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新的一屆國家領導集體全面開始治國理政的一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發展升級、小康提速、綠色崛起、實干興贛”十六字方針的一年,同時也是打好“三大戰役”、建設幸福撫州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一年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幸福撫州”目標,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新的進步。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40.64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3.48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489.02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增加值288.14億元,增長9.0%。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8.4:52.8:28.8調整為17.4:52.0:30.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85.99億元,增長1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5.26億元,增長19.7%;外貿出口總額124666萬美元,增長19.2%;城鎮化率42.09%,提高1.38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上年增長1.8%。八大類消費價格與上年相比呈現“五升二平一降”。其中食品類上漲3.5%,漲幅居首,居住類和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居次,分別上漲2.3%和1.3%,衣著類上漲1.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3%,煙酒類和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與上年持平,交通和通信類下降0.2%。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30.59億元,增長16.3%。其中,稅收收入106.77億元,增長18.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0.48億元,增長15.2%。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28.15億元,增長13.0%。堅持公共財政向困難群眾傾斜,向基層傾斜,向公共事業傾斜。其中:教育支出47.50億元,增長13.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8.01億元,增長16.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0.98億元,增長5.5%;醫療衛生支出22.49億元,增長28.8%;農林水事務支出37.00億元,增長22.8%;住房保障支出10.71億元,增長32.5%。
二、農業
2013年,全市糧食生產實現“十連豐”,糧食總產量達286.13萬噸,比上年增長0.9%。其中,早稻總產量109.06萬噸,增長4.1%。甘蔗產量20.14萬噸,增長5.8%;油料產量5.47萬噸,下降10.1%;蔬菜產量136.48萬噸,增長1.5%;水果產量159.93萬噸,增長31.7%;茶葉產量0.26萬噸,增長4.3%;棉花產量0.37萬噸,增長2.4%。肉類總產量34.29萬噸,增長7.4%,其中豬肉產量23.74萬噸,增長8.5%;禽肉產量9.89萬噸,增長5.1%。全年水產品產量17.56萬噸,增長4.3%。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13.52萬畝,比上年增長0.1%。甘蔗種植面積5.78萬畝,增長3.7%;油料種植面積38.86萬畝,下降15.4%;蔬菜種植面積95.20萬畝,增長0.7%;棉花種植面積3.22萬畝,增長0.9%。
農業產業化經營有了新發展。全市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達到358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733家,達到2421家;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69個、達到329個;已獲批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5個。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投入4.72億元,建設682個新農村建設村點,完成改水改廁3萬余戶,硬化道路740公里。實施新農村建設村點和20個鄉(鎮)集鎮農村清潔工程,配備保潔員1491人。推進和諧秀美鄉村建設,完成危舊房改造4123棟和綠化植樹26.6萬株。新建農村公路1441公里。實施水利項目616個,完成投資22億元,項目個數和投資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13年,我市工業經濟保持穩步向好態勢。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408.03億元,增長13.3%,占GDP的比重為4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5.99億元,增長13.4%,增幅全省第二。國有企業5.50億元,增長5.0%;集體企業0.28億元,增長3.3%;股份制企業135.44億元,增長15.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22.56億元,增長2.2%。
全市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50.75億元,實際開發面積達到49.74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長3.1%。其中,撫州高新區擴區調區工作通過省政府批復,總體規劃面積由1333.33公頃擴大到2148.59公頃。全市工業園區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240.64億元,增長21.1%,其中撫州高新區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66.80億元,撫北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進入“兩百億”行列,完成209.91億元。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全市六大產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79.23億元,增長18.7%,其中有色金屬加工和機電汽車兩個產業過兩百億元。全市工業園區內投產工業企業947家,增長7.1%。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戶,達到761戶。
表1:2013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2013年
增長%
飲料酒
千升
270970
41.6
#白酒(折65度,商品量)
千升
84
-95.1
啤酒
千升
265295
48.1
軟飲料
噸
156037
31.1
紗
噸
98877
36.1
布
萬米
18095
-13.4
服裝
萬件
7464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1.7
機制紙及紙板
噸
130436
-20.4
家具
件
2767686
3.6
農用氮、磷、鉀化學肥料
噸
25182
-26.3
化學農藥
噸
10921
17.9
水泥
噸
2312029
-5.7
變壓器
千伏安
12560070
0.8
中成藥
噸
6737
9.7
蓄電池
千伏安時
826146
-19.6
發電量
萬千瓦/小時
6931
16.5
全年全市建筑業企業實現增加值80.99億元,增長11.0%。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207.72億元,增長47.8%;全員勞動生產率212312元/人(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增長22.4%;實現利稅13.99億元,增長91.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35.26億元,增長19.7%。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94.10億元,增長20.1%。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33.41億元,下降14.4%;第二產業投資496.99億元,增長29.4%;第三產業投資263.70億元,增長10.1%。
全年工業完成投資496.99億元,增長29.4%。其中:紡織業、紡織服裝及服飾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投資分別為74.69億元、41.36億元和35.87億元,分別增長18.1%、21.5%和2.9%。全市全年非國有經濟完成投資641.34億元,增長26.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80.8%。其中,私營企業完成投資293.11億元,增長31.7%。
全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46.43億元,增長3.9%,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18.4%。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81.36億元,增長23.1%。商品房竣工面積335.93萬平方米,增長11.1%;商品房銷售建筑面積303.48萬平方米,增長14.7%。
五、國內貿易
市場銷售平穩較快增長。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9.60億元,增長12.9%。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273.42億元,增長13.0%;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66.18億元,增長12.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是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的主導力量,實現零售額301.15億元,增長13.2%,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8.7%;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8.45億元,增長10.8%。
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5.21億元,比上年下降11.4%;石油及制品類42.25億元,增長12.1%。
六、對外經濟
201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126050萬美元,增長19.5%。其中,出口總額124666萬美元,增長19.2%。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2089萬美元,增長12.6%。全市新引進并已開工項目784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335個,下降30.6%;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80個,下降33.3%。實際引進市外境內資金465.13億元,增長11.5%。其中,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實際進資317.72億元,增長12.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實際進資202.57億元,增長66.1%。省“十二五”電源建設規劃中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大唐撫州電廠獲準正式開工建設。
七、交通、郵政和旅游
交通郵電業平穩發展。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59.91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全年貨物周轉量464.66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0.0%;旅客周轉量28.81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3%。向莆鐵路正式通車運營。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48億元,比上年增長16.5%。
全年全市接待國內旅游1220萬人次,增長22.0%,入境旅游7.08萬人次,增長4.0%;國內旅游收入98.00億元,增長26.0%,旅游外匯收入2460.31萬美元,增長6.5%。旅游產業基本實現“縣縣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目標,名人雕塑園成為市中心城區首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八、城市建設
強力推進城市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化水平。2013年,全市城鎮化率由上年的40.71%提高到42.09%,上升了1.38個百分點。2013年,市中心城區實施了89個“156”惠民工程項目,完成投資83億元,36個項目完工。各縣(區)共實施424個重點城建項目,完成投資176億元;“四城同創”喜見成效,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榮獲我市第一張國家級城市名片。“城市管理年”活動深入開展,全面啟動市中心城區市、區、街辦、社區四級城市管理體制,對影響市容市貌的頑癥痼疾進行了集中整治。
九、金融和保險
信貸規模實現突破。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99.08億元,比年初增加124.34億元,同比多增29.64億元,增長26.2%。各項存款余額1111.24億元,比年初增加173.62億元,同比多增22.97億元,增長18.5%。
保險事業穩步增長。保費收入20.87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96億元,增長17.4%;壽險保費收入13.91億元,增長20.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各類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普通小學1095所,在校生342922人,較上年減少70832人;普通中學212所,在校生230936人,較上年減少34176人;幼兒園454所,在園幼兒100100人,較上年減少147人。高考成績連續十年保持全省第一,錄取北大清華的考生達55人。
科技事業加速發展。財政用于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2.30億元,比上年增長41.1%。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6.49億元,增長98.6%,占全市生產總值的0.69%,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年末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1.43萬人,增長5.2%,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省級創新型企業3家,省級民營科技型企業15家。全市爭取到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9項,省級69項,共獲得資助資金5500萬元,是上年爭取金額的2倍多,是目標任務的1.8倍多。取得科技成果登記65項,是目標任務的1.6倍多,江西海豹高科技有限公司“高渾濁海水養殖水域游弋式水下視頻監控系統”等4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創歷史新高。全年專利申請量892項,比上年增長39.2%,授權量550件,比上年增長46.7%。技術市場活躍,全年技術貿易成交額2.80億元。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51.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1%,占GDP的比重5.47%,撫州市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0.1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1.02%,同比增長12.71%。2013年,我市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市本級及全市11個縣(區)首次100%通過科技考核,綜合排序列全省第一位。國家精細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落戶撫州,取得歷史性突破。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013年,我市成功舉辦首屆“湯顯祖戲劇獎?小戲小品獎”大賽和國際環夢湖山地自行車賽。原創了小品《開證明》、歌舞《老百姓的好心情》、朗誦《三大戰役創輝煌》等一批新創原創劇節目,其中大型撫州采茶戲《殘霞》在省藝術中心專題演出,京劇《貴妃醉酒》參加了江西省首屆農民工才藝大賽頒獎典禮,小戲《喜見桃花今又開》獲江西省首屆“贛鄱群星獎”,并參加了全國“群星獎”復賽;歌曲《血脈情緣》、電視連續劇本《書行天下》等入圍全省優秀作品評選活動。邀請江西籍旅日琵琶大師涂善祥及二胡演奏家加拿大籍華僑高韶青等國內外藝術家來我市舉辦“牡丹亭?琵琶大師涂善祥故鄉情音樂會”。全年我市文化部門送戲下鄉1488場,參演人次近4萬人次;自辦文體活動643場,參與人數7萬多人次。2013年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演出412場,觀眾675千人次。藝術研究機構1個,公共圖書館12個,總藏書1433330冊,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3個,博物館(紀念館)9個,文物保護管理單位7個,其他文化事業單位1個。
衛生服務明顯提高。2013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321個,其中,醫院38個,鄉鎮衛生院174個,婦幼保建院12個,專科疾病防治院8個,衛生監督所12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33個。衛生技術人員12353人,比上年多526人。其中,執業醫師3966人,比上年多127人;執業助理醫師760人,比上年多17人;注冊護士5013人,比上年多416人;藥劑人員976人,檢驗人員609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9676張。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13年成功舉辦了撫州市第四屆運動會。在全國第十二屆運動會上,我市奪得銀牌1枚和一個第5名、一個第7名。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3962359人,比上年末增加13478人。其中,城鎮人口1667757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09%。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2013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5元,增長10.1%;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361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059元,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798元,增長28.0%。
民生工程積極實施。全市一般預算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154.9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67.9%,提高了5.1個百分點,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民生工程任務。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8萬人,城鎮就業率達94.6%以上;新開工廉租房和公租房14556套,城市棚戶區改造1534戶,發放廉租房租賃補貼22147戶、3101萬元;新農合參合人數增加4.83萬人,參合率達到98.99%;貧困人口從27.8萬人減少到22萬人。
十三、環境
環境質量繼續保持良好。全市12個監測斷面水質優良,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63天,在全省名列前茅。2013年,撫河源納入國家生態補償試點范圍;完成造林面積33.78萬畝,“森林城鄉、綠色通道”工作獲省政府表彰;封山育林面積達到1234萬畝,封山育林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功創建9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鄉(鎮)和13個省級生態村,建成25個森林鄉(鎮)和137個森林鄉村。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包括參保職工和參保退休人員。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對象是不屬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城鎮非從業人員。
[4]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從2013年開始工業行業不再使用“輕工業”、“重工業”分類,而以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的標準行業分類代替。
[5]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6]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2013年對三次產業劃分進行了修訂,將“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采礦業”中的“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中的“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等三個大類調入第三產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