入資金9700多萬元用于集中供熱工程,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45%,比去年增加5個百分點。市區煙塵控制區面積從8.31平方公里增加到12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覆蓋率從58.4%增加到84.3%。據監測結果表明,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累計達到二級以上的天數為182天,占總監測天數的50%(364天)。
注:1、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