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常州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21-08-09 20:33:40 來源:常州市統計局 作者: 點擊:1255次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六穩”“六保”有力有效,經濟運行持續向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綜合經濟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805.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5%,增幅位列全省第三。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64.3億元,增長2.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616.2億元,增長4.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024.9億元,增長4.9%。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2.1∶46.3∶51.6。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509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4.7%,高于全市GDP增速0.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5.3%,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為67.7%,拉動全市經濟增長3.0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6.6億元,增長4.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6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522.5億元,增長4.2%,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4.7%,高于全省平均2.9個百分點。其中增值稅210.1億元,下降4.9%;企業所得稅92.0億元,增長14.5%;個人所得稅26.1億元,增長11.5%;契稅65.3億元,增長14.0%。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26.3億元,增長11.0%,其中用于住房保障、衛生健康、社會保障與就業和教育支出分別增長37.6%、22.8%、23.4%、20.8%。
 
二、農業與農村經濟
 
農業經濟增長穩定。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78.4億元,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150.7億元,增長4.0%;林業產值2.0億元,增長2.2%;牧業產值19.4億元,增長11.5%;漁業產值81.4億元,增長5.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5.0億元,增長3.4%。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0.9萬畝,下降1.8%。糧食總產69.0萬噸,下降0.8%。糧食畝產490.0公斤,比上年增加5.1公斤/畝,畝產水平位列全省第四,其中水稻畝產622.2公斤,比上年減少5.4公斤/畝。
 
現代農業高質發展。全市股份制農業企業8家,其中農業創業板掛牌1家,新三板掛牌3家。農業企業在省股交中心掛牌總數達30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00余家,其中7家入圍2020年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年內入選江蘇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個,江蘇農業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2個,江蘇農業品牌目錄產品品牌8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穩中向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增長6.6%,增幅位列蘇南第一、全省第三。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7.5%,七大行業產值增速“五升二降”,生物醫藥、冶金、機械、電子、建材行業產值分別增長22.7%、11.7%、9.1%、2.7%、1.7%,紡織服裝、化工行業分別下降4.3%和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7.8%,超半數行業實現盈利。
 
新興產業增長穩定。全年十大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增長6.0%,其中新醫藥及生物技術產業鏈增長13.7%,新能源產業鏈增長9.0%,智能電網產業鏈增長6.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5.3%,高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速7.8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8.4%,位列全省第三。
 
建筑業產值穩步增長。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021.9億元,增長6.0%,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686.7億元,增長6.3%。房屋施工面積13047.9萬平方米,增長4.7%;房屋竣工面積4354.3萬平方米,增長15.9%。建筑業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32.9萬元/人,下降0.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止跌回增。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2%,其中工業投資下降19.8%,服務業投資增長16.7%。民間投資回暖升溫,增長8.4%,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2個百分點,為全市投資企穩轉正提供了有力支撐。
 
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6.7%,其中住宅投資增長15.1%。商品房新開工面積1194.8萬平方米,增長2.8%,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883.8萬平方米,增長2.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413.2萬平方米,增長3.8%,其中住宅待售面積111.8萬平方米,增長43.6%。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穩步恢復。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1.4億元,增長0.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2.4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二。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258.0億元,增長2.0%;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3.3億元,下降13.3%。剛需類生活需求增長穩定,限額以上糧油、食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2.1%,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16.0%。
 
六、開放型經濟
 
外貿形勢好于預期。按人民幣計價,全年完成進出口總額2417.3億元,增長3.7%。其中出口1796.9億元,增長3.3%;進口620.3億元,增長4.8%。一般貿易出口增長6.4%,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3.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9%,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6.1%。新增省級公共海外倉1家、市級進口交易中心2家。中國(常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功獲批,跨境電商“9610”“9810”模式順利開通。
 
利用外資平穩運行。全市實際到賬外資27.2億美元,增長8.6%,到賬額位列全省第四,人均實際使用外資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協議外資超3000萬美元項目60個,新增總投資超億美元項目21個,新增省級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4家。全市增資項目118個,新增協議外資額增長16.3%,常州薛家“外資小鎮”經驗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商務部肯定。
 
外經合作質效提升。全市新增境外投資項目69個,中方協議投資額3.6億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7個。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33個,中方協議投資額2.9億美元,項目主要集中在機械制造等優勢產業。“一帶一路”投資項目27個,中方投資額2.3億美元。
 
開發區加快發展。全市開發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4.0億元,增長6.5%,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8226.3億元,增長7.6%,實際到賬外資22.9億美元,下降0.5%。中以、中德、中歐、中瑞4家國際合作園區被認定為省級國際合作園區,獲評數位列全省第一;獲批省級特色創新示范園區8家,覆蓋率居全省前列。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總體穩定。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87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6.4公里。全年營業性客運量4167.1萬人,下降31.6%,貨運量13755.8萬噸,增長5.0%。公路客運量2873萬人,下降29.3%,公路旅客周轉量17.4億人公里,下降41.7%;公路貨運量10948萬噸,增長6.7%,公路貨物周轉量106.7億噸公里,增長9.8%。鐵路客運量997.8萬人,下降34.7%;鐵路貨運量152.9萬噸,下降1.7%。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225.5萬人次,下降44.3%,貨郵吞吐量1.9萬噸,下降43.0%。港口貨物吞吐量10276萬噸,增長35.8%,其中常州港貨物吞吐量5441.5萬噸,增長1.7%,集裝箱吞吐量35.1萬標箱,增長9.6%。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157.2萬輛,其中個人汽車123.0萬輛。
 
郵政通信低開高走。全年郵政業務總量88.4億元,增長15.7%,郵政業務總收入66.3億元,增長18.1%,其中快遞業務收入50.2億元,增長23.6%。郵政業發送特快專遞3.2億件,增長20.6%。通信業務收入71.3億元,下降0.4%。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84.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658.3萬戶,其中4G以上用戶563.0萬戶,互聯網用戶281.6萬戶。
 
旅游市場持續復蘇。全年旅游總收入829.2億元,旅游總人數5148.3萬人次,均位列全省第四。其中旅游總收入恢復69.2%,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30.3、11.6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二;旅游總人數恢復64.6%,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16.7、10.9個百分點,位列全省第三。溧陽創建為全市首家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金壇、武進和新北創建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總量居全省前列。
 
八、金融業
 
金融市場運行穩健。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647.8億元,增長8.2%。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2544.6億元,增長12.2%,其中住戶存款5073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4942.3億元,分別增長16.1%和12.3%。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0259億元,增長19.4%,其中住戶貸款3402.8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6849.9億元,分別增長24.0%和17.2%。
 
保險業務穩定提升。年末全市保險公司共79家,其中產險公司30家,壽險公司49家。全年保費總收入309.4億元,增長6.2%,其中人壽險241.5億元,增長6.2%,財產險67.9億元,增長5.9%。保險賠(結)款支出78.4億元,增長6.4%,其中人壽險38.7億元,增長9.9%,財產險39.7億元,增長3.3%。
 
證券交易加速明顯。年末全市證券營業部85個,資金賬戶總數111.7萬戶。全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交易總額25542.8億元,增長108.9%。其中A股交易額20600.2億元,增長94.2%;B股交易額5.8億元,增長35.3%;基金成交額1296.1億元,增長47.6%;債券成交額3640.6億元,增長396.2%。新增上市企業10家,累計總數71家;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20家,累計總數105家。
 
九、科技創新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年完成專利申請58236件,其中發明專利13076件。專利授權4132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856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40.7件。高企認定數1141家,通過率66.5%,位列全省第一。推薦高新技術企業申報1716家,增長65.2%,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入庫數1156家,增長60.3%,增幅均位列全省第一。常州列全國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行榜第16位(地級市第3位)。
 
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全市市級以上創新創業載體288家,其中眾創空間116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28家,科技企業加速器44家。市級以上“三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846家,其中國家級15家,省級726家,設立海外創新研發機構的企業59家。
 
高新園區建設高質量推進。常州、武進兩個國家高新區分別列全國高新區排名第23位和第38位。常州市國家農業科技園獲批建設,江蘇省金壇華羅庚高新區獲批籌建。87家創新載體列入蘇南自創區優秀創新載體并受表彰,其中獨角獸企業2家,數量位居蘇南自創區第二位;潛在獨角獸企業9家,數量較上年實現倍增;瞪羚企業76家,位列蘇南自創區第二。
 
十、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教育高質量加快推進。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803所,學前教育毛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達100%。全年實施新建、改擴建學校105所,竣工投用學校45所,增加學位28470個,增加普通高中招生計劃1774人。新增國家“萬人計劃”、省政府特殊津貼和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各1人,市特級、高級、骨干校長105名,市特級、高級、骨干班主任170名,市特級教師后備人才、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493名。新增市級優質幼兒園19所、省級優質幼兒園4所,新增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24所,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93%以上,順利通過四星級高中復審7所。高考本科達線率92.9%,超全省平均34個百分點。入選省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13家,數量位列全省第一;入圍省中等職業學校領航計劃5所,占比位列全省第一;在省“十三五”現代化示范校、優質特色校、現代化專業群、現代化實訓基地等各項評比中,入選比例均位列全省第一。
 
公共文化發展成績亮眼。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1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7個,博物館28個;公共圖書館7個,圖書總藏量673.4萬冊;自辦廣播節目7套,電視臺節目7套,有線電視用戶84.6萬戶。共完成重點文物修繕工程22處,梳理老城廂內外名人故居資源60多處,溧陽、金壇、武進、新北和天寧列入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公共文化新地標常州文化廣場全面建成,開放“秋白書苑”10家,累計接待讀者超100萬人次;鼞颉蛾悐J生的吃飯問題》、二胡協奏曲《江南第一燕》分別入選文旅部“百年百部”創作計劃和“百年百項”小型作品創作計劃重點扶持作品(全省僅8部,位列全省第一);錫劇《燭光在前》入選2020年度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投入劇目。舉辦第七屆“文化100”大型惠民行動,推出八大系列、235項優質文旅活動,“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全國竹刻邀請展”等引發觀展熱潮。深入實施農村文化“三送”工程,深入開展農村文化“三送”,送戲1050場、送電影10021場、送書50000冊。
 
衛生健康事業有力推進。年末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64個,擁有總床位2.9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87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4萬人、注冊護士1.73萬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3.25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市實現了全治愈、零重癥、零死亡,共派出108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具備核酸檢測能力機構26家,建成城市應急檢測基地3家,大力推進標準化發熱門診建設36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預約診療率超過70%。新增省級臨床重點專科11個,市三院創成傳染病三級甲等醫院,建成省級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4個。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16項,省科技項目立項6項。獲醫學新技術引進獎22項,首次獲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年內等級運動員發展214人,等級裁判員發展637人。年末全市擁有體育場地22458個,其中體育場28個,體育館28個,室內外游泳館(池)233個,乒乓球房(館、場)2831個,健身房(館)1363個,籃球場(含三人制籃球場)4165個,城市健身步道2378個,全民健身路徑6774個,其他體育場地4658個。年內新增體育設施面積2034.2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體育設施面積4.3平方米,承辦國際級比賽1項、國家級比賽16項、省級比賽15項,共有26名常州運動員獲得全國比賽及全國以上大賽冠軍。
 
十一、人口、民生與社會保障
 
人口規模保持穩定。全市戶籍總人口386.63萬人,增長0.4%。其中男性189.26萬人,增長0.2%;女性197.37萬人,增長0.6%。戶籍人口出生率7.6‰,死亡率7.9‰,人口自然增長率-0.3‰。
 
就業創業形勢良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7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5萬人,扶持創業2.4萬人,創業帶動就業9.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5%。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80元,增長4.5%。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529元,增長3.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64元,增長6.1%,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87:1。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291元,下降1.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1987元,下降0.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667元,下降4.0%。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27.3%,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1.7%。
 
物價水平總體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5,八大類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五漲三跌”。其中食品煙酒類上漲9.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4.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9%,居住類上漲0.8%,醫療保健類上漲0.7%,交通和通信類下跌3.8%,衣著類下跌0.4%,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下跌0.2%。
 
住房市場保障供給。全年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0092套(戶),基本建成11736套(戶)。中心城區“大板房”治理工作全面推進,28.2萬平方米異地置換啟動建設,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被央視和江蘇衛視報道點贊。不斷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全市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6個,改善總建筑面積115.7萬平方米,惠及住戶10984戶。
 
社會保障體系更趨完善。年末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1.7萬人,增長5.7%,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32.4萬人,增加10.9萬人,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36.7萬人,增長1.6%。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全市10110戶、1.4萬人納入低保范圍,其中城鎮低保對象3819戶、0.5萬人,農村低保對象6291戶、0.9萬人,累計發放保障金1.2億元。年末全市擁有各類養老機構120個,養老機構床位數29141張,收養人數14850人。擁有法律援助中心8個,接受法律咨詢3.5萬人次,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成功率99.6%。全年發行福利彩票6.4億元。
 
十二、城鄉建設和公用事業
 
重點交通工程強勢推進。全年交通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114.1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7.7%。溧高高速、常宜高速公路提前建成通車,常泰長江大橋、南沿江城際鐵路、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蕪申運河溧陽城區段等重點工程加快建設。“四好農村路”建設持續深化,溧陽市納入全國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試點,1號公路瓦屋山線獲評全國“最美農村路”。
 
公交服務水平提升。年末全市公交線路352條,公交營運車輛2678輛,營運出租汽車3672輛。發布“i巴士”定制公交平臺,開通定制專線12條,利用信息化服務手段,實現公交服務與乘客需求“零距離”。全年新增公共停車泊位13245個,全市共116家機關單位開放共享泊位13366個,其中軌道交通沿線站點停車泊位2346個。
 
公用事業不斷發展。全年全社會用電量522.6億千瓦時,增長3.3%,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52.9億千瓦時,增長4.2%。全年城區自來水供水3.9億立方米,管道燃氣供氣量15.3億立方米,污水處理3.4億立方米。全年生活垃圾清運量199.8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十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年完成治氣工程1237項,燃氣鍋爐低氮改造750臺,持續推進鋼鐵企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開展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高效治理工程和制造業重點集群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完成治水工程430項,全面開展太湖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以及六大重點行業企業提標改造,扎實抓好太湖應急防控,累計打撈藍藻21.2萬噸。固廢危廢利用處置能力不斷提升,危廢焚燒處置能力達19.1萬噸/年。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296件,關停、轉型和提升沿江一公里內化工生產企業31家,建設沿岸五公里生態廊道。“十三五”期間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降幅超過17%、21%、26%、22%。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PM2.5濃度40微克/立方米,下降14.9%,創有監測記錄(2013年)以來最好水平。空氣優良天數比率80.3%,比上年提升13.5個百分點,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一,PM10、二氧化氮兩項指標首次達到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國省考斷面水質優III比例84.4%,較2015年提高42個百分點,達“十三五”以來最優水平。
 
注:
 
1.公報中各項統計數據除注明按可比價格計算外,均按現行價格計算。
 
2.公報中數據均為快報數,實際引用請以統計年鑒為準。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久久精品 | 在线看午夜福利片国产片 |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 综合久久久久综合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