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實施“趕超型”發展戰略,緊緊圍繞“全力主攻兩區,推進三大建設,三年確保財政收入翻番,五年實現全面進位”的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團結拼搏,加壓奮進,經濟呈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民生進一步改善,實現了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為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13.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增幅連續四年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69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38.89億元,增長21.8%;第三產業增加值99.98億元,增長9.8%。人均生產總值8197元,比上年增加1303元。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8:40.4:32.8調整為23.8:44.3:31.9,二三一結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工業成為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1.3%,比上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49.8%。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增長14.8%。
財政收入增勢強勁。全年財政總收入20.54億元,比上年增長33.8%,增幅居全省第2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3.93億元,增長36.6%,增幅居全省第1位。繼臨川區、東鄉縣的地方財政收入在我市率先突破億元后,南城縣、南豐縣在2006年相繼進入億元縣(區)行列。
市場物價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1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0.87%,居住價格上漲7.97%,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價格上漲4.28%,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3.45%,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0.45%,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2.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下跌2.47%,衣著價格下跌3.50%。商品零售價格上漲1.34%,服務項目價格上漲4.59%。
2006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依然是:經濟總量小、財政實力弱,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二產比重偏低,工業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就業再就業壓力大,影響社會穩定因素依然存在;政務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等。
二、農業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全年糧食總產達244.53萬噸,增產5.21萬噸,連續第三年獲得豐收。棉花、煙葉總產分別達到3951噸和10568噸,比上年增長6.4%和80.9%。養殖業克服了病害及價格波動的影響,產量基本保持穩定,全年肉類總產量23.51萬噸,比上年下降3.5%;水產品產量11.77萬噸,比上年增長4.5%(見表一)。
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全市537個建設點按照“三清三改”標準,全部完成了整治任務。據統計,惠及農戶2.56萬戶10.62萬人,總投入2.11億元,其中省扶資金4690萬元,市、縣(區)財政資金1342.1萬元,市、縣直單位幫扶資金128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34億元,社會捐助資金1443.4萬元;群眾共投工投勞68.7萬個工日,通過拆除空心房、破舊房、閑置豬牛欄等盤活了近30萬平方米宅基地;興建無塔供水408座,引山泉水255座,一戶一泵供水6878座;興建三格式戶廁4785個,雙甕式戶廁7538個,沼氣式廁所1103個;硬化村內主干道31.9萬米,硬化支路和入戶路22.95萬米,建下水道22.1萬米;新建垃圾窖923個,清垃圾、污泥2.59萬噸,清路障3519處;建沼氣池2269個,安裝有線電視1.3萬戶,安裝電話1.26萬部,安裝太陽能熱水器2145臺。圍繞“一縣一業”,在建設點積極推進“一村一品”,重點發展南豐蜜桔、白蓮、生豬、麻雞、食用菌、煙葉、黃梔子、金銀花等優良品種。2006年,全市537個建設點已形成主導產業的達349個,與各縣(區)優勢產業的吻合度達6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6年全部工業增加值達98.12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6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增幅居全省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57.97億元,比上年增長65.3%;實現利稅12.97億元,比上年增長49.9%;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176.2,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見表二、表三)。
工業園區快速增長。全市10個工業園區內投產企業464戶,比上年增加86戶,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8.6億元,比上年增長140.1%;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7.5億元,比上年增長87.3%,實現利稅8.4億元,比上年增長58.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68.1%和64.5%;從業人員達到5.5萬人,比上年多吸納1.02萬人。
縣(區)工業快速增長。2006年11個縣(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6.4億元,比上年增長48.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5個百分點。其中:東鄉、崇仁、黎川、樂安、宜黃、資溪增幅在60%以上。
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快速增長。2006年全市重點培育的醫藥、機械、紡織、食品和化建五大支柱產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89.4億元,實現利稅7.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9.9%、30.3%。
建筑業發展速度保持平穩。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0.77億元,同比增長18.1%,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3億元,比上年增長16.7%。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合理擴張,工業投資領先增長。2006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8.64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46.33億元,比上年增長33.6%。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二、三產業完成投資68.22億元和75.5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9%和29.6%。第一產業投資略有下滑,完成2.55億元,同比下滑9.0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投資中,采礦業完成投資2.54億元,比上年增長54.1%;制造業完成投資58.37億元,增長41.8%;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投資7.31億元,增長30.6%。在第三產業投資中,增長較快的是: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增長2.9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長1.9倍;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增長1.2倍;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增長1.1倍。
2006年,全市城鎮施工項目個數為766個,比上年增加96個。其中,新開工建設項目個數為532個,占全部施工項目的69.5%,比上年增加93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為88.9億元,比上年增長33.5%,新開工項目的增多、規模的擴大為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儲備了后續力量。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批發零售貿易業
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總額35.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縣以下消費市場較為活躍,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9.69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增幅提高了3.4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總額98.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3%;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其他行業零售額為3.26億元,比上年下降5.3%。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實效提高。2006年,全市新簽國內省外資金合同項目872個,項目履約率達100%;合同引資26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4.5億元,項目進資率為31.4%;實際利用外資11729萬美元,增長14.0%。全市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1個,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4個,實際到位資金27.9億元。一產項目41個,二產項目729個,三產項目102個,項目三大產業的比例為4.7:83.6:11.7。
外貿進出口增長較快。2006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307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1.3%,其中進口332萬美元,比上年下降48.2%;出口完成1274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9.3%。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公路建設成績顯著。2006年農村公路建設完成853公里,新建水泥路822公里,砂石路墊層通車210公里。全市新增農村班線9條,延伸農村客運班線23條,行政村通客車率達80.5%,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全市重點項目工程——撫州物流中心建設進入了真正實施階段。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撫州段、撫州至吉安高速公路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向蒲鐵路正式批準立項,并有望在2007年4月底爭取國家發改委批復可研報告,年底或2008年初全線動工。市到縣、縣到縣全部開通二級以上公路;建成縣鄉村水泥(油)路面822公里,新增131個行政村通水泥(油)路,行政村通水泥(油)路通達率達56.0%。
2006年公路貨運量1747萬噸,比上年增長6.3%,公路貨物周轉量25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6.5%。公路客運量3158萬人,比上年增長6.2%,公路旅客周轉量22.01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3%。
郵電事業進一步發展。郵政業務總量1.9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全市移動電話用戶93.1萬戶,比上年增長30.9%。
旅游業保持穩步增長。2006年全市接待國內游客比上年增長21.2%。接待入境游客9875人次,旅游外匯收入315.43萬美元。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形勢穩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320.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其中:企業存款43.86億元,比上年增長8.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44.35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66.54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中長期貸款55.56億元,增長26.0%;短期貸款109.01億元,比上年下降3.1%。
保險事業發展較快。全年保費收入4.93億元,比上年增加0.33億元,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4.03億元,比上年增長6.3%;財產險保費收入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全年財產險賠款0.61億元,傷殘、醫療、死亡給付0.17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中小學素質教育管理體制已經建立,高考錄取率連續八年居全省第一,2006年二本以上高校錄取比例達25.31%。全市共有小學1662所,在校學生37.13萬人,比上年增長6.5%;普通中學227所,比上年增加7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3.57萬人,比上年下降4.1%,其中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4.97萬人,比上年下降5.3%;普通高中在校學生8.6萬人,比上年下降1%。職業高中學校38所,在校學生2.49萬人,比上年增長31.7%。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階段入學率達97.7%。
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上年的39.6%提高到41.9%,為全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2006年,全市共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1項,省級32項,爭得國家、省無償資金941萬元,比上年增長50.0%。全省列入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市)共9個,我市南豐、廣昌兩個縣名列其中。2006年全市科技總投入達4.53億元,取得科技成果64項,其中13項獲市科學技術獎、2項獲省科技進步獎。2006年,新創辦了市贛東科技開發中心、資溪面包技術研究院和市中小企業技術咨詢服務中心,成立了東鄉、崇仁2個縣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和3家民營技貿機構。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90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全市專利申請公開量176件,比上年增長53.0%。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全市通廣播電視的行政村1844個,覆蓋率達96%。全市有鄉鎮廣播電視機構151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0.3%,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4.8%。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全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79個,比上年增加25個。其中醫院44個,衛生院166個,婦幼保健院12個,專科疾病防治院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衛生監督所12個。全市衛生技術人員8912人,比上年增加325人,其中執業醫師3207人,執業助理醫師588人,注冊護士3083人,藥劑人員925人,檢驗人員510人,其他599人。醫院、衛生院床位數6322張,比上年增加294張。
體育事業取得好成績。我市在省十二屆運動會上共奪得金牌48.5枚,銀牌26枚,銅牌23枚,圓滿完成既定目標,同時我市體育代表團還被大會組委會授予“體育道德風尚獎”,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我市運動員參加世界殘疾人舉重錦標賽、遠南運動會和全國殘疾人舉重錦標賽,均奪得44公斤級全國、世界和遠南運動會該級別冠軍,并打破了該項目女子青年組世界紀錄,提前獲得了2008年北京殘奧會的參賽資格。我市在省運動會上已連續7年奪得舉重團體冠軍,羽毛球團體總分在連續7年第三名基礎上前進為第二名。為慶祝申奧成功五周年,舉辦了撫州市全民健身活動周啟動儀式暨“萬達利”杯首屆社區運動會,進一步唱響了“群眾體育與奧運同行”這個主題,有近8000人參加了這次活動。
十一、環保和安全生產
環境污染防治工作不斷深化。全市全年工業污染治理施工項目總數11個,本年完成投資1335.5萬元;新增治理廢水能力9.83萬噸/日,治理廢氣3萬標立方米/時。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量8666.7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6.9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5.98%。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較好。2006年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801起,死亡185人,比上年減少26人,下降12.4%,其中道路交通事故474起,死亡161人,比上年下降8.0%;工礦貿商事故15起,死亡17人,比上年下降15.0%;火災事故312起,死亡7人,比上年下降53.3%。全市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口為0.59人,比上年下降0.22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83.78萬人,出生率為13.83‰,死亡率為5.98‰,自然增長率為7.85‰。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32元,比上年增長12.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67元,比上年增長10.3%,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5.5%,比上年減少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51.3%,比上年減少2.1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5.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0.04%;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30.2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2%。
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加強。全市新增就業崗位4.25萬個,安置下崗再就業人員1.77萬人,其中“4050”人員再就業2600多人。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1億元,為9.45萬人次提供了免費職業介紹、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健全,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展。向12萬納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的群眾發放低保金1.04億元。企業下崗職工生活保障金、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實現100%發放。2006年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8.8萬人,全年征收養老保險金29456萬元,比上年增長20.4%。建立了市直困難企業職工醫療保險和醫療求助制度,3240名下崗職工和退休人員享受了醫療保險。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全市有各類福利單位183個,床位2萬張,社區服務設施591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全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03萬人,農村低保人數9.63萬人。
說明:
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均為年快報數。
2、本公報所列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