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統計局
(2020年3月20日)
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攻堅克難、砥礪實干,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韌性十足、民生保障持續改善,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GDP增長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
一、綜合
經濟總量實現新跨越。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1.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1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增長9.6%;第三產業增加值983.6億元,增長6.6%。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48.9:46.6(見下圖)。
居民消費價格略有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2.4%。八大類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指數呈“七漲一跌”態勢。其中,食品煙酒類(6.3%)漲幅靠前;衣著類(2.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2.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2.4%)、醫療保健類(2.2%)、生活用品及服務類(1.6%)、居住類(0.8%)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交通和通信類(-3.6%)價格下跌。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比上年下跌0.5%。
二、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1%。全市36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長,行業增長面為86.1%,比上年提升8.3個百分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7.0%;八大戰新產業“六增二降”。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增長33.0%、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增長17.1%、新材料產業增長15.5%、新能源汽車產業增長14.3%、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長4.9%、新能源產業增長1.9%;生物產業下降6.7%、數字創意產業下降33.6%。
工業企業產銷銜接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8.2%。多數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保持增長(見下表)。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90.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94.6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32.89萬平方米。
三、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63.2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4%。農作物種植面積23.06萬公頃,增長0.4%。糧食總產量108.71萬噸,下降0.3%。
養殖業生產基本穩定。全年肉類總產量8.89萬噸,比上年下降9.2%;水產品產量11.49萬噸,增長3.5%;禽蛋產量2.62萬噸,增長7.8%;牛奶產量4.28萬噸,下降1.4%;生豬出欄39.21萬頭,下降23.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9%;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25.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4.4%,第三產業投資下降0.2%。
技改投資快速增長。全年技改投資比上年增長24.5%,增速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高18.6個百分點,拉動全市投資增長5.8個百分點。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年實施重點項目694個,完成投資1226.6億元。省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73.7億元,萬石中歐智能產業園等205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華旺高端裝飾等193個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奧克斯智能家電產業園一期等102個項目竣工投產。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興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8.90億元,比上年增長11.7%。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0.88億元,增長11.6%;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02億元,增長12.5%。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總額573.47億元,增長11.8%;餐飲收入總額85.43億元,增長11.0%。
六、對外經濟
招商引資成果豐碩。全年實現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6.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0%。實際利用省外億元以上項目到位資金1039.9億元,增長9.2%。月兔智能家居、漢神機電等11個2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簽約落地。
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5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進口總額26.7億美元,增長5.4%;出口總額25.4億美元,增長30.4%。中小企業進出口總額31.0億美元,增長31.3%。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能力提升。全年鐵路客運量951.2萬人,鐵路貨運量287萬噸;公路客運量1737萬人,公路貨運量7757萬噸;港口貨物吞吐量10092.9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5.4萬標箱。商合杭高鐵含山段、鄭蒲港鐵路基本完工,巢馬高鐵開工建設,寧馬高速“四改八”啟動建設。??
郵電通訊業穩步發展。全年郵電業務收入22.1億元,比上年增長2.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1.5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6.4萬戶,鄉村電話用戶5.1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24.2萬戶;其中,3G、4G用戶193.3萬戶。年末寬帶用戶75.1萬戶。
旅游產業持續發展。全年旅游業總收入36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55億美元,增長9.1%。接待海外旅游者19.75萬人次,增長5.1%。星級飯店11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5家,三星級3家。現有A級景區30處;其中,4A級景區7處。采石磯景區入列創建5A級景區預備名單,洞陽東吳墓被評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實現財政收入284.62億元,比上年增長5.2%。稅收收入239.45億元,增長3.8%;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為84.1%。財政支出253.33億元,增長11.8%;其中,民生支出216.74億元,增長12.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08億元,增長7.7%。
金融市場運行穩健。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2467.92億元,比年初增加230.32億元;其中,單位存款1095.72億元,比年初增加97.54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845.68億元,比年初增加211.9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493.70億元,比年初增加101.80億元;中長期貸款1080.15億元,比年初增加58.96億元。
保險事業有序發展。全市各類保險機構28家。全年保費總收入46.23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8.59億元,增長12.2%;人身險保費收入27.64億元,增長8.4%。
九、城市建設
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建成區面積100.3平方公里。新開工建設城鄉基礎設施項目168個。市體育會展中心和綜合客運中心全面竣工。十七冶醫院新晉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秀山醫院一期建成,市婦幼保健院綜合樓主體完工。沿江大道改造等11條道路竣工通車。完成老舊小區整治改造19個,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3039戶。
城市園林綠化水平提升。全年新增綠地面積175.13公頃,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3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28%。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扎實有序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9%,高新技術企業489家。承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41項,建成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19家。成功舉辦第五屆全球創客(馬鞍山)大賽。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年財政用于教育的支出37.38億元。全市高等院校6所;中小學及其他各類學校632所;其中,幼兒園297所,小學218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普通中學105所。省一類幼兒園10所,省示范高中11所,省特色初中1所,省特色小學2所,國家重點職業學校5所。中小學及其他各類學校在校學生30.00萬人、教職工2.48萬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6.71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110.5%。
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啟動開展首屆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選拔工作,兌現人才政策資金546萬元。新增省學術技術帶頭人6人,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王運敏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建省級以上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7家。招引培育市級高層次人才團隊20個、省“115”產業創新團隊3個,引進“龍馬”“駿馬”人才2243人。評選第四批技能大師工作室12個、第二批“名師”22人。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成功舉辦第31屆馬鞍山中國李白詩歌節、第34屆“江南之花”等群眾活動。年末擁有公共圖書館7家,藏書258萬冊;專業藝術表演團體30個;文化館6家;綜合檔案館7家,總建筑面積2.06萬平方米,檔案資料210.31萬卷(件)。廣播人口覆蓋率、電視人口覆蓋率均為100%。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全市衛生機構102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02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96個。標準化村衛生室434所,病床1.04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39萬人。以鄉鎮為單位,四苗、五苗接種率99.71%,乙肝疫苗首針接種率99.93%。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市第12屆運動會。全年參加省常規項目比賽獲得獎牌322枚;其中,金牌96枚、銀牌90枚、銅牌136枚。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礦產資源豐富。全市已發現40種礦種;其中,金屬礦產9種,非金屬礦產29種,水汽礦產2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7種;其中,金屬礦產3種,非金屬礦產24種。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年新建街頭游園綠地11個。PM2.5平均濃度42.8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率70.7%。5個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清理疏浚雨污管網超900公里,城區33條水體消除黑臭。實施23公里長江東岸綜合整治,長江東岸秀麗巨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現場會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在我市成功舉辦。
安全生產形勢良好。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人,沒有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保持穩定。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29.1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9.16萬人,鄉村人口109.98萬人。據抽樣調查,全市常住人口236.1萬人;城鎮化率69.12%,比上年提升0.87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1.38‰,死亡率5.98‰,自然增長率5.40‰。
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3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10元,增長8.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3元,增長10.4%。
居民儲蓄逐年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住戶存款余額1308.06億元,比年初增加144.13億元;其中,活期存款323.96億元,比年初增加42.73億元;定期及其他存款984.10億元,比年初增加101.39億元。
社會保障事業持續推進。全年新增就業6.3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0.81萬人,“4050”人員等困難群體再就業369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4%。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3.0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7.17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1.25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1.21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60.0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4.34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4.02萬人,參保率96.0%。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實現即征即保,參保人數16.87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較快發展。全年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救助82萬人次,支付低保金3.92億元。新增養老機構項目8個、養老床位1383張。社會收養性福利床位數2.10萬張;接受社會捐贈787.75萬元;城鎮擁有各種社區服務設施540處;便民利民服務網點779個。福利彩票銷售2.44億元,籌集福利彩票公益金0.75億元。實施脫貧攻堅“八大工程”和“百企幫百村”專項行動,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園區基地28個,全市290戶845人順利脫貧。
說明: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正式統計數據以《2020年馬鞍山統計年鑒》為準。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及三次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