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是我市改革和發展處于攻堅階段的關鍵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較好地解決了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尤其是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增強因素的影響,使得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的發展,實現了“兩個確保”的目標,為全省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全年市場運行平穩,主要商品供給充裕,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各項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實現了“穩中求進”的總體要求,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了全年調控預期目標。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1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5億元,增長9.7%,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9.9%;第二產業增加值70.4億元,增長9.1%,比重為45.9%;第三產業增加值52.6億元,增長12%,比重為34.2%。
市場物價低位運行。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8.3%,比上年下降1.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98.4%,比上年下降1.6%;漲幅分別比上年回落了2.7個和4.9個百分點。這主要得益于正確的宏觀調控和農業的連年豐收。以及買方市場的形成,市場機制作用增強,居民預期收入、消費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也在一程度上抑制了物價的上漲。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年末全市城鎮在崗職工28.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7萬人;城鎮私營個體就業人員14.4萬人。實施再就業工程取得較大展,26330名下崗職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再就業,再就業率為46%。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以“三分一開”為重點,中小企業產權改制面達92.5%。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國有企業包括一些大中型企業經濟效益仍處于較低水平,一些已改制企業的經濟效益由于多種原因尚不能顯性化;下崗職工增多,就業壓力加大。
二、農業
農業獲得較好收成,糧豆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1998年,由于風調雨順和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投入(全市財政用于支援生產專項投入7477萬元,比上年增長25.2%),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普遍實施良種推廣、種子包衣、綜合防治病蟲害等十項科技興農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貢獻率,全市糧豆總產量達107.97萬噸,比上年增長34.9%,是歷史上最大的豐收年;畝產為376公斤,比上年增長36.9%。主要經濟作物產量有升有降,棉花、花生等產量分別為2020噸和26122噸,分別比上年下降13.8%和增13.0%。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穩糧、興水、抓菜、發展林木”的總體方針,已形成了“兩區四帶”的大農業框架,各部門之間互補性進一步增強。水果總產量75萬噸,比上年增長22.9%;蔬菜總產量105.9噸。比上年增長8.5%。農業產業化有新進展,新建、擴建的25個龍頭項目,大部分已建成投產,可新增產值近億元,新創利稅2千萬元;新增農產品基5.3萬畝,帶動5萬農戶。居民的“菜藍子”更加豐富.造林綠化事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9萬公頃。林業資源管理、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完成中幼齡林撫育面積873公頃。
畜牧、漁業繼續保持發展勢頭。肉蛋奶總產量25.7萬噸,比上年增長16.5%;水產品總產量20萬噸,比上年增長14.3%。
農田水利蓬勃發展。全年完成水庫、河道防洪工程17項、水利灌溉工程755處,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1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5萬公頃。土地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全年復墾耕地284.6公頃。
農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全市已有74個鄉鎮、780個村完成了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工作,分別占全市鄉村總數的60%和53.6%。
三、工業和建筑業
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步伐加快,“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強”工作進一步展開,產權制度改革、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工作取得進展。錦西煉油化工總廠、錦西化工集團等6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進展順利;部分國有大企業已開始了主輔分離工作;企業分配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正在進行;中小企業普遍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企業管理工作進一步得到加強。
工業生產在改革調整中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4.1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32.7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27.6億元,增長7.8%;集體企業完成增加值3.5億元,增長19.6%。全年重工業完成增加值30.6億元,比上年增長7.4%;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8%。
產品結構有所調整,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旺的產品增長較快。
工業經濟效益逐步走出低谷,呈現回升態勢。1998年初,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工業產品出口受阻,價格暴跌,企業虧損嚴重,上半年工業經濟效益急速下滑。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利稅總額虧損1.1億元。下半年由于國家加大了打擊走私、增加投資、擴大內需等政策的實施力度,工業經濟運行的宏觀環境改善,企業效益逐步好轉。截止年底,全市實現利稅總額7.8億元,比上半年增加8.9億元。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1%。
建筑業在投資增長的作用下穩步發展,經濟效益有所回升。全年施工個數為529個。房屋竣工面積46萬平方米。實現利稅總額為414萬元。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穩定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46.5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國有經濟投資37.5億元,增長16.4%。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26.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更新改造投資10.4億元,比上年增長21.6%;房地產投資3.7億元,比上年增長28.4%。一些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錦西煉油化工總廠140萬噸重油催化裂化、錦化化工集團8萬噸離子膜燒堿提前投產,渤海造船廠10萬噸級船臺、錦西化工機械廠專用透平壓縮機等項目進入收尾階段,蓮花山冶金機械廠“九五”總體改造工程進展順利。此外,綏中發電廠已完成投資60億元,綏中36--1油田基地也已開工建設。國家重點項目、大中型及限額以上項目共完成投資26.8億元。
投資結構出現一些新的積極變化;A產業、基礎設施投資繼續得到加強。投資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建成投產項目109個,項目建成投產率70.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新增固定資產18.8億元,新增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51.8%,提高25.3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繼續平穩增長,網絡結構調整進一步朝著適應市場需求方向發展,運輸和通信的服務質量有較大提高。全市公路里程達2658公里,其中公路晴雨通車里程1647公里,鄉及鄉以上公路好路率達67.2%。全社會公路貨運量完成3842萬噸,客運量1619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6%和4%。葫蘆島港港口吞吐量達到30萬噸。全年共完成路基改造73公里,新鋪黑色路面68.5公里,修建橋梁21座。京沈高速公路我市路內段和出入口連接工程進展順利。葫蘆島港擴建一期工程萬噸級碼頭各項設施基本配套,投入運營。建筑面積15300平方米的長途汽車客運站主體工程建成。全市郵電業務總量全年完成3.7億元。程控交換機容量達25.6萬門,本地網光纜長度達1155公里,年末電話機數達17.6萬門,住宅電話發展到9.8萬戶。全市城鄉電話普及率達每百人6部。無線尋呼達7.4萬戶,移動電話達4.6萬戶。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明顯增加,數字數據業務、電子數據交換業務在各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初步形成網絡化。
六、國內、國外貿易業
商品市場在買方市場格局下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勢頭。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5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5.3億元,下降20%;集體經濟3.1億元,下降6.3%;個體和私營經濟36.1億元,增長13.4%,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9500戶,私營企業210戶,分別比上年增長13%和17.6%;各種經濟類型經濟所占比重分別為10.2%、6.1%和70%。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實現38.8億元,增長8.4%;餐飲業零售額5.6億元,增長5.4%。生產資料市場貨源充足,價格穩中有降。集市貿易成交活躍,全市新改、擴建集市貿易市場8處,城鄉各類市場已發展到251處,年成交額達40億元,比上年增長6%。
對外貿易在困境中發展。全年新簽利用外資項目23個,協議利用外資額達989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達4879萬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313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6倍;全市注冊三資企業已達111家,比上年增長7.7%。全年出口供貨總值18.6億元,出口創匯1.5億美元。全年接待外地來我市參觀游覽、洽談生意、探親訪友者358萬人次,其中國際旅游者0.14萬人次,旅游創匯84.3萬美元。
七、財稅、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狀況良好,地方稅收穩定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0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工商稅收完成5.0億元,比上年增長6.4%;財政支出完成12.4億元,比上年增長6%。
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金融形勢保持穩定。全市金融部門各項存款余額達168.1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企業存款28.3億元,基本與上年持平;居民儲蓄存款1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各項貸款余額達204.6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短期貸款122億元,中長期貸款77.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6%和37.9%。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不良貸款減少,貼現、拆借業務擴大,股票債券市場活躍,居民投資趨于多元化、理性化。
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保費收入達2.04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長0.7%,人身險保費收入下降20.6%。處理保險賠付額1.03億元,比上年增長53.7%,其中:財產險賠付額增長18.9%,人身險賠付增長2.7倍。
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科技事業取得新的成果?萍寂d市戰略得到進一步實施,在全市范圍內,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項目為龍頭,全年共實施科研、開發和推廣項目77項,收到可觀的經濟效益,新增產值4.8億元,新增利稅1.6億元,節創匯645萬美元,農業增收8.2億元。
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學校布局進一步合理,普九教育取得新成績。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361所,在校生41.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6.69%。教育投入有所增加,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高中向上級輸送本科生首次突破1500人大關。全市希望小學達44所,新增16所。市教育工作代表省接受國家“兩基”驗收,得到高度評價。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6個,圖書館7個,電影院5個,一些多種形式的小電影院、錄像廳、歌廳和書報廳等文化娛樂場所不斷增多;一年一度的文化廣場活動質量逐步提高,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全市現有廣播、電視臺(站)8座,廣播、電視節目質量明顯提高,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6%,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3%。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12個,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5727人,醫院床位7436張。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試點成績顯著。城鄉各地診病、治病、預防和保健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體育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全市組隊參加省八運會、農運會和民族運動會上均獲好成績。全年參加省級競賽18次,獲獎牌58枚,比上年增加11枚。其中:金牌24枚,比上年增加14枚。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人數不斷增多,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市容市貌顯著改觀。舊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步發展。通過創建全國衛生城和開展“綠葉杯”競賽等活動,城市綠化、美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衛生狀況有了明顯好轉。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0.56%,人均公共綠地增加到7.42平方米,均超過了省“綠葉標”競賽達標標準。全市供水、供暖、交通等狀況有了新的改善。全年重點實施了10個方面的城市基礎設施工程。一是民用天然氣一期工程主體竣工,已有7000戶居民安裝了天然氣;二是完成了海濱路10條道路和龍灣轉盤廣場改造工程;三是重點實施了龍背山、龍灣海濱、五里河、住宅小區和道路的綠化工程;四是房屋開發改造工程,開工改造棚戶區36萬平方米,新建經濟適用住房25萬平方米。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全年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達1216萬元。
環境保護事業加快發展,環保意識得到強化。“以治理污染為重點,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海濱城市”的指導思想得到較好貫徹。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共有335人,各級環境監測站7個,環境監測人員131人。全年用于保護環境投資8901萬元。加強了對污水、煙氣、廢渣的“三廢”處理,主要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水、大氣環境和近海海域得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通過小流域治理、植樹造林等工程有較大改觀。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32項,完成環境治理投資1364萬元,環境質量明顯得到改善。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人口與人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全市年末總人口265.2萬人,比上年增長2.6‰;人口出生率為8.31‰,下降0.9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26‰,上升0.2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3.05‰,下降1.15個千分點;計劃生育率為99.43%。
城鄉居民生活有所改善,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87元,扣除價格因素(下同),比上年實際增加0.4%;職工平均工資523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1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20.1%。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年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0.3萬人,比上年略有下降,養老保險覆蓋率為93%;參加離退休費社會統籌人數5.5萬人,比上年增長19.6%。城鎮職工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工作也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此外,在全市范圍內實行了下崗職工最低生活費保障制;對居民困難戶和特困戶進行了政府補貼、救濟;發動全社會力量扶貧濟困。全年共發放扶貧濟困款物折合人民幣976萬元。全市貧困鄉鎮有40%實現了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