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淮南調查隊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國民經濟取得新成就,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一、綜 合
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8.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7.9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99.1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121.7億元,增長10.0%。三次產業比例為10.57:55.51:33.92。按常住人口計算, 我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664元(按2007年底匯率計算約合2145美元)。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5.2,其中,食品類上升13.8%,醫療保健類上升0.5%,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8%;家庭設備用品類上升0.3%;居住類上升2.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持平,衣著類下降2.1%,交通和通訊下降0.7%。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103.32,比上年上漲3.32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107.21,比上年上漲7.21個百分點。
表 1 2007 年市場價格變動情況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納入統計范圍的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28.3萬人。其中,第二產業17.87萬人;第三產業10萬人。年末全市在崗職工25.5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17.4萬人,比上年增加3萬人。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2萬人,其中下崗失業再就業2.4萬人。年末城鎮人口登記失業人數下降5.6%;登記失業率為4.1%,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居民消費價格上漲較快,行業間職工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會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改善。
二、農 業
農業穩定發展。由于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惠農政策,戰勝了特大洪澇災害,農業取得較好收成。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1355公頃,比上年增加3.4%,棉花種植面積1622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456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2454公頃,增長1.1%。全年糧食總產量132.4萬噸,再創歷史最好水平,比上年增長3.8%。其中夏糧58萬噸,比上年增長12.0%,秋糧74.4萬噸,油料產量1.6萬噸,減產20.6%。
當年成片造林164.5公頃,四旁義務植樹410萬株,增長2.5%;封山育林747公頃 ,育苗478公頃;幼林撫育5751公頃,成林撫育14539公頃,增長42.5%;全年森林面積已達43804公頃,比上年增長0.4%。
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肉類總產量11.1萬噸,比上年增長3.4%;全年生豬出欄62.9萬頭,增長1.6%;出欄牛11.7萬頭,下降8.7%;出欄羊29.1萬只,增長4.7%;出欄家禽2119萬只,增長11.8%。
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2007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50.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1%。各式拖拉機124591臺,聯合收割機2260臺,增長12.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31485噸,增長2.0%;農村用電量53068萬千瓦時,增長11.2%。農田水利完成土石方498.7萬立方米,完成重點工程38項,其中新建和加固生產圩堤9處35公里,修復水毀工程304處,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2160公頃,新增除澇面積50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積103170公頃,旱澇保收面積86197公頃。
表 2 主要農產品產量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171.2億元,增長16.4%。其中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 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 )實現增加值163.2億元,增長16.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30.5億元,增長15.9%;集體企業完成2.1億元,下降2.1%;股份制企業完成136.9億元,增長17.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11.8億元,增長26.2%。重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7.2億元,增長17.0%;輕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0億元,增長8.0%。煤炭行業增加值106.7億元,增長16.6%;電力行業32.5億元,增長20.3%;化學原料制造業8.0億元,增長1.4%;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3%。
經濟效益繼續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61.4,比上年提高20.4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44.8%,比上年提高32.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99.3%,下降0.05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03777元/人;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5.2億元,增長17.5%;實現利稅43.3億元,增長13.1%;其中利潤16.7億元,增長29.4%。虧損企業虧損額9250萬元,比上年減少58.0%。
建筑業平穩發展。完成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27.9億元,比上年增長5.4 %。全市75家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113.3億元, 增長17.5%;實現利稅總額4.8億元,增長25.0%;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89.9萬平方米,下降7.2%;房屋竣工面積357.3萬平方米,增長46.4%。
表 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1.7億元,比上年增長27.2%,投資額創歷史新高。全年城鎮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307個,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175個;在當年新開工項目中億元以上項目7個;全年完成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207.6億元,增長26.7%;其中工業完成投資189.3億元,增長35.6%;在工業投資中:煤炭采選業完成投資100.7億元,增長50.0%;電力行業完成投資78.3億元,增長20.3%,制造業完成投資8.6億元,增長37.4%。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顧橋等一批煤礦建成投產,田集電廠一期、平圩電廠二期、洛河電廠三期相繼建成投產,新增裝機容量387萬千瓦。德邦100萬噸純堿一期工程竣工投產,體育文化中心建成使用。合淮阜高速公路淮阜段建成通車,洞山隧道全線貫通;萬泰機械電子、光華光神特種線纜、電子產品制造基地、家樂福購物廣場、商之都淮南購物中心、華聯商廈擴建、城市集中供熱改造、市消防指揮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15條城市道路新建、擴建改造工作,改擴建城市道路面積28.2萬平方米。綠化工程完成投資4710萬元,完成了火車站站前廣場改造。
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快速增長。隨著舊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0.9億元,比上年增長31.7%;房屋施工面積415.7萬平方米,減少1.7%;其中住宅376.2萬平方米,減少4.5%。房屋竣工面積192.5萬平方米,增長32.5%,其中住宅185.9萬平方米,增長36.8%。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04萬平方米,增長74.7%;其中住宅銷售99.2萬平方米,增長83.8%;房屋空置面積28.7萬平方米,增長99.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旺盛。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城市零售額89.4億元,增長16.6%;縣零售額10.7億元, 增長16.5%;縣以下零售額8.9億元,增長15.5%。從行業看,批發業4.8億元,增長18.0%;零售業86.2億元,增長16.5%;住宿餐飲業16.8億元,增長17.4%;其他行業1.2億元,增長2.7%。從商品類別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零售額全面增長,完成零售額16.4億元,比上年增長44.6%。食品飲料和煙酒類增長63.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33.7%,家用電器增長51%,日用品類增長16.0%,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9.6%,金銀珠寶類增長37.4%。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9211.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出口3753萬美元,增長3.5%;進口5458.6萬美元,增長29.0%。
招商引資再上新臺階。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先后組織參加徽商大會,西洽會,廈交會和中部六省招商活動。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012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7%;引進內資實際到位資金113.5億元,其中省外資金95.1億元。全年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進區項目25個,其中外資項目2個;新批準外商投資項目總額489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1360萬美元。
旅游業繼續快速增長。全年旅游總收入12.2億元,比上年增長28.3%;其中,國際旅游收入327.4萬美元,增長5.7%。接待國內外游客330萬人次,增長48.7%;其中:接待入境國際游客9103人次,增長29.2%;外國人3910人次,增長45.7%。全市星級飯店19個,星級飯店客房1422間。
七、交通和郵電通信
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穩定發展。全市民用汽車51798輛,增長17.2%。載客車29247輛,載貨車18126輛,其中私人汽車17975輛,增長35.7%。鐵路客運發送量199.5萬人次,增長0.6%;貨運發送量3362.5萬噸,增長7.9%;地方交通公路客運量2239萬人次,增長15.4%;公路貨運量1379萬噸,增長7.6%;客運周轉量155424萬人公里,增長14.6%,貨運周轉量86211萬噸公里,增長0.4%;水路貨運量806.6萬噸,增長9.0%;貨運周轉量515244萬噸公里,增長16.1%;港口吞吐量858.7萬噸,增長16.1%。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98358萬元,比上年增長13.5%;年末電話交換機容量73.9萬門,增長3.6%;電話機用戶數60萬戶,移動電話戶數69萬戶;城市家庭每百戶擁有電話88.4部,移動電話162.6部;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電話71部,移動電話77部;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8萬戶。
八、財政、金融、保險、證券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實現財政收入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3.3億元,增長18.5%;財政支出38.6億元,增長24.0%。其中十二項民生工程支出2.3億元,教育支出增長25.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3.5%,公共安全支出增長13.2%,醫療衛生支出增長60.7%,科學技術支出增長83.3%。
金融機構存貸款增加較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50.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0.0億元;其中,企業存款125.8億元,增加16.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67.2億元,增加13.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364.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3.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59億元,增加7.7億元;中長期貸款200.8億元,增加70.0億元。
保險證券業快速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04829萬元,比上年增長19.5%。財險保費收入23875萬元,增長39.2%;賠款支出11446萬元,下降1.5%;賠款案件27202件,增長69.6%。壽險保費收入80954萬元,增長14.7%;賠款支出1488萬元,下降5.3%,賠款案件9859件,增加3.4%。
證券市場累計開戶99924戶,增長64.8%,全年證券交易額791.3億元,增長4.6倍。國投新集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取得新成果。2007年共鑒定科技成果42項,其中:國際先進水平10項,國內領先水平12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8項,其中《復雜環境下淺埋大斷面隧道超長水平凍結施工技術研究》,《EBH-120型懸臂式掘進機》,《葛根種植及深加工綜合利用研究》獲二等獎。年末有高新技術企業34家,企業總收入33億元;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經費內部支出81004萬元,增長101.7%,實施科技項目448個,增加15.8%;科技開發人員10067人;全年專利申請283件,專利授權量119件。再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
質量技術監督系統有檢驗、檢測機構4個,完成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12個,比上年增長20%;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5萬臺,增長8.8%;認定省名牌產品4個,市知名產品18個;制定、修定地方標準6個,其中省級地方標準5個;查處食品、建材、農資、特種設備、計量等案件282件。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年末有各類普通學校738所,在校學生48萬人,招收學生13.2萬人,畢業生12萬人。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繼續擴大,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52111人 , 當年招生16420人,中專在校學生16544人,職高在校學生15680人,技校在校學生9373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6.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19.9萬人。學齡兒童小學入學率和小學畢業升學率分別為99.9%和99.5%,高考錄取人數首次突破萬人,高考升學率為50.5%;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發展,成人高校在校學生17446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2007年末全市共有文藝表演團體4個(不含民間組織),文化館8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館藏書27.7萬冊。各級綜合檔案館9個;檔案館藏檔案、資料41.7萬卷(冊),增長10.3%。藝術和創作演出取得新成績。在第八屆安徽省藝術節上獲一等獎3個,二等獎10個,三等獎8個;花鼓燈舞蹈《瞧,這幫鼓架子》獲全國“荷花獎” 舞蹈大賽銀獎;少兒舞蹈《嗨!我的夢》獲全國群星獎表演獎,在全國少兒舞蹈大賽中獲2個金獎,2個銀獎;成功舉辦中國淮南首屆國際少兒藝術節。主題文化活動,節慶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區文化活動廣泛開展。面向基層,服務農村,建立村級活動室40個,三下鄉演出654場,增長20.4%,送電影下鄉862場,增長14.8%。
廣播電視在創新中發展。全年廣播播放15450小時,電視播放28876小時,廣播、電視覆蓋率均為100%。《淮南日報》、《淮河早報》全年共發行1273萬份,增長2.0%。
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全市衛生機構496個,醫療病床9993張,衛生技術人員10781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療病床4.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5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承辦了“中國電信杯”2007安徽省青少年皮劃艇錦標賽,我市獲團體總分第二名;承辦了“淮河新城杯”中國江蘇南鋼大華隊-克羅地亞羅斯特籃球俱樂部對抗賽,召開了市第25屆中小學生運動會,“體育彩票杯”淮南市中小學生籃球、足球、棋類、乒乓球、跆拳道、中國式摔跤等多項錦標賽。運動員在省級各項比賽中,獲金牌69枚,銀牌45枚,銅牌40枚;舉辦縣以上運動會15次。群眾性健身活動廣泛開展,舉辦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大型健身系列活動,全國百城健身氣功系列展示活動,“無車日”騎游活動暨公路自行車邀請比賽,“中行杯”輪滑大賽,登山健身大會等。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4501萬元。
十一、資源與環境
全市已發現礦產資源12種,查明礦產資源儲量6種,當年完成地質勘察投資7248.6萬元,增長3.1倍。
全年用電量47.1億千瓦時,增長11.6%;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5.5億千瓦時,增長9.2%;據水利部門初步測算全年生產生活用水17.4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78億立方米,地下水0.63億立方米,污水處理回用0.07億立方米。自來水供水總量8320萬立方米,天然氣3521.6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1.65萬噸。當年新增城市建設用地416.2公頃。其中:居住用地292.5公頃,公共設施用地19.8公頃,道路廣場用地64.1公頃。
城市環境質量改善。空氣質量持續好轉。Ⅱ級以上天數338天,較上年增加17天,淮南段水質量總體為Ⅲ-Ⅳ類,其中Ⅲ類以上占63.7%。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2.7%,全年共完成污染防治項目21項,完成投資2.6億元,其中市級環保專項資金2377萬元。2007年末,全市煙塵控制區達74.4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40.4平方公里。污染減排取得成效。全市5個COD重點減排項目和8個二氧化硫重點減排項目按時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較上年削減6%以上,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8.2%,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1.2%,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74.0%。生態城市建設取得進展。全力打造山水園林城市,加強煤礦塌陷區綜合整治和生態園建設,新建改建游園10處,舜耕山風景區、泉大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復一期工程實施順利。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1%。“四城聯創”取得成效,榮獲2007年“國家園林城市”。
全年發生火災事故315起,比上年減少34%;直接經濟損失167.4萬元,上升79.6%;消防部隊共出動車輛553臺次,出動人員3738人次,搶救和疏散人員568人次,搶救財產3587萬元。全年發生交通事故470起,下降23.7%;直接經濟損失93.5萬元,下降53.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有所控制。據公安戶籍統計,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3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110.7萬人,農業人口128.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29487人,出生率為12.36‰,比上年提高0.0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1738人,死亡率為4.9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4‰,比上年下降0.27個千分點。在總人口中,18歲以下為49.1萬人,18-35歲為70.4萬人,35-60歲為88.8萬人,60歲以上為31.1萬人。計劃生育取得新成績。當年四項手術節育24461人次,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1.9%,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80億元,增長13.7%;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1372元,增長14.1%。據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3元,比上年增長12.6%;人均消費性支出9497元,增長17.8%。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697元,增長13.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03元, 增長10.5%;城鄉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7.3%和46.1%。
當年職工住房公積金歸集21.1億元,增長13.3%;其中,市屬各單位公積金52103萬元,增長26.6%;當年公積金貸款83474萬元,增長2.3倍。當年1145戶享受廉租房補貼,當年經濟適用房竣工11.1萬平方米。
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據抽樣調查,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7.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順利完成小島移民遷建工程,徹底解決3853戶小島居民的水患之害和居住環境。
食品藥品安全受到高度重視。年末持有衛生許可證的食品企業4498家,其中生產經營企業2001家,餐飲業2497家。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38家,立案查處違法行為1304起,取締無衛生許可證生產、經營食品企業80家,餐飲業255家;吊銷生產許可證的食品企業26家。對藥品、藥械進行多次監督抽查和專項檢查,查處藥品案件113起,醫療器械案件63起,取締無證經營29戶。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當年職業介紹3.1萬人。全市31.3萬名職工參加失業保險,20.5萬名職工參加市級基本養老保險,40.8萬名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推行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啟動了城鎮生育保險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對特困群體幫扶力度加大,提高了養老、失業、低保金標準。失業保險機構發放失業金799萬元,發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資金1423萬元。年末有7.4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全年發放低保資金9420萬元,增長13.6%;“兩節”全市各級籌集864.5萬元送溫暖資金,援助115家困難企業困難職工18916人次,“春蕾”工程救助失學女童533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4.8萬人,發放資金2148.3萬元,增長1.6倍;解決了農村10萬人飲用水安全。
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擁軍優屬取得新成績,再次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市有律師事務所19個,全年民事訴訟代理2114件,經濟訴訟代理537件;擁有人民調解委員會992個,全年調解民間糾紛5400件,辦理公證文書19419件。民事案件立案7394件,結案7121件。
注:1、公報中數字均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和可比口徑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