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景德鎮千年華誕之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積極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緊緊圍繞建設“經濟重鎮”、“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目標,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扎實工作,順利實現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國民經濟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經濟效益進一步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
綜合
總體經濟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65.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03億元,比上年增長9.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7.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10842元,比上年增長15.0%,以上年末匯率換算達1311美元,突破1300美元。
價格水平溫和上漲。2004年是我國實施新一輪宏觀調控的第一年,我市認真貫徹國家調控政策,保持了調控與經濟協調發展,物價漲幅處于調控范圍。2004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在經歷了前6個月逐月上升后逐漸趨穩,7月份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比6月回落1.9個百分點,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為3.2%,比上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在引發價格較快上漲的食品類價格中,糧食類價格上漲27.4%,水產品價格上漲23.5%,肉禽及其制品和蛋類價格均上漲20.1%,但鮮菜和鮮果價格則分別下降8.1%和13.6%。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2004年,我市按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重點骨干企業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華意與TCL的冰箱合作項目正式投入生產;得雨公司國有股減持工作基本完成;焦化改制股權設置方案確定,黑貓股份上市工作加快推進;首都機場并購景德鎮機場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紅旗瓷廠依法破產工作準備就緒,宇宙瓷廠政策性破產工作取得突破。全市209戶市縣屬國有企業完成改制108戶,63戶正在改制,改制面達82%。城市信用社改制開始啟動,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試點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交通投資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農村稅費配套改革推向深入,減負成果得到鞏固,全市核減農業稅1803萬元,人均調減20多元。
千年慶典成果豐碩。2004年是景德鎮千年華誕之年,按照“陶瓷文化搭臺,經貿旅游唱戲,市場方式運作,國內外共同參與”的思路,成功組織了各項慶典活動,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舉辦了首屆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日本、英國等23個國家及國內9大產瓷區的政要、參展商、采購商、陶藝家參加了博覽會,有近6萬人參加了博覽會期間的各項活動。舉辦了部省共建國家陶瓷科技城?陶瓷材料與工程國際研討會、國際知名陶瓷產區市長(景德鎮)峰會、國際陶瓷教育藝術交流大會、中國古陶瓷學會2004景德鎮年會、世界陶藝家瓷都行、首屆瓷文化旅游節等一系列國際性陶瓷科技文化旅游交流活動,促進了景德鎮與國際先進產瓷國家和地區在陶瓷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提升了景德鎮的瓷都形象和地位。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83.03萬人,比上年增加3.15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05萬個,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90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低于4.5%的調控數。
經濟運行與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是:經濟總量不大,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工業基礎薄弱,尤其是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緩慢;農業基礎設施相對滯后,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利用外資形勢嚴峻,招商引資面臨新的挑戰。
農業
農業實現豐產豐收。中央“一號文件”的東風吹綠了農村廣闊田野,農村經濟發展加快,效益提高。2004年農業實現增加值14.03億元,同比增長9.0%,增速比上年加快5.4個百分點。尤其可喜的是糧食生產一舉扭轉了多年下滑的局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據統計,200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129.6萬畝,比上年增加14.2萬畝,增長12.3%,早、中、晚單產分別達到350公斤,444公斤,416公斤,均創歷史最高水平,糧食總產達4.92億公斤,比上年增加1.05億公斤,增長27.0%,創下近7年來的新高,成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
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林業產值1.37億元,比上年增長2.9%;畜牧業產值為6.78億元,增長6.3%,主要畜產品生產好轉,全年肉類總產量4.28萬噸,增長1.1%,生豬年末存欄40.05萬頭,下降4.4%,家禽存籠271萬羽,下降16.1%;漁業產值1.59億元,增長11.4%。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全部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0.5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即國有工業企業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27.24億元,增長6.1%。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95.92億元,下降6.8%,非國有企業產值31.32億元,增長70.2%;輕工業產值54.3億元,增長28.4%,重工業產值72.94億元,下降8.0%。地方工業地位彰顯。2004年我市地方工業發展加快,重點企業和園區工業發展引人注目。焦化、華意、中景、德宇、陶瓷股份“五朵金花”競放;“高新開發區、樂安江工業園、浮梁縣工業園”“三匹黑馬”競馳。全年規模以上地方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0.79億元,同比增長47.0%,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55.64%,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55.9%。
陶瓷產業呈現振興之光。2004年,圍繞部省共建陶瓷科技城,精心打造陶瓷教育、科研、交流、產業四大基地,陶瓷工業園建設加快,陶瓷科技園全面啟動,陶瓷國企改革有序推進。2004年,陶瓷工業園完成基礎設施投資達1.7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園區已初具規模;陶瓷科技園奠基開工,已完成8平方公里總體規模設計和2平方公里起步區控制性詳規。全年陶瓷工業總產值完成20.5億元,同比增長17.1%,占全部產值的比重達10.76%,同比上升0.2個百分點。
園區工業異軍突起。2004年,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樂平樂安江工業園、浮梁縣工業園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健全完善管理體制,銳意創新工作思路,全力搞好招商引資,促進了園區工業健康發展,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全年三大園區開工投產企業達10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1家,比上年增加29家。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倍,創利稅3億元,比上年增長1.5倍;完成工業總產值22.56億元,比上年增長1.1倍,對地方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2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持續發展。據年快報統計,2004年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產值11.3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34.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5.4%,房屋建筑竣工面積97.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3.5%。
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快速擴張。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億元,比上年增長59%,規模躍上歷史新高峰。投資快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于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分別拉動投資增長32.8和11.3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調整優化。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61億元,比上年增長41.8%;第二產業投資29.16億元,增長72.2%;第三產業投資56.98億元,增長52.9%。其中房地產開發規模得到有效遏制。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8.1億元,同比增長5.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54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20.6%,所占比重較上年同期下降11.3個百分點。
國內貿易
消費需求總體向好。在建設領域投資急劇擴張,生產領域穩步增長的同時,流通領域持續旺盛。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億元,同比增長15.8%,增速比上年加快2.74個百分點,增速創1995年來新高。分地區看,城市市場增長步伐快于農村市場,全年城市的零售額達35.41億元,增長16.4%;縣及縣以下零售額為8.67億元,增長13.2%,低于城市市場增幅3.23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飲食業增幅最高,達18.1%,增幅分別比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高2.25和12.05個百分點。
消費結構升級初現端倪。2004年,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以“住”和“行”為代表的新一輪消費升級初步確立。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0.8%,好于小康水平。在“住”方面,全市住宅投資達7.98億元,同比增長25.2%,比重上升6.8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12.45億元,同比增長52.8%,其中,個人購買商品房12.25億元,同比增長50.6%。城鎮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積達到19.27平方米,同比增長1.8%。在“行”方面,據相關部門資料顯示,2004年全市私家車以每月50輛的速度增加,摩托車已超出城市增容能力,正呈現汽車、摩托車、電動車“并駕齊驅”新景象。
對外經濟
外貿出口平穩增長。全年外貿出口為662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4%,總量改寫歷史記錄。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支撐作用明顯,出口總值達2194萬美元,占全部出口總值的比重達33.1%,同比增長32.7%,增速最快。
利用外資不盡人意。2004年,全市新批準利用外資項目28個;合同外資金額646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51.1%;實際利用外資141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82.9%。
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發展平穩。2004年,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運量2352萬噸,比上年增長5.8%。全年完成客運量1987.3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5%,其中鐵路客運量179.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1%;公路客運量1798萬人次,增長4.9%;民航客運量9.5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倍。
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46億元(1990年不變價),比上年增長16.0%。年末固定電話總用戶達32萬戶,突破30萬戶,新增5.22萬戶;移動電話年末用戶31.18萬戶,新增用戶達1.02萬戶。同時新興的信息業務有了快速發展,電子商務、網絡建設等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傳統郵電業務有增有降,其中函件業務量增長13.1%,包件業務量下降1.5%,報刊發行量下降12.5%,長途電話業務量增長65.4%。
旅游業生機勃勃。2004年旅游總收入為25.32億元,占GDP的15.33%,其中旅游外匯收入為1205萬美元,同比增長1.3倍。本年共接待國內游客501.73萬人次,同比增長66.95%,725.6萬人天,同比增長31.9%;接待海外旅游者4.02萬人次,同比增長100.78%,9.51萬人天,同比增長132.9%。旅游商品收入為10.63億元,占旅游總收入的42%。全市旅游飯店客房住宿出租率為78.5%。
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13.27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7.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為7.74億元,同比增長17.2%,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契稅等主體稅種增長較快,企業所得稅增幅最高,達60.5%;財政支出14.83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6.9%。其中,基建支出9410萬元,增長31.5%,支農支出9746萬元,增長32.8%,教育事業費支出26809萬元,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6650萬元,分別增長16.0%和22.0%。
金融存貸良性擴張。2004年,金融部門認真貫徹、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行業呈現出“發展快、運行穩、趨勢好”的特征。至年底,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57.2億元,比年初凈增20.32億元,同比增長14.8%;各項貸款余額達136.96億元,比年初凈增19.06億元,同比增長13.9%,值得可喜的是,貸款增量創出近年來的新高,增量與2003年同比多增7億元,與2002年同比多增6億元,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能力增強,支持經濟發展的水平提高。至年末,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較年初下降1.34個百分點,股份制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較年初下降9.11個百分點,金融資產質量明顯改善。全年金融機構累計回籠現金337.8億元,投入現金336.3億元,現金凈回籠1.5億元,金融機構經營效益穩步提高。
保險業務有所下降。2004年全市保費收入30554萬元,比上年下降3.4%,其中壽險保費收入23700萬元,下降3.1%,財產險保費收入6854萬元,下降4.2%。賠款支出5106萬元,比上年下降15.6%,其中壽險賠付1576萬元,下降26.3%,財產險賠付3530萬元,下降9.7%。
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4年,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達27.43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達10.71萬人,比上年增長1.2%,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1.44萬人,增長32.7%。2004年普通中學專任教師達6239人,比上年增長5.4%,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達907人,所占比重為14.54%;小學專任教師7753人,比上年增長1.2%,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達2736人,所占比重為35.29%。
科技事業穩步推進。2004年,全市財政用于科技三項費用投入達190萬元,全市組織實施國家級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省級高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等各級各類科技項目72項。
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2004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群藝館5個,圖書館3座,廣播電臺3座,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中波)為90.6%;電視臺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0.2%;《景德鎮日報》發行總量586萬份,比上年增長3.9%,城鄉居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事業繼續加強。2004年,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初步建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有所提高。全市擁有衛生機構(含個體)206所,其中醫院28所、衛生院39所;擁有病床3747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585人,其中執業醫生1533人,注冊護士1704人。
體育事業成績喜人。2004年,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多彩,舉辦各項體育運動達47次,參加人員超過2萬人次;體育競技水平有新的提高,體育健兒在省級以上體育競賽中獲得較好成績。據統計,在全省各類體育比賽中共獲金牌97枚,銀牌73枚,銅牌48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推算,2004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52.8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0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3.72‰,死亡率為5.62‰,自然增長率為8.10‰。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4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均呈兩位數增長,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3元,比上年增加700.6元,增長10.0%;增幅不僅超過了市政府確定的9.5%的目標,而且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3227元,增長21.1%,增收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創近7年來新高。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生活消費支出也穩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5591元,增長5.7%,其中食品消費支出增長12.9%。農民生活消費支出上升,全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406元,比上年增長21.3%,其中食品支出增長22.8%。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據抽樣調查,2004年末城市居民人均房屋使用面積19.27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8%;農民人均房屋面積34.81平方米,增長13.4%。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15萬余人,比上年增加1.1萬余人。全市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達10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140元調高到160元,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分別達到21.63萬人、12.19萬人和11.51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9.2%、27.2%和0.4%。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2004年末,社會福利機構達56個,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1443張,收養各類人員1220人。
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面貌變化顯著。2004年,我市按照國家統一部署,認真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對重點建設項目適時、適度進行調整,政府主導性投入繼續加大,高標準建設市區出入口大道,城市框架基本拉開,山水、生態、園林城市形態已現雛形。36項重點工程全面啟動,10項工程已基本完工,18項工程正在緊張建設,8項工程正在積極籌備,尤其是公路建設成效顯著。2004年我市“加緊構建對外快速通道”的戰略得到進一步實施,公路建設步伐加快,公路網絡日臻完善。一是國道新建工程如期竣工通車。206國道洪源至楊家嶺段新建工程于2004年7月28日建成通車,經省交工驗收委員會檢查驗收,被評為優良工程,成為全省已竣工和在建工程中質量最好的工程。二是農村公路建設空前高漲。據相關部門資料顯示,全市農村公路建設改造完成460公里,其中國債項目62公里、老區扶貧路項目15公里、通達工程66公里、通村公路項目32公里、油(水泥)路項目285公里,超額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任務。三是南環高速獲得國家立項。繞城公路南環段(湘湖至麗陽)工程全長30.1公里、總投資10.5億元,是繼206國道洪楊段建設之后我市最大的一個公路建設工程,2004年9月29日國家交通部以交規劃發[2004]549號文批復,成為國家重點公路組成部分。
環保工作不斷加強。2004年我市強化管理,認真執法,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環境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績,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市綠化覆蓋面積達1907公頃,比上年增長8.4%,人均綠地面積達7.03平方米,同比增長21.4%,空氣環境質量總體繼續好轉,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注:公報中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指標、農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指標均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