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全面貫徹宏觀調控政策,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努力克服了煤電油運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城鄉居民得到實惠。
一、經濟運行
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45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6%。人均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由上年的47693元增加到57992元,按現行匯率折算超過7000美元。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77億元,下降0.5%;第二產業仍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2268億元,增長20.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105億元,增長14.5%。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2%、65.7%和32.1%。我市入圍2004CCTV“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并獲年度大獎。
財政增收較快,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9.57億元,增長28.8%,剔除出口退稅等因素后增長45.9%,其中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48.2%、65.0%和54.9%。一般預算財政支出23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其中科教文衛支出增長18.1%,社會保障補助支出增長72.2%。
農林牧漁業
全市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村城市化進程,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1.14億元,比上年增長3.1%。農業生產結構繼續調整,糧食與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由上年的51.5:48.5調整為52.7:47.3,全市構建糧食供應安全保障“三大體系”。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繼續推進,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數量超過700只。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14家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和出口創匯分別增長30.8%和25.7%。
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全市投入農村水利建設資金6.79億元,完成農田水利總土方2740萬立方米。全市農村新增林地綠地8230公頃。以“清潔家園、清潔河道、清潔村莊”為重點的“三清工作”持續推進,新開、疏浚河道1537公里,結合河道疏浚,加高加固圩堤308公里,增砌護岸工程232公里。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林牧漁業用電量4.46億千瓦時,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4.33萬千瓦,農機化資金總投入9191萬元。
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工業克服能源運輸等瓶頸制約,實現速度與效益快速協調發展。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9560.13億元,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達7307.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6.4%和37.1%。全市工業用電量386.86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7.2%。外資企業主力作用增強,私營經濟加快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總產值132.41億元,集體工業總產值75.38億元,三資工業總產值4689.05億元,私營工業總產值1286.3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0%、19.5%、41.4%和26.6%。重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產值4909.97億元,輕工業產值2397.5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1.1%和29.7%,重工業化水平達到67.2%,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百強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64.60億元,比上年增長51.8%,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1.5%。工業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015億元,比上年增長35.5%,產銷率為98.3%;實現利稅430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其中利潤300億元,比上年增長37.5%。
建筑業穩步增長。建筑施工企業全年施工面積54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000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18.6%和20.6%。實現施工產值410億元,比上年增長30%。
運輸郵電業
社會運輸能力不斷提升,現代物流業快速成長。全市年末擁有機動車127.76萬輛,其中汽車35.53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2.4%和24.2%。全社會完成客運量2.53億人次,客運周轉量179.23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8.1%;完成貨運量8833萬噸,比上年增長20.1%,貨物周轉量52.27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4.9%。蘇州港港口吞吐量9060萬噸,比上年增長44.2%。
郵政電信業務較快增長。全市郵政業務收入6.85億元;發送函件1.08億件,特快專遞321.85萬件,報刊2.32億份;年末郵政儲蓄余額101.83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全市電信業務總收入近77億元,年末市話交換機總容量322.5萬門;全市電話機擁有量958.65萬部(不含小靈通),小靈通用戶超過百萬戶,達123.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98.4萬戶,比上年增長29.9%。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60.08部(不含小靈通),比上年增加16.13部。
國內貿易
隨著消費結構的調整升級,貿易業態進一步升級,節日消費和餐飲消費成為亮點。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8.8%,增幅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業零售額516.17億元,餐飲業零售額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106.8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8%和25.3%;城市消費品零售額446.10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7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9%和16.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實現商品零售額183.40億元,增長21.6%;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35.93億元,增長23.9%;穿的商品零售額25.80億元,增長19.4%;用的商品零售額121.67億元,增長21.4%;吃、穿、用占限額以上零售額的比重分別為19.6%、14.1%和66.3%。首次引進ShoppingMall(大型購物消費中心)新型商業業態。
金融、證券、保險業
金融機構貫徹執行國家貨幣信貸政策。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業務快速增長,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814.53億元和2915.74億元,比年初分別增長21.1%和24.0%,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35.74億美元和37.02億美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2.9%和12.1%。全年銀行現金收入10142億元,現金支出10424.5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7.9%和27.5%。
全年股市行情總體持續低迷,全市證券開戶數53萬戶,與上年持平,全市股票和基金成交金額為1029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全市證券營業部新增3家,總數達到35家。
保險業繼續快速發展。全市新增保險機構6家,保險機構總數達18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71.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財產險與人壽險的比例為25.9:74.1,已決賠款及給付19.06億元,比上年增長37.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業
房地產開發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開發結構不斷優化,市場供求矛盾得到緩解,價格走勢趨穩。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334.32億元,比上年增長87.9%,商品房施工面積3843.9萬平方米,增長44.4%,竣工面積1129.1萬平方米,增長50.6%。全市商品房銷售額226.46億元,增長43.1%,其中住宅銷售額198.17億元,增長43%;商品房銷售面積707.13萬平方米,增長1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33.79萬平方米,增長19.5%。房屋二級市場置換交易活躍,市區舊住宅成交過戶面積達271.7萬平方米。全市拍賣、招標和掛牌交易經營性用地373宗(工業項目用地除外),共計1561萬平方米。
旅游業
旅游業增勢強勁,一掃上年SARS影響的陰霾。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335.91億元,比上年增長42.4%。全市接待境外游客130.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9.6%;旅游外匯收入4.86億美元,增長66.9%。接待國內游客31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0%。精心打造“天堂蘇州、東方水城”的城市旅游新形象,整合旅游資源,優化行業結構,改善服務功能,創新促銷理念,培育旅游新品,圍繞蘇州城市旅游“四沿”格局,完成了《環古城河水上旅游規劃》和《沿江旅游規劃》編制,啟動編制《陽澄湖旅游規劃》。全市新增星級飯店4家,年末擁有星級飯店99家,其中四星級及以上飯店25家。
二、體制改革與雙向開放
體制改革
打造服務型政府成效顯著,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全市以《行政許可法》作為指導原則和根本依據,進一步規范審批行為,強化后續監管,市級機關行政審批總事項再次削減37.4%。廢止或修改地方性法規22件、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84件,確認并公布具備行政許可實施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和授權組織59個,政府特許經營制度開始推行。政風行風建設取得成效,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調查綜合滿意率達到97.2%。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市屬國有(集體)企業和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社會事業領域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改革全面展開。土地市場治理整頓繼續深化,全市用地有償供地率超過85%。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朗力福”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駿馬化纖”在新加坡S股上市。全市又有5家企業進入輔導期,目前正在進行上市輔導的企業13家,2家擬上市企業已通過發審會審核。
民營經濟
實施民營經濟騰飛計劃成效顯著,私營個體經濟發展加快。全市新增私營企業1.8萬家,個體工商戶6.29萬戶。年末私營企業登記注冊戶數發展到8.21萬家,注冊資金1292.8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8%和22.8%;個體工商戶登記注冊戶數達到22.22萬戶,注冊資金85.5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6%和20.1%。目前全市共有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2795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55.4%;全年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08.47億元,增長31.6%,戶均產值超過8000萬元。全年私營個體經濟上交稅金134.14億元,比上年增長50.2%,占全市稅收的比重達到27.3%,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完成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9%,比上年提高5.4個百分點。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從業人員158.48萬人,增長16.3%。
對外貿易
全市對外貿易承接2003年的高速發展態勢,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32.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7.2%,其中出口總額507.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6%。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451.92億美元,內資企業出口額55.78億美元,外貿公司出口額31.19億美元,私營企業出口額11.8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0.5%、24.8%、12.2%和88.3%。對亞洲、北美、歐洲三大洲的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96%,其中對亞洲出口額224.57億美元,增長50.4%;對北美洲出口額132.32億美元,增長61.3%;對歐洲出口額130.68億美元,增長60.1%。全年機電產品出口402.53億美元,增長60.4%,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79.3%,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91.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9%,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7.4%,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出口90.25億美元,進料加工貿易出口336.13億美元,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80.58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0.3%、56.3%和73.6%。
利用外資
對外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利用外資水平全面提升。全市新增注冊外資1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8%,實際利用外資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9.6%,其中有驗資報告的約50億美元。外資項目規模擴大。新批超千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占項目總數的34.3%,注冊外資金額占全市注冊外資的81.8%,其中13個新批項目超億美元。1159家外商投資企業先后增資,三次產業注冊外資之比為0.3:91.0:8.7。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94家落戶蘇州。全年涉外稅收207.65億元,占全市稅收的比重達42.3%,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
外經合作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加快發展。全市新簽對外勞務承包合同額4.0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3.8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6%和70.9%。年末在外勞務人員7761人,其中當年新派出勞務人員3236人。當年新辦境外企業32家,其中新開業13家,總投資6.2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4515萬美元。
開發區建設
開發區功能優勢不斷增強。全市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全年共新增注冊外資104.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9.0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7.7%和33.9%,占全市的74%和62%,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42億元,批準進區三資企業1291個。
引進內資
全市繼續實施“內外并舉、雙向驅動”的發展戰略,引進內資快速增長。全年共引進內資項目4141個,比上年增長28.1%。引進內資項目注冊資本189.22億元,其中外地注冊資本174.7億元,比上年增長19.8%。
三、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
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積極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投資項目清理工作取得成效,投資結構得以優化,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狀況得到控制,固定資產投資呈高開低走、穩定增長的發展態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54.8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投資增長較快,完成投資449.95億元,比上年增長29.9%;三資企業投資446.40億元,增長4.0%;國有經濟投資326.24億元,比上年下降6.8%。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79.46億元,增長20.9%;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72.30億元,增長3.4%,其中工業投資869.32億元,增長3.4%。全市123個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9.5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07.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施工房屋面積8314.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0.2%,竣工房屋面積3512.2萬平方米,增長22.4%,房屋竣工率為42.2%,新增固定資產1235.4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79.4%。全市新增生產能力主要有:高速公路135公里,發電機組能力96.5萬千瓦,變電設備350萬千伏安,化學藥品250萬噸/年等。
基礎設施建設
繞城高速西南段,沿江高速公路,蘇虞張一級公路,東環、南環、西環以及友新高架建成通車,市區“三縱四橫四段”道路改造工程順利完成。繞城西北段、蘇滬、蘇昆太等在建高速公路進展順利,年末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98公里。農村公路建設力度加大,新建改建公路1092公里。蘇州港建設加快推進。
建設與規劃管理
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全面展開,初步完成總體規劃修編方案構思和四沿戰略規劃,平江、滄浪、金閶的新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吳中越溪城市副中心規劃,以及一系列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規劃、重點工程專項規劃編制完成,古城及部分重點地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進一步完善。以規劃為龍頭大力實施城市化戰略,完善城市布局,改善城市環境,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市聚集、輻射、帶動功能。以公共綠地、路橋綠化為重點,市區新增綠地48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2%,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公用事業
市區通過創建“全國無障礙設施建設示范城”驗收,127條城市主干道建成了無障礙道路,盲道總長388公里。市區新建、改建、整治道路路面506.7萬平方米,城區新建改建高標準公共廁所32座,雨、污水實現分流,敷設污水、雨水管道232公里,同時還對城市路燈等市政設施進行了維護,城區安裝與古城風貌一致的宮燈式路燈3176套。公交優先、出租車擴容成效顯著。共建71座園林式公交候車亭,其中57座實施港灣式改造。市區新增公交營運線路13條,新增更新公交車308輛,全年運客總量2.93億人次;新增出租車800輛,提高了出租車的檔次和整體服務水平,市區年末營運出租汽車3203輛。市區符合改造條件的居民住宅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工作全面完成,累計改造戶表20.5萬戶。市區家庭燃氣基本普及,煤氣供氣總量7102萬立方米。
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寬帶城域網基本建成,光纜總長度達到5.1萬千米,寬帶核心交換能力達到640G,城市出口帶寬達到21G,提升了面向社會和公眾的信息服務能力。信息技術應用繼續擴大,新聞瀏覽、視頻點播、信息查詢、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視頻會議、網絡游戲等被廣泛使用。全市31個部門的105項審批項目實現了網上受理。互聯網撥號上網用戶達到31.6萬戶;互聯網專線用戶達到7078戶;互聯網寬帶用戶達到27.3萬戶,新增15.9萬戶。以校校通、校園通和遠程教育為主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醫保聯網不斷擴大,醫保定點醫院達36家,定點藥店90家,定點門診部、社區衛生院和企業衛生所共174家。全市15家銀行累計發行銀行卡超過1300萬張,全年POS交易金額31億元,比上年增長1倍。“蘇州通”卡進一步普及。
古城保護
古城、古鎮、古村落和文物古建筑保護力度加大,平江歷史街區平江路風貌保護與整治工程、環古城風貌保護二期工程全面完成,山塘街歷史文化街區修復保護試驗段正式開街。完成古城區范圍內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控制保護建筑、古構筑物和5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紫線劃定工作完成。成功承辦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環境保護與治理
加快推進創建國家生態示范區工作,完成了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常熟榮膺“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又有昆山市周莊鎮、常熟市大義鎮和吳中區甪直鎮等8個鄉鎮建成“全國環境優美鄉鎮”。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層面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扎實展開。大力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和ISO14000體系認證,250家企業獲得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扎實做好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完成太湖水污染防治工程項目31項,占工程總數的43.7%,陽澄湖各項治理工作按計劃推進。市區污水集中處理率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改善,蘇州空氣質量監測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市區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覆蓋面積由原來的70平方公里擴大到200平方公里,市區城市環境空氣優良以上天數比例為83.7%,空氣質量總體達到II級標準。
四、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全面啟動建設國際新興科技城市十大工程,發揮科技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支撐作用,科技進步對工業、農業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分別達到50.02%和58.50%。全市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火炬計劃、星火計劃、成果推廣、國際科技合作等科技項目529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29項,省級項目175項。154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江蘇省獎20項。出臺《蘇州市專利促進條例》,全年專利申請量4467件,比上年增長18.2%,專利授權量2750件,比上年增長6.1%。創新創業的平臺和載體建設繼續推進,新建、擴建了11個科技創業園,增加創業孵化面積14.8萬平方米,累計科技創業孵化器21個,蘇州軟件園成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826.8億元,比上年增長45.6%,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8.7%,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2560.9億元,比上年增長45.5%。全市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93個,累計已達1443個。當年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76家,實有總數達到622家。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2200家,比上年增長34.7%。人才環境得到優化,高層次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全市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近5萬人,引進留學人員238名。
教育事業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改革進入新階段,教育結構布局調整加快,地方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教育的國際融合取得新突破。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6.4%,高考錄取率為91.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14%,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提高。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4.3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36.5萬人,初中在校學生23.7萬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2.2萬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2.29萬人。技工學校在校學生2.48萬人,畢業生0.5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7.08萬人,畢業生1.18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9.5萬人,畢業生1.88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1萬人,畢業生1.2萬人。全市雙語教育實驗學校達到90所。獨墅湖高等教育區和國際教育園建設完成首期目標任務,入駐師生超過3萬人。全市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達到18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民族民間藝術保護得到加強,蘇州被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兒童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蘇州彈詞《大腳皇后》榮獲文化部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劇作獎”和“文華集體表演獎”、入選江蘇省首屆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四大精品劇目,昆劇《長生殿》獲中國臺灣文藝最高獎項“金鐘獎”。已建成7個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13個省級“特色文化之鄉”。年末全市文化館、圖書館、城鄉文化站總面積超過53萬平方米。公開出版報紙13種,期刊28種。全市有線電視用戶數達135萬戶,農村廣電網建設取得新發展,農村有線電視凈增用戶8.7萬戶。
衛生事業
衛生事業取得新成就,健康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實施農村特困人群醫療救助制度,制定了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防治體系建設規劃、疾病預防控制規劃、傳染病救治體系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應急救援和指揮通信系統、醫療急救體系進一步完善。成功申辦2006年第二屆WHO健康城市聯盟大會,啟動艾滋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全市無償獻血者達12.48萬人次,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量的105.9%,建成骨髓配型實驗室。年末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52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10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83萬人,其中醫生1.29萬人,衛生機構醫療床位2.04萬張。
體育事業
體育事業再創佳績。全市新建市級以上全民健身工程6個、全民健身點125個。5名蘇州籍體育健兒參加第28屆奧運會,陳艷青奪得女子舉重金牌、張軍蟬聯羽毛球混雙冠軍,蔡赟和隊友合作,勇奪國際羽聯湯姆斯杯冠軍,蘇州籍運動員10人獲世界冠軍。成功舉辦第十一屆市運動會。蘇州市速度輪滑隊晉升為省隊,在全國速度輪滑(含公路)錦標賽上以25枚金牌榮獲金牌總數第一名。承辦了世界杯滑水賽、亞洲青年女子足球錦標賽和全國男子手球錦標賽等23項重要賽事。全年銷售電腦體育彩票2.08億元,銷售即開型體育彩票3784萬元。
社會保障
全市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市城鎮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大保險參保人數均超過120萬人。年末全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37747戶,參保職工145.26萬人,增長16.9%;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36101戶,參保人數207.43萬人,增長18.7%。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收繳率分別達到98.8%和99.4%。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實現重大突破,出臺了《關于建立健全農村基本保障體系的意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人口覆蓋率超過95%。全市有142.7萬農村居民參加了養老保險,占農村勞動力的78.1%,56.9萬農民領到基本養老金或養老補貼。
繼續加大城鄉居民最低保障動態管理力度,進一步鞏固“應保盡保”成果。提高了全市農村低保指導標準,由原來的月人均120元提高到130元以上。全市共有29006戶62171人納入低保范圍,其中城鎮10145戶20813人,農村18861戶41358人,各級發放低保資金6296萬元。城鎮低保家庭人均住房保障標準提高到10平方米。年末全市養老服務機構175家,總床位達9525張,市社會福利院老年人護理康復指導中心和市殘疾人活動中心投入使用。全年福利彩票銷售1.27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五、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與就業
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率先以市、區為單位建立計劃生育公益金。2004年全市出生47501人,出生率為7.9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2‰。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98.85萬人,比上年增加7.88萬人,其中市區總人口220.75萬人,比上年增加3.88萬人。
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形成,實現了下崗保障與失業保障的并軌,通過采取政府購買公益性就業崗位、實行社會保險補貼、建立再就業援助基地等各項優惠措施,擴大了特困人員的再就業。再就業免費技能培訓2.1萬人,全市新增勞動就業崗位29.4萬個,其中面向本市城鎮勞動就業崗位14.6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9%,比上年下降0.24個百分點。
人民生活與小康進程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市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46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9%和10.5%。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712.27億元,人均儲蓄存款2.86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城鄉居民外幣儲蓄存款余額9億美元。年末私人汽車擁有量達22.29萬輛,比上年增長40.7%,其中私人客車擁有量達19.69萬輛,增長50.7%。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市區改造危舊房20萬平方米。
全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兩個率先”進展順利,在《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要指標》中,已有15項指標提前達到目標值要求,提前達標率為60%。
市場物價
全年價格水平總體持續上揚,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5,分類指數6升2降,食品類價格漲幅較高。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及通訊、居住類價格分別比上年上升11.6%、1.1%、2.5%、2.8%、0.3%和6.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比上年下降4.3%和1.3%。
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資源約束加劇,環境壓力加大,經濟結構調整任務加重,城市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就業再就業問題仍較突出。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繼續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按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轉變增長方式,能夠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按期全面實現率先建成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
注:1、本公報統計數據為預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