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
2021年3月15日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歷史罕見的洪澇災害以及復雜嚴峻的內外部環境,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統籌疫情防控、防汛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發展穩定向好,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為扎實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2](GDP)38680.6億元,居全國第11位;比上年增長3.9%,居第4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3]增加值3184.7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71.7億元,增長5.2%,其中工業增加值11662.2億元,增長5.1%;第三產業增加值19824.2億元,增長2.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9:40.6:51.5調整為8.2:40.5:51.3。預計全員勞動生產率[4]88317元/人,比上年增加4284元/人。
2016—2020年全省生產總值
新興動能加快成長。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分別增長16.4%和10.3%,占比分別為43.8%和33.5%。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分別增長28.5%、9.3%、14.8%、22.7%、23.1%、29.6%和8.9%。市場銷售中,網上零售額[5]2775.8億元,增長20.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375.1億元,增長24.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中,高技術產業投資[6]增長9.7%,快于全部投資4.6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合肥都市圈[7]生產總值24499.9億元,比上年增長4%;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生產總值15881.5億元,增長4%;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生產總值25564.5億元,增長4.1%;皖北六市生產總值11195.2億元,增長3.6%;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生產總值4528.3億元,增長3.9%;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生產總值12738.1億元,增長3.8%。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66.3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2.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8%,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全省農民工共1967.4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342.1萬人。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7%,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8.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1.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8%。
2020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指標
全省
城市
農村
居民消費價格(%)
2.7
2.5
2.9
其中:食品煙酒
8.4
8.2
9.0
衣著
0.3
0.4
0.1
居住
-0.2
-0.1
-0.4
生活用品及服務
-0.2
0.1
-1.0
交通和通信
-3.2
-3.3
-3.0
教育文化和娛樂
1.5
1.2
2.0
醫療保健
1.2
0.8
1.9
其他用品和服務
3.1
3.2
2.7
二、農業
全年糧食產量4019.2萬噸,比上年下降0.9%。其中,夏糧1671.9萬噸,增長0.9%;秋糧2256.1萬噸,下降1.7%。油料產量162.5萬噸,增長0.7%。棉花產量4.1萬噸,下降26.2%。
2020年全省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速[8]
產品名稱
絕對數(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4019.2
-0.9
油料
162.5
0.7
其中:花生
72.3
2.5
油菜籽
85.3
-2.3
棉花
4.1
-26.2
烤煙
2.0
13.5
茶葉
12.9
5.4
蔬菜
2330.9
5.3
水果
741.5
5.0
年末全省生豬存欄1419.3萬頭,比上年增長30%;全年生豬出欄2150.5萬頭,下降6.2%。豬牛羊禽肉產量395萬噸,下降1.4%。禽蛋產量184.2萬噸,增長9.2%。牛奶產量37.6萬噸,增長11.5%。
年末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680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2%。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95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9]4603.5千公頃,新增31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2.1千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369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居全國第6位。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6.6%,股份制企業增長5.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9.8%。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6.1%,制造業增長6.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0.1%。分行業看,40個工業大類行業有26個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2.4%,汽車制造業增長15.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14.3%,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3.5%,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8.1%。工業產品中,微型計算機設備、移動通信手持機、汽車產量分別增長37.4%、4.7%和23.8%。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2294.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683.2億元,增長8.2%;股份制企業2009.8億元,增長4.5%,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247.8億元,增長11.6%;私營企業680億元,下降2.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5.08元,比上年增加0.04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6.05%,提高0.09個百分點。
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速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飲料酒
億升
12.6
-1.9
卷煙
億支
1203.5
2.5
微型計算機設備
萬臺
3097.1
37.4
移動通信手持機
萬臺
91.3
4.7
工業機器人
套
7185
-24.4
家用電冰箱
萬臺
2437.9
-3.3
房間空調器
萬臺
3009.7
-10.6
家用洗衣機
萬臺
2380.4
2.2
彩色電視機
萬部
1611.8
-17.5
能源生產總量
萬噸標準煤
8401.0
1.4
原煤
萬噸
11084.4
0.9
發電量
億千瓦時
2681.6
-3.8
鋼材
萬噸
3607.5
14.3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224.6
10.4
水泥
億噸
1.4
0.1
平板玻璃
萬重量箱
4489.3
6.0
化肥
萬噸
266.4
3.1
合成洗滌劑
萬噸
101.6
8.4
汽車
萬輛
116.1
23.8
其中:新能源汽車
萬輛
10.5
-10.7
電力電纜
百萬米
1838.3
17.6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4032.7億元,比上年增長5.8%。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878家,比上年增加1304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9377萬平方米,增加765.6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4606.3萬平方米,減少1100.4萬平方米。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3516.7億元,比上年增長1.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970.7億元,增長0.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698.1億元,下降7.6%;金融業增加值2553.9億元,增長6.7%;房地產業增加值3100.9億元,增長2.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888.6億元,增長18.2%;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0.4%。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6.8%,其中以互聯網信息技術、商務服務等新興行業為代表的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0.9%。
全年貨物運輸量37.4億噸,比上年增長1.7%。貨物運輸周轉量10209.2億噸公里,下降0.1%。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5.4億噸,下降2.5%。全年旅客運輸量3.3億人次,下降45.3%。旅客運輸周轉量728.6億人公里,下降39.9%。全省民航機場旅客吞吐量1032.9萬人次,下降32%,其中合肥新橋機場旅客吞吐量859.4萬人次,下降30%。
2020年全省各種運輸方式旅客運輸量及增速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旅客運輸量
億人次
3.3
-45.3
其中:鐵路
億人次
0.9
-29.2
公路
億人次
2.3
-50.1
水運
萬人次
110.7
-50.2
旅客運輸周轉量
億人公里
728.6
-39.9
其中:鐵路
億人公里
527.1
-35.8
公路
億人公里
168.1
-50.6
水運
萬人公里
1519.2
-50.0
2020年全省各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量及增速
指標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貨物運輸量
億噸
37.4
1.7
其中:鐵路
億噸
0.8
-3.5
公路
億噸
24.4
3.5
水運
億噸
12.3
-1.4
貨物運輸周轉量
億噸公里
10209.2
-0.1
其中:鐵路
億噸公里
700.9
-3.3
公路
億噸公里
3412.2
4.4
水運
億噸公里
6095.8
-2.1
年末全省民用汽車擁有量990.9萬輛,比上年增長8.6%,其中私人汽車872.5萬輛、增長9.3%。民用轎車擁有量557.3萬輛、增長8.3%,其中私人轎車529.9萬輛、增長8.7%。到2020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達4904公里、一級公路達5773公里、鐵路營業里程達5159.4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營業里程2329公里。
全年電信業務總量5054.8億元,比上年增長26.2%;郵政業務總量608.4億元,增長38%。快遞業務量22億件,快遞業務收入175億元,分別增長42.5%和26.5%。年末全省電話用戶總數6870.2萬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6310.7萬戶。移動電話普及率99.1部/百人。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145.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33.1萬戶,其中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用戶1955.6萬戶,增加238.3萬戶。全年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61.5億GB,增長33%。
全年入境旅游人數69.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89.4%。其中,外國人44萬人次,下降88.4%;港澳臺同胞25.3萬人次,下降90.9%。國內游客4.7億人次,下降42.6%。旅游總收入4240.5億元,下降50.3%。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7億美元,下降91.9%;國內旅游收入4221.5億元,下降49.1%。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旅游收入2167.3億元,下降51.1%。年末全省有A級及以上旅游景點(區)625處。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5.1%。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下降0.9%,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0.6%,民間投資增長0.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4.8%,第二產業投資下降4.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9.3%。工業投資下降4.3%,其中制造業投資下降5.6%。
2020年全省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
行業
比上年增長(%)
農、林、牧、漁業
31.3
采礦業
-24.0
制造業
-5.6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11.9
建筑業
77.4
批發和零售業
-21.6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10.6
住宿和餐飲業
11.5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89.6
金融業
-8.8
房地產業
7.8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18.3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37.5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7.2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13.7
教育
27.6
衛生和社會工作
34.2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4.9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0.1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7042.3億元,比上年增長5.6%。商品房銷售面積9534.1萬平方米,增長3.3%;商品房銷售額7346.1億元,增長7.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541.7萬平方米,增長0.7%。
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合肥軌道交通6號線、滁州東方日升高效太陽能電池和組件、六安AMOLED柔性顯示觸控模組與5G智能終端研發制造基地等3778個省重點項目開工,商合杭高鐵、合安高鐵、蚌埠泰坦新能源產業園、蕪湖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基地二期等1826個省重點項目竣工。
年末煤炭產能12696萬噸/年,發電裝機容量7816萬千瓦,其中燃煤火電5142.9萬千瓦,新能源和再生能源2469萬千瓦。
六、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5102.1億元,增長2.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231.6億元,增長3.9%。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6353.3億元,增長3.8%;餐飲收入1980.4億元,下降6.3%。
2016—2020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吃、用類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分別增長10.5%和4.9%,糧油類增長10.9%,肉禽蛋類增長24.3%,服裝類下降4.5%,日用品類增長6.9%,中西藥品類增長5.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3.6%,家具類下降6.2%,通訊器材類下降6.6%,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0.1%,汽車類增長4.2%,石油及制品類下降1.7%。
七、對外經濟
全年進出口總額78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出口455.8億美元,增長12.8%;進口324.6億美元,增長14.6%。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17.9%和19.4%。
2020年全省出口主要分類及地區分布
指標
絕對數(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額
455.8
12.8
其中:機電產品
269.4
17.9
其中:高新技術產品
128.1
19.4
其中:一般貿易
332.8
15.3
加工貿易
104.6
7.2
其中:對亞洲
181.6
12.6
對歐洲
103.3
16.9
對北美洲
96.8
16.4
對非洲
20.6
-3.0
對拉丁美洲
42.9
2.5
對大洋洲
10.6
32.1
2016—2020年全省進出口額
全省億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資項目5955個,當年實際到位資金1410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493個,實際到位資金7490.5億元、增長16.8%。
全年新備案外商投資項目393個,比上年增長12.9%;合同利用外資51.7億美元,下降78.1%;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3.1億美元,增長2.1%。到2020年末,來皖投資的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增加到89家。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金額2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4%;完成營業額25億美元,下降25.2%;當年外派勞務人員6329人,下降37.8%。全年新批境外企業(機構)103個,實際對外投資14.4億美元,增長5.6%,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投資2.5億美元,下降7.1%。
八、財政和金融
全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財政支出7471億元,增長1.1%。重點支出項目中,社會保障與就業支出增長8.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下降25.5%,科學技術支出下降2.1%,教育支出增長3.2%。全年33項民生工程累計投入1213.6億元。
全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9251.2億元,比上年增加1987.6億元。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9897.8億元,比上年末增加5519.9億元,增長10.2%;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1520.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7231.2億元,增長16.3%。
2020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及增速
指標
年末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各項存款余額
59897.8
10.2
其中:非金融企業
16043.1
6.4
住戶
30117.2
15.3
廣義政府
10743.8
-0.4
各項貸款余額
51520.5
16.3
其中:住戶
21475.7
17.4
企(事)業單位貸款
30018.0
15.6
其中:境內短期
13157.3
12.2
境內中長期
34819.8
19.0
全年上市公司通過境內市場累計籌資351.6億元,比上年減少77.5億元。其中,首次公開發行A股20只,籌資129.6億元;A股再籌資(包括配股、公開增發、非公開增發、認股權證)100億元;上市公司通過發行可轉債、公司債籌資122億元。年末全省有上市公司126家,上市公司市價總值18772億元,比上年增長43.6%。
全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1403.5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70.95億元,增長4%;人身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32.6億元,增長4.1%。賠款和給付477.4億元,增長13.9%。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279.6億元,增長16.5%;人身險業務賠款和給付支出197.75億元,增長10.5%。
九、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3元,比上年增長6.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42元,增長5.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5%。人均消費支出22683元,下降4.6%。其中,食品煙酒支出下降0.3%,衣著支出下降12.2%,居住支出增長1.6%,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下降7.3%,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6.8%,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下降18.5%,醫療保健支出下降1.2%。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2.6%,比上年上升1.4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42.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3平方米。
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0元,比上年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8%。人均消費支出15024元,增長3.3%。其中,食品煙酒支出增長8.2%,衣著支出增長2.9%,居住支出增長2.4%,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交通和通信支出下降2.7%,教育文化娛樂支出下降3.3%,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0.1%。農村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3%,比上年上升1.6個百分點。年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54.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1平方米。
2016—2020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全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283.5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3490.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564.2萬人,全年為15.3萬名失業人員發放了不同期限的失業保險金。參加工傷、生育保險[11]人數分別為683.9萬人和653萬人。年末全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6705萬人。
年末34.4萬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83.7萬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供養34.6萬人。
十、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
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普通高校115所,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298所,普通高中661所。初中2846所,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98%。小學7464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9%。
2020年全省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情況
指標
招生數
(萬人)
在校生數
(萬人)
畢業生數
(萬人)
研究生
3.4
8.4
1.8
普通本專科
46.3
136.8
32.7
中等職業教育
32.9
79.1
25.6
普通高中
39.1
113.4
35.1
初中階段
74.9
224.0
70.7
小學
78.1
468.2
74.0
年末全省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435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45萬人。科研機構7074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機構1288個。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6.2萬人。
全省已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國家大科學裝置;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含國家研究中心)12個,省重點實驗室175個;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4家,其中國家級9家。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個,其中國家級6個。有高新技術企業8559家,比上年凈增1923家。
全年登記科技成果20168項,其中各類財政資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953項。授權專利11.97萬件、比上年增長45%。年末全省有效發明專利9.82萬件。全年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742.4億元,增長64%;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1131.2億元,增長85.4%。
年末全省有獲得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1530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23個;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42個(包含在皖分部、分公司),累計獲得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1067個;法定及授權計量檢定技術機構226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08.1萬臺(件)。累計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44項、國家標準3100項,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984項。累計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81個、有效注冊商標76.9萬件。
省測繪檔案資料館全年為社會各界提供各種比例尺地形圖37811幅、測繪基準成果3060點(次),航空航天遙感影像332萬平方千米、數據量25581GB;完成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生產與更新30710幅、地理國情動態監測14萬平方千米、“天地圖·安徽”地圖網站數據更新1113.2GB。
年末全省擁有文化館[12]123個,公共圖書館127個,博物館219個(含民營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37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5處,合并國保項目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15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8項,省級名錄479項。
年末全省廣播電視臺78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93%,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9%。有線電視用戶783.4萬戶。全年出版報紙[13]98種,總印數5.6億份;期刊(雜志)180種,總印數0.36億冊;圖書9821種,總印數2.9億冊。年末全省有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125個,館藏檔案資料4698.7萬卷(件、冊),庫館總建筑面積52.5萬平方米。
十一、衛生、體育和社會服務
年末全省有醫療衛生機構29391個,其中醫院138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740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81個、其他衛生機構12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院136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870個,村衛生室1571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1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3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23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05個。全省衛生技術人員41.2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6.3萬人,注冊護士18.8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1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40.8萬張,其中醫院31.8萬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7.9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3.7億人次。
2016—2020年全省衛生技術人員數
全年在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我省運動健兒共獲得28枚金牌、38枚銀牌、58枚銅牌。全年共開展全民健身活動5191次,參加活動總人數396萬人次。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4]約為2平方米。全年銷售體育彩票65.5億元。
年末全省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2554個,床位36.9萬張,收養救助人員12.9萬人;不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和設施1.6萬個,其中社區服務站9747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3.8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4億元。
十二、資源、環境和應急管理
全省已發現的礦種[15]為128種(計算到亞礦種為165種)。查明資源儲量已上表統計的礦種108種(含亞礦種,不含石油、鈾、煤層氣),其中能源礦種2種,金屬礦種23種,非金屬礦種81種,水氣礦種2種。全年地質勘查部門開展各類地質(科研)項目(省級)277項。新增查明資源儲量的大中型礦產地10處。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上年增長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0.9%。
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比上年增長76.7%。已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8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0個。年末森林面積[16]4175.3千公頃,森林蓄積量2.7億立方米。當年人工造林面積59.6千公頃。
年末全省共有省、市、縣級環境監測站87個。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2%。全省16個省轄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2.9%,比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有5個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
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質以Ⅲ類為主,總體水質優良。長江干流安徽段水質為Ⅱ類,總體水質優;主要支流總體水質優。巢湖湖區整體水質輕度污染,主要環湖支流整體水質良好。新安江干、支流水質優。全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量達標率為97%。
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3人,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0.045人。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10617起。
注:
[1]本公報中數據主要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分類項目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三次產業劃分標準: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專業及輔助性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4]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擬于2021年5月份左右發布,公報中不再單獨發布人口和就業人員相關數據。計算全員勞動生產率所使用的年均就業人數為預計數。
[5]網上零售額是指通過公共網絡交易平臺(主要從事實物商品交易的網上平臺,包括自建網站和第三方平臺)實現的商品和服務零售額。
[6]高技術產業投資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等六大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信息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等九大類高技術服務業投資。
[7]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蕪湖、馬鞍山、蚌埠7個省轄市以及安慶市的桐城市。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包括合肥、蕪湖、蚌埠。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安慶、滁州、池州、銅陵、宣城8個省轄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皖北六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包括六安、安慶2個省轄市以及壽縣、樅陽縣。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包括安慶、馬鞍山、蕪湖、銅陵、池州、宣城、黃山7個省轄市。
[8]表中主要農產品產量及增速除糧食和棉花外,均為預計數。
[9]灌溉面積為預計數。
[10]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及有關制度規定,對2016-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進行了修訂。
[11]生育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初步統計數。
[12]本段中數據均為預計數。
[13]報紙、期刊、圖書數據均為快報數據。
[14]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預計數。
[15]礦種數據為依據2019年度儲量統計的預計數。
[16]森林面積及森林蓄積量為預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