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宿遷市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6 18:44:52 來源:宿遷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740次

2004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全面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狠抓招商引資和工業突破,深入推進改革,努力擴大對外開放,全市經濟保持良好態勢,運行質量明顯提高,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完成或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經濟增長速度創“十五”以來新高。

一、綜 合

全年經濟運行態勢良好。據初步測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5.5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8%,比目標增速高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6.13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增加值141.76億元,增長17.5%;第三產業增加值97.70億元,增長14.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474元,比上年增長12.9%。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2.2%,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上年的30.2:40.1:29.7調整為28.7:42.2:29.1,實現“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歷史性轉變。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8589戶,新發展私營企業3377家,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08.7億元,占GDP的62.2%,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入庫稅收占全部工商稅收的43.6%。民營投資、消費領域進一步拓寬,所占份額繼續擴大。全年城鄉私營個體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6.91億元,比上年增長52.0%,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40.1%,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個體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7.3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占全部零售額的54.1%,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市上下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政績”和“一把手工程”來抓,采取定點招商、協作組招商等有力措施,深入開展“項目開工半年競賽”、“項目投產達效全年競賽”及“招商引資百日會戰”等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年引進并開工固定資產投資3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686個,其中進園區項目570個。全市竣工投產項目457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進園區竣工項目55個。

園區建設取得突破。市經濟開發區、駱馬湖現代農業示范區及各縣區工業園基礎設施投入巨大,各種配套設施不斷完善,對外通道基本打開,建成區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部分園區實現了“七通一平”。園區累計用于建成區基礎設施投入27.04億元,共建設道路498公里,架設電纜20.85萬米,安裝路燈6654盞,修建下水道453公里,人行道鋪磚總面積9.8萬平方米,固定電話總容量5.6萬門,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基礎設施網絡。進區企業數量迅速增加。據統計,目前進園區項目1085個,已投產477個。建區以來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1.52億美元,其中出口1.30億美元。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些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工業經濟規模仍然較小,經濟基礎仍然薄弱;農業投入相對不足,農田水利設施滯后的問題仍較突出;財政收支平衡矛盾仍較突出,基層財力不足的問題日漸尖銳;引發基層矛盾的隱患仍然較多,維護社會穩定的難度較大。

二、農林牧漁業

全市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各項惠農政策,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全年實現農業現價產值176.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4%。

糧食生產得到加強。全年糧食種植面積共749.84萬畝,比上年增長8.9%;糧食總產305.64萬噸,比上年增長73.0%。油料產量15.51萬噸,比上年增長29.4%。棉花產量1.48萬噸,比上年增長95.1%。全年蔬菜瓜果類面積133.31萬畝,比上年減少22.37萬畝,下降14.4%。花卉面積20萬畝,比上年減少4萬畝,下降16.7%。全年食用菌面積擴大到2.2億平方尺,比上年增長29.4%。

林、牧、漁業穩步發展。全市新栽成片林8.8萬畝,綠化覆蓋率26.8%,活立木蓄積量約1000萬立方米。全年生豬出欄238.96萬頭,比上年下降8.3%;家禽出欄3297.91萬只,比上年增長1.6%;羊出欄113.44萬只,比上年下降9.8%。肉類總產量23.63萬噸,比上年下降6.0%。水產品養殖面積143.89萬畝,比上年增長8.3%;水產品總量20.13萬噸,比上年增長32.9%。

農業產業化和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市累計建成省級龍頭企業12戶,企業資產總額9.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6.8億元,利稅2.4億元,創匯5773萬美元。省級龍頭企業建成種植業基地59.4萬畝,水產基地面積4.5萬畝,畜牧業基地飼養量229萬頭(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取得新突破。全市新增無公害基地面積175萬畝,新增無公害農產品54個、綠色食品41個、有機食品7個。

農業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繼續改善。農業開發投資大幅度增長。全市完成農業開發投資1.43億元,比上年增長65.9%。其中,土地治理投資0.73億元,龍頭加工項目投資0.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1.8%和52.1%。水利投入進一步加大。全市水利建設投入資金3.7億元,同比增長68.2%。疏浚河道89條、溝渠884條,加固堤圩211公里,完成土方7225萬方。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7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5%。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機0.66萬臺,比上年增長21.9%;有小型拖拉機17.26萬臺,比上年增長3.0%。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02.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比上年增速快3.2個百分點。

全部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3.1億元,比上年增長20.1 %。重工業增速快于輕工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2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7.3%;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75億元,比上年增長23.6%。非國有工業呈現迅猛發展勢頭,共完成增加值3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0.6 %,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4.6%。其中私營企業實現增加值28.35億元,增長20.4%。私營企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6.6%,成為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力。工業用電實現同步增長。全市工業用電量12.50億度,比上年增長33.2%。

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在工業生產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企業產銷銜接良好,虧損大幅下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7.1%,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41.20億元,比上年增長29.2%;實現利稅12.14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實現利潤5.51億元,比上年增長50.8%。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4.5,比上年提高14.9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產品銷售收入突破億元的有18個企業,比去年凈增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有78個中類,比上年增加4個。支柱行業實力增強,對工業增長的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木材加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玻璃建材和化工醫藥等五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5.42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82.1%,拉動全市工業生產增速16.4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新產品開發成效明顯。一些傳統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共開發市級以上新產品130個,其中通過省級鑒定20個,有8個新產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全市工業新產品產值2.58億元,比上年增長31.5%。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增長。列入統計的60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有49種增長,11種下降。

建筑業快速發展。全市建筑業企業實現增加值9.35億元,比上年增長45.9%;實現利潤1.56億元,增長15.6%。全員勞動生產率9.25萬元/人,比上年增長55.2%,房屋建筑面積564.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2.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7.19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88.57億元,增長34.2%。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1.19億元,增長29.0%;更新改造完成投資2.73億元,增長1.0%;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3.31億元,增長78.4%。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全市舉全社會之力建設中心城市,大力實施“北擴西進、南拓東延”戰略,形成了以“三路五橋”為代表的大規劃、大建設局面,城市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全市基礎設施投資39.10億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交通運輸業完成投資14.02億元,增長61.7%。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建設大廈、國稅大廈、地稅大廈等一批標志性建筑建成使用。國電宿遷熱電公司完成投資6.07億元,1號發電機組已經建成。宿淮高速公路宿遷段完成投資3.1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18.5%。京杭運河特大橋完成投資0.89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34.8%。宿遷學院二期工程完成投資1.85億元,占年度計劃的97.4%。通湖大道、開發區大道、宿沭一級公路等重點工程項目建成通車,市府新區、市經濟開發區、駱馬湖生態農業示范區、宿城新區和宿豫新區路網快速延伸,中心城市新建成通車里程196.9公里,拉開了大城區的框架。

工業投資大幅度增長。全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0.90億元,比上年下降50.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28.44億元,比上年增長66.8%。其中工業投資28.01億元,增長67.8%,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31.6%,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部分行業投資比重較大,其中能源工業投資7.54億元,輕紡工業投資12.61億元,分別占工業投資的26.9%和45.0%。第三產業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投資59.24億元,比上年增長25.7%。

五、郵政通信和交通運輸業

郵政通信業迅速發展。全市實現郵電通信業增加值5.71億元,比上年增長26.3%。郵政新型業務不斷拓展,公用通信網絡進一步優化。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 140.7萬門,移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6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93.1萬戶,比年初凈增17.6萬戶。其中市話凈增5.5萬戶,農話凈增 12.1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17.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3.3部/百人。年末移動電話用戶45.9萬戶,增長 13.6 %。

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1911萬噸,比上年增長1.9%。由于受柴油、汽油漲價影響,全市貨運周轉量19.6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0.9%。完成公路客運量2558萬人,公路旅客周轉量22.0億人公里,比上年均增長7.0%。

六、內外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需求逐步趨旺,市場銷售穩步增長。隨著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的社會購買力逐步增強,促進了市場銷售穩步增長。全市大規模推進市場建設,市場設施日趨完善,市區消費環境明顯改善。加之市場供應充足,有力地拉動了居民消費。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62億元,比上年增長13.6%,比上年增速提高1.8個百分點。城鄉市場銷售趨于平衡。全市城鎮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3.0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市的零售額22.95億元,增長14.9%;縣的零售額30.10億元,增長13.3%;縣以下零售額34.57億元,增長13.3%。城鎮市場發展雖仍快于農村市場,但差距已不明顯。餐飲業保持高速增長。全市餐飲業實現零售9.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3%,比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速高7.2個百分點,在商貿流通領域繼續保持“領跑”的地位。

利用外資明顯增長。全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2個,協議注冊外資9000萬美元,實際到帳外資25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5%。新批項目中大項目多。投資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6個,占新批合同外資項目數的55.1%。投資方的國別(地區)仍以港臺為主,占新批項目數的55.2 %。利用外資項目類型以獨資為主,占新批項目數的60.5%。市經濟開發區利用外資載體功能逐漸顯現,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4個,合同利用外資2542萬美元,實際到帳外資84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97.0%。

對外貿易穩步推進。全年新批18家自營進出口企業,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1018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0.8%。其中自營出口9009萬美元,增長42.8%。全市對外貿易以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為主,其中民營企業出口占47.9%,三資企業出口占32.1%。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產品分別是紡織原料及制品、玻璃及制品、木材及制品、蠶絲和工具。加工貿易所占比例偏低。全市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16.5%,比全省加工貿易出口占比差44個分點。外貿市場呈多元化格局,產品累計出口到80個國家和地區,日本、美國、韓國、沙特、香港為出口前五位國家。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健康發展。全市強化境外勞務輸出工作力度,中介機構的建設和管理不斷加強,建立了6家外派勞務培訓基地。隨著泗絹集團在印度尼西亞投資創辦了貿易公司和市國際公司在韓國成立分公司,市外貿公司在比利時也成立了分公司。“走出去”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外派勞務2100人,比上年增長68.0%。

市場物價總水平趨向上漲。全年糧食價格較大幅度上漲,煤、電、油、運供求偏緊,但總體上呈現結構性、恢復性上漲特征。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104.4,商品零售價格指數102.3,漲幅比上年分別提高2.5和1.8個百分點,是建市以來漲幅最高的一年。

七、企業景氣

企業生產經營日益活躍,企業家信心指數持續上升。在宏觀經濟利好因素的影響下,全市企業克服困難,生產經營形勢良好,企業生產經營景氣指數持續攀升。同時企業家信心不斷增強,信心指數不斷上升。年末全市企業的生產經營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達133.32和132.47,均為歷史較好水平。企業景氣中生產、盈虧、流動資金、勞動力需求等各要素景氣指數均保持上升或持平態勢。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

城市規劃體系趨向完善。全市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和“紅線”、“綠線”制度,完善出臺了《宿遷市中心城市規劃八大剛性管理規定》,進一步增強了城市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市區完成了市經濟開發區大環境規劃、市駱馬湖生態農業示范區產業帶規劃、11平方公里高教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市經濟開發區北區控詳規修編等規劃編制,完成了“兩河四岸一環一湖”、紅黃藍主題公園、霸王舉鼎商業中心區等城市設計,有效增強了對中心城市重要地段和節點空間形態建設的指導。市區和各縣城區控詳規覆蓋率均達到95%以上。

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按照“六區聯動”的發展格局,大力實施“引湖納山”戰略,中心城市總體框架已初步形成,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區劃調整后市區控制面積達2108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56平方公里。隨著新外環線建設加速推進,“二環”圍合面積達220平方公里。城市綠化工作成效顯著。圍繞創建省級園林城市的目標,全面實施中心城市規劃控制區內綠化工程,構筑了市域規劃控制區530平方公里范圍內綠地系統框架,新建了運河風光帶等一批綠地。市區綠化覆蓋率38.5%,綠地率34.1%,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8.59平方米。

城市管理工作出現新局面。通過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結合,市容市貌發生了較大變化,城市品位和人居環境不斷提升。全年共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6.3萬余起,清除亂貼亂畫28000余處。大力實施城市亮化“提檔升級”工程,對市區20多條主次干道實施亮化工程,新裝各種亮化燈飾5000余盞,楚街、洪澤湖路、市府東路等重點路段實施動態亮化,全市亮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9.74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07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全年財政總支出3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0.00億元,增長20.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基本建設支出3.26億元,比上年增長169.6%;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10億元,比上年增長20.4%。

金融存貸持續增長。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92.58億元,比年初增加34.01億元,增長21.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29.18億元,比年初增加23.84億元,增長22.6%,占新增存款總額的70.1%。年末各項貸款余額131.80億元,比年初增加21.07億元,增長17.1%。其中短期貸款、中長期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14.48億元和7.46億元。

現金收支增長迅速。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885.73億元,比上年增長44.8%;現金支出898.02億元,比上年增長45.5%。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全市保險機構增加到8家,共實現保費收入5.96億元,比上年增長28.7%;保險賠付8029萬元。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項目穩步增長。全年共獲批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87項,其中獲國家級項目13項。首次獲批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個。5家企業被認定為省企事業知識產權管理工作推進計劃實施單位,1家企業被列為省重點領域企業和行業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項目實施單位。

科技成果豐碩。全年完成科技成果鑒定84項。其中省級21項,市級63項。實施市級企業信息化示范工程5家,獲批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省高新技術產品12個。全市申報專利67件,授權60件。全市完成技術貿易額近1.70億元。

科技服務深入廣泛。全年成功舉辦了第四屆科技活動周暨第十六屆科普宣傳周、第四屆“科技下鄉萬里行”和“6·29”科普日等宣傳活動,共發放宣傳資料30000余份,掛圖3000張,注冊登記科普志愿者1080人。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844所,在校生112.9萬人。創建四星級高中4所,三星級高中6所,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4所,省合格職教中心1所,省級示范初中42所,省級實驗小學17所,省級示范幼兒園8所。高中、初中和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70.1%、92.1%和98.8%。高考本科上線5906人,各類普通高校錄取16767人,比上年凈增1377人,為全市錄取人數最多的一年。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推行教師全員聘任制、教干公推直選制、校內結構工資制。在全市教育系統公開選拔了一批校干,面向社會認定教師資格1470人,30多所學校實行按崗定薪、按勞取酬、優績優薪的分配制度。

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宿遷學院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總投資6.5億元的二期工程順利實施,年末在校生近萬人。

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全年新增民資教育投入2.3億元,累計達12億元。新創建民辦學校17所。年末民辦教育機構共976所,在校生24.6萬人,占全市在校生總數的22.0%。

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全年中小學布局調整工程共投入4000萬元,“三新一亮”工程投入2555萬元。新建校舍26萬平方米,更新課桌椅75.7萬張、講臺1.4萬張,安裝照明設備教室1.4萬間。建成宿遷教育信息網、宿遷教育科研網、宿遷職業教育網等重要網站,新建多媒體教室192個、網絡教室402個、教師辦公網點1014個。

十一、文化、體育、衛生和環保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各地高度重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一批功能齊備的文化藝術場館建設正緊張有序進行。全年完成在省市上演、參賽的戲劇小品100多篇、歌曲創作200多首、音樂劇1部、書畫作品3000多幅、戲劇文學作品5部,榮獲“茉莉花杯”等大賽獎項13個。認真開展“三下鄉”活動,為群眾表演傳統歌舞、小品等節目,豐富了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完成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乾隆行宮”二期維修工程,修繕了極樂律院藏經樓,重建了“南大寺”等,加強了對三莊漢墓的重點保護和規劃。進一步規范了文化市場秩序,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

體育事業成績斐然。全市新建全民健身工程(點)61個,提前一年完成體育事業發展的“十五”規劃目標。擁有各類體育場地1733個,其中標準體育場地1307個。體育占地面積442萬平方米,人均0.85平方米。競技體育實現新突破。在省級年度比賽中榮獲金牌14枚、銀牌11枚、銅牌12枚,在國家級比賽中榮獲金牌3枚,在國際級大賽中榮獲金牌3枚、銅牌1枚。其中我市殘疾運動員胡道亮勇奪雅典殘奧會一金一銅獎牌。體育產業改革不斷深化。全市積極放寬體育市場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體育經營領域。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726個,床位6853張,衛生技術人員8192人。其中醫療機構711個,擁有床位6634張;防治防疫機構11個,床位213張;婦幼保健機構4個。公共醫療衛生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鄉鎮衛生院建設普遍得到加強,血液采供中心在泗洪、泗陽、沭陽建立了分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市推開。農村改水工作成效顯著。全市新建農村水廠41座,管網延伸129處,新增受益人口61.3萬人,覆蓋69個鄉鎮、208個行政村。

環境綜合整治成效顯著。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4個,環境噪音達標區4個。洪澤湖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完成媒體公示工作,全省首家設立洪澤湖洪水調蓄(水源保護)、駱馬湖濕地(水源保護)、淮沭新河飲用水源和古黃河4個市級生態功能保護區,總面積2534平方公里。全市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水環境污染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洪澤湖水質逐步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勞動和社會保障

全市年末總戶數143.88萬戶,戶籍人口521.39 萬人,比年初增加4.13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62‰,死亡率4.24‰,人口自然增長率4.38‰。男女性別比105.78(女=100),比上年提高0.56。城鎮人口比重30.05%。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72元,比上年增長14.0%。其中工薪收入3999元、經營凈收入734元、財產性收入113元、轉移性收入1741元,分別增長9.4%、22.8%、62.6%和16.3%。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404元,比上年增長10.8%。八大類消費呈“五升三降”格局。人均食品、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居住消費分別為1863元、275元、386元、625元和531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4.1%、16.2%、20.4%、13.5%和45.8%。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19平方米,住房配套率46.5%。

農民收入走出連續五年徘徊局面,實現了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476元,比上年增長12.0%。因農產品產量增長和價格上漲,農民人均增收350元。勞動力轉移對農民增收拉動作用明顯。全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364元,比上年增長7.0%。各項惠農政策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的實惠,“一免三補”使農民人均增收76元。農民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34元,同比增長9.5%。八大類消費中,除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下降外,其余七類(食品、衣著、居住、交通和通訊、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支出均增長10%左右。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繼續增加。年末每百戶擁有洗衣機47臺,比上年增長17.7%;電冰箱15臺,比上年增長2.0%;摩托車26輛,比上年增長24.1%;電話機74部,比上年增長10.3%;移動電話40部,比上年增長69.7%;彩色電視機65臺,比上年增長15.2%。

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單位職工人數有所減少,但職工收穩步增長。年末全市城鎮從業人員 16.6萬人,其中在崗職工16.1萬人,比上年減少1萬人。全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6.73億元,比上年增長4.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339元,比上年增長11.8%。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發展。全市大力實施“兩后雙百”、“三就三百”工程,全年培訓“兩后”生、失地農民和農村勞動力13.8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7.3萬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4.6萬名城市低保對象做到應保盡保。

注:1、國內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為現價,相對數按可比價計算。

2、各項指標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 日本字幕有码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成年在线网站 | 三级三级久久三级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