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溫州調查隊(2011年3月25日)
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深化發展戰略,創新工作舉措,全力克難攻堅,全市經濟運行在恢復中逐步趨向平穩較快發展,“十一五”規劃各項主要目標基本完成,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民生工作進一步改善,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2925.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增幅比上年回升2.6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92.78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535.12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1297.66億元,增長1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戶籍人口計算37366元,增長10.0%,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5520美元。
圖1 2001-2010年溫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國民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3.2:52.4:44.4,受工業經濟恢復性增長影響,三產比重較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4.1%,較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占全市國民經濟比重達到81.6%。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4.3%,構成CPI的八大類消費品及服務項目價格呈現“七漲一跌”態勢,其中食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煙酒及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文化用品及服務等七大類價格水平與上年比分別上漲8.2%、8.2%、6.3%、1.3%、0.8%、0.7%和0.5%,衣著類與上年比下降1.1%。
圖2 2001-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10.03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2.00萬人,同比分別增長19.7%和21.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8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6%,比上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全年共培訓農村勞動力7.92萬人,實現轉移就業2.47萬人。
二、農業和農村建設
全市農林牧漁業生產保持平穩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4.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64.60億元,增長0.3%;林業產值3.44億元,增長0.3%;牧業產值33.22億元,增長11.3%;漁業產值50.39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47億元,增長9.4%。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56.29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63.07千公頃,下降0.3%。全年糧食總產量為87.56萬噸,下降6.7%。在經濟作物中,蔬菜增產,水果、油料、糖料、茶葉等作物減產。
表1 主要農產品產量
畜牧業發展態勢平穩。全年肉類總產量13.65萬噸,比上年增長4.9%,其中,豬肉、牛肉和禽肉產量較上年均有所上升。年末生豬、牛、家禽存欄繼續上升,羊存欄下降。
全市水產品總產量58.70萬噸,比上年下降3.0%,其中海洋捕撈45.13萬噸,下降2.2%;海水養殖10.98萬噸,下降7.5%;淡水產品2.58萬噸,增長2.6%。
水利工程建設繼續穩步推進。全市全年水利建設共完成投資34億元,年末擁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8座,小型水庫285座。全市旱澇保收田面積70.68千公頃,有效灌溉田面積125.24千公頃,其中機電排灌面積95.84千公頃。全市農(漁)業機械總動力224.6萬千瓦,同比增長2.0%;農村用電量71.43億千瓦時,增長8.2%。
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有新進展。2010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291家,累計發展4079家;新增市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4家,累計發展173家;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3家,累計179家;全年共建成生態牧場32個,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產地69個。
繼續深入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市完成整治村建設594個,新增村內主干道硬化386.21公里。繼續深入開展“共同跨越六大行動”,全市欠發達地區實施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32個,實施農業開發項目830個,覆蓋低收入農戶集中村409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呈現積極回升的發展態勢。全年工業總產值6516.50億元,比上年增長24.0%;實現工業增加值1389.3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2.7%。
表2 工業經濟結構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9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4494.87億元,比上年增長26.5%。其中,輕工業產值1597.46億元,增長27.6%;重工業產值2897.41億元,增長25.9%。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9.0%。全市擁有年產值超億元的制造業企業80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479.48億元,其中超5億元企業94家,超10億元企業34家。
重點行業集聚能力增強。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全市有14個行業大類產值超100億元,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塑料制品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等6個大類行業年產值超過200億元,超百億元行業工業總產值合計3844.4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5.5%。至年末,全市已擁有30個由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38個中國名牌產品;獲得38個國家級生產基地稱號;擁有16個省級專業商標品牌基地,14個市級專業商標品牌基地,2個省級品牌強鎮。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65.64億元,增長24.1%;利稅總額442.42億元,增長23.9%,其中利潤總額262.42億元,增長28.4%。虧損企業396家,虧損額4.77億元,分別下降10.2%和10.4%。年末企業應收賬款凈額824.13億元,增長24.1%;產成品存貨180.41億元,增長11.8%。
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45.82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全市擁有三級以上資質的建筑企業547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613.39億元,增長13.4%;實現利潤總額17.48億元,增長7.8%;年末擁有資產461.8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原價70.46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業
2010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0.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單位投資273.21億元,增長3.7%;非國有單位投資577.05億元,增長14.5%;農村私人投資80.02億元,增長14.0%。全年完成工業性投資310.21億元,增長12.5%。
圖3 2001-2010年溫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全市完成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804.93億元,比上年增長1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54億元,下降5.5%;第二產業投資278.18億元,增長15.3%,其中工業性投資277.63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投資525.21億元,增長9.1%。
在限額以上固定資產投資中,全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71.79億元,增長10.4%。其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90.63億元,增長15.9%;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投資67.62億元,增長1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72.77億元,增長2.3%;教育、文化、體育及衛生等社會事業投資24.45億元,增長19.7%;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業投資16.32億元,下降11.8%。
全年限額以上投資施工項目2609個,比上年增加176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035個,增加160個。全年實施重點工程項目129項,當年完成投資額220.7億元。其中,年內新開工重點工程項目33項;年內已建成或基本建成項目22項,主要有:浙能樂清電廠二期、諸永高速公路溫州段、繞城高速公路北線、靈昆港區多用途碼頭一期工程、龍灣港區一期改造、飛云江南岸堤防、樂清市福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皇帝坪風電場等項目。年內續建項目39項,主要有:永嘉縣甌北西段標準堤、七都標準堤塘工程、56省道縣城至西坑、220KV輸變電、吳橋路拓寬改造及劃龍橋延伸工程、市安置房建設、溫州民營經濟科技產業基地等項目。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71.09億元,增長7.0%,其中住宅建設投資193.13億元,增長10.8%。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507.50萬平方米,增長8.1%;竣工面積306.32萬平方米,下降10.2%;商品房銷售面積228.46萬平方米,下降27.2%,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92.52萬平方米,下降29.3%;商品房銷售額307.31億元,下降28.0%,其中住宅銷售額266.00億元,下降30.7%。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92.10億元,增長18.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6.00億元,增長20.3%。分主要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323.93億元,增長18.8%;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74.17億元,增長19.7%。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35.0%,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9.7%,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8.3%,日用品類增長19.6%,鞋服、針紡織品類增長14.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5.8%,通訊器材類增長45.2%,金銀珠寶類增長40.1%。
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市場490個,比上年增加20個。其中消費品市場372個,生產資料市場90個,生產要素市場11個,網上市場15個,服務市場2個。全年各類市場成交額843.13億元,比上年增長3.9%,其中超億元市場71個,年成交額716.60億元;超十億元市場21個,年成交額542.70億元。
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3526.3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31.6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0%和24.7%。其中接待國內游客3487.14萬人次,增長19.0%,國內旅游收入317.33億元,增長25.1%;接待海外游客39.16萬人次,增長18.8%,國際旅游外匯收入2.11億美元,增長18.6%。
六、對外經濟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70.9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8%。其中進口總額25.51億美元,增長8.9%;出口總額145.43億美元,增長33.0%。外貿依存度為39.6%,其中出口依存度為33.7%,分別比上年提高3.7和4.1個百分點。目前,與我市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200個,年末擁有進出口經營權企業7009家。
表3 外貿出口分類情況
表4 主要市場出口情況
全年新簽外資項目25項,實際利用外資1.7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5.1%。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海外市場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批設立境外機構54 家,中方境外投資額1.54億美元,增長6.1%。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同金額2909.30萬美元,實際完成營業額1652.53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電力
年末公路總里程13965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89公里,一級公路221公里,二、三級公路1803公里;公路綠化率63.4%。全市通公路建制村5336個,通村率98.7%;市區公共交通營運線路107條,年載客量2.70億人次。全年高速公路、港口、物流基地等建設力度加大,交通網絡體系日臻完善。
年末機動車保有量131.99萬輛,比上年末凈增加17.08萬輛,其中載客汽車67.48萬輛,載貨汽車11.09萬輛,摩托車52.95萬輛。私人汽車67.48萬輛,增加14.04萬輛。除水運客運量略有下降外,全年各種交通工具客貨物運輸量均穩定增長。
表5 各種運輸方式完成運輸量
全年郵電業務收入111.07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通信行業業務收入105.89億元,增長6.6%。年末本地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36.46萬門,本地電話用戶數277.26萬戶。年末移動電話裝機總量2075.13萬門,移動電話用戶數977.21萬戶。年末互聯網用戶數561.86萬戶,其中,寬帶用戶數達到152.96萬戶,增長21.7%。
全市郵政業務收入5.18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全年函件總量13915萬件,包裹總量58.23萬件,匯票414.58萬張,特快專遞486.94萬件,訂銷報紙16487萬份,訂銷雜志570.92萬份。
全市電力系統最高負荷549.20萬千瓦,比上年增加46.21萬千瓦。全年用電量300.9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工業用電量205.01億千瓦時,增長12.6%;建筑業用電量3.69億千瓦時,增長24.3%;商業用電量10.05億千瓦時,增長15.6%;居民生活用電量59.25億千瓦時,增長13.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411.43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8.49億元,增長16.8%。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11.05億元,增長23.6%。其中,教育支出79.34億元,增長15.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7.88億元,增長35.2%;醫療衛生支出23.30億元,增長25.0%;農林水事務支出29.42億元,增長36.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22.21億元,增長19.8%。
圖4 2001-2010年溫州市財政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6497.5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1.4%,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6222.74億元,增長19.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516.68億元,增長23.0%,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5381.57億元,增長22.5%。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2916.12億元,增長11.4%。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567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現金支出15838.00億元,增長10.7%;全年貨幣投放163.08億元,增長41.9%。
表6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情況
繼續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創新,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新建小額貸款公司8家,年末累計20家;新建村鎮銀行1家,年末累計3家。2010年末,全市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7家。
全年全市證券成交總額12456.06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股票(AB股合計)交易額12022.00億元,增長12.2%;基金交易額61.22億元,下降17.4%;權證交易額349.35億元,下降64.7%。年末證券投資者開戶52.80萬戶,增長17.6%。
全年保險業實現保費收入100.92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6.72億元,增長31.4%;人身險保費收入64.20億元,增長22.7%。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5.34億元,增長3.6%,其中財產險賠款15.68億元,財產險賠付率42.7%。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各類全日制學校在校學生116.84萬人,占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14.9%。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6所,全年招生20617人。全國普通高校在溫錄取新生41367人,比上年減少1745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比例為95.8%,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為5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表7 學校基本情況
教育水平和教學設備同步提升。省市級教育強鎮(鄉)達到178個,比上年增加18個。省市級重點中學74所,國家和省級重點職業學校22所。全市92%的中小學儀器、實驗室、儀器設備達到省教育裝備標準,生均圖書增加2.24冊;全市88%教室建有多媒體平臺。全年新建中小學校舍42.1萬平方米,排除危房86.9萬平方米,改造破舊房20.9萬平方米。年末各類學校校舍總面積1449.10萬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232.18萬平方米。
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業服務中心1個、省級科技創業服務中心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基地2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基地9個;國家科技產業基地1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114家、市級企業研發中心192家;省級科技強縣5個。全年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42項,累計實施397項;國家級“星火計劃”39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10項,省級新產品試制計劃457項。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3家,累計315家;全年專利授權10553項,累計53592項。
人才建設著力推進。年末全市有國家級企業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級4家;市、縣人事部門直接管理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78萬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人員5.90萬人,增加1409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站290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13 個,博物館6個,藝術表演團體10個,電影放映單位31個。全年藝術團體演出1255場次;電影放映74371場次,觀眾226萬人次;農村數字電影放映39578場次,觀眾1014萬人次。年末我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7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78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27個。公共圖書館藏書325萬冊(件),年總流通量350萬人次。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5%,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8%,有線電視用戶156萬戶。
全市有醫療衛生機構4585家(包括村衛生室機構數2578家),其中醫院101家,衛生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23家,各類診所993家。年末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9968人,其中醫生17872人,平均每萬人有醫生22.71人(不含村衛生室口徑為18.96人)。全市醫療機構病床22617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28.75張,全年醫療機構診療病人4580.48萬人次。繼續推進農村健康工程,全市已參合農民493.01萬人,參合率96.26%,人均籌資水平為201元。全市新醫合門診受益人數882.26萬人次,補償金額1.54億元;住院受益人數25.37萬人次,補償金額7.98億元。全年完成參合農民體檢180.74萬人,體檢率為36.5%,查出疾病34.45萬人。
全市有公共體育場館32個,業余體校7所,已建成公共健身點6600個。全年我市運動員在世界杯站賽中獲2金5銀4銅,在全國比賽中獲26金32銀25銅;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我市5位參賽選手取得7金1銀3銅的成績。全年全市共有24個鄉鎮通過省級體育強鎮的檢查驗收,累計102個,省級體育強縣累計5個。全年發行體育彩票1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4.4%,總銷量居全省第二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86.80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45.77萬人。全市當年計劃生育率為84.5%,女性初婚人數58836人,比上年增加846人;已婚育齡婦女綜合節育率為86.2%,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當年出生人口性別比(女性為100)128.71,其中一孩、二孩和多孩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別為104.05、170.88和308.54,二孩、多孩性別比居高,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調現象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全市城鎮單位(不含私營)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7610元,比上年增長11.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增長11.3%;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3015元,增長9.2%,其中食品類支出7546元,占32.8%。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416元,增長13.0%;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8431元,增長17.7%,其中食品類支出3635元,占43.1%。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5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43.01平方米。城鄉居民家庭消費升級加快,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持續增加,年末每百戶城市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33.3輛,比上年增加1.3輛;每百戶農村居民家用汽車擁有量12.8輛,比上年增加3.6輛。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圖5 2001-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圖6 2001-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全年全市繳存住房公積金39.53億元,自房改以來累計繳存202.28億元,年末余額125.74億元。全年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32.22億元,累計發放貸款184.32億元,年末貸款余額103.67億元。全年經濟適用房開工面積39.37萬平方米,在建面積95.20萬平方米。
全市設鎮118個,鄉142個,街道辦事處30個。全市有居民委員會(含社區)527個,村民委員會5407個。年末實有社會團體1778個。
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162.57萬人,比上年增加18.28萬人,其中企業職工及自由職業者145.29萬人,增加17.89萬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17.28萬人,增加0.39萬人。當年實繳基本養老保險費57.19億元,比上年增加8.82億元;全市享受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職工28.60萬人,發放養老金50.74億元。參加工傷保險191.26萬人,當年實繳工傷保險費2.58億元。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21.45萬人,其中在職職工99.49萬人,離退休職工21.72萬人。城鎮職工當年實繳基本醫療保險費17.70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待遇支出17.62億元。
城鄉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82萬人,發放保障資金 2.19億元。民政部門接受社會各界捐贈款3.22億元,捐贈衣被8.0萬件,其他物資價值440.0萬元。全市慈善系統共募款3.25億元,支出救助金2.18億元;資助貧困學生13944人,資助金額2740.93萬元。全年辦理結婚登記94604對。
十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其他社會事業
年末,全市水資源量為196.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9.5%;總供水量20.87億立方米,增加8.1%。市區自來水日生產能力11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25837.33萬噸。完成造林更新59960畝,其中人工造林26600畝,低產林改造2600畝,育苗面積270畝;四旁植樹187.7萬株。年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0.03%,比上年提高0.43個百分點。
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全市已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3個,省級生態縣2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21個,省級生態鄉鎮153個;自然保護區4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個,縣級1個;風景名勝區 36個,其中國家級3個5處,省級8個,市縣級25個;森林公園 26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公園13個,市級森林公園8個;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78個。全市建成6所國家級綠色學校,114所省級綠色學校;建成3個國家級綠色社區,60個省級綠色社區,8家省級生態環境示范教育基地。
據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Ⅰ級標準的有87天,達到Ⅱ級標準的有251天,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國家環境空氣質量Ⅱ級標準。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個,水質在Ⅰ至Ⅲ類的站位23個。市區有取水的兩個飲用水源地(澤雅水庫和趙山渡水庫)共監測65個指標,監測結果達標率分別為100%和83.3%。市區區域環境噪聲晝間等效聲級平均值60分貝,比上年下降0.8分貝;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73.3分貝,比上年上升1.7分貝。
節能降耗取得積極成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1.7%。33個行業大類中,有30個行業的單位增加值能耗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率在10%以上的行業主要有化學原料、橡膠制品、化學纖維、服裝、造紙、黑色金屬、非金屬礦物和金屬制品等15個行業。
全市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加大。全市COD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19%,“十一五”期間累計下降17.51%;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25%,“十一五”期間累計下降20.71%。全市已建13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實際處理水量54.7萬噸/日,比上年增加5.9萬噸/日。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89.4%,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蓋率達87.5%。
“平安溫州”建設取得較大成效。全市共發生各類事故3409起,死亡683人,直接經濟損失4500.5萬元,分別比上年下降8.7%、6.2%和7.8%。
全市有律師機構72個,全年辦理國內刑事訴訟辯護案件7719件,民事訴訟案件20159件,行政案件訴訟1293件。各級人民調解機構調解各類糾紛23389件。全年辦理國內公證91598件,辦理涉外公證59150件。
注:1.本公報所列部分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據。
2.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