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對宏觀經濟環境趨緊、各類風險交織疊加、疫情嚴重沖擊等嚴峻挑戰,全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視察松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搶抓戰略機遇,奮力開拓創新,加速培育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綜合[2]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3]752.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0.2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37.89億元,增長2.8%;第三產業增加值394.76億元,增長1.1%。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9.3%,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8.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2.4%。
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2%,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呈現五漲三降的特點。全市食品煙酒類、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其他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類分別上漲7.7%、0.2%、0.3%、4.6%、2.1%,衣著類、居住類、交通和通信類分別下降0.8%、0.4%、3.2%。
二、農業
全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27.01億元,比上年增長3.1%。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9.95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51萬公頃,增長0.5%。
全年糧食總產量704.63萬噸,比上年減少14.61萬噸,下降2.0%,糧食總產量連續九年突破700萬噸大關,其中,玉米產量566.48萬噸,下降1.6%;水稻產量112.80萬噸,下降2.2%。
圖1:2016—2020年全市糧食產量
圖片
全年全市豬肉產量17.79萬噸,比上年下降7.1%;牛肉產量3.31萬噸,下降15.5%;羊肉產量1.96萬噸,增長8.8%;禽肉產量3.93萬噸,下降26.2%。年末生豬存欄150.01萬頭,增長5.0%;全年生豬出欄224.94萬頭,減少7.0%。生牛奶產量4.31萬噸,下降3.6%。禽蛋產量12.93萬噸,增長6.8%。
表1:2020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產量
增長(%)
糧食總產量
萬噸
704.63
-2.0
蔬菜和食用菌總產量
萬噸
93.10
9.4
禽蛋總產量
萬噸
12.93
6.8
生牛奶總產量
萬噸
4.31
-3.6
水產品總產量
萬噸
5.09
2.4
豬存欄
萬頭
150.01
5.0
牛存欄
萬頭
25.61
-16.2
羊存欄
萬只
176.32
8.5
家禽存欄
千只
13215
-3.5
豬出欄
萬頭
224.94
-7.0
牛出欄
萬頭
19.59
-19.6
羊出欄
萬只
165.41
10.1
家禽出欄
千只
22084
-27.3
年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76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3%。主要農業機械與設備數量比上年末均有增加,其中擁有大中型拖拉機8.23萬臺,節水灌溉機械1.43萬套,增長2.6%。全年農村用電量達到6.91億千瓦時,增長3.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11.26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0%。其中,中央省屬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4.3%,地方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3.5%。
表2:2020年主要行業工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
行業
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計
4.0
其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
4.7
石油和天然氣開采輔助活動
5.4
精煉石油產品制造
-16.3
農副食品加工業
7.5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8.9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1.1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1.2
醫藥制造業
-45.2
專用設備制造業
-47.7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5.0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46.6%;開采輔助活動增加值增長5.4%,占比為14.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5.0%,占比為14.9%;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7.5%,占比為8.7%。
六大高耗能行業[4]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高技術制造業[5]增加值下降31.5%。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416億元,比上年減少8.9%;虧損150.4億元,同比增虧293.3%。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0.4%,增幅低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
全年全市建筑業企業增加值33.88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84.46億元,增長10.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投資)比上年增長3.3%。
在不含農戶的固定資產投資中(下同),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62.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5.1%,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5.1%;第三產業投資下降6.3%。民間投資[6]比上年增長20.4%,占不含農戶的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到29.2%。
全年全市新建項目投資比上年下降18.0%;擴建項目投資下降68.2%;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投資增長1.2%。
全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33.7%。商品房房屋施工面積579.16萬平方米,增長1.9%;銷售面積55.61萬平方米,增長25.7%;商品房銷售額24.65億元,增長18.4%。
五、國內貿易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7.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下降8.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6%。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下降5.8%;餐飲收入額下降17.6%。
表3: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及增長速度
指標
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7.4
按銷售地域分
城鎮
-8.4
鄉村
1.6
按消費形態分
商品零售
-5.8
餐飲收入
-17.6
按規模分
限額以上
-11.1
限額以下
-5.8
六、對外經濟
全年全市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111995萬元(人民幣),比上年下降11.7%。其中,出口總值110394萬元(人民幣),下降12.2%;進口總值1601萬元(人民幣),增長55.1%。
七、交通運輸和郵電
全年全市公路運輸完成貨物發送量4742萬噸,旅客發送量1144萬人;松原機場民航航班起降1424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10.04萬人次。
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13678.05公里,其中,等級公路總里程11184.27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81.8%;有等外公路2493.78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18.2%。全市公路總里程中,有高速公路616.26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4.5%。
年末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66.12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2%。全市私人機動車保有量61.94萬輛,私人轎車保有量45.76萬輛。
全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7.11億元。其中,完成郵政業務收入4.77億元,增長12.9%;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2.34億元,下降2.9%。在郵政業務中,全年郵政函件業務累計完成13.66萬件,比上年下降5.6%;包裹業務累計完成0.45萬件,比上年下降50.6%;報紙業務累計完成2292.48萬份,比上年增長1.2%;雜志業務累計完成72.89萬份,比上年增長2.6%;匯兌業務累計完成0.25萬筆,比上年下降92.0%。
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30.4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80.49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5.56萬戶,4G移動電話用戶217.23萬戶。手機上網用戶235.79萬戶。互聯網絡寬帶接入用戶46.71萬戶。
八、財政金融
全年全市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76.2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完成地方級財政收入50.3億元,增長5.0%,其中稅收收入22.1億元。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支出297.4億元,增長10.3%。
年末全市人民幣存款余額1603.32億元,比年初增加216.62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918.23億元,比年初增加13.49億元。
圖2:2016—202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
圖片
表4:2020年人民幣存貸款情況
指標
年末數(億元)
比年初增減額(億元)
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
1603.32
216.62
住戶存款
1194.06
210.96
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
918.23
13.49
住戶貸款
418.26
30.85
全年全市保險保費收入49.71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人身險收入35.44億元,增長9.7%,財產險收入14.27億元,增長2.8%。全年保險賠付額15.77億元,增長12.6%。其中,人身險賠款及給付7.69億元,增長17.1%,占全年保險賠付額的48.8%,財產險賠款及給付8.07億元,增長8.6%,占全年保險賠付額的51.2%。健康險賠款及給付3.45億元,下降5.8%,占全年保險賠付額的21.9%;意外傷害險賠款及給付0.28億元,增長36.0%,占全年保險賠付額的1.8%。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年全市共授權專利604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80件。年末全市小學660所,招生17638人,在校生129858人,畢業生22538人。初中131所,招生22501人,在校生76531人,畢業生28070人。普通高中學校26所,招生20599人,在校生56530人,畢業生18642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6所,招生2771人,在校生7531人,畢業生2191人。幼兒園471所,在園(班)人數44731人。特殊教育學校4所,在校生351人。
十、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年末全市擁有文化館7個(包括群眾藝術館),藝術表演團體8個(國有4個,民營4個),公共圖書館5個,圖書館總藏書量87.53萬冊(不含少兒文獻13.68萬冊),博物館7個,全年博物館參觀人數大5.74萬人次。
全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652.3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9.6%。其中,接待國內游客651.44萬人次,下降39.6%;接待入境游客0.91萬人次,下降67.0%。全年旅游總收入76.66億元,下降57.4%。其中,國內旅游收入76.24億元,下降57.4%;旅游外匯收入600萬美元,下降57.8%。入境旅游收入0.42億元,下降55.8%。
年末全市有衛生技術人員17811人,比去年增長6.1%,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008人,比去年增長2.4%,注冊護士7234人,比去年增長12.4%。醫院和衛生院有172個,其中醫院84個,擁有床位11745張;醫療衛生機構3167個,床位數11899張。
2020年參加全國“滑向2022全國大眾速度滑冰馬拉松系列賽(2019-2020)”中,松原代表隊分獲成年男子5公里、成年女子5公里冠軍和成年男子5公里接力賽冠軍。參加“2019-2020年度吉林省大眾速滑比賽(大安站)競賽”中,松原代表隊摘得老年女子500米、老年女子1000米桂冠、老年男子1000米、老年男子1500米桂冠。2020年參加省級青少年比賽共獲金牌19枚,銀牌19枚、銅牌16枚。
十一、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542元,比上年增長3.9%;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766元,增長7.5%。
年末全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達到47.75萬人,比上年增長0.4%,其中參保職工為28.48萬人。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0.41萬人,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6.73萬人。年末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60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69萬人。
全年全市共發放城鄉低保資金4.0億元,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57615戶,94116人。其中,城市低保對象15362戶,22020人,發放資金1.48億元;農村低保對象42253戶,72096人,發放資金2.52億元。市城區城市低保月標準達到570元,農村低保年標準達到4080元,增長7.0%。全年投入醫療救助資金4211.23萬元,資助救助城鄉困難群眾144753人次,其中住院救助26920人次,門診救助118038人次;資助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44753人次。
十二、資源、環境和應急管理
全年全市全社會用電量63.1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5%;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率為1.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降低率為5.7%。
全年全市空氣質量狀況總體穩定,市區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天數為322天。
全年松花江流域實施規劃項目14個,完成投資14.21億元。松花江監測斷面有5個,好于Ⅲ類水質斷面的占100%。松花江流域出省界斷面穩定保持國家規定的水質要求。
年末全市擁有各類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
全年全市發生工礦商貿企業事故15起,比上年減少2起,死亡16人,比上年減少2人,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3起。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中不再單獨發布人口相關數據。
[3]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吉林省統計局對各地區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等相關指標的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本公報中涉及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和三次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等指標均以吉林省統計局反饋修訂后的2019年數據為基數。
[4]六大高耗能行業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5]高技術制造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
[6]民間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使用的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價格指數、糧食產量、城鄉居民收支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松原調查隊;農機總動力、大中型拖拉機、節水灌溉機械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公路運輸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民航運輸數據來自松原查干湖機場管理有限公司;電信業務總量、電話用戶、寬帶用戶等數據來自市各電信部門;郵政業務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對外經濟數據來自市商務局;貨幣金融類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松原中心支行;保險業數據來自市銀保監分局;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生活救助資金、城鄉低保等數據來自市民政局;醫療保障數、醫療救助據來自市醫療保障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衛生數據來自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專利等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旅游數據、公共圖書館、廣播電視、圖書、體育等數據來自市文化和旅游局;用電量數據來自市供電公司;自然保護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市應急管理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