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淮安調查隊
(2018年4月13日)
2017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兩聚一高”、“兩大目標”,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一、綜合
經濟發展總體穩定。全年實現GDP3387.43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9.44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412.39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增加值1635.60億元,增長9.2%。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10:41.7:48.3。人均GDP69103元,比上年增長6.9%,按當年平均匯率折算為10235美元,首次突破1萬美元。
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全年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1.9%。八大類商品價格“七漲一跌”,其中衣著類上漲3.1%、居住類上漲3.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3.0%、交通和通信類上漲2.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1.9%、醫療保健類上漲0.9%、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5.0%、食品煙酒類下跌0.2%。占食品權重較大的鮮菜、畜肉、蛋類等價格分別下跌3.8%、3.4%、7.5%,受此影響,食品價格指數出現2002年以來首次下降。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1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5.75萬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934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82%,保持在較低水平。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22萬人,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3.39萬人,創業培訓3.08萬人。大力實施“創響淮安”主題行動,成功獲批省級創業型街道(鄉鎮)13個、創業型社區(村)120個、創業型園區1個。
201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產業集聚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不強,富民增收和脫貧攻堅面臨新挑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薄弱環節等。
二、農林牧漁和水利業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糧食總產量467.56萬噸,比上年增產9.01萬噸,增長2.0%。其中,夏糧173.96萬噸,增產3.39萬噸,增長2.0%;秋糧293.60萬噸,增產5.62萬噸,增長2.0%。全年糧食種植面積990.57萬畝,增加0.59萬畝。油料種植面積41.55萬畝,減少2.16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43.72萬畝,減少1.93萬畝。完成成片造林2.83萬畝。全年水產品總產量25.95萬噸,下降0.6%。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29.2萬千瓦,增長1.1%。
水利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31.98億元,連續7年超30億元。城市水利建設質態提升,渠北運西片水系連通、古鹽河水環境綜合整治等15項中心城市建設項目有力推進,一批城區閘站得到除險加固和改造出新,城南、韓侯、清隆橋等一批泵站得到全面拆建提升。農村水利建設不斷加強,重點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農村河道疏浚及河塘整治、小農水重點縣、農村橋梁、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89萬畝、旱澇保收田13.97萬畝、節水灌溉面積28.1萬畝,新增區域供水受益人口156萬人。漣水五島湖公園順利創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白馬湖創成省級水利風景區,境內省級以上水利風景區增加至14家,其中國家級9家。創新施行“雙總河長”領導機制,市縣(區)鄉村四級7000余名河長到崗履職。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57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8%,其中,輕工業增長7.9%,重工業增長7.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工業下降0.3%、集體工業增長4.0%;股份制工業增長7.4%;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長10.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0.2%;利潤總額增長11.3%。
特色產業集聚發展。“4+2”優勢特色產業產值增長11.2%,其中電子信息、食品、特鋼與裝備制造、鹽化新材料、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產值增長超過10%。時代芯存、比亞迪智能制造等重大項目相繼落戶淮安,德淮半導體、澳洋順昌、敏安電動汽車等一批高新技術項目加快建設,特色產業加速集聚,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建筑業穩步增長。全市有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31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396.60億元,比上年增長4.4%,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350.77億元,增長5.4%。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19.5億元,增長11.6%。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較快擴張。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839.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工業投資1715.68億元,增長13.0%;房地產開發投資303.06億元,下降5.7%。民間投資2045.15億元,增長14.8%,占全部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比重72.0%,比上年提升1.7個百分點。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59.01億元,增長23.6%。其中,城市建設投資165.23億元,增長83.2%,內環高架快速路一期工程投資37.22億元,高鐵商務區投資近20億元。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運行平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7.0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070.07億元,增長10.9%,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27.02億元,增長6.4%。按消費類型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083.65億元,增長10.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13.44億元,增長7.5%。
消費熱點保持活躍。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84.66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吃穿用類消費增長平穩,食品類消費增長1.6%、服裝類增長2.1%、日用品類增長6.1%。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化妝品類、金銀珠寶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分別增長19.3%、17.6%、13.5%。汽車類實現零售額166.4億元,增長21.5%。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增長較快。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46.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5%。其中,出口30.03億美元,增長13.6%;進口16.33億美元,增長103.2%。外資企業進出口額31.7億美元,增長46.4%。全市有進出口實績企業863戶,比去年同期增加54戶,進出口超億美元企業9戶。全年組織企業參加廣交會、日本大阪展等境內外展會260余家次,引導20多戶企業與Google體驗中心達成合作,創成理士電池、共創草坪等7個省級國際知名品牌。
利用外資質態提升。全年實際到賬注冊外資11.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際到賬注冊外資占比56.5%。新設立總投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57個,其中總投資1億美元以上項目20個?偼顿Y17.5億美元德淮半導體增資、3.9億美元敏安電動汽車增資等重大產業項目及融盛融資租賃等新業態項目落戶。完成外經營業額1.5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6%。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建設投資加大。全年完成交通基礎建設投資122.01億元,比上年增長30.1%,投資總量創歷史新高。宿揚高速淮安段在沿線率先建成,503省道淮安機場連接線建成通車,235及346省道漣水繞城段、235國道盱眙明蛤段、348省道洪澤南環段等項目建成通車。連淮揚鎮、徐宿淮鹽兩條高鐵樁基、墩身基本完成。淮安東站4.5萬平方米高架站房方案得到鐵總認可,東站綜合客運樞紐完成項目核準和工可審查,新港二期建成投入試運行。全市公路總里程達1.3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07公里,一級公路里程731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475公里、橋梁88座。
運輸業發展較快。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貨運量1.27億噸、周轉量389.80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3.5%、4.8%。集裝箱吞吐量17.50萬標箱,增長16.4%;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00億噸,增長10.8%。淮安機場邁入中型機場行列,通航城市增至25個,完成旅客吞吐量128.64萬人次,增長49.3%。新增24個鄉鎮開通鎮村公交,鎮村公交開通率84.5%。新增4個國家3A級物流企業,全市3A級以上物流企業總數達26個,省重點物流基地增至10家。
郵電通訊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26.63億元,比上年增長2.0%;郵政業務收入29.61億元,增長40.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3萬戶,下降14.7%。移動電話用戶445萬戶,增長3.9%。年末互聯網固定寬帶用戶84.01萬戶。
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357.33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國內旅游收入353.66億元,增長15.7%。旅游外匯收入1704.53萬美元,增長9.4%。全年接待境內外游客2934.1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3%;接待入境過夜游客2.40萬人次,增長31.6%。全市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42家,其中5A級1家,4A級14家;省星級鄉村旅游區52家,省級自駕游基地3家,省級旅游度假區2家,省級生態旅游示范區2家。星級旅游飯店37家,其中五星級旅游飯店1家。旅行社110家,其中四星級旅行社2家、出境旅行社4家。持有電子導游證導游3912人。
八、財政、金融
財政支出結構改善。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0.61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77.06億元,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76.8%,比上年提升2.3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2.51億元,其中民生類支出334.20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3.9%,比上年提升0.7個百分點。
金融市場穩健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432.67億元,增長12.0%,其中住戶存款1483.10億元,增長9.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789.29億元,增長21.1%,其中:大型企業貸款132.88億元,增長27.3%;中型企業貸款755.44億元,增長24.2%;小微企業貸款611.12億元,增長21.9%,小微企業貸款占企業貸款總額40.8%。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全市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3家,新開發省級高新技術產品96個,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834.35億元。全年專利申請16782件,其中企業專利申請10820件,比上年增長38.3%;專利授權7331件,其中企業專利授權4913件,比上年增長14.2%;發明專利申請4547件,其中企業發明專利申請3249件,比上年增長289.1%。新獲批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2個、省級科技產業園1個。淮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獲得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授牌。新獲批省級眾創空間4個、省級眾創社區1個,全市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面積超過89萬平方米。
科研實力提升顯著。新增上海交通大學蘇北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淮安研究院2個省級產學研聯合重大載體,全市有省級聯合重大載體9個。組織實施大院名校科技合作交流項目59項。新獲認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6個。新增市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36戶。新獲批省級農村科技服務超市8個,新認定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3個。全年新引進“淮上英才計劃”創新創業團隊6個。
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市人才總量53.1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28.51萬人,當年新增1.82萬人;有高技能(具有高級工、技師或高級技師職業資格)人才12.03萬人,當年新增1.26萬人,其中技師841人、高級技師27人。全市共有省級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4個,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項目3個,省首席技師項目25個。共有359名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其中當年新增60人。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3名,省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2名,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5家。
教育事業協調發展。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成規模幼兒園893所,在校生88.46萬人,專任教師5.55萬人。其中:成規模幼兒園433所,在園幼兒17.56萬人,幼兒教師0.91萬人;小學246所,小學生35.17萬人,小學教師1.95萬人;初中160所(含37所九年制學校),初中生15.48萬人,初中教師1.32萬人;高中31所(含5所完全中學),高中生7.21萬人,高中教師0.6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6所,中等職業學校學生5.99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0.31萬人;高校7所,大學生6.96萬人,高校教師0.4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7所,特殊教育學校學生0.09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教師0.02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新增公共文化設施面積近4.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0.17平方米。全年提檔升級330個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成張純如紀念館。全市有市級、縣(區)級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9個(含少兒),美術館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128個,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690個(符合“八個一”標準)。其中4個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館,2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被評為國家一級站。全市有線數字電視總戶數62.73萬戶,有線數字電視村民小組接通率100%。
衛生資源總量增加。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754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機構8個、衛生監督機構8個、綜合醫院38個、?漆t院14個、中醫院6個、婦幼保健機構8個、衛生院12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84個。各類衛生機構實有病床28647張,其中醫院17876張、衛生院8359張。衛生技術人員3.23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684人,注冊護士14518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技術人員407人,衛生監督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63人,婦幼衛生保健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725人。建成全國百佳鄉鎮衛生院2個、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成功創成“全國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示范市”。
體育事業成果顯著。成功舉行第二屆國際智力運動聯盟智力運動精英賽、國際籃球3X3挑戰賽、全國田徑大獎賽、2017中國﹒淮安“一帶一路”戶外運動挑戰賽等9項國際級賽事、5項省級賽事。組隊參加省第十九屆運動會,獲金牌53枚。組隊參加24個大項496個小項省級青少年比賽的金牌角逐,取得金牌63枚。投資280萬元,在恩來干部學院建成體育主題公園,促進體育健身與生態相融合。投資500萬元,新建健身步道75公里,籠式足球場4片,拆裝式游泳池1個;為主城區20個街道配置健身設施;建成鄉鎮多功能運動場42個,5個重點中心鎮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實現全市110個鄉鎮多功能運動場地的全覆蓋。全年銷售體育彩票7.4億元。
十一、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能力提高;窗彩泻突窗矃^、淮陰區、洪澤區、盱眙縣獲得環保部正式復函,建成國家生態市、縣(區)。啟動新一輪生態示范創建,金湖縣建成國家第一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全市設立自然保護區5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7.09萬公頃。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48天,優良率67.9%;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優良率81.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55.0分貝,市區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6.9分貝,聲環境質量等級為較好;瘜W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1960噸、298噸、3205噸和2267噸。節能降耗成效明顯,單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標。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小幅變動。年末戶籍人口560.90萬人,比上年下降6.66萬人,其中男性287.92萬人,女性272.98萬人。年末常住人口491.40萬人,比上年增加2.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00.9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1.25%。人口出生率10.97‰,死亡率7.45‰,人口自然增長率3.52‰。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體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34元,比上年增長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76元,增長8.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788元,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1元,增長9.0%;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526元,增長9.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4.9平方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積53.7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市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0.80萬人,比上年增加0.53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4.13萬人,增加2.7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3.66萬人,增加2.00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2.00萬人,增加2.00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65.99萬人,增加1.68萬人。個體靈活就業人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7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30.42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96.28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10萬人。養老金按時足額100%社會化發放,全年共為29.95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支付養老金67.97億元。企業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率100%。
注:
(1)公報中部分指標數據為快報數,最終數據以《淮安統計年鑒-2018》公布為準。
(2)GDP、產業增加值和人均GDP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為實際增長速度。其他指標除特殊說明外,按現價計算,為名義增長增速。
(3)“4+2”優勢特色產業:指鹽化新材料、特鋼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產業四大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兩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4)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5)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