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統計局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續落實工業立市的戰略方針,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拼搏,銳意進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加強,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實現了“十一五”經濟的良好開局。
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38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8億元,增長10.0%;第二產業增加值119.7億元,增長18.8%;第三產業增加值121.5億元,增長13.5%。人均生產總值達11461元,比上年增長14.5%。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38.2:29.7:32.1調整為36.5:31.5:32.0。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2%;第二產業貢獻率為41.1%;第三產業貢獻率為31.7%。
表1地區生產總值
單位:萬元
指標 產值 比上年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工業
建筑業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信業
批發零售貿易業
住宿和餐飲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其他服務業 3800388
1387744
1197395
963408
233987
1215249
166865
215935
33695
64840
154620
579294
13.8
10.0
18.8
19.0
18.0
13.5
14.3
14.9
14.9
9.9
4.6
15.7
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22.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5億元,比上年增長32.2%。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41.3億元,比上年增長24.5%。農業支出、教育支出、科學支出分別為27365萬元、69653萬元、1166萬元,增幅分別為41.3%、13.5%、84.8%。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為28053萬元,比上年增長37.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44510萬元,比上年增長3.4%。
市場物價總體水平保持小幅上漲,上漲幅度不大,有的明顯低于上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62,漲幅比上年回落1.48個百分點;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0.82,漲幅比上年上升0.22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1.26,漲幅比上年上升0.02個百分點。
表2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情況
指標 比上年上漲(%)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 0.62
食品 1.81
煙酒及用品 0.35
衣著 -3.70
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 2.00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 1.06
交通和通訊類 -3.72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2.25
居住 4.01
就業渠道拓寬,就業規模擴大。年末,全市單位從業人員達到20.5萬人,比上年下降2.4%。全年城鎮創造就業崗位5.77萬個。城鎮新增就業4.9萬人。年末全市尚有城鎮失業人數21973人,登記失業率為4.1%。培訓農民80萬人。全市有45萬名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產業綜合競爭力較弱。農業基礎依然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再就業壓力依然很大。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夠完善。
農業
繼續貫徹落實中央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全市農業取得良好發展。農業基礎地位繼續得到鞏固,支農投入不斷增加,惠農政策繼續完善。農業取得較好發展,農業生產的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年糧食產量在連續幾年增產的基礎上又上新臺階,達到622萬噸,比上年增長2.8%,實現了自2000年以來連續第7個增產年。其中玉米產量529.9萬噸,比上年增長0.64%;水稻產量60.5萬噸,增長30.2%;油料作物產量10.4萬噸,增長14.4%。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3.3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農業產值100.8億元,增長6.5%;林業產值1.5億元,下降20.7%;牧業產值135.3億元,增長13.1%;漁業產值0.2億元,下降10.1%。
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2.6萬公頃,比上年增加4.1萬公頃,增長7.1%。其中,玉米面積50.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4.4萬公頃,增長9.6%;水稻面積6.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3萬公頃,增長25.6%;小麥面積1291公頃,比上年減少973公頃,下降43%;大豆面積3.8萬公頃,比上年下降26.1%。
表3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農產品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622.1 2.8
# 水稻 60.5 30.2
小麥 0.8 57.9
玉米 529.9 0.6
大豆 13.4 -14.3
油料 10.4 14.4
# 花生 9.4 13.9
芝麻 0.1 -27.0
葵花籽 0.8 76.4
蔬菜 95.0 -22.1
#葉菜類 56.6 -31.7
水果 2.4 0.6
# 蘋果 0.6 -5.4
葡萄 0.5 -8.4
畜牧業生產較穩定,畜禽出欄呈下降態勢。全年豬出欄總量達到548.9萬頭,比上年增長2.2%;牛出欄總量達134.4萬頭,比上年下降7.6%;羊出欄98.5萬只,比上年下降10.2%。家禽出欄9531.8萬只,比上年下降4.6%。畜產品產量全面增加。全年肉類總產量達99.2萬噸,比上年增長4.6%。豬、牛、羊肉產量分別為52.3萬噸、20.1萬噸、1.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6.3%、6.9%、5.5%。禽蛋產量44.6萬噸,與上年持平;牛奶產量12萬噸,比上年增長2.9%;水產品產量3708噸,比上年增長25.4%。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加強。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75.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1%。拖拉機保有量69217臺,比上年增長7.8%。農用運輸車7687臺,比上年增長4.8%。機電井11968眼,比上年增長13.4%。農用水泵72589臺,比上年增長3.2%。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和機電排灌面積分別達到256.7萬畝和190.9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1.3%。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工業立市”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工業繼續保持較好發展水平,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工業經濟增幅居全省前列,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0.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4工業增加值主要分類情況
指標 增加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合計 85.0 20.8
# 重工業 50.6 27.7
輕工業 34.4 11.8
在合計中:國有企業 13.6 11.6
集體企業 8.1 33.2
股份制企業 51.1 22.2
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 6.9 1.7
其他企業 5.2 66.0
全市十大產業中的農副食品加工業年創增加值17.4億元,比上年增長14.6%;機械加工制造配套業,年創增加值18.8億元,比上年增長29.5%;食品業年創增加值10.6億元,比上年增長14.1%。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19.6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3.8%,比上年提高18.7個百分點,全市實現利稅總額163959萬元,比上年增加32217萬元,增長24.5%。實現利潤52294萬元,比上年增加17938萬元,增長52.2%。其中,地方工業實現利潤41074萬元,比上年增加13134萬元,增長47%。
工業企業改革、改制取得顯著成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2戶,其中虧損企業71戶,企業虧損面為25.2%,比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2687萬元,比去年減虧6019萬元。
工業十大產業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和飲料制造業獲利能力增強,成為今年實現利潤的主要支撐力量。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累計實現利潤9258萬元,是上年的5.8倍,對全市工業利潤的貢獻率達42.7%;飲料制造業實現利潤8237萬元,比上年增長69.8%,對全市工業利潤的貢獻率達18.9%;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
表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工業產品產量 比上年增長(%)
原煤 噸 283469 -44.8
發電量 萬千瓦小時 888525 1.5
食用植物油 噸 107623 47.2
飲料酒 千升 261539 2.9
紗 噸 9112 5.4
布 萬米 1339 7.1
化學纖維 噸 6580 -40.0
卷煙 億支 55
機制紙板 噸 51458 20.9
硫酸 噸 10384 -9.8
燒堿 噸 62245 27.9
油漆 噸 969 -5.2
中成藥 噸 2096 -14.9
合成洗滌劑 噸 118735 30.2
服裝 萬件 63.6 4.4
水泥 萬噸 309 57.7
平板玻璃 重量箱 6337199 64.1
鋼 噸 708954 113.5
成品鋼材 噸 821319 59.1
風機 臺 1518 -2.9
軸承 萬套 1267 4.8
改裝汽車 輛 6567 2.2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實現產值1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全年施工單位工程35個。建筑施工面積56.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8%,竣工面積3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6%。
固定資產投資
由于大力實施投資拉動經濟戰略,有力地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144.3億元,比上年增長65.1%。其中城鎮投資112.8萬元,增長70.4%;農村投資31.5萬元,增長48.5%。
表6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指標 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 比上年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44.3 65.1
# 國有經濟投資 39.5 78.7
其他經濟投資 104.8 60.0
房地產投資 9.7 129.0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 31.5 48.5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112.8 70.4
# 第一產業 5.6 64.7
第二產業 76.5 44.6
第三產業 62.2 100.0
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62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面積28.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5.8萬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積5.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3.6億元。
全年新增固定資產114億元,比上年增長94%。新增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79%,比上年上升2個百分點。
重點項目建設投資帶動作用顯著。全市共開發建設項目612個,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項目261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77個,完成投資額26億元,同比增長80%。昊華離子膜燒堿、天成玉米深加工、通鋼冷軋板、雙遼福耀玻璃、伊通金圓水泥等重點項目相繼投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第一、二批5個國債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15.1億元。
國內外貿易
全市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1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15.5%。分城鄉看,城市好于農村。城市零售額79.4億元,比上年增長21.1%;縣的零售額1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縣以下零售額35.1億元,比上年增長8.7%。分行業看,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5.3億元,比上年增長23.8%;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12.8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在批發零售貿易業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7.4億元,比上年增長43.2%;限額以下批發零售業完成零售額85.4億元,比上年增長9.1%。
全年進出口總額達853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進口總額1686萬美元,出口總額684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8.6%。
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參加第二屆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等大型招商活動,共引進50萬元以上項目829個,到位資金100.3億元.新加坡新達集團、中糧集團、香港立國等大企業先后到四平投資,擴大了四平的知名度。
金融和保險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全年實現金融保險業增加值64840萬元,比上年增長9.9%。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311.1億元,比年初增加42.4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32.2億元,比年初增加3.9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49.3億元,比年初增加26.6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281.7億元,比年初增加38.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91.9億元,比年初增加28.9億元;中長期貸款68.0億元,比年初增加2.2億元。
保險業進一步發展。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8家。全年保費收入46564.2萬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602.2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34962萬元。全年各類保險賠款給付支出6303.1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5295.5萬元;人身險賠款1007.6萬元。
交通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繼續發展,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全年公路旅客發送量2930萬人,比上年增長5.2%;公路貨物發送量2796萬噸,比上年增長4.1%;公路貨物周轉量105668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2%;旅客周轉量103643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0%。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輛達到191458輛,,其中載客汽車達到39781輛,載貨汽車達到29071輛。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1660萬元,比上年增長3.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2170萬元,增長18.9%;電信業務總量49490萬元,增長0.4%。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數(包括小靈通用戶)達71.4萬戶,比上年下降49.1%,其中小靈通用戶9.7萬戶,與上年持平,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148.9萬戶,比上年增長71.5%。
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60.64萬人,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57人,比上年增長24%。接待國內旅游者60.51萬人,比上年增長9.8%。旅游總收入3.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旅游外匯收入3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6%,旅游人民幣收入3.9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市區修建了六孔橋路、北郵電街、幸福路等9條主次干路,改造巷路23條.熱網北干線延伸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集中供熱能力達到870萬平方米。實施市區24小時供水改造工程,3萬戶居民收益。城市出口建設實現突破,四葉一級路、102線四平連接線竣工。環城公路基本完工,通車里程46.5公里。京哈鐵路四梨路公鐵立交橋實現簡易通車。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0億元,竣工里程661公里。北河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建成濱河公園綠地28萬平方米,園林廣場8處。鐵東公園、宏泰公園、熱電廣場及周邊綠化工程全部竣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開局順利,年內新增綠地63.5萬平方米。市區8個廣場、23條街路、107個樓體實現了亮化,鞏固了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市容市貌日見整潔,市區大氣總懸浮微粒年均值為217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1.8%。
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有較大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2006年全市有大學1所,招生5283人,在校生18298人,畢業生5077人;共有中等專業學校10所,在校生11735人,招生4572人,畢業生3123人;普通中學209所,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9571人,招生20304人,畢業生15340人;全市普通初中在校生111631人,招生36417人,畢業生42078人;全市普通小學1101所,在校生183847人,招生29282人,畢業生37294人;盲童聾啞學校4所,在校生319人,招生26人;幼兒園243所,在園幼兒22498人。
走科教興市之路,加大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科技事業取得較大進展。組織申報了科技攻關、科技創新及產業化項目38項,現已被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批準立項35項。被批準立項的項目總投資2.6億元,達產后可實現產值19.2億元/年,可實現利稅24816萬元/年。已經獲國家、省科技經費無償幫助1314萬元。年末,全市共有市級高新技術企業55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19.8%。全市省級科技企業35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14.5%。為防御各類氣象災害,全年共發布預警信號15次.人工增雨飛機作業15架次,地面發射增雨火箭57枚,發射高炮彈1779枚。減少因雹災造成的經濟損失約7500萬元。
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加大了文化市場監督管理力度,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6個,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5個,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全市廣播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8.8%。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進展順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衛生監督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共有衛生機構54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9個,婦幼保健院9個。衛生機構床位9013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8119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13975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555人,注冊護士3946人。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逐步完善,共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個,服務站66個,覆蓋人口100%。
體育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先進水平,競技體育不斷取得新突破。2006年,我市運動員在多哈亞運會上共獲得4金1銀的好成績。在十五屆省運會中共獲金牌93枚、銀牌82枚、銅牌76枚。金牌、獎牌總數和團體總分均列夏季項目全省第二名。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全市組織開展了象棋、游泳、跆拳道、體育舞蹈、釣魚、百事球王爭霸賽等系列比賽,參加人數超20萬人次。并成功舉辦了第十一屆全國百城市自行車賽。社區體育穩步發展,2006年組織舉辦了“四平市首屆中小學生青少年冰雪夏令營活動、”“中小學生速滑比賽”和“全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田徑比賽。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31.3萬人,比上年減少0.6萬人。市區人口60.3萬人,比上年增加0.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2‰,全年出生人口3.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全年死亡人口1.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3.2‰。
表7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指標 年末總人口(萬人) 比重(%)
全市總人口 331.3 100.0
# 農業人口 204.5 61.7
非農業人口 126.8 38.3
# 男性 168.1 50.7
女性 163.2 49.3
城鄉居民生活繼續得到改善。全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899.97元,比上年增長14.5%;人均消費支出7245.99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食品支出2173.25元,比上年增長0.9%。居民用于交通與通訊、醫療保健支出下降;交通與通訊支出為627.19元,比上年下降0.5%;醫療保健支出為681.35元,比上年下降3.8%;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支出944.66元,比上年增長15.2%。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30.0%,比上年下降2.8個百分點。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79.40元,比上年增長12.6%。城鄉居民住宅條件顯著改善,市區居民人均建筑面積為24.3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4%;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為22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
在崗職工工資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崗職工人數為20.3萬人,比上年減少0.4萬人,減少1.9%;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24.8億元,比上年增加3.1億元,增長14.3%。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2346元/人,比上年增加2126元,增長20.8%。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保障工作全面推進。全市共撥付養老金、失業救濟金6.5億元,確保了按時足額發放。全市城鎮低保人數達到11.5萬人,發放低保金9226萬元。建成62個農村福利中心。“五保戶”供養條件有所改善。積極開展城市居民住院醫療保險,已參保2.9萬人。
說明:1、本公報部分指標數據為快報初步統計數。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本公報部分指標數據由有關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