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亳州調查隊
2022年3月23日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六一戰略”目標,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2]197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71.3億元,增長9.1%;第二產業增加值681.4億元,增長8.1%;第三產業增加值1019.9億元,增長8.8%。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2:35.0:50.8調整為13.8:34.5:51.7,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4.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39509元,比上年增加3390元。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8.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3.2%,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5%,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下降0.5%。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7.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11.5%。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7.2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1萬人,開發就業見習崗位5673個,公益性崗位2644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54%,較上年提升0.17個百分點。
二、農業
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875.3千公頃,比上年增加2.5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438.4千公頃,增加1.7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8.3千公頃,增加0.2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78.3千公頃,增加2.8千公頃。中草藥材種植面積58.5千公頃,增加0.4千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514.6萬噸,比上年增長1.9%。其中,夏糧318.3萬噸,增長0.7%;秋糧196.3萬噸,增長3.8%。油料產量4.5萬噸,增長2.6%。糖料產量0.5萬噸,增長0.5%。蔬菜產量312.7萬噸,增長5.5%。瓜果產量59.0萬噸,增長6.1%。
年末全市生豬存欄188.5萬頭,比上年增長9.6%;全年生豬出欄342.6萬頭,增長33.8%。豬牛羊肉產量32.5萬噸,增長29.0%。禽蛋產量8.1萬噸,下降12.0%。牛奶產量1.1萬噸,增長37.5%。水產品產量5.4萬噸,增長1.9%。
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830.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3.6%,主要農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率先建設全省首個“無人農場”,實現農民種田不下地;肥水還田提升高標準農田地力做法,獲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簡報》刊登向全國推廣。培育“亳字號”農產品品牌,提升優質亳菊、亳芍、亳丹皮、亳天花粉、義門苔干、渦陽大豆等區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全市“三品一標”認證總數691個、認證個數居全省前列。渦陽縣、利辛縣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和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
年末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5家,較上年新增65家,其中國家級7家,省級65家。全市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點(社)54個,較上年新增34家,年末擁有農民合作社2.8萬家,獲批省級農產品加工強園2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328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聯合體43個。累計建設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7家。五得利集團、金沙河面業、溫氏集團、上海鵬欣集團、牧原集團、正大集團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落戶亳州,形成了中藥加工、精品糧油、綠色蔬果、生態畜牧、優質白酒等五大農產品加工集群。
全市共建成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355個,市縣自主建設中心村231個,新增農村“三變”改革實施村36個,實施農村“三變”改革的村總數達1194個。新建成鄉鎮到村水泥(瀝青)路368公里。新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園區2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個。完成農村改廁4.97萬戶,蒙城縣完成農村廁所長效機制示范縣建設;完成31個行政村農村環境整治、43個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13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26個鄉鎮政府駐地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五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覆蓋所有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出臺鄉村振興醫保政策,回歸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制度常態化保障,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企業665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國有企業和大中型工業企業生產增長較快,增幅分別比規模工業高了23.4個和10.9個百分點。
全市30個工業行業中,12個保持增長。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42.1%,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9.1%,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22.9%,醫藥制造業下降7.6%,汽車制造業增長6.9%,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5.1%,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6.2%,五大主導行業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87.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0.6%。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8.6%。
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小麥粉增長8.0%、精制茶增長32.1%、熟肉制品增長7.8%、白酒增長3.7%、服裝增長1.5%、塑料制品增長22.9%。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11.9%;營業利稅總額下降5.8%;利潤總額下降17.9%。農副食品加工業,酒、飲料和精茶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等8個行業利潤均超億元。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191.8億元,比上年增長4.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58.7萬平方米,增加347.2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318.7萬平方米,增加125.3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4]比上年增長1.0%。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4%;民間投資下降2.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81.8%,第二產業投資增長8.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9%。工業投資增長9.1%,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1.8%。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53.6億元,比上年增長0.9%。商品房銷售面積685.3萬平方米,下降2.7%;商品房銷售額398.8億元,下降5.0%。
全年992個市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101%。其中,497個續建項目投資完成率107%;495個年度計劃新開工項目開工488個,開工率98.6%。623個省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120.3%;242個計劃新開工項目開工223個,開工率92.1%;竣工項目118個,竣工率126.9%,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亳州魏武廣場停車樓項目、蒙城萬達廣場項目、墨泰新型材料項目、永剛藥業提取項目、江淮瑞風中高端MPV產品引進技術改造項目、北京同仁堂現代中藥生產建設項目等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或主體完工;古井集團釀酒生產智能化技改項目、住方科技公司智能化門窗生產項目、利辛縣傳旗重科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綠色裝配式建筑產業園鋼結構(橋梁鋼、焊管)生產項目、韻達亳州現代產業園項目、亳蒙高速項目、亳州民用機場項目等億元以上項目加快建設。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9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912.7億元,增長19.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77.4億元,增長20.3%。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1080.6億元,增長18.9%;餐飲收入109.5億元,增長32.2%。
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吃、穿、用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21.8%、下降3.9%和增長14.9%。其中,糧油類增長9.6%,肉禽蛋類增長9.8%,服裝類下降5.4%,化妝品類增長4.6%,日用品類增長8.3%,中西藥品類增長27.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4.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17.1%,汽車類增長15.7%,金銀珠寶類下降8.2%,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0.9%。
全市電商網點774個,培育電商示范鎮8個、電商示范村31個、網銷額超1000萬元的電商龍頭企業10家。新增農村電商經營主體632家,全年實現農產品網絡銷售額95.8億元。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
全年進出口總額6.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9.0%。其中,出口4.8億美元,下降47.6%;進口1.6億美元,增長17.6%。從出口經營主體看,生產型企業出口增長36.2%,貿易型企業出口下降97.0%。從出口商品看,中藥材出口下降14.4%,高技術產品增長8.0%。全市孵化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45家。積極組織92家企業參加第四屆進博會等國際會展,實現進出口額2.98億美元;210家企業與RCEP締約方開展外貿進出口貿易,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3.5億美元;22家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出口2734萬元。
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5.1億美元,增長18.5%。
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385.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6.8%。國內旅游收入189.6億元,增長36.1%。年末全市共有旅行社34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44處,其中4A級旅游景區9處;3星級以上旅游飯店15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4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省級及以上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5個、省研學旅行基地3個、省旅游商品特色街區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省級旅游休閑街區1個、省級特色旅游名鎮4個、省級特色旅游名村6個、省級休閑旅游示范點12個、AAA級旅游村莊13個。北關歷史街區成功獲評安徽省旅游休閑街區,湯王溫泉度假區獲評省級旅游度假區。神農谷中醫藥研學旅游基地、康美華佗國際中藥城研學旅游基地、火星時代研學旅游基地、古井酒文化研學旅游基地獲評安徽省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古亳尋味香爐套裝”榮獲“2021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全國銀獎,百年崢嶸、百年筑夢、百年征程3個產品入選全國紅色旅游創意產品。
七、交通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7.8億元,比上年增長9.6%。
全年公路旅客運輸量833萬人,比上年下降45.8%,公路和水運貨物運輸量27596萬噸,增長10.0%;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8.7億人公里,下降34.3%,公路和水運貨物運輸周轉量662.2億噸公里,增長10.2%。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8.7萬噸,下降62.4%。亳州機場、亳蒙高速二期、徐淮阜高速亳州段等項目正式開工,11個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建設項目有序推進。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76.1萬輛,比上年增長8.6%,其中私人汽車66.3萬輛,增長8.6%。轎車擁有量33.9萬輛,增長9.6%,其中私人轎車33.1萬輛,增長9.7%。全市城區年末公交營運車輛2139輛,出租車營運車輛3005輛。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5]71.8億元。其中,電信業務總量42.3億元;郵政業務總量29.5億元。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0.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12.0萬戶。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74.2萬戶。開通5G基站1608個,實現重點集鎮、工業園區、高速、高鐵沿線5G網絡覆蓋。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稅收收入96.2億元,增長11.4%。財政支出377.4億元,其中民生支出完成321.1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5.1%,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2847.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45.8億元,增長13.8%。其中,單位存款余額859.3億元,增長12.8%;住戶存款余額1944.8億元,增長15.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742.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362.5億元,增長15.2%。其中,短期貸款1061.6億元,增長11.4%;中長期貸款1638.4億元,增長17.0%,中長期貸款中個人消費貸款854.5億元,增長15.3%。
年末全市共有9家證券公司營業部,開戶股民(含基金)總數13.4萬個,比上年增長21.0%。全市共有保險公司37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18家,人壽保險公司19家。全年保險業保費總收入80.3億元,增長1.2%。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37.4億元,下降2.6%;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43.0億元,增長4.8%。賠款和給付32.8億元,增長24.6%。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和給付支出27.0億元,增長34.9%;人身險業務賠款和給付支出5.7億元,下降8.6%。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普通高校2所,在校學生2.5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不含技工學校)12所,在校生7.1萬人。普通高中32所,在校生10.5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0%。普通初中277所,在校生26.5萬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小學983所,在校生51.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各級各類成人學校畢業生1.3萬人。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0所,優化調整237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鄉村智慧學校323所,并與省智慧學校監管平臺互聯互通,實現鄉村中小學智慧學校建設全覆蓋。
年末全市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7萬人,比上年增長5.4%。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8家,總數達256家。各類科技成果493項。主要科技成果有:安徽濟人藥業有限公司“五味中藥對歐盟出口質量控制示范研究”、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渦麥182”等。
全市現有省技術創新中心1家、省重點實驗室1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省新型研發機構1家、省院士工作站2家。當年新獲批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5家,新備案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家、新組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重點實驗室2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4家。認定技術合同567項、合同成交總額56.2億元,其中企業吸納技術合同375項、成交額36.4億元,輸出技術合同143項、合同成交額11.7億元。加強博士后工作站建設,新引進4名博士后進站工作。成立各級各類科技志愿服務隊64支,組織科普活動267場次,參與公眾超過30萬人次。渦陽縣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全國科普示范縣。
全年全市商標注冊22547件,同比增長41.8%;有效商標總量80553件,同比增長38%。授權專利4023件,其中發明專利722件。全市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4個,安徽皖美品牌示范企業6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520個,文化館5個,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87個,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338個,建設農家書屋1296個。全市免費送戲下鄉1429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9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項,省級名錄38項,市級名錄180項。廣播電臺4座,中波發射臺和轉播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100%。電視臺4座,有線電視用戶15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全年出版報紙1種,總印數903萬份。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513個,其中醫院86個,衛生院9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個。衛生技術人員3018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1993人,注冊護士14130人。醫院、衛生院實有床位數26124張。全年診療2402.4萬人次。村衛生室1340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3941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100%。堅定不移抓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工作,全市設置接種點146個、接種臺690個,培訓接種人員4568人,全市累計接種新冠病毒疫苗940.8萬劑次、428.3萬人。市人民醫院與安徽醫科大學合作共建安徽醫科大學附屬亳州醫院;市中醫院與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打造省級中醫區域醫療中心和國家規培基地。市第二人民醫院、市兒童醫院、市腫瘤醫院、市人民醫院急診大樓、市中醫院二期工程項目有序推進。亳州市再次被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衛生局授予“無償獻血先進市”。
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地14615個,其中體育場21個,體育館3座。全年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我市運動健兒獲24枚金牌、48枚銀牌和57枚銅牌。“全民健身”系列主題活動蓬勃開展,全年共舉辦百人以上群眾體育活動90次,其中現代體育項目群眾活動62次,民間傳統體育群眾活動28次。舉辦首屆“亳州杯”全國象棋快棋錦標賽。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81元,比上年增長9.9%。人均消費性支出17706元,增長8.9%。
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19元,比上年增長9.3%。人均消費性支出23918元,增長8.7%。其中,食品支出增長7.4%,衣著增長22.4%,居住增長37.5%,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增長30.4%。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6]為31.0%,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57平方米。
全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69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974元,增長8.4%。其中,食品支出增長6.0%,衣著增長58.1%,居住下降9.2%,交通下降28.5%。農村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3.5%,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年末農村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67.2平方米。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38.6萬人,比上年增長19.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9.4萬人,增長4.4%;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65.6萬人,增長0.9%;參加生育保險595.0萬人,增長1.1%;失業保險19.8萬人,增長16.3%;全市參加工傷保險33.0萬人,增長0.3%;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62.5萬人,下降0.2%。全市城鄉低保水平進一步提升,全年發放低保金10.9億元,較上年增長4.0%,城鎮低保年末保障0.9萬人,農村低保年末保障22.6萬人。
年末全市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3.7萬張,收養各類人員6661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732個,鄉鎮、街道及縣(市、區)級社區服務中心93個,綜合性社區服務站127個,改擴建鄉鎮敬老院14所。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3億元,籌集公益金2781萬元。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全年批準建設用地189.7公頃,落實基本農田保護面積51.3萬公頃,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1247.1公頃。補充耕地1085.7公頃,人工造林2373公頃,完成四旁植樹103.4萬株,完成森林撫育4.2萬畝,創建省級森林城鎮4個、森林村莊28個。完成江淮運河生態廊道兩側15公里范圍內人工造林1.1萬畝、森林質量提升1.0萬畝。年末園林綠地面積4224.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8.4平方米。
全市水資源總量28.8億立方米,用水總量10.1億立方米。已發現各類礦產8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4種,煤炭儲量達50.6億噸。城市日供水綜合能力33.9萬噸,自來水普及率達99.8%。液化氣年家庭用量0.3萬噸,城市氣化率達99.7%。
年末全市有各類氣象臺站4個,自動觀測點315個,市、縣級環境監測站5個。全市年平均氣溫16.5℃;年日照總時數2059.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57.1毫米
全年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285天,空氣質量達標率為78.5%。PM2.5平均濃度為38.1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3%。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4.2分貝,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2.4分貝。在渦河設置的渦河亳州、義門大橋、岳坊大橋、龍亢4個監測斷面,水質類別分別為Ⅳ類、Ⅲ類、Ⅲ類、Ⅲ類,較上年水質改善。西淝河亳州市斷面水質為Ⅳ。
全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8起、死亡41人,分別比上年下降41.5%、25.5%。全年共排查安全隱患11.3萬處,無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無重大森林火災事故、無重大消防火災事故、無重大自然災害事故,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向好。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
[4]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及房地產。
[5]郵電業務總量按2020年不變價格計算。
[6]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性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