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統計局
(2012年5月)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起步之年,也是市、縣、鄉三級集中換屆之年。面對極為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春夏連旱、旱澇急轉等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全市上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定信心,迎難而上,頑強拼搏,全力推進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到111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6.5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599.0億元,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335.1億元,增長12.0%。三次產業結構由去年的16.8:51.0:32.2調整為15.9∶53.9∶30.2。人均水平進一步提高,按平均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16813元(2603美元),比上年增加3701元(573美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01.5億元,可比增長15.0%,占GDP的比重達63.2%。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全年財政總收入突破150億元。達到151.54億元,增長33%,占GDP比重13.65%,上升1.01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收入95.58億元,增長31.7%。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主體稅種增長較快,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降低1.6個百分點,為82.4%;增值稅增長32.9%,營業稅增長36.7%,企業所得稅增長60.4%。財政支出240.6億元,增長25.5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18.1%,教育支出增長44.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42.4%,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5.7%,環境保護支出增長6.7%,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1.5%?h域經濟整體推進,各縣(市、區)財政總收入均超過5億元,有7個縣(市、區)財政總收入超10億元,其中橫峰縣、萬年縣、信州區、鄱陽縣財政總收入增幅超過33%。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比上年上漲5.0%,漲幅高于上年1.93個百分點,八大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呈全面上漲態勢,衣著、交通通訊類分別上升1.3%、1.0%;煙酒及用品類上升0.3%,居住類上升3.6%,食品類上升11.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升0.1%,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上升1.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升3.3%。
二、農業
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80.67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4.2%。糧食、油料、經濟作物、畜禽、漁業等產量全面增長。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86.55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11.45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3.08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57.25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22.74萬噸,比上年增產5.85%,連續六年增產。油料產量18.59萬噸,增產7.21%。
現代農業建設成效明顯。成功申報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7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開發位居全省一流,農產品地理標志總量全省第一。省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7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468家,達到2096家,社員1.8萬人。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規模以上農業企業總數達483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35家,其中,萬年貢米集團年銷售收入超過19億元。農業標準化生產扎實推進,獲江西省名牌農產品39個,占全省的35%;建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9個。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576.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2%。大型農用機械4.8萬臺,增長8.9%;農用運輸車2.61萬輛,增長8.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3.2萬噸,同比增0.27%。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主導地位繼續加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300億元,達到316.23億元,增長21.2%,股份制、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繼續快速增長,增幅超50%,增長達50.51%。主要產品產量平穩增長。服裝為3808萬件,下降8.29%;發電量為697432萬千瓦時,增長21.66%;十種有色金屬為138478噸,下降12.06%。
四大主導產業增勢強勁。全年有色金屬、新能源、機電光學、新型建材四大主導產業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28.70億元,同比增長23.59%,占規模以上增加值比重達到72.32%。新能源產業、機電光學和新型建材增幅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分別為57.44%、18.40%、10.49%,有色金屬增速放緩,增長9.69%。
工業經濟效益水平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11.37%,比上年提高3.42個百分點。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73.23億元,增長43.09%;實現利稅154.34億元,增長39.41%,其中利潤95.44億元,增長70.65%,共有9大行業的利潤增幅增長一倍以上,其中:家俱制造業增長3倍、橡膠制品業增長2倍。
園區經濟集聚效應突顯。實際開發面積達到70.17平方公里,增長10.49%,實際開發面積全省第三。已投產企業828戶,同比減少58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71.84億元,總量排全省第四位,增長43.56%,實現利稅156.4億元,安置就業人員17.71萬人,分別增長38.92%和12.62%。
建筑業發展穩定。全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93.56億元,增長16.8%。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332萬平方米,增長32.14%;房屋建筑竣工面積961萬平方米,增長22.1%。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不斷擴大。全年固定資產投資828.5億元,增長25.9%。其中,城鎮以上投資767.5億元,增長24.4%;農村非農戶投資60.9億元,增長48.4%。從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20.2億元,下降16.2%;第二產業投資449.8億元,增長19.9%;第三產業投資359.0億元,增長38.5%。從行業看,工業投資增長16.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21.7%。
新興產業投資火熱。新興產業項目投資額首次超過80億元,達到86.9億元,同比增長88.5%,其中單、多晶硅產業完成投資62.1億元,同比增長271.9%;醫藥制造業完成投資11.0億元,同比增長35.8%。相對地,傳統產業完成投資138.5億元,同比下降23.4%,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完成投資15.2億元,同比下降4.9%,紡織業完成投資6.0億元,同比下降45.7%。
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00.5億元,同比增長6.7%。全年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218.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91.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8%。商品房空置面積96.6萬平方米,增長66.1%。
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全市開工城鎮建設項目603個,其中新建項目371個,續建項目232個,完成投資320.82億元,新增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新增城鎮人口18萬人,城鎮化率提高2.01個百分點,達到41.79%,F代化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市中心城區開工城建項目33個,完成投資56.6億元,建成區面積突破60平方公里,達到63.1平方公里,新增7.3平方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重點工程快速推進。三清山機場、黃金埠電廠二期獲國家批準立項,寧德港上饒碼頭項目政府間合作協議正式簽訂。配合合福高鐵、杭南長高鐵建設地方征地拆遷工程基本完成。德昌高速、上武高速竣工通車。德上高速公路、天然氣入饒工程、萬年綜合碼頭建設進展順利。改造國省道干線公路300公里,硬化農村公路1369公里,完成渡改橋5座。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8.2億元,增長18%。按所在地分,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68.9億元,增長17.9%,其中,城區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64億元,增長18.1%;鄉村市場需求有所增長,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09.3億元,增長1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88.1億元,增長24.1%;零售業零售額244.2億元,增長15.8%;住宿業零售額76654.7億元,增長25.6%;餐飲業零售額38.3億元,增長17.3%。
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比重逐步提高。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73億元,增長30.1%,占全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3%,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
消費品零售結構升級加快。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石油及制品類增長55.2%,書報、雜志類增長125.8%,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1.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9.2%,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62.8%。
大型商品交易市場快速發展,全市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增加1個;商品總成交額24.1億元,增長7.8%。“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扎實推進,新建或改造農家店225家。
六、對外經濟
全力擴大開放。充分發揮國家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地、南昌海關駐上饒辦事處、上饒無水港等開放平臺作用,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重點企業,不斷增強招商引資的主動性和實效性,開放型經濟邁出了新步伐。全年進出口總額265363萬美元,增長59%。其中,出口241772萬美元,增長59%;進口23592萬美元,增長454%。從出口經營主體看,外貿流通企業出口97376萬美元,增長45%;生產企業出口130953萬美元,增長79%;三資企業出口13443萬美元,增長18%。出口商品情況:機電、高新技術產品13.49億美元,增長87%;紡織服裝產品出口3.26億美元,增長36%;農副產品1.75億美元,增長35%。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7個。實際使用外資5.94億美元,增長18%。其中第二產業實際使用外資5.04億美元,增長12%;第三產業0.13億美元,下降52%。實際引進5000萬元以上省外工業項目資金247億元,增長31%。合同引資5000萬元以上的省外工業項目223個,合同引資億元以上的省外工業項目98個。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能力穩步提高。全市公路總里程達到19085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556公里,居全省第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15295萬人,貨物運輸量15229.5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56%和4.45%;旅客運輸周轉量410222萬人公里,貨物運輸周轉量2564457萬噸公里,分別增長2.18%和2.11%。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1034萬噸,比上年增長2.99%。
年末機動車保有量58.04萬輛,增長9.7%;其中個人機動車52.48萬輛,增長10.06%。汽車保有量17.95萬輛,增長23.77%;其中個人汽車13.12萬輛,增長31.2%。
郵電通信能力不斷提高。全年郵電業務收入24.72億元,增長13.39%。其中,電信業務收入22.46億元,增長12.24%;郵政業務收入2.26億元,增長26.26%。本地固定電話用戶71.88萬戶,減少5.3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72.4萬戶,增加62.71萬戶。年末計算機互聯網用戶數27.75萬戶,增加5.49萬戶。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99%以上的行政村通上寬帶;所有自然村通上電話;60戶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實現移動信號“全覆蓋”。
旅游產業快速壯大。三清山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婺源被批準為全國唯一的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和首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掛牌,德興大茅山和萬年神農源景區申報國家風景名勝區通過部級評審。全市有世界自然遺產地2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5A級景區1處,國家4A級景區,9處;全年新增農家樂5586家,總數達2.65萬家,解決就業14.8萬人次,鄉村旅游成為我市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全年接待旅客2914.5萬人次,增長46.7%,旅游綜合收入215.3億元,增長50.3%;其中,入境旅游17萬人次,增長51.9%,旅游外匯收入6378.3萬美元,增長69.7%。年末全市共有A級旅游景點(區)16個。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全市金融機構年末本外幣存款余額1168.69億元,較年初增加188.25億元,增長19.2%;各項貸款余額696.06億元,較年初增加122.39億元,增長21%。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1165.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88.4億元,增長19.28%。其中,單位存款356.74億元,增長2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759.32億元,增長16.1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92.13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18.84億元,增長20.59%。其中,短期貸款287.22億元,增長18%;中長期貸款余額397.98億元,增長22%。個人消費貸款(短期+中長期)余額155.66億元,增長26%。
保險業加快發展。2011年新增保險機構3家。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23.25億元,比上年增長9.49%。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9.98億元,增長28%;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13.27億元,下降1.6%。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提高,德興市在全省率先實施高中階段免費教育;全市投入6.38億元,新(改)建、維修校舍面積近53.7萬平方米,辦學條件明顯改善;高考再創佳績,錄取率達80.82%。
義務教育得到加強,職業教育健康有序,民辦教育不斷規范,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進。免除了106萬名學生的學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8.8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學生、2.3萬名普通高中貧困學生、1.56萬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得到了資助,扶助3745名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生2.07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在校生5.76萬人。普通高中80所,在校生11.91萬人。普通初中380所,在校生33.51萬人。小學2101所,在校生72.71萬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8.46%,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92%。
科技創新取得突破。深入實施科技創新“633611”工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新增上饒縣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上報申請專利427件,全市專利(授權)242件;有2項科技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合同成交額為8000.06萬元,技術交易額為4445.76萬元。全市民營科技企業218家。從業人員30000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44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深入實施文化進社區、送戲進農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群眾性文化生活日益活躍。組織實施“高雅藝術進上饒”演出42場;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88個。年末全市共有專業劇團10個,有資質的農民劇團39個,無資質的農民劇團42個,文化館12個、群藝館1個,公共圖書館13個,總藏數1216萬冊(件),增長17%。博物館13個。
全市共有廣播轉播發射臺45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1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8.41%,比去年同期增加0.11個百分點;電視轉播發射臺48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8.56%,比去年同期增加0.04個百分點。掃除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485個,全市已累計完成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工程838個,已勝利完成全市20戶以上村村通工程。
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完善了城鎮居民醫保統籌基金、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新農合等醫療保障制度,累計為1787例白內障患者、31例唇腭裂患者、52例白血病患兒、439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實行了免費救治,啟動了對困難尿毒癥患者免費血透救治。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專項整治扎實開展,全市未發生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051個。其中,醫院104個,衛生院246個。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8454張,其中醫院1121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1.51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達到20334人,增長18.18%。其中執業醫師7835人,注冊護士771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1.05人,平均每千人擁有注冊護士1.04人。全市醫療機構共診療346萬人次,健康檢查136萬人次。
體育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年我市體育健兒在國際和國內的重大比賽中,奮勇拼搏,共獲得13枚金牌和6枚銀牌。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群眾體育運動進一步普及,全年共發行體育彩票1.3億元。成功承辦了第七屆城市運動會女子足球甲組決賽。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穩中略降。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3.53‰,比上年下降0.2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6.03‰,與去年持平;自然增長率為7.50‰,下降0.21個千分點。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27625元,增長17.91%。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98.14元,增長13.92%。人均消費性支出10559.01元,增長4.55%,其中食品支出4561.28元,下降0.33%,交通與通訊支出1085.71元,增長55.43%,衣著支出1194.72元,下降6.3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299.04元,增長58.60%。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20%,比上年下降2.1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住房總建筑面積31.39平方米,比上年減少1平方米。
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133.75元,比上年增長15.36%。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32.68元,,其中食品支出1699.43元,交通和通訊支出299.9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21%。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2.3平方米。
民生保障持續增強,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3萬人,“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達到100%,“4050”人員就業人數10169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5.5萬人;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1.26萬人;城鎮居民、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參保繳費人數達到138.1萬人,覆蓋率達到95%。28.82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全年發放小額貸款7.37億元。
就業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年末全市從業人員405.31萬人,比上年增加9.62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28.95萬人,增加1.96萬人;第二產業144.64萬人,增加6.56萬人;第三產業131.72萬人,增加1.1萬人。單位在崗職工29.48萬人,增加1.06萬人。
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加快。全市全年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開工任務為39477套,截止12月底各類住房全面開工,竣工20150套(戶),實際貨幣補貼9425套(戶),全市完工率74.9%,位居全省第二。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21366張,收養各類人員17498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3750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4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5000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5250萬元。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完成了列入省規劃內的32座小一型水庫工程;解決了28.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災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投資20.96億元、土石方1835萬方。
強化環境監管。否決了59個有污染隱患的項目,2011年上饒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削減4663.16和451.44噸,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分別削減4201.11噸和461.19噸。環保部核定2011年新投入運行的4個縣級污水處理廠,削減化學需氧量2675.2噸和氨氮304.51噸,全口徑10個污水處理廠去除化學需氧量10628.98噸和氨氮534.43噸。
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形勢穩中趨好。全市事故起數同比下降10.04%,死亡人數同比下降7.14%。全年非煤工礦商貿企業、煤礦、道路交通共發生各類事故421起,同比下降了10.04%;死亡143人,比年度控制指標少死亡12人,占年度控制指標的92.26%,同比下降7.14%;其中:非煤工礦商貿企業發生死亡事故16起,死亡21人,同比分別上升6.67%和5%;煤礦發生死亡事故8起,死亡13人,事故起數同比持平;死亡人數上升30%;道路交通事故397起,死亡109人,同比分別下降20.44%和12.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13,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1.76,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為1.17,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2.89。
注:
1、本公報所列各項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3、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4、從2011年開始,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的工業企業起點標準從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5、從2011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起點標準從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因此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絕對數與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徑計算的。與此同時,月度投資統計制度將統計范圍從城鎮擴大到城鎮和農村企事業組織,并定義為“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