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突出抓好“六穩”工作,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經濟質效持續優化、創新動能加快釋放、生態環境穩步改善、民生福祉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取得新進展。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健。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23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6.7億元,下降6.5%;第二產業增加值9130.2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9908.9億元,增長6.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92萬元(折合匯率2.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2%。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21.8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稅收收入1991億元,增長3.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9.6%。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41.3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城鄉公共服務支出1686.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8.7%。
改革扎實推進。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證照分離”改革,95%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實施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三項機制”。全年新增市場主體43.2萬戶,年末達188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51.5%和20.6%。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新增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9個、特色基地2家,啟動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體驗中心。金融改革創新持續推進,實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融資暢通工程。蘇州綜合金融服務平臺累計為14538家企業解決6678億元融資,獲批設立全國首個“小微企業數字征信實驗區”。法人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分別比年初增長26.3%和15.2%。企業債券工作創新和風險防范成效明顯,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全年關停低端落后及過剩產能企業(作坊)1819家,“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363.7億元。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和惠企減費舉措,全年減輕企業成本負擔620億元。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農業生產總體平穩。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6.6億元,比上年下降5.7%。夏糧總產量21.61萬噸,比上年下降9.4%;秋糧總產量65.57萬噸,比上年增長2.3%;夏糧、秋糧畝產分別比上年提高1.8%和2.2%。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2.15萬噸,比上年下降44.1%;禽蛋產量0.65萬噸,比上年下降29.7%;水產品產量16.53萬噸,比上年下降15.5%。
現代農業加快建設。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6000公頃、現代農業園區2800公頃、標準化池塘改造面積1573公頃。蘇州入選首批全國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年末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1%。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073名,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8家、新增共享農莊14個。全年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470億元,比上年增長5.8%。年末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243家、家庭農場432家,農村集體總資產(清產核資后)3180億元,村均年可支配收入936萬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中提質。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592.1億元,比上年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35個行業大類中有21個行業生產保持增長,行業增長面達60%,有11個行業產值超一千億元,其中前六大行業實現產值21671.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4.5%。從經濟類型看,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12340.9億元,比上年增長4.1%,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6.7%,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26家企業入圍“2019年中國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入圍數量列全國第一。外商及港澳臺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0408.2億元,比上年下降0.3%,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60.8%。
先進制造業發展壯大。全年實現制造業新興產業產值18000.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3.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能四大先導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1.8%,比上年提高6.1個百分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全年醫藥制造業產值比上年增長24.8%。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增長較快,新能源汽車產量比上年增長17.5%,光學儀器產量增長55%,太陽能電池產量增長13.9%,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產量增長30.8%。全年新增省級智能工廠5家、省級智能車間182家,累計分別達8家、444家。
建筑業發展良好。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679.6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其中建筑安裝工程產值266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竣工產值1821.7億元,比上年增長6.7%,竣工率68%。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230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1%,其中新開工面積4280.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1%。年末擁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建筑企業1308家,實現利稅172億元,比上年增長5.8%。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1萬元/人,比上年提高5.1%。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建筑業產值779.4億元,比上年增長5.3%。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量增質升。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33.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工業投資1199.2億元,增長8.8%;服務業投資3731.1億元,增長8.1%。完成民間投資2887.3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8.5%。開展“千企技改升級”行動,全年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和高新技術產業投資879.4億元和49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和11.9%,占工業投資的比重分別達73.3%和41.6%。完成新興產業投資985.5億元,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20%。
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686.5億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住宅投資增長4.6%。房屋新開工面積2761.2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房屋施工面積1214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2%;房屋竣工面積1283.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8%;商品房銷售面積2178.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983.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9%。
五、國內貿易
市場消費增勢穩定。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88.8億元,比上年增長6%。按消費行業統計,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5327.5億元,增長5.8%;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761.4億元,增長6.9%。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296.6億元,增長5.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92.2億元,增長6.3%。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零售額中,日用品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7.3%和8.8%。線上消費增長較快。全年電子商務網絡零售交易額2625.1億元,比上年增長27%。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實現互聯網零售額553.4億元,比上年增長6.5%。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克難前行。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190.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出口1920.4億美元,下降7.2%,進口1270.5億美元,下降13.7%。分注冊類型看,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2297.5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72%;民營企業實現進出口724.9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22.7%。從出口市場看,對美國出口473.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1%;對歐盟出口396.6億美元,下降3.6%;對東盟出口212.6億美元,增長8.0%;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430.6億美元,增長1.1%。外貿結構不斷優化,全年一般貿易出口681.5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達35.5%,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服務貿易進出口218.99億美元,跨境電商進出口13.68億美元。全年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122.77億美元,服務外包離岸執行額50.25億美元,均比上年增長4.1%。
雙向開放擴圍提速。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成功獲批并高效推進建設。“引進來”方面,全年新設外商投資項目994個,新增注冊外資113.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3%。實際使用外資4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59.4%,較上年提升15.2個百分點;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占比44.2%,較上年提升0.5個百分點。新設具有地區總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資企業30家,累計超過320家。“走出去”方面,全年境外投資項目中方協議投資額30.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4%。實現海外高科技并購資金7.1億美元,占中方境外投資額的比重提升至23.5%。新增11家境外研發中心,年末達93家。全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新增投資項目79個,中方協議投資額9.96億美元。
七、金融信貸
信貸規模再創新高。年末金融機構總數875家。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1652.1億元,比年初增加3085.8億元,比年初增長10.8%;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0116.7億元,比年初增加3512.4億元,比年初增長13.2%。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首次突破3萬億元,成為全國首個人民幣貸款超過3萬億元的地級市。
保險業務穩步增長。年末保險公司主體86家,保險公司分支機構86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710.5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保險賠付支出186.5億元,比上年增長2.9%。
資本市場不斷壯大。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1家,累計達153家,其中境內A股上市公司120家,累計募集資金3031億元。科創板上市企業6家,數量列全國第三位。年末證券機構托管市值總額6479億元,各類證券交易額5.3萬億元,期貨市場交易額4.1萬億元。
八、交通物流
交通服務能力優化提升。年末市區軌道交通(含有軌電車)運營線路總長度210.1公里,全年運營總里程1817萬列公里,線網客流總量36644萬人次。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1.2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8公里,公交專用道路達到274.7公里。全市新辟、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78條,其中省際公交線路7條。年末市區公共汽車運營車輛5995輛,公交線路總數達465條,總客運量5.32億人次。全年鐵路客運量9763.6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207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3.5%和4.9%。鐵路貨運量189.23萬噸、貨運周轉量11.9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10.9%和6.8%。公路、水路客運量2.96億人次,客運周轉量120.24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0.5%和0.8%。公路、水路貨運量1.72億噸,貨運周轉量284.5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6.7%和6.2%。蘇州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5.23億噸、626.7萬標箱,分別比上年下降1.8%和1.4%。
汽車保有量穩步增加。年末全市汽車擁有量突破400萬輛,達417.74萬輛,其中私家客車348.18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6.8%和6.2%。
郵政物流快速增長。全年郵政業務收入252.6億元,比上年增長39.1%。發送快遞17.3億件,增長39%;實現快遞業務收入216.8億元,增長39.2%。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25%。財政性科技投入1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5%。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6599.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9.4%,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年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160家、累計達7052家,認定瞪羚企業361家。5家企業被認定為首批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一。成功創建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成為我省第一個、全國唯一由民營企業成立并建設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科創載體加快建設。全年新增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實驗室)16家,累計達107家;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63家,累計達632家;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1家,累計達852家;年末省級以上科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1家,其中國家級2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研究院、賽迪研究院蘇州分院、長三角先進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研發機構相繼設立。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布局建設的專業研究所有16家落戶蘇州,數量居全省第一。年末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18家,孵化面積397.92萬平方米。新增省級眾創空間34家,年末省級以上眾創空間達213家。各類眾創空間孵育創新團隊4000余個。
專利工作成效顯著。中國(蘇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獲批運行,獲批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產權侵權糾紛檢驗鑒定技術支撐體系建設試點。全年新增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18家,年末達44家。全年專利申請量162984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43418件;專利授權量81145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8339件。年末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3萬件,比上年增長11%,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8.66件,比上年增加5.66件。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我市獲獎32項,居全省首位。
人才引育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各類人才總量292.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6.9萬人、高技能人才64萬人。新增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入選者12人,累計達262人,其中創業類人才135人。新增省“雙創人才”112人,累計達985人。年末全市共有11家國際創客育成中心、4家國內創客育成中心。構建“外地加速孵化、本地落地轉化”的招才引智新模式。設立西安交大博士后創新創業長三角基地。舉辦第11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跨國技術轉移與國際人才對接大會。
教育資源供給持續擴大。全年建成投用中小學、幼兒園80所,新增學位7.3萬個。年末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68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所;在校學生195.81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4.90萬人;畢業生44.34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6.74萬人;擁有專任教師13.1萬人。線上教育中心項目實現大市覆蓋。蘇州被列入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培育建設名單。深入實施名城名校融合發展戰略,南京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在蘇新建校區,蘇州大學未來校區、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校區、昆山杜克大學二期開工建設。
十、文化和旅游
文化建設有聲有色。全年文化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60億元,比上年增長5.9%。“文化蘇州云”平臺正式上線,蘇州第二圖書館開館,新建圖書分館36家、24小時自助圖書館33家、網上借閱社區投遞服務點13處。年末全市有市、區級公共圖書館13個,市、區級文化館11個。《蘇州通史》、《蘇州志略》出版發行。全年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8個。張家港黃泗浦遺址獲評“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桃花塢·唐寅文化片區基本建成,可園修復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蘇劇《國鼎魂》摘得第十六屆文華大獎。成功舉辦首屆中國蘇州江南文化藝術·國際旅游節、第八屆中國蘇州創博會,成功組織第四屆中法文化論壇“蘇州日”主賓城市活動、蘇州文化旅游(巴黎)推介會。
旅游產業繁榮有序。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2751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360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年末全市共有5A級景區6家(11個點)、4A級景區34家、五星級飯店24家和四星級飯店26家。蘇州博物館、拙政園、獅子林實施分時預約。吳江同里國家濕地公園入選全國精品自然教育基地。
十一、衛生和體育
醫療衛生服務升級。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720家,其中醫院221家、衛生院9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40家。新建、改擴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0家。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7.17萬張,其中醫院病床6.06萬張、衛生院0.86萬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9.1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55萬人、注冊護士4.04萬人。引進高水平臨床醫學專家團隊12個,年末達65個。全年醫療機構共完成診療服務1.02億人次。市第九人民醫院建成投用。實現與上海、浙江跨省(市)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吳江醫保全面融入蘇州。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年新增健身步道270公里,新建多功能運動場、籠式足球場、籠式籃球場共25片。全市已建成各類體育公園65個。市運河體育公園、蘇州體育博物館建成開放。新增世界冠軍1項次,蘇州運動員參加全國冬季運動會首獲金牌。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智力運動會,金牌、總分雙獲第一。舉辦中國足協超級杯、環金雞湖國際半程馬拉松、太湖馬拉松等精品賽事,成功申獲2021年“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錦標賽舉辦權,成為2023年亞足聯亞洲杯承辦城市之一。全年體育彩票銷售43.28億元,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穩步提升。根據抽樣調查,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09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29元,增長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52元,增長8.4%。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5414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9648元,增長6%;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3012元,增長6.6%。
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6.4%;衣著類價格上漲4.3%;居住類價格上漲2.9%;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2.5%;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跌1.0%;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0.7%;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0.7%;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5.1%。
社會保障不斷推進。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為2020元/月,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分別提高至每人每月520元、380元,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995元,失業保險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493元。全市有1.27萬戶、共計1.88萬人享受低保,全年發放低保金1.95億元。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人數554.87萬人,比上年增加12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760.89萬人,比上年增加23.81萬人;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18.2萬人、525.66萬人、543.57萬人。全年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072張、日間照料中心105家,新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79家。年末全市共有各類社會服務機構2209家,其中養老服務機構175家、兒童服務機構8家。成立全球首個紅十字國際學院。
保障性住房供給增加。年內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30053套,基本建成16166套。發放住房保障租賃補貼3625戶。全年新增繳存公積金職工78.12萬人,年末住房公積金實繳職工人數達382.91萬人,全年職工提取公積金378.08億元。
積極擴大就業創業。全年新增就業17.32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8953個,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52萬人。提供高校畢業生崗位18.5萬個,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71%。全年扶持成功創業2.01萬人,其中引領大學生創業2257人,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2906人。城鄉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4.44萬人。
人口規模平穩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75萬人,比上年增長0.3%;其中城鎮人口827.7萬人,城鎮化率達77%,比上年提升0.9個百分點。年末戶籍人口722.6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8.68‰,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2.37‰。
十三、城市建設和公用事業
城市建設扎實推進。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597.8億元,比上年增長22.4%。滬通鐵路長江大橋主跨順利合龍,滬通鐵路二期、太倉港疏港鐵路專用線開工建設。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施工全面展開,蘇同黎、南湖路快速化改造和太倉港集裝箱四期碼頭、獨墅湖第二通道、桐涇路北延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太倉岳鹿路對接上海城北路工程太倉段建成通車。軌道交通3號線開通試運營,年末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4條,5號線全線車站完成主體結構施工,6號線、S1線加快建設,7號線、8號線順利開工。加快5G試點建設,建成5G基站5461個,已啟動應用項目110個。新增人防設施130萬平方米。啟動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多規合一”空間規劃信息平臺項目榮獲2019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金獎。編制完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2035),持續實施平江片區示范工程等古城保護項目,按期完成中心城區架空線整治年度任務,入選全國8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完成年度27個老舊小區整治。
公用事業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544.5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量1199.8億千瓦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36.7億千瓦時。全市擁有區域供水廠21座,總供水能力732.5萬噸/日,其中市區自來水供水能力345萬噸/日。市區管道天然氣供氣總量15.03億立方米,家庭天然氣用戶157.93萬戶。家庭液化氣用戶26.32萬戶。
質量強市戰略深入推進。全國首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化示范區——蘇州工業園區國家納米技術產業化標準化示范區通過國家驗收。全年新增8項國際標準,457項國家、行業標準。年末全市擁有國家質檢(計量)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6家、省級質檢(計量)中心17家,位列全省第一。全年累計抽檢各類食品8.02萬批次,每千人抽檢率7.48批次,動態合格率98.36%。
十四、環境保護和節能降耗
環保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年環保投入684億元,比上年增長3%。推進711項治氣工程項目,完成燃煤鍋爐整治、堆場揚塵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等年度任務。削減非電行業煤炭消費總量513.8萬噸,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整治“散亂污”企業6709家,完成72家化工生產企業關閉退出。清理取締非法碼頭268家。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9%,新增垃圾分類小區2002個、垃圾分類行政村236個。建成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項目4個,新增危險廢物年焚燒處置能力10.31萬噸。全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362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7.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全年實施森林撫育面積3893.3公頃,年末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30%。建成長江生態景觀防護林帶507.8公頃,新增受保護濕地1466.7公頃,市區新增及改造綠地面積350萬平方米。
環保成效進一步顯現。全年市區PM2.5平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77.8%。完成3000公頃太湖網圍清拆和陽澄湖生態修復一期工程,全年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為87.5%和86%,分別比上年提高18.8和10個百分點,通江支流優Ⅲ比例達100%。河湖長制工作入選全國主題教育攻堅克難案例。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全市上下振奮精神、凝心聚力、克難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但同時應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較多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產業優化轉型仍處于攻堅階段,創新發展任務還比較艱巨,節能減排、環保整治、安全生產任務依然繁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強富美高”蘇州實踐再出發的起步之年。全市上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和自貿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疊加實施給我市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圍繞“現代國際大都市、美麗幸福新天堂”愿景,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推動思想再解放、開放再出發、目標再攀高,再創一個激情燃燒、干事創業的火紅年代,奮力走在高水平開放最前沿、高質量發展最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