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浙江

寧波市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7 13:27:17 來源:寧波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519次

2001年是新世紀的第一年,也是實施“十五”計劃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中共寧波市委、市人民政府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中央關于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增加投資和擴大消費,穩步推進各項改革,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保持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全市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綜合

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初步統計,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10.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第二產業增長13.1%,第三產業增長1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121元。

經濟運行質量提高。全年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0.3億元,比上年增長32.9%。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5%,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1元,實際增長10.6%,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4.3%,比上年下降5.5個百分點。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362元,實際增長6.3%,恩格爾系數為43.6%,比上年下降1.6個百分點。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0.7%。與上年比較,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8大類商品中,食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工具、文化教育用品等價格水平略有下降,居住和服務項目類價格有一定幅度上升。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1.6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1.34%。

勞動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至年底,全市有6.89萬名失業人員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農業

農業生產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重點,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全面實施科教興農戰略,推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6.43億元,增長6.1%。

種植業加大“減糧擴經”的力度,種植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首次超過了糧食種植面積。全年調減糧食播種面積18.9%,糧食總產量為112.18萬噸,減少15.3%;棉花產量1.18萬噸,增長12.7%;油料產量5.59萬噸,減少15.2%;蔬菜產量299.22萬噸,增長22.8%。全年實現種植業總產值66.88億元,比上年增長7.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9.4個百分點。

林業生產以平原綠化和發展名特優產品為重點,全年完成造林更新面積7200多公頃。茶葉、竹筍、水果等名特優林業產品發展迅速,茶葉產量18873噸,比上年增長4.9%,水果產量107.23萬噸,增長40.1%。全年實現林業產值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1.9%。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生豬出欄144.46萬頭,增長4.4%;家禽存、出欄分別增長0.9%和10.7%;兔子存欄86.47萬只,增1.2倍,出欄68.73萬只,增2.6倍。全市肉類總產量13.56萬噸,增4.5%。禽蛋產量10.89萬噸,牛奶1.11萬噸,分別增長6.8%和34.1%。全年實現牧業產值22.21億元,增8.4%。

漁業生產持續增長,全年新增海水養殖面積4285公頃,淡水養殖面積459公頃。水產品總產量為85.21萬噸,比上年增長4.4%。漁業產值54.77億元,增長4.8%。其中海水養殖產值22.28億元,增長32.4%,成為漁業生產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教興農戰略加快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建設進展順利,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化建設開始起步。全年落實種子種苗市級扶持基地17個,引進新品種694個;新制定了30個農產品地方質量標準,有21只農產品獲中國國際農博會名牌,有92只農產品在中國浙江國際農業博覽會上獲獎。農業服務化體系不斷完善,農業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全市已有購銷大戶近10萬戶,年加工經營產值在1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已達1203家,年加工經營產值170多億元。農產品出口大量增加,全年主要農產品出口創匯3.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1%。

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工業根據“十五”工業發展計劃總體要求,大力提升傳統產業,壯大產業優勢,發展臨港型大工業,使工業生產持續增長,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64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銷售產值1600.88億元,增長11.6%。工業出口增長逆勢而上,在國際貿易形勢十分嚴峻的大環境下,立足內資生產企業和多元化外貿企業為主的企業結構,依托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輕紡、機電產品為主的商品結構,保持工業出口不斷增長。全市完成出****貨值453.35億元,增長1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204.6億元,其中利潤116.1億元,居全國42個中心城市第6位,分別增長24.6%和28.8%。11項綜合經濟效益考核得分達199.7分,創歷史最高水平。

技改投入和技術創新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全市工業技改投入107.96億元,增長25.3%。全年高新技術行業企業完成產值283.62億元,比上年增長27.8%,銷售產值273.8億元,增長25.4%,增幅分別高于規模以上企業12.7和13.8個百分點,產值占規模以上產值17.2%。新產品產值為175.54億元,比上年增長41.1%。

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

建筑業實現增加值66.83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完成各類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910.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78.8萬平方米。建筑施工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26萬元/人,比上年提高1.39萬元/人。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處于“九五”項目結轉和“十五”新世紀規劃實施交叉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多年來少有的良好形勢,強勁增勢為“八五”以來之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亮點。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0.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其中:城鎮以上單位投資327.95億元,增長32.9%;農村投資142.33億元,增長24.9%。在全社會投資中,基本建設完成233.22億元,增長37.8%;更新改造完成127.0億元,增長19.3%;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86.87億元,增長45.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投資環境的改善帶動民間投資迅速增長。全年民間投資233.98億元,增長76.8%,占全社會投資額近50%,比重較上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外商、港澳臺投資39.34億元,增長21.3%。2001年完成投資上億元的項目有:大紅鷹職業技術學院、寶新二期、華茂外國語學校、海天、雅戈爾、浙東建材、晟銘電子、LPG項目、LG甬興化工等。

大批工業園區的興辦加快了企業更新、產品更新的速度,有力地推動工業投資的迅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75.04億元,增長19.0%,比上年上升13.5個百分點。

大規模的城市拆遷和住房制度的改革等為房地產開發奠定了可發展空間,商品房銷售的快速增長帶動了投資增長。全年商品房預售面積達314萬平方米,增長63.5%;銷售率為97.1%,比上年上升3個百分點。盡管新增在建房屋面積比上年增加84.35萬平方米,仍出現了房屋未竣工,房子已銷售一空的局面。

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持續穩定發展。全年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082.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銷售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大關。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14.2億元,增長14%。城鄉市場基本實現同步發展,消費結構正由地域性特點向商品性特點轉變。消費需求穩中有熱,繼餐飲、通訊、家電熱后,家居裝修、汽車消費逐步興起。商品交易市場更趨活躍,全年實現成交額690.4億元,增長13%,其中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66個,總成交額500億元。商品交易市場呈現市場數量減少、總體規模擴大、商品交易額增加的良好狀態。通過開展創建“星級”市場和“雙文明”活動,不斷改善農貿市場的軟硬件環境,促進農貿市場管理的規范化。

個體、私營經濟隊伍快速壯大。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99.3億元,已成為市場零售主體。

旅游業繼續保持快速上升態勢。全年接待境外游客16.09萬人次,增長30.2%,旅游創匯7125萬美元,增長27.5%;接待國內游客1384萬人次,增長12.5%,國內旅游收入124.8億元,增長12.4%,旅游總收入130.6億元,增長12.8%,全市旅游飯店平均出租率68%,名列全國15個重點旅游城市第2位。

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88.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9%,其中出口62.45億美元,增長20.8%,增幅分別高于全國和全。保磦和2個百分點。

引進外資成為寧波經濟發展的有力助推器。全市共批準外商投資項目806個,比上年增長46.5%;合同利用外資19.55億美元,增長1.05倍;實際利用外資8.74億美元,增長41%。外資項目規模明顯擴大。全年引進千萬美元以上大項目67個,比上年增加18個,創歷年最高水平。

全市完成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1%;全年批準籌建海外企業60家,批準外商駐甬代表機構53家。

交通和郵政、電信

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全年交通設施建設投資23億元。公路里程達529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4公里,在寧波境內實現了1小時高速圈。杭州灣交通通道已經國務院批準立項,繞城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正抓緊進行。蕭甬鐵路復線已全線貫通,同三線寧波至臺州段已建成通車,甬杭、甬溫間的城際交通有了質的提高。對高速公路、旅游公路和國道、省道、縣道的第一階段綠化使重點公路的景觀有較大改善,公路綠色通道建設完成投資1.24億元。

寧波港貨物吞吐量達到12852萬噸,比上年增長11.3%。集裝箱吞吐量歷史性地突破百萬標箱大關,達到121.3萬標箱,比上年增長34.5%。運輸能力在結構調整中進一步壯大,大港小航的現象正在改變。運輸船舶噸位增加7.28萬噸,比上年增長10.7%,機動船舶平均每艘噸位已達1213噸,比上年提高12.6%,公路運輸新增營運汽車1829輛,比上年增長5.5%,其中大型客車增長9.1%,集裝箱車增長51.6%。全社會貨物運輸量11186萬噸,比上年增長4.2%,其中公路8300萬噸,水路2156萬噸,鐵路(發送量)729萬噸,民航(發送量)1萬噸。全年完成客運量23225萬人,其中公路22700萬人,水路115萬人,鐵路(發送量)349萬人,民航(出港運量)61萬人。

郵政、電信業務繼續穩步增長。全年郵政和電信業務總量分別為3.95億元和16.75億元,城市和農村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72.9%和35.7%。

財政和金融

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0.3億元,比上年增長32.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9.11億元,增長54%。財政支出重點突出。全年財政支出達121.93億元,增長36.6%,其中基本建設、企業挖潛改造、社會保障補助支出、教育事業費支出分別增長64.4%、67.2%、50.4%和41.9%。

金融機構儲蓄存款增勢良好,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444.53億元,比年初增長23.6%。城鄉儲蓄存款繼續快速增長。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699.5億元,比年初增加113.4億元。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051.6億元,比年初增長21.3%。

保險業務發展迅速,全年保險總金額5072.3億元,保費收入26.95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費收入9.73億元,壽險保費收入17.22億元,全年保險賠款(含即付支出)金額6.35億元。

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實事工程圓滿完成。全市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8億元,其中,市三區投資32億元,建成了一大批道路橋梁和環境設施項目,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繼續提高。CBD項目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65%;江北外灘歷史文化街區、慈城古鎮開發、國際會展中心、寧波大劇院、高教北園區等一批重大項目拉開了建設帷幕;南站廣場改造等工程正在著手各項前期工作。市三區共改造嚴重低洼積水地段19處,搬遷居民4536戶,拆(搬)遷面積25.19萬平方米,使數萬群眾脫離了水患之苦。靈橋路、北郊路、槐樹路沿江綠帶完工;北斗、柳西、西塘、護城、中塘河整治等工程順利結束,沿線10余公里路段面貌一新,市三區新增公綠面積85公頃,城區居民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1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區間交通更加便捷,市政路網日趨完善。琴橋、永豐橋、祖關山公鐵立交橋先后建成通車;江南路一期、人民路二期等一批道路竣工,市三區新增道路面積100多萬平方米。

城市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改善。制定頒布了《寧波市人民政府關于禁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用品的規定》,修改了《寧波市飲用水源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辦法》;建成“寧波市大氣自動監測系統”,并于6月起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正式發布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科技園區污水干管已經建成;江東污水處理二期、國內日處理能力最大的楓林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新增垃圾處理能力1100噸/日;大氣環境質量保持在Ⅰ—Ⅱ級水平。寧波市被授予“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稱號。

科技和教育

科技發展取得了新的進展。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20.26億元,比上年增長36.1%。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25.1%,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2家,并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1家,實施國家級各類項目77項。

寧波市科技園區被正式授予“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稱號,啟動建設全國首家“寧波國家火炬計劃軟件出口加工試驗園”,“浙大海納”成為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轉化基地;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又有新的發展,新建28家企業工程技術中心(累計60家),新增13家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累計21家),新建2家重點實驗室(累計20家),寧波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省級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和“國家級示范中心”,新建6家科技服務機構(累計17家),技術合同成交額達2.35億元,創歷史新高;科技合作步伐加快。兵科院寧波分院正式奠基并進行基建,浙江大學科技園寧波分園也在加緊建設;政策環境繼續改善,第一個地方性科技法規《寧波市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全年專利授權達2148件,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五。全年獲省科技進步獎22項。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各級各類全日制學校3046所(不含技校),在校生103.23萬人;A教育得到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達到85.2%,普職招生比例保持在47∶53;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高考文理科上線率達到90.6%,高考錄取率為79.6%,分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個和11個百分點。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在甬普通高校8所,在校生4.34萬人;成人高校2所,普通高校舉辦成人高等教育4所,在校生2.7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7.2%。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正式成立并招生。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有新的突破,在甬高職院校招生6140人,擴大了“3+2”五年一貫制和五年制職業教育班的招生規模,城區職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過90%;市民學習英語計劃啟動實施,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積極開展,7所全國名牌大學在我市建立了遠程教育站,終身教育體系正在形成。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健康發展。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為95.5%,“三殘”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95%,聾生初中升高中的比例51.1%。全年共引進中小學特級教師10人,高校副教授和教授223人。在甬高校教授和副教授總數達到930人。學校布局進一步優化。寧波(鄞縣)高教園區建設各項工程順利開展并初具規模;小學和初中分別從1066所、250所調整到964所和242所,校均規模進一步提高;全市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從1999所調整到1659所,全日制民辦教育機構則從78所增長到82所。

文廣、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市6個專業劇團共演出1098場,比上年增加17.4%,其中市屬三個劇團全年演出561場次,同比增加41%;全年引進境外團隊26個,演出189場。成功承辦第十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和第五屆寧波國際服裝節開幕式晚會《啟航》以及世界旅游日中國主會場、全國首屆琵琶大賽、全國電視雙十佳頒獎晚會;組織了寧波建城1180周年暨首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周活動。慶安會館、東錢湖石刻群、廟溝后與橫省石牌坊、慈溪虞氏舊居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氏支祠作為擴容項目納入天一閣,我市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總數達到11處。

出版公開發行報刊20種,其中報紙8種,期刊6種,學報6種。寧波出版社共出書152種,其中新書102種,再版書50種,總印數253.4萬冊。全市新華書店發行圖書3849萬冊。

廣播電臺平均每天播出63∶15小時(三套節目合計);其中自制節目時間60∶45小時。電視臺平均每周播出490小時(四個頻道);其中自制節目時間486∶30小時。有線電視用戶127.41萬戶,有線廣播喇叭98.4萬戶;全市完成光纜聯網7163桿公里。

城鄉居民的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完善。年末開放醫院、衛生院病床1.38萬張,全市擁有專業衛生人員2.40萬人,比上年增長1.8%。市區建成1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4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45.8%;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進一步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設備條件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基本醫療服務得到充分保證!秾幉ㄊ蝎I血條例》切實貫徹實施,全市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的比例達到98.3%。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人口比例達到55.3%,飲用自來水人口達到89.3%。

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人口繼續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市計劃生育符合率達到98.85%,已婚育齡婦女綜合避孕率達到91.2%。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率達到了85%。

體育事業再創佳績。我市成功承辦了國際羽毛球超級賽、全國田徑大獎賽、第三屆全國速度賽馬錦標賽等重大國際和全國性賽事10余項。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40.5%。被列為市政府九大實事工程的“1154”全民健身網絡工程如期實施建設,并已建成1個縣級、8個鎮級體育健身中心和183條彩票健身路徑。運動成績不斷提高。我市單獨組隊獲全國比賽金牌9枚、銀牌11枚、銅牌9枚;省賽金牌81枚、銀牌92枚、銅牌84枚。彩票銷售額突破1億元。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總人口543.3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26.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08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7.35‰,死亡率5.65‰,人口自然增長率1.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上升,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91元,比上年增長9.8%,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6%。居民人均實際支出13159元,增長15.8%,其中消費性支出9463元,增長18.3%。農民人均純收入5362元,實際增長6.3%。

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繼續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64臺、影碟機49臺、家用電腦30臺、空調機82臺、移動電話53部、健身器材11臺(套)。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彩色電視機110臺、洗衣機50臺、電冰箱69臺、移動電話43部、摩托車35輛,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加。

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市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9.9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6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戶的比重從上年的34%擴大到42%;住宅單元配套率達91.5%,住宅消費成為熱點,支出金額僅低于居民食品消費,居家庭開支第二位。農民人均住房面積4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平方米。

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新成績。至年底,全市2369家國有和集體企業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完成95.2%,27.1萬名職工理順了勞動關系,完成91.5%。全市在中心的下崗職工減少到1823名。

采取多種措施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全市進勞動力市場求職的勞動者達到了77萬人次。全年共籌集再就業培訓經費300萬元,對3.35萬名失業人員實施了各種類型的再就業培訓。近14萬名農村和外來務工人員得到了教育培訓。至年底,6.89萬名失業人員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其中失業職工再就業的人數達到了6.04萬名,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穩定推進。市及各區作為同一的統籌地區,同步實行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至年底,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達到了38.5萬名。

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養老保險繳費人數比上年凈增5.37萬名,征繳率達到了98.3%。有16.25萬名離退休人員享受了養老金待遇,月人均養老金720元,遠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參加失業保險職工比去年底凈增了3.36萬人,征繳率達到了97%。全市共發放失業保險金和醫療補助金2.25億元,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達72.8萬人次。參加工傷保險人數比上年增加6.44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全市共建立社會保障網絡126個,社區服務設施1529個;共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204個,床位11322張,收養8756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達99256人。

注:公報中所列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v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免费一本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 亚洲精品嫩草研究院久久 | 亚洲欧美国产一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