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廈門調查隊
(2018年3月22日)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經濟質量效益,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有效地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圓滿完成了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籌備與保障工作。
一、綜合
經濟總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4351.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3億元,增長2.1%;第二產業增加值1815.92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512.03億元,增長7.9%。三次產業結構為0.5∶41.7∶57.8。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9740元,增長5.5%,折合16253美元。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耗電572.05千瓦時,比上年減少35.63千瓦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耗水9.32噸,減少0.6噸。
財政收支
全市實現公共財政預算總收入1187.29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696.78億元,增長11.0%。在地方級財政收入中,實現稅收收入563.43億元,增長10.9%,其中增值稅183.32億元,下降1.9%;企業所得稅112.61億元,增長11.2%;個人所得稅53.66億元,增長31.2%;土地增值稅94.82億元,增長24.1%。
全年財政支出811.89億元,增長7.0%。其中教育支出126.52億元,增長16.0%;科學技術支出23.41億元,增長10.0%;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85.58億元,增長31.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53億元,增長17.3%;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54.50億元,增長9.6%。
價格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詳見表1),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5%,消費品價格上漲0.4%。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102.1。其中,輕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上漲3.6%,重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上漲1.4%。從兩大部類來看,生產資料產品出廠價格上漲2.3%,其中原料、加工出廠價格分別上漲8.1%和1.7%;生活資料產品出廠價格上漲1.5%,其中耐用消費品、衣著、一般日用品出廠價格分別上漲4.4%、0.8%和0.7%,食品出廠價格下降0.8%。
表1 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項目名稱
指數(以上年為100)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2.0
一、食品煙酒
100.0
1.食品
99.1
糧食
97.9
食用油
98.0
菜
87.3
畜肉類
100.6
禽肉類
103.9
水產品
104.4
蛋類
97.6
干鮮瓜果類
99.2
2.煙酒
101.3
3.在外餐飲
101.9
二、衣著
97.8
三、居住
104.3
四、生活用品及服務
102.2
五、交通和通信
100.5
六、教育文化和娛樂
101.7
七、醫療保健
108.0
八、其他用品和服務
107.3
各區經濟
各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思明區1321.86億元,比上年增長7.8%;湖里區954.07億元,增長8.7%;海滄區609.15億元,增長5.2%;集美區619.97億元,增長6.5%;同安區378.80億元,增長9.0%;翔安區467.34億元,增長8.0%。
其中,各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思明區69.08億元,比上年增長8.6%;湖里區347.45億元,增長8.3%;海滄區306.88億元,增長5.2%;集美區235.17億元,增長9.3%;同安區187.07億元,增長11.0%;翔安區291.52億元,增長8.2%。
各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思明區529.86億元,比上年增長8.3%;湖里區364.42億元,下降0.4%;海滄區149.25億元,下降5.2%;集美區129.39億元,增長13.2%;同安區209.94億元,增長109.0%;翔安區63.89億元,增長13.6%。
各區實現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分別為:思明區294.40億元,比上年增長7.3%;湖里區359.43億元,下降2.1%;海滄區431.46億元,增長0.3%;集美區375.53億元,下降0.6%;同安區334.29億元,增長23.0%;翔安區586.36億元,增長33.7%。
全年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4.90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思明區52.97億元,增長7.2%;湖里區43.82億元,增長15.5%;海滄區38.83億元,增長14.1%;集美區31.27億元,增長4.2%;同安區20.03億元,增長22.4%;翔安區17.98億元,增長16.7%。
二、農村經濟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3.8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農業產值21.82億元,增長4.4%;林業產值0.38億元,增長80.2%;牧業產值11.09億元,下降4.0%;漁業產值6.21億元,增長3.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35億元,增長2.7%。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8.35萬畝,比上年下降0.8%。糧食播種面積9.38萬畝,下降5.0%,糧食總產量3.65萬噸,增長3.4%;蔬菜播種面積24.12萬畝,增長2.3%,蔬菜總產量59.01萬噸,增長12.9%;水果播種面積8.05萬畝,下降3.6%,水果總產量2.1萬噸,增長30.8%。肉類總產量4.13萬噸,下降16.9%;蛋品總產量4083噸,下降0.7%;乳品總產量484噸,下降38.9%。至年末,全市生豬存欄數19.73萬頭,下降3.4%,生豬累計出欄41.52萬頭,下降22.7%;年末家禽存欄數256.26萬只,增長67.1%,家禽累計出欄數514.5萬只,增長11.7%;水產品產量5.35萬噸,增長20.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
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37.16億元,增長8.1%,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3.0%。
至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26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914.97億元。其中產值超億元的企業678家,實現工業產值5432.25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1.8%。
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實現增加值947.13億元,比上年增長9.7%;輕工業實現增加值490.03億元,增長5.2%,重工業與輕工業之比為1.93︰1。
電子、機械兩大支柱行業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46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49.0%,實現工業產值4031.2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8.2%。電子行業實現產值2232.38億元,增長12.8%;機械行業實現產值1798.89億元,增長10.5%。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5598.61億元,產銷率為94.65%。出口交貨值2125.17億元,比上年增長6.2%,出口交貨值率38.0%。全年出口交貨值超億元的企業229家,出口交貨值1902.0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的89.5%。全年出口交貨值增量超億元的企業56家,實現出口交貨值增量256.23億元,其中出口交貨值增量超十億元的企業6家。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45.91,比上年提高15.98個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0.17%,提高0.45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0.58%,提高4.61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1.10%,提高0.91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73次,加快0.09次;成本費用利潤率6.56%,提高0.28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4.01萬元/人,凈增2.06萬元/人。實現利潤總額340.13億元,增長20.4%。
主要工業產品生產情況: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液晶顯示屏13442萬片,增長6.1%;集成電路18328萬塊,增長47.5%;彩色電視機699萬臺,下降2.7%;液晶顯示模組1042萬套,下降10.8%(詳見表2)。
表22017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長(%)
液晶顯示屏
萬片
13442
6.1
集成電路
萬塊
18328
47.5
輪胎外胎
萬條
1957
10.4
彩色電視機
萬臺
699
-2.7
液晶顯示模組
萬套
1042
-10.8
微型電子計算機
萬臺
762
4.6
移動電話
萬臺
326
47.8
印制電路板
萬平方米
367
-0.2
筆記本計算機
萬臺
315
-5.2
數碼相機
萬臺
154
24.0
民用鋼質船舶
萬載重噸
21.07
232.3
路由器
萬臺
19.77
64.4
摩托車
萬輛
12.69
15.9
客車
萬輛
4.84
-10.5
建筑業
建筑業增加值285.1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852.58億元,增長27.2%,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754.32億元,增長27.3%;安裝工程產值79.39億元,增長26.1%;當年建筑業企業新簽合同價款1842.69億元,增長11.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8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13.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9.6%,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0.4%,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1:17.8:82.1。
基礎設施投資909.80億元,增長14.8%,其中交通運輸業投資536.68億元,增長7.3%。工業投資428.62億元,增長7.8%,其中制造業投資370.52億元,增長4.5%。社會事業投資92.64億元,增長10.6%。
房地產開發投資879.86億元,增長14.9%,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36.9%。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4287.70萬平方米,下降0.6%;商品房新開工面積605.41萬平方米,增長10.4%。
五、交通、郵電、旅游和會展
交通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53.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0%。旅客運輸量1.01億人次,增長5.3%;旅客周轉量468.55億人公里,增長18.7%;貨物運輸量3.03億噸,增長8.8%;貨物周轉量1830.79億噸公里,增長11.9%。至年末,廈門港現有生產性泊位165個(含漳州),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76個;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2.11億噸,增長1.0%;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038.14萬標箱,增長8.0%。
廈門空港現開通運營城市航線170條,含國際(地區)航線34條,其中洲際航線8條。在廈門機場通航運營的外國(地區)航空公司16家,與26個國際及境外城市(含香港、澳門、臺北、高雄、臺中)通航。空港旅客吞吐量2448.5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7%,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旅客吞吐量333.87萬人次,增長11.4%;空港貨郵吞吐量33.87萬噸,增長3.1%。
郵電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01.63億元,比上年增長40.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6.39億元,增長22.2%;電信業務總量145.24億元,增長49.7%。至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117.10萬戶,減少4.7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96.07萬戶,增加24.81萬戶,其中3G移動電話用戶34.06萬戶,4G移動電話用戶468.06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08.59萬戶,增加39.77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511.54萬戶。
旅游
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7830.5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7%,旅游總收入1168.52億元,增長20.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86.32萬人次,增長8.0%,入境過夜游客249.33萬人次,增長9.1%,旅游創匯32.21億美元,增長16.3%。接待國內游客7444.20萬人次,增長16.1%,過夜國內游客3314.09萬人次,增長15.5%,國內旅游收入951.09億元,增長20.7%。至年末,全市共有旅游住宿單位2262家,其中星級酒店64家,五星級酒店18家。
會展
全年舉辦各類展覽活動205場,展覽總面積219萬平方米,增長1.9%。舉辦50人以上的商業性會議8259場,增長12.4%,參會總人數168萬人,增長3.7%。會展經濟總體效益381.29億元,增長4.3%。
六、國內貿易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46.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商品零售1297.73億元,增長13.5%;餐飲收入149.01億元,增長6.2%。
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047.01億元,增長15.5%,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2.4%;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399.73億元,增長6.1%。全年零售額超億元的批發零售貿易企業有183家,實現零售額873.02億元,凈增147.75億元,增長20.4%;零售額超千萬元的住宿餐飲企業有98家,實現零售額58.59億元,凈增7.44億元,增長14.5%。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310.78億元,增長4.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143.70億元,增長13.7%;糧油食品煙酒飲料類零售額110.96億元,增長13.0%;石油及制品類零售額81.95億元,下降15.5%;通訊器材類零售額75.52億元,增長1.4倍;日用品類零售額39.80億元,增長20.6%;文化辦公用品類零售額27.67億元,增長81.8%;化妝品類零售額14.21億元,增長1.0倍;金銀珠寶類零售額9.78億元,下降3.2%。
七、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
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值5816.04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出口3253.65億元,增長5.2%;進口2562.39億元,增長28.3%;貿易順差691.26億元,下降37.0%。
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2113.09億元,增長6.1%,其中出口1542.36億元,增長2.6%,進口570.73億元,增長16.5%;外資企業進出口總值2318.86億元,增長13.6%,其中出口1344.92億元,增長11.0%,進口973.94億元,增長17.5%。
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3785.92億元,增長16.2%,其中出口2034.23億元,增長2.6%;進口1751.69億元,增長37.1%。
對臺進出口貿易總值387.93億元,增長8.4%,其中對臺出口94.71億元,增長4.2%;進口293.22億元,增長9.9%。
利用外資
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145個,合同利用外資328.12億元,比上年下降34.3%;實際利用外資160.11億元,增長11.2%。
全年引進千萬美元以上項目92個,合同外資40.50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9.3%,其中新批項目65個,合同外資22.50億美元,增資項目22個,合同外資12.80億美元。至年末,歷年累計共有60個全球500強公司在廈投資109個項目,合同利用外資38.8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37億美元。
對外勞務與投資
全年對外協議投資項目82個,投資額26.02億美元,下降53.0%,其中中方投資總額24.08億美元,下降54.9%,實際投資總額7.17億美元,下降75.9%。實現對外承包勞務合同總金額1.17億美元,下降32.3%;實現營業額1.97億美元,增長3.1%;派出各類勞務人員13164人,增長1.0%;至年末,在外勞務人數12100人,比上年末增加1215人。
八、金融、保險和證券
金融
至年末,全市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主體46家,其中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11家,比上年末增加2家。至年末,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0598.3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3%;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9882.31億元,增長9.1%,其中住戶存款余額2292.06億元,增長5.5%;非金融企業存款余額3586.57億元,增長0.3%。
至年末,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9742.30億元,增長13.1%;中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8763.09億元,增長14.4%,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845.25億元,增長31.1%;中長期貸款余額5666.20億元,增長14.2%。
保險
全市保險公司主體38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21家、人身保險公司17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60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00.33億元,增長23.2%,其中財產險實現保費收入73.56億元,增長16.4%,人身險實現保費收入126.77億元,增長27.5%。全年提供保險保障金額10.98萬億元。賠付支出71.69億元,下降4.1%,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45.63億元,下降10.7%,人身險賠付支出26.05億元,增長10.4%。
證券
全市法人證券公司1家;證券公司分公司20家,比上年增加4家;證券營業部97家,比上年增加13家;法人期貨公司2家;期貨分公司5家,比上年增加2家;期貨營業部31家,比上年增加2家。至年末,全市證券投資者開立資金賬戶數178.06萬戶,增長17.0%;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98.32億元,下降24.3%;全年證券交易額4.45萬億元,增長8.8%。至年末,期貨投資者開立資金賬戶數4.68萬戶,增長9.6%;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54.76億元,下降9.6%;全年期貨交易額2.53萬億元,下降13.1%。
九、教育、科學技術和城市信息化
教育
全市擁有各級學校(含成人教育、社會辦學)1293所,學年初招生數23.68萬人,在校學生數94.20萬人。其中普通高等學校16所,學年初招生數3.91萬人,在校學生數14.03萬人;普通中等學校115所,學年初招生數7.10萬人,在校學生數19.84萬人;小學298所,學年初招生數5.57萬人,在校學生數31.05萬人;幼兒園709所,學年初在園人數16.05萬人;成人學校149所,學年初招生數2879人,在校學生數11.43萬人;特殊教育學校4所,學年初在校學生481人。在各級各類學校中任職的專任教師5.23萬人,平均每一教師負擔學生18人。
科學技術
新獲批建設國家十大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八大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城市。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425家。全市創新型(試點)企業847家,其中國家級14家;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其中國家級5家。全市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12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1家、企業技術中心146家、企業博士后工作站25家。市級眾創空間203家,其中省級51家、國家級33家。國內專利授權量14678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2333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78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5件。新登記科技成果447項,3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62項科技成果獲福建省科技獎,2人獲廈門市科技重大貢獻獎、55項科技成果獲廈門市科技獎。
城市信息化
榮獲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示范城市;市民卡APP正式上線,實現虛擬“多卡合一”管理,在社會保障、交通、智慧城市、衛生醫療、文教、體育健身、旅游、生活消費等八大領域實現虛擬卡應用;電子證照共享庫已登記40個部門和6個區的1680類事項,入庫728.41萬條數據;實現與閩政通APP的對接,共有33項公共查詢服務接口開放給閩政通APP;廈門市醫院公共WiFi平臺投入試運行。
舉行第十三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閩臺青年創新創業對接洽談會。咪咕動漫參與制定的手機動漫標準,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的首個國際技術標準。1家企業入選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5家企業入選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2家企業榮獲“2017中國大數據企業50強”;1家企業獲得“2017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百強企業”稱號;2017年全國5家“中國芯”最具投資價值企業,2家廈門企業入選。1家游戲企業成功在主板上市,成為全省首家在主板上市的游戲企業。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
“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第52項世界文化遺產,福建省第4項、廈門市第1項世界遺產。成功舉辦“廈門會晤”《揚帆未來》專場文藝晚會、閩南及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金磚國家文化節等系列文化演出及交流活動42場。
成功舉辦第十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第十三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2017中國(廈門)漆畫展、第十屆海峽兩岸閩南語原創歌曲歌手大賽等文化品牌活動。廈門高甲戲《大稻埕》獲中宣部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大稻埕》劇本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廈門藝校群舞《厝里藝人》獲2017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開幕式暨2017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表演賽一等獎。廈門廣電集團電視作品《玲聽兩岸——為85歲爺爺拍照》榮獲2016年度“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全市文物保護單位226處(共262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34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45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113個點),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處(70個點);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88處;集美學村和中山路獲評福建省歷史文化街區;鼓浪嶼故宮博物院外國文物館正式開館。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4個,其中世界級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南音)、國家級11個、省級28個;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13人,其中國家級10人、省級55人。
全市共有公共文化館7個;經福建省文物局登記備案博物館、紀念館11家;公共圖書館10個。出版發行各類報紙7種,期刊25種,僑刊鄉訊13種。共有廣播節目7套、電視節目7套。全市院線影院44家、銀幕數271塊,全年商業電影票房4.72億元。農村、社區公益廣場電影共放映7348場次。
衛生
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701個,其中醫院5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9個,衛生院13個,門診部363個,婦幼保健機構7個,疾控預防控制中心7個,專科防治院1個,療養院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1182人,其中執業醫師11804人,執業助理醫師901人,注冊護士13402人。醫療機構實有床位15341張,其中醫院14106張,療養院163張,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297張,公共衛生機構床位數775張。全市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0.45歲,其中男性78.03歲,女性83.41歲。
體育
2017年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于1月2日成功舉辦,來自3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萬名選手參加,首次成為“純全馬”賽事。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獲評國家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和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在天津全運會上成績突出,廈門市共有69名運動員參加決賽階段的22個大項比賽,共獲得7金6銀4銅的優異成績。成功舉辦了世界鐵人三項賽、世界沙灘排球巡回賽廈門公開賽、2017年UIM世界XCAT摩托艇錦標賽首屆中國賽區聯賽廈門分站賽、歐洲籃球中國賽(廈門站)、2017亞洲高爾夫球錦標賽、2017中國汽車漂移錦標賽年度總決賽、2017大唐地產中國拳王賽、海峽兩岸龍舟賽、廈鼓橫渡活動等多項國際、國內大型賽事。帆船等水上休閑運動蓬勃發展,至年末,全市帆船經營企業58家,擁有經營性帆船257條,帆船休閑接待人次超過200萬。全市登記注冊的體育類協會50個,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61家,社會體育指導員8550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401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6.6‰,人口死亡率3.1‰,人口自然增長率13.5‰,比上年增加1.6個千分點。
全市戶籍人口231.03萬人,戶籍人口中,城鎮人口196.89萬人,思明、湖里兩區合計109.86萬人,占55.8%。戶籍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別為114.32萬人、116.71萬人,性別比為98.0(女性為100)。
人民生活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630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32913元,增長8.2%;人均經營凈收入4349元,增長3.0%;人均財產凈收入5253元,增長6.6%;人均轉移凈收入4114元,增長14.9%。全體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0356元,增長3.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19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35426元,增長8.3%;人均經營凈收入4278元,增長2.3%;人均財產凈收入5819元,增長6.5%;人均轉移凈收入4495元,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009元,增長3.7%。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0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13507元,增長7.5%;人均經營凈收入4900元,增長7.3%;人均財產凈收入879元,增長19.0%;人均轉移凈收入1174元,增長15.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593元,增長7.9%。
就業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8.64萬人;至年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0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7%。
社會保障
至年末,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73.79萬人、381.81萬人、211.34萬人、211.09萬人和200.30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長7.6%、8.7%、9.9%、9.7%和10.1%。其中外來從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33.67萬人、133.70萬人、134.79萬人、133.52萬人、133.33萬人,分別增長10.4%、9.9%、10.6%、10.3%和9.9%。各類社會保險基金收入297.76億元、支出198.47億元,各類社會保險基金歷年累計結余859.29億元。
全市有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716家(含村衛生所),醫療保險定點零售藥店1276家,納入醫療保險定點服務管理的養老服務機構醫務室21家、村衛生所297家,工傷保險協議醫療機構31家,工傷保險協議輔助器具配置機構4家,工傷保險協議康復機構2家。共發放本市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3.72萬人3.00億元。26.51萬名退休人員移交社會化管理服務,全市社會化管理率為99.84%,社區管理率達到100%。企業退休職工月平均養老金3422元,城鄉居民月人均基礎養老金262元,被征地人員月人均退養金1521元。
社會福利與救助
共發放低保金8627.69萬元,其中城市低保金6164.74萬元,發放低保對象9.70萬人次;農村低保金2462.95萬元,發放低保對象5.12萬人次。發放醫療救助資金6287.18萬元,救助33.70萬人次。發放臨時救助資金1369.45萬元,救助5992人次。救助流浪乞討人員8058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64人次。全市共有養老服務機構35家、床位9304張。其中公辦養老機構6家、床位1828張;民辦養老機構29家、床位7476張。
十二、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和治理
2017年,我市在全省黨政領導生態文明目標責任考核中榮獲第一名、實現“三連冠”。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62天,優良率為99.18%,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四。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55.2dB(A),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67.3dB(A)。順利完成2017年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年度目標,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分別削減8.93%、12.19%、4.57%和9.80%。
城市綠化
城鎮面積339.20平方公里,擁有公園130個,占地面積322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0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14955公頃,綠化覆蓋率為42.95%;污水集中處理率95.7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公用事業
全年全市自來水供水總量為4.42億噸,其中生產運營用水1.11億噸,居民家庭用水1.70億噸,公共服務用水0.64億噸。全市用電總量248.97億千瓦小時,其中工業用電125.82億千瓦小時,城鄉居民生活用電55.69億千瓦小時。全市天然氣供氣總量30263.12萬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量4042.36萬立方米,用氣戶數53.72萬戶。
安全生產
全市共發生生產經營性事故203起、死亡103人。其中,發生3起較大事故,未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農林牧漁業、采礦業、水上運輸業、航空運輸業未發生事故,商貿制造業發生事故14起、死亡15人,建筑業發生事故9起、死亡12人,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不含高速公路、鐵路運輸)發生事故171起、死亡65人,其他行業發生事故9起、死亡11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24。
注:
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部分合計數或相對數由于單位取舍不同而產生的計算誤差,均不做機械調整。
2.本公報地區生產總值、各行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及工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本公報萬元GDP耗電、萬元GDP耗水指標GDP按現價計算,耗水、耗電以全社會口徑計算。
4.城鎮面積口徑為土地利用分類中城市和建制鎮面積。
5.保險保障金額為保險人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責任的最高限額。
6.電信業務總量口徑采用2015年不變價進行調整,固定電話用戶數、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均采用2017年新口徑進行調整。
7.2017年,空港航線調整,航線數比上年有所減少,國際及境外城市航點新增臺中,減少日本沖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