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宜春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籌辦農運會和加快發展的雙重壓力,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全面樹立科學發展觀,克難奮進,開拓創新,農運會取得圓滿成功,經濟社會保持快速協調發展。
一、綜合
經濟發展為近10年最好水平。2004年,宜春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全市生產總值為28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8.5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111.5億元,增長18.2%;第三產業增加值89.5億元,增長10.4%。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構成,由上年的30.2:37.8:32.0調整為30.6:38.5:30.9。
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得到有效化解,居民消費價格漲跌有序。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9.2%,居住價格上漲6.3%,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9%,衣著價格下降3.6%,交通和通訊價格下降3.2%,醫療保健價格下降2.7%。
財政收入增長為近九年最好水平。2004年,全市財政總收入25.33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46億元,增長17.5%。財政總收入超億元縣市達8個,豐城市超6億元;超千萬元鄉鎮(街道)24個,比上年增加11個。
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傳統農業比重偏高,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就業壓力仍然很大。
二、農業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執行、糧食銷售價格的恢復上揚,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農業生產形勢喜人。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2.83億元,比上年增長8%(按可比價計算)。主要農副產品一舉擺脫了近5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各類農產品全面喜獲豐收。全年糧食產量316.42萬噸,比上年增長21%。其中:早稻124.2萬噸,增產27.9%,晚稻175.94萬噸,增產17.6%;油料總產量12.24萬噸,增長1.2%;水果總產量7.85萬噸,增長76%;蔬菜產量115.65萬噸,瓜果類產量19.1萬噸。農作物全年種植面積達834129公頃,比上年增長6.4%。
畜牧水產業在調整中加快發展。全年生豬出欄352.35萬頭,增長15.8%;出售和自宰肉牛16.14萬頭,比上年增長7.5%。肉類總產量34.27萬噸,增長16.9%。其中豬肉產量27.03萬噸,增長16.2%;牛、羊、兔肉產量2.25萬噸,增長10.3%;禽肉產量4.81萬噸,比上年增長21.8%。禽蛋產量5.47萬噸,增長8.5%。水產品產量達到22.13萬噸,比上年增長5.3%。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已建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5個,創綠色食品品牌20個,16個有機農產品通過國家認證,萬載縣茭湖鄉成為全國第一個鄉域整體實施有機農業生產的鄉鎮,高安市評為“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縣(市)”,宜豐縣榮獲“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稱號,靖安縣獲“中國椪柑之鄉”稱號;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實現綜合產值36.9億元,稅收9800萬元,分別增長74.3%和20.5%。
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04年,全市農村公路建設規模超歷史,竣工里程達1317公里,新增通水泥(油)路鄉鎮11個、行政村258個。新建沼氣池1.1萬個,是上年的3.5倍。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38.6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02%。農用排灌動力機械70.92萬千瓦,增長21.4%。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純)19.76萬噸,增量4.7%。農藥使用量9137噸,增11.6%。農村用電量60141萬千瓦小時,增長7.3%。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40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工業主導型經濟格局基本形成。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0.1億元,增長43.9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78億元,比上年增長30.75%。其中地方工業增加值28.34億元,比上年增長37.2%。
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總體水平穩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7.93%,比上年提高1.55個百分點。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08.65%,比上年提高3.53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28億元,比上年增加0.37億元;實現稅金8.37億元,比上年增加1.09億元。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動了建筑業生產迅猛發展。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6.16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全年建筑總承包和專業承包施工企業實現利潤13756萬元。施工房屋面積472.9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322.3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中心城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力度空前。2004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2%。其中地方投資完成107.1億元,增長32.1%。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城鎮以上投資97.3億元,增長55.6%;農村投資22.7億元,下降11%。在投資總額中,基本建設投資60.4億元,增長58.9%;更新改造投資10.8億元,增長94.4%。宜春中心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投入資金8.67億元,增長39.9%,完成了宜陽大橋、宜春大道、袁河西路、城區瀝青路面鋪設、小街小巷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袁山公園、狀元洲公園、迎賓公園基本建成,袁河水廠主體工程進展順利,污水處理廠建設開始啟動。
房地產投資繼續高速增長,房地產業持續升溫。2004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4.4億元,增長34.4%,其中用于住宅建設的投資9.4億元,增長112.1%,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達75%。全年商品房銷售建筑面積78.6萬平方米,增長10%;商品房銷售額6.7億元,增長18.2%。
全市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水力發電121萬千瓦/年,水泥185萬噸/年,膠合板5萬立方米/年,糧食倉庫庫容380萬公斤,改建公路357公里。
五、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開創新局面。銅鼓縣山區寄宿制辦學模式在全國、全省推介,宜春中學、豐城中學等一批優質高中新校區基本建成,高考二本上線總人數連續七年列全省第一,宜春學院面向全國27個省市區招生,在校生達1.4萬余人。2004
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4190人,增加94人;在校學生14893人,增加3109人。中等教育穩步發展,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招收新生3774人,在校學生10348人;普通高中24所,招收學生31311人,在校學生83612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25313人,相當于普通高中在校學生的30.27%。普及義務教育又有新進展,普通初中207所,初中學生240198人;小學1841所,小學學生428241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5%。幼兒教育蓬勃發展,在園幼兒75720人。成人教育取得新成績,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768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4462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科技隊伍壯大,科研取得新成果。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70項,其中國家級14項,發展省級民營科技企業8家。年末全市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64425人,其中22985人具有中級以上職稱。全年取得科研成果36項,其中省級以上科研成果1項,專利申請75項。技術貿易機構29個,簽訂各類技術合同58項,成交額7042萬元。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狀況進一步改善,客貨運輸營運能力不斷增強。全年公路、水路客運量5074萬人,比上年增長9.96%,其中非國有經濟客運量3721萬人,增長1.35倍。旅客周轉量23.57億人公里,增長8.47%,其中非國有經濟旅客周轉量13.82億人公里,增長21.34%。公路、水路貨運量4366.9萬噸,增長26.78%;貨物周轉量42.46億噸公里,增長62.68%。全社會營運機動車輛擁有量2.57萬輛,增長41.21%,其中汽車2.42萬輛;其他機動車0.15萬輛。
郵電通信服務功能日臻完善,綜合服務水平不斷提高。2004年,全市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0.92億元,固定電話用戶達71.68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4.98%,全市固定電話普及率13.68部/百人,其中住宅電話37.7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2.2萬戶,增長21.75%,全市移動電話普及率13.78部/百人;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17.43萬戶,增長0.17%。郵電通信服務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旅游產業逐步壯大,重點景區景點建設步伐加快,省級風景名勝區增至5個,靖安三爪侖被國家旅游局授予3A級旅游景區。全年全市國內旅游人數265.3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0%,累計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3.45億元,增長33%;全年接待國際旅游者共計5453人次,比上年增長91%,旅游外匯收入203.27萬美元,比上年47%。
七、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消費結構悄然改變,假日旅游、通信電子產品、住房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8.16億元,比上年增長12.08%。
城鄉消費品市場同步繁榮。城市消費品零售額63.23億元,增長14.22%;農村消費品零售額64.93億元,增長10.07%。城市、農村消費品零售額所占比重分別為49.34%和50.6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10.68億元,增長11.86%;餐飲業零售額14.6億元,增長19.25%。供銷社系統農業生產資料銷售額19780萬元。
八、對外經濟和橫向經濟聯合
對外貿易增勢強勁。據海關統計,我市2004年進出口貿易總額10592.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中進口貿易額4622.5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2.3%;出口貿易額5969.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9.4%。在出口總額中,外貿企業完成1775.2萬美元,增長13.5%;生產企業出口2984.1萬美元,增長161%;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210.6萬美元,增長95.5%。
招商引資成績斐然。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293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4.12%。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新進展,上高縣成為全省首批外派勞務基地縣,宜豐縣奮發竹業有限公司開創我市工業企業到國外投資先河。年末實有“三資”企業542家,其中當年新登記注冊的“三資”企業68家。
九、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機構存貸款快速增長,對地方經濟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200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19.95億元,當年新增54.26億元,增長20.42%,其中:企業存款余額51.96億元,當年新增6.76億元,增長15.6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48.38億元,當年新增40.2億元,增長19.3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14.75億元,當年新增29.17億元,增長13.04%,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47.87億元,當年新增10.55億元,增長2.78%。全年現金收入1066.41億元,支出107.26億元,凈投放現金6.21億元。
保險業加強服務創新,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全年保費收入6.93億元,增長9.83%,其中財產保險1.62億元,人身保險5.31億元,分別增長22.72%和6.31%。全年支付各類賠款10387.5萬元,增長14.16%,其中財險賠款8593萬元,增長5.46%;人險給付1794.5萬元,增長88.69%。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籌辦農運會圓滿成功,譜寫了宜春歷史的輝煌篇章。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和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全市上下圍繞“成功看安全,圓滿看接待,品牌看表演”的總體目標,克服種種困難,挑戰巨大壓力,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奪取了籌辦農運會的全面勝利。宜春中心城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迎農運、創“三城”活動,一舉獲得省級文明城、衛生城、園林城稱號;320國道境內沿線全面進行了環境整治,面貌煥然一新;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氣勢恢宏,競賽工作井然有序,接待工作周密細致,安全保衛萬無一失,后勤保障及時到位。整個籌辦工作不僅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獎,而且在這次嚴竣的考驗中,鑄就了我們宜春“堅韌不拔、不畏艱難,事在人為、負重奮進,眾志成城、敢創一流”的精神。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2004年,成功舉辦市第二屆藝術節,修復了袁州古天文臺。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文化館(站)185個,公共圖書館10個,博物館10個,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1.4%;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2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4.95%。城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90個。有線電視用戶24.43萬戶。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日趨完善,縣、鄉、村三級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建設全面完成。年末擁有各類醫院38個,農村衛生院174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0559張,其中醫院病床6023張。醫療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2176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助理執業醫生4992人,注冊護師、護士3871人,衛生防疫機構12個,人員546人;專業防治機構10個,人員280人;婦幼保健機構11個,人員473人。
體育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2004年,在雅典奧運會上楊文軍實現了宜春奧運金牌零的突破。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我市體育健兒榮獲金牌83枚、銀牌101枚、銅牌28枚。群眾參與體育事業建設積極性明顯提高,全民健身運動再掀高潮。適齡學生體育達標率穩定在89%以上,向省體工隊輸送運動員16名,有6名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達國家一級運動員標準。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與
環境保護
計劃生育工作整體水平得到提升,人口自然增長率平穩下降。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4.27‰,死亡率6.22‰,自然增長率8.02‰,年末全市人口為530.44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改善。據城市住戶抽樣調查統計,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2.41元,增長9.5%;人均消費性支出5399.9元,增長8.5%,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1.1%。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統計,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164.4元,增長17.6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用支出2173.23元,增長5.3%,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3.46%。在崗職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1203元,比上年增長16.65%。
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確立。全市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員22.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24.3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23.2萬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12.3萬人,最低生活保障金9598萬元,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城鎮單位離退休人員領取離退休費6.72億元。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市共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218個,收養人數9831人,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定期定量救濟的達269873人,臨時救濟困難戶達84651人次。12萬名農村特困群眾得到了及時救助,57萬名因旱因災的農村群眾和4萬余名移民生活得到了妥善安排。
環保事業加快發展,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共有352人,環境監測站11個,環境監測人員104人。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39個,完成投資724.4萬元。全市城鎮建成煙塵控制區6個,煙塵控制區面積62.9平方公里,環境污染狀況進一步好轉。2004年,全市完成退耕還林24267公頃,完成造林面積6776公頃,林木蓄積量達4100萬立方米,全市國土面積森林覆蓋率達52.3%。
注: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均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