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山東

山東省199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2 14:13:12 來源:山東省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664次

199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我省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振奮精神,團結奮斗,開拓進取,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努力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深化各項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全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穩步推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1999年,通過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并綜合配套運用稅收、價格等宏觀調控手段,出臺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引導和鼓勵消費的措施,投資與消費的雙重拉動取得了良好效果,出口快速增長,促進了全省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達到了年初確定的宏觀預期目標。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66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21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705.4億元,增長1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35.9億元,增長9.2%。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經濟素質有所提高。農業基礎地位繼續得到加強,通過實行優質優價政策措施,引導農民調整品種構成,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效益改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邁出新步伐。第二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按照改造一批、壯大一批、培植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加快了傳統產業的改造,著重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全省逐步形成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優勢產業,規模經濟開始形成。第三產業總量擴張和結構調整兼顧,發展較快,已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全年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9%,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8.4%和35.7%,分別提高0.1和1個百分點。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扶持,所有制結構調整有新的進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截止到年底,全省個體工商戶發展到299.5萬戶,從業人員671.9萬人,注冊資金230.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9%、4.8%和13.1%;私營企業發展到12.1萬戶,從業人員174.3萬人,注冊資本(金)518.4億元,分別增長23.6%、22.6%和33.7%。私營企業大戶迅速增加。到年底,全省私營企業中雇工在100人以上的已達到702戶,比上年增加60戶;注冊資本(金)在100萬元以上的業戶達到8217戶,增加1989戶,其中超過億元的有6戶;私營企業集團發展到165戶。

宏觀經濟景氣穩中上升。全省經濟一直處于景氣狀態的較高平臺上,反映企業對宏觀經濟信心度的景氣指數全年平均為11.8%;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為13.4%。分行業看,工業行業景氣狀況與宏觀經濟保持同步;大型企業景氣優勢明顯,景氣度大大高于中小企業;反映企業稅后利潤的景氣指數進入景氣區間。

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全省國有大企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實施兼并、聯合、參股、破產等多種形式,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進一步加快。全省國有工業企業公司制改造面達到37.5%,其中111戶重點國有企業完成整體改制的達70.4%。中小企業實施多種形式的改制,增強了其發展活力。債轉股工作開局良好,債轉股企業負債率降到30—50%的合理水平。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截止1999年底全省51家上市公司共有55只股票在海內外證券交易所上市,共募集資金284億元。其中通過發行新股、配股等形式,全年共籌集資金69億元。企業債券的發行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通過企業債券直接融資達8.9億元。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省共有599.7萬名企業職工參加了養老保險,年末養老保險社會覆蓋率達89.4%,700萬職工參加失業保險,比上年增長33%。139個縣區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年投入保障資金1.1億元,共保障城市居民11.2萬人。調整了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全省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220元至320元之間。

住房制度改革進展順利。全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促進了住房向商品化、市場化的轉變,全年銷售住房面積比上年增長2.9倍,其中售出的經濟適用房的70%為群眾個人直接購買,加上單位購買再賣給職工的部分,個人購買住房已占到85%以上。在現有的存量住房中,已有90%出售給個人。

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表現在: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趨緩,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乏力的問題比較突出;物價長時間、大范圍低位運行,對經濟生活的負面影響仍在繼續;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投資增幅回落,特別是民間投資活力不足,制約了內需的進一步擴大;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農業

1999年,全省各級緊緊圍繞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大力實施科教興農和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農村經濟市場化進程,農業生產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農、林、牧、漁各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2188.2億元,比上年增長5.5%。其中,農業增長5.5%;林業下降0.8%;畜牧業增長5.3%;漁業增長6.8%。農林牧漁總產值之比為58.1:2.1:24.9:14.9,農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

種植結構按市場需求趨向優化。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23.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9%;農作物復種指數為169.2%,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在價值規律和政策調控的雙重作用下,農作物種植結構逐步優化。糧食作物全年播種面積809.9萬公頃,比上年減少3.3萬公頃。棉花播種面積為35.8萬公頃,減少5.6萬公頃,為我省歷史上最低的一年。油料播種面積為89.4萬公頃,增加3.5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達147.7萬公頃,增長11.5%。主要農產品獲得較好收成。全年糧食總產4269萬噸,比上年增長0.1%。其中夏糧總產量2117.9萬噸,增長4.6%。秋季受嚴重干旱的影響,秋糧、棉花、油料均比上年減產。秋糧總產2151萬噸,比上年下降4.0%;棉花總產39.2萬噸,下降4.9%;油料總產320.5萬噸,下降4.5%。水果生產穩定增長,總產920.3萬噸,增長9.6%。蔬菜及瓜類生產繼續增加,總產達到7441.4萬噸,增長9.9%。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共完成成片造林17.8萬公頃,幼林撫育面積為49.9萬公頃,育苗面積1.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17.3%。

畜牧業生產平穩增長。全省堅持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產業,根據市場的變化,采取應對措施,取得明顯成效。據抽樣調查,年末全省主要畜禽的存養量均高于上年規模,生豬存欄達到2560.5萬頭,比上年增長3%;牛存欄977.3萬頭,增長7.2%;羊存欄2536.2萬只,增長9.2%;家禽存欄5.3億只,增長9.3%。全年生豬出欄3248.1萬頭,增長4%;牛出欄391.1萬頭,增長10.2%;羊出欄2838.8萬只,增長12.7%;家禽出欄10億只,增長9.7%。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524.5萬噸,比上年增長5.3%。其中,豬牛羊肉產量為361.3萬噸,增長4%;禽肉產量152.3萬噸,增長10.2%。禽蛋產量達到349.1萬噸,增長8.4%。奶類產量為61.3萬噸,增長13.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漁業生產形勢良好。全省堅持控制捕撈、發展養殖的方針,加大了對近海漁業資源的保護力度,海水養殖和內陸淡水養殖繼續實施常規品種和名、特、優、新、珍、稀品種養殖相結合,進一步優化結構,確保了漁業生產的增產增收。全年水產品總量達到695.1萬噸,比上年增長6.8%;其中,海水產品602.3萬噸、淡水產品92.8萬噸,分別增長6.3%和10.4%。

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6096.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6.6%。其中,農用排灌動力機械244.9萬千瓦,增長11.2%;聯合收割機達4.2萬臺,增長50.6%。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19.3萬噸,增長3.1%。年末耕地面積663.9萬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480.6萬公頃。節水灌溉面積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加,年底達157.1萬公頃,增長27.1%。全省各地農村通電、通車、通話、通自來水的“四通”程度又有較大提高。到年底,全省通電的農戶數達到1997.9萬戶,比重達到99.7%;通汽車村莊達到8.3萬個,比重上升到94.5%;通電話村莊達到8.6萬個,比重上升到97.9%;自來水受益村達到4.2萬個,比重上升到47.8%。

三、工業

1999年,全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為重點,以抓大放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為突破口,加快技術創新,加大扭虧增盈力度,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加快、效益明顯改善。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部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2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國有及其控股工業完成增加值970.7億元,增長10.9%;集體工業完成增加值579.6億元,增長13%;股份制工業完成增加值332.8億元,增長12.7%;股份合作制工業完成增加值60.2億元,增長1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完成增加值256.5億元,增長15.9%;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完成增加值65.2億元,增長20.4%。重工業生產快于輕工業。輕工業和重工業分別完成增加值841.4億元、1186.2億元,增長12.6%和13.5%。大中型工業完成增加值1459.8億元,增長13%。

工業產銷基本銜接,產銷率提高。全省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工業產銷率為98.6%,大中型工業為97.8%。非國有工業中,集體工業產銷率為96.2%,股份制工業為96.6%,股份合作制工業為95.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為96.4%,其他經濟類型工業為95.9%。輕、重工業產銷率基本持平。輕工業產銷率為96.9%,重工業產銷率為97.1%。

市場制約作用強化,主要產品產量增降明顯。在重點統計的124種產品中,比上年增長的有92種,占74.2%。在輕工產品中,保證人民日常生活供給的基本消費品大都保持了一定增長。其中,乳制品增長22.6%,啤酒增長13.7%。市場需求較旺的一批名優高檔耐用消費品依然增長較快。其中,房間空調器增長66.6%,彩色電視機增長48.7%,家用洗衣機增長23.4%。但自行車、洗塵器、照相機、表等產品市場需求減弱,生產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紡織行業通過幾年的調整已取得初步效果,主要紡織產品生產有所加快。其中,紗增長22.3%,布增長14.1%,服裝增長20.0%,化學纖維增長3.3%。重工產品中,發電量增長9.5%,原煤增長2.2%。主要原材料產品仍保持較快增長。其中,鋼材增長26.6%,水泥增長11.9%,硫酸增長17.3%。投資類機電產品扭轉了低迷局面,工業鍋爐增長8.7%,金屬切削機床增長15%,內燃機增長16.4%,發電設備增長5.3%。支農類產品保持較快增勢。其中,化肥增長28.9%,化學農藥增長14.9%,合成氨增長23.7%,小型拖拉機增長15.0%。隨著郵電通訊的發展,相關的科技含量高的高附加值產品增長較快。其中,微型電子計算機增長25.3%、程控交換機增長25.6%。

經濟效益明顯好轉。全部國有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5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實現利潤285.1億元,增長26.6%;實現利稅652億元,增長16.6%。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09.5%,比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9.6%,提高0.2個百分點;資本增值保值率為109.6%,下降1.4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逆指標)為63.4%,下降0.8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8次,加快0.07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6%,提高0.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8832元/人,增長17.2%;產品銷售率97%,提高0.2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1999年,全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擴大投資需求,繼續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穩定增長。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5.1億元,比上年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完成1287.8億元,增長11.0%;城鄉集體投資完成631.0億元,增長3.4%;個體投資完成306.3億元,增長11.7%。固定資產投資率達到29.3%,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繼續加大。在國有及控股投資中,農林水利、交通運輸郵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投資完成378.3億元,增長12.5%,所占比重為29.4%,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投資方向有新的調整優化。第一產業投資增長加快。在國有及控股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32.3億元,增長29.1%,增速比上年提高7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投資完成571.3億元,增長5.2%,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完成684.2億元,增長15.5%,比上年下降11.8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持續擴大。全年房地產投資完成172.3億元,比上年增長30.6%,增幅比上年提高8.2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投資108.5億元,增長33.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0.7億元,增長40%;寫字樓投資11.7億元,下降0.6%。商品房施工面積達2775萬平方米,增長15.8%,其中當年新開工面積1356.8萬平方米,增長5.6%。竣工商品房面積1250.7萬平方米,增長26.9%,其中住宅1056.4萬平方米,增長9.2%。

在建項目建設總規模水平提高。全省施工的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項目819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4587個。在建投資總規模達3031.2億元,增長15.3%,比上年提高7.2個百分點,平均每個項目的建設投資總規模由上年的3215萬元上升為3698萬元。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共安排在建重點工程56項,完成投資216.1億元,其中,國家8項重點工程完成53.7億元,省定48項重點工程完成161.2億元。有17項工程或單項工程建成,新增了一大批生產能力,主要是:鐵路正線231公里,原油150萬噸,發電裝機容量65萬千瓦。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生產和效益明顯好轉。全省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筑企業4606個,比上年增加94個。完成施工產值747.9億元,增長5.5%,其中國有企業完成產值306.9億元,增長25.1%,增幅比上年提高14.4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為44630元/人,增長6.6%,其中國有企業為72740元/人,增長15.1%。實現利稅47.4億元,增長9.5%,其中國有企業為11.9億元,增長19.8%。建筑質量意識提高,招標投標工作進一步規范,全年招標投標推行面達40.1%,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

五、運輸郵電業

1999年,全省交通運輸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努力調整運輸結構,強化綜合交通優勢,運輸能力穩定增長。郵電通訊業公用通信能力逐步提高,郵政新型業務發展迅速,現代化的通訊手段進一步普及,數據和多媒體業務漸成新的增長點。運輸郵電業持續發展,整體服務水平提高,為經濟增長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交通運輸生產及建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359公里,比上年凈增446公里。濟南至泰安、濰坊至萊陽、博山至萊蕪、化馬灣至臨沂、濟南繞城高速及黃河二橋建成通車,標志著我省高速公路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客貨運輸有較大增長,全省公路旅客運輸量完成7.8億人、311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7.6%和16.1%;水路旅客運輸量完成862.5萬人、4.1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1%和16%。公路貨物運輸量完成6.8億噸、周轉量353.5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6%和3.1%;水路貨物運輸量完成1956.2萬噸、周轉量183.3億噸公里,貨運量增長3.1%,貨物周轉量下降1.9%。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1.4億噸,增長6.9%。中央與地方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367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9%;旅客周轉量完成205.7億人公里,增長12.2%;貨物發送完成1.1億噸,增長3.2%,貨物周轉量完成735.9億噸公里,增長7.2%。其中,省地方鐵路通車里程達307公里,全年發送貨物675.4萬噸,周轉量4.5億噸公里,比上年略有增長。

航空業進一步發展。全年航空貨郵量達到7萬噸,比上年增長18.5%;客運量達到373.7萬人次,增長8.2%。山東航空公司擁有B737等機型飛機15架,每周有100多個航班。

郵電通信業增勢強勁。全年完成業務總量176.6億元,比上年增長31.9%。年末全省長途電路11萬路,比上年凈增1.5萬路;長途自動交換機容量1052萬門。電話普及率達到10.6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部。移動通訊迅速擴張,年末移動電話戶數已達248.9萬戶,其中當年新增100多萬戶。

六、國內貿易

1999年,全省根據消費升級轉換的特點,采取綜合配套措施,積極開拓城鄉市場,拓展消費領域,國內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漸趨活躍,批發零售貿易企業效益有所改善。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穩定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10.1億元,比上年增長8.6%,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8%。城鄉市場實現同步增長。縣以下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70億元,增長8.5%,市場份額達29%;城鎮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640.1億元,增長8.6%。在實現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452.1億元,增長9.6%;餐飲業零售額226.7億元,增長14%,市場份額由上年的9.3%提高到9.8%。主要家電商品銷售旺滯并存。據全省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統計,錄像機、組合音響、攝像機的零售量分別下降43%、20%和2%;而彩電零售量增長33%,微型計算機增長65%,移動電話機的增幅高達3.9倍。

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全年實現商品銷售收入凈額1437.7億元,比上年增長2.9%;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總體虧損4.2億元,比上年減虧2.9億元,虧損面為31.7%;毛利率為8.4%,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存貨周轉次數加快,全年共周轉了5.7次,比上年多周轉0.2次。

生產資料市場逐漸趨好。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企業生產資料類銷售額為869.6億元,比上年增長9%。木材及制品類、石油及制品類、機電產品及設備類、棉麻土畜產類銷售均呈增長勢頭,增幅分別為7.2%、19.7%、23.1%和27%。主要商品中,汽油、汽車、木材等銷售暢旺,其銷量分別增長5%、15%和34%。農機系統銷售總值65.5億元,增長4.2%。主要農機商品中,大中型拖拉機銷售火爆,增幅達63.3%;聯合收割機繼續旺銷,增幅達20.7%。

七、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

1999年,全省緊緊抓住亞洲金融危機有所緩和的有利時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努力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和領域,實施“以大攬大”戰略,擴大對外勞務合作,積極培育發展旅游業,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發展加快。

進出口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8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出口115.8億美元,增長11.8%;進口6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7%。全年貿易順差48.9億美元,對全省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在全部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54.1億美元,增長18.1%;加工貿易出口61.4億美元,增長8%。

利用外資形勢轉好。全年新簽利用外資項目1745項,比上年增長21.7%;合同外資額42.1億美元,增長14.8%;實際利用外資37.4億美元,增長3.7%。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717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24.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5.7%和11.1%。

對外承包勞務業務擴大。全省獲得對外承包勞務經營權的企業已達112家。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市場由上年的75個國家或地區增加到102個。全年直接簽定對外承包勞務1116份,比上年增長7.3%;直接簽定合同額6.8億美元,增長39.4%;完成營業額6.4億美元,增長91.6%;外派各類勞務人員2萬人次,增長30.2%。

旅游業進一步活躍。全省共接待海外過夜旅游者56.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2%。其中外國人36.1萬人次、華僑0.7萬人次、港澳同胞12萬人次、臺胞7.5萬人次。海外一日游游客6萬人次。國內游客6428.7萬人次,增長10%。全年旅游總收入307.2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國際旅游(外匯)收入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8%,國內旅游收入285.2億元,增長16%。

各類開發區(度假區)穩步發展。截止1999年底,全省各類開發區(度假區)已開發建設面積達28838萬平方米,批準進區項目達1.7萬個,實際進區項目達1.5萬個。合同外資額14.4億美元,占全省合同外資額的34.2%,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12.6億美元,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額的33.7%,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出口額27.7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3.9%,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財政金融

1999年,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制定的各項財政貨幣調控措施,各級財稅部門堅持依法征稅,積極培育財源,努力組織財政收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各級金融部門根據中央的統一安排,下調利率,征收利息稅,化解各種金融風險,保證了金融業的平穩運行。

財政調控能力持續增強。全省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達到404.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5.3%,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全省財政支出完成549.9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全省財政收支相抵,已經連續13年實現了財政收支平衡。在主要收入項目中,增值稅(25%部分)增長11.5%,營業稅增長5%,個人所得稅增長12.4%,企業所得稅增長22.5%,行政性收費增長20.2%。財政收入億元縣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按分稅制口徑統計,全省財政收入億元縣達106個,比上年增加9個,其中超過3億元的15個;按分稅制前的老口徑統計,全省財政收入億元縣達128個,比上年增加7個。在財政支出項目中,基本建設支出增長2.1%,支農支出及農林水事業費增長10.2%,企業挖潛改造資金增長14.7%,教育事業費增長12.8%,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增長35.1%。一般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行政管理費增長8.9%,城市維護費下降4.3%,低于總支出的增長幅度。在財政支出穩步增長的同時,重點支出得到優先保證。全省財政撥付6.2億元用于支持紡織壓錠、高新技術產業化貼息、煤炭企業虧損補貼、企業扭虧增盈等各項支出,籌集、撥付11.1億元用于建立糧食風險基金,籌集資金5億元用于建立下崗職工再就業和基本生活保障基金。

金融保持平穩運行態勢。各項存款繼續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6563.0億元,比年初增加802.7億元,比上年多增33.3億元。其中受企業效益好轉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存款增加較多,年末企業存款余額1725.1億元,比年初增加232.7億元,比上年多增135.6億元;受利率下調、征收利息稅等因素的影響,儲蓄存款增長平穩。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4109.8億元,比年初增加369.5億元,比上年少增101.1億元,其中定期存款年末余額為3302.8億元,比年初增加212.3億元,比上年少增164億元。在貸款方面,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貨幣信貸政策,加大貸款投放力度,調整優化貸款結構,在促進生產、增加投資、擴大消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末年全省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5680億元,比年初增加796.9億元,比上年多增144.7億元。從貸款期限看,短期貸款比年初增加302.7億元(已扣除各商業銀行剝離的貸款,下同),同比多增93.1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96.9億元,同比多增146.1億元。分項目看,工業貸款余額為1039.1億元,比年初增加119.2億元,同比多增52.1億元;商業貸款比年初增加44.2億元,同比多增13.3億元;鄉鎮企業貸款增加38億元,同比多增1.3億元。現金投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現金回籠少于往年。全省累計凈回籠現金34.8億元,比上年少回籠47.6億元。

九、科學技術

1999年,全省積極貫徹科教興魯戰略,提高全社會科技意識,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增加科技投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努力推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氣象、地質勘查、測繪、防震、技術監督事業平穩發展。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科技實力有較大提高。全省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688項,比上年增加130項,增長3.7%。有35項重要技術成果獲國家級科技獎勵。全省有兩院院士22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108人,全省現在管理的省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746人。全省專利申請量達8589件,比上年增加992件,增長13.1%;授權專利6536件,比上年增加2409件,增長58.4%。

科技投入不斷增加。全年科技三項經費和科學事業費達到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7%。年末科技開發貸款余額13.4億元。

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成果顯著。全省10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共實現技工貿總收入620億元,利稅55億元,財政收入12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00億元。實施火炬計劃項目258項,其中國家級53項,有力地促進了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星火計劃成績斐然。全省共組織實施省級以上星火計劃394項,其中國家級114項,總投資55.8億元。共獲省科學技術星火獎105項。

技術市場日益活躍。年末各類技術貿易機構達到13502個,比上年增長3.1%;從業人員22.1萬人,其中科技人員12.4萬人。全年簽訂技術合同29135項,比上年增加1044項,增長3.7%;合同金額達27.5億元,增長5%;技術交易額18.2億元,增長7.1%。

氣象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服務效益明顯增強。全省氣象部門努力提高天氣預報準確率,積極做好關鍵性、轉折性重要天氣的預測預報。全年汛期出現8次大的降水過程,氣象部門均做出了較為準確的預報。對冬小麥的遙感監測和產量預報,準確率達98.8%。積極開展飛機人工降雨和高炮降雨防雹工作,全年實施飛機增雨約5.7億立方米,動用高炮防雹防護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增加降水11.2億立方米。

地質勘查工作任務全面完成,重要地質項目有較大進展。新發現礦產地7處,新增探明金礦儲量D+E級200余噸,提交地質報告28份,完成機械巖心鉆探工作量92000余米。

測繪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平面控制測量6603/9255.4點/公里高程控制測量(三、四等以上)5780.1公里,測繪1:1萬、1:5千比例尺地圖1420/35301.8幅/公里,測繪1:500—1:2000地形圖14024/2069.8幅/公里,地圖數字化完成13497.6MB,數字化攝影測量1486幅/38.5GB,編制各種地圖172幅,地形圖測繪2402幅,航空攝影2428平方公里,公開出版地圖78種、200.2萬張,航空像片4545張,大地控制點成果1805點(組)。

技術監督工作職能日益強化。在標準化方面,全年有550種產品通過了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驗收,35種產品使用采標標志,采標產品累計5587種,使用標志產品累計416種,有11項采標新產品列入國家新產品計劃。組織機構代碼管理工作有了較大發展,新頒發代碼證4.5萬個,累計達53.5萬個。在計量工作方面,對103個生產企業進行了檢查,對流通領域中的15種定量包裝商品進行了抽查,全省完成計量器具強制檢定達208.7萬臺(件)。在質量認證方面。全省有817家企業取得質量體系認證證書,512家企業的2964個產品獲得產品質量認證證書。

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增設了膠東半島流動地磁和CO2監測網,加密流動水準網監測,加強地震短臨跟蹤監測電磁波網、水溫網、油氣水動態網和市地地震監測臺網的管理,地震監測臺項達95臺224項,比去年增加6臺16項。新增了分量核旋等4種短臨前兆數字化觀測方法,建成防震減災計算機網絡信息系統。拓寬地震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領域,完成了13個國家和省市重點項目的安全性評價。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1999年,我省繼續實施加快城鎮化進程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力進行城市綠化,城市功能進一步增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促進了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建設完成投資83.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列入國家下達的國債項目59個,總投資118億元,累計完成投資52億元。新建成污水處理廠8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5萬立方米/日、自來水供水能力40萬立方米/日、供熱面積600萬平方米、公交運營車輛500輛、城市道路面積520萬平方米。城市綠化得到廣泛重視,建成了一批綠地廣場和游園綠地,威海市、青島市、煙臺市獲得“國家級園林城市”稱號,日照市、青州市、新泰市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城市”。

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新成果。“一控雙達標”取得較大進展,完成了國家和省政府下達的12項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全省7795個工業污染源中已有7067個實現達標排放或依法停產、關閉,達標率為90.7%。其中3186個廢水污染源中有2965個達標排放,達標率為93.1%;4609個廢氣污染源中有4102個達標排放,達標率為89%。全省共取締、淘汰“五小”企業1502家。國家確定的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內的30個城市均制定了二氧化硫污染綜合整治規劃,威海、煙臺、萊州、榮成等城市“一控雙達標”任務已經完成。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有了新起色。濟南、青島、淄博、東營、煙臺、濰坊、泰安、威海、日照9個城市實現機動車用汽油無鉛化,并在4個城市開展液化石油氣與汽油兩用燃料推行試點。濟南、青島、淄博三市的空氣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分別比上年降低了18%、32%和17%,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年均值分別比上年降低3%、11%和17%。累計建成城市煙塵控制區246個,總面積達1346平方公里;建成城市噪聲達標區181個,面積為987.1平方公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21處,面積41.2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2.6%。其中國家級4個,面積15.9萬公頃。風景名勝區17處,面積26.8萬公頃。森林公園58處,面積15.8萬公頃。建立生態農業示范縣23個,面積166.7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萬平方公里。

十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

1999年,我省在調整教育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改善醫療防保條件;大力推進文化和體育產業化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教育事業步伐加快。全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在校生規模擴大。全年共招收研究生2617人,比上年增加595人;在校研究生6431人,增加683人。52所普通高等學校(含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民辦萬杰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民辦青島濱海職業學院)共招收普通本專科學生75460人,招收新高職學生6950人;成人高校招收新高職學生12130人。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共有在校生225809人,其中52所普通高校在校本專科學生206729人,在校新高職學生6950人;成人高校在校新高職學生12130人。全省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050所,在校生92.5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的比例為49.6%。普通高中在校生為93.9萬人,增長12.8%。普通初中在校生為526.5萬人,增長7.8%。小學招生、在校生人數繼續減少。全省小學招生116萬人,比上年減少30.3萬人;小學在校生870.7萬人,比上年減少80.6萬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8%,提高0.4個百分點(含職業初中招生1999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在園兒童166.6萬人,比上年減少13.8萬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生16362人,比上年減少668人。成人教育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培訓網絡。成人高等教育招生7.5萬人,在校學生20.9萬人,比上年增加1萬人;成人中專在校學生12.2萬人,比上年減少2.6萬人。各類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共培訓1062.1萬人次,成人中學在校生數為3.4萬人,成人初等學校在校生為40.3萬人,掃除文盲11.9萬人。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省有各類醫院及衛生院3151所,比上年減少19所。醫院病床20.1萬張,增長2.2%。衛生技術人員30.8萬人,增長2.3%。其中醫生13.9萬人,增長4.5%;護理人員9萬人,增長3.7%。中醫事業健康發展,中醫科病床2.2萬張,比上年增長8.5%。中醫醫院衛生技術人員2.2萬人,增長4.7%。農村衛生工作進一步得到加強,全省農業縣(市、區)全部完成初級衛生保健規劃目標。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省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18個,藝術表演場所107個,公共圖書館131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58個。檔案館184個,館藏總量720萬卷(冊)。全年共出版各類圖書3896種,報紙92種,雜志229種。全省共有地市級以上廣播電臺18座、電視臺19座、有線電視臺11座,縣級廣播電臺、電視臺83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30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93座。全省廣播電臺平均日播音時間達到1047小時35分,電視臺平均周播時間4132小時50分。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3.5%和91%。

競技體育取得新成績。在全國最高水平比賽中,我省共有4人21次超平8項世界紀錄,共有56人獲得40項全國冠軍。在九運會項目比賽中,我省共獲得金牌24枚,銀牌20枚,銅牌25枚和總分1459.5分,金牌和總分分別列第五位。在第四屆城市運動會上,我省運動員獲得20枚金牌和1164分,金牌和總分雙雙列第四名。在國際比賽中我省共有8人獲15項世界冠軍,10人獲12項亞洲冠軍。魯能泰山足球俱樂部勇奪全國甲A足球聯賽和足協杯的“雙冠王”,創造了全國足球職業化比賽以來的最好成績。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不斷增加。

十二、市場物價

1999年,我省積極調整和完善價格政策,大力深化價格改革,整頓市場價格和收費秩序,價格杠桿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消費價格總水平穩中有降,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0.7%,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下降2.9%。分城鄉看,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水平與上年持平,農村下降1.4%。影響價格總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依然是食品類價格。食品類價格比上年下降3.8%,其中糧食下降2.7%,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1.4%,鮮菜上漲6.5%,鮮果上漲5%。工業消費品價格降多升少,總體水平仍在低位運行。衣著類下降3.6%,家庭設備及用品下降2.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下降2.2%,交通及通訊工具下降5%,醫療保健下降0.3%。居住價格穩中有升,比上年上升1.8%。服務價格在上年較高的基礎上繼續上漲,比上年上漲18.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比上年下降4.9%,農產品收購價格下降1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品價格總水平繼續下降。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2.8%,降幅縮小1.2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下降4.7%,重工業產品出廠價格下降1.2%。生產、生活資料出廠價格分別下降1.9%和4.3%。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下降6.6%,與上年降幅持平。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下降0.4%,其中,建筑安裝工程價格上升1.3%,設備工器具價格下降3.8%,其它費用價格下降1.7%。

十三、居民生活與人口

1999年,我省全面落實中央制定的增加收入、擴大內需政策,提高社會保障三條線水平,增加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提高企業工資標準,調整農村和農業經濟結構,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對計劃生育工作薄弱環節的指導和監督力度,使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809元,比上年增長8%,增幅提高4.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傾向有所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4515.1元,比上年增長9%,增幅擴大6.4個百分點,高出可支配收入增幅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消費支出中,教育、高檔耐用品、醫療、娛樂、旅游等方面的需求仍呈現旺盛的勢頭。全年人均食品支出1675.8元,比上年增長2.1%;衣著消費支出613.3元,增長5.6%;設備用品服務支出550.7元,增長28.2%;醫療保健支出219.8元,增長16.8%;交通通訊支出272.6元,增長6.7%;娛樂文教服務支出599.4元,增長12.8%;教育支出342.4元,增長26.2%;居住支出371.6元,增長13.8%;雜項商品及服務支出211.8元,增長11.7%;旅游支出43.2元,增長25.4%。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10.4平方米,比上年提高1.2平方米。每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彩電110.7臺、電冰箱87臺、洗衣機89.6臺、照相機46.2架、摩托車25.5輛、影碟機22.4臺、空調器17.4臺、微波爐10.4臺、電腦4.9臺、淋浴熱水器48.2個。

農民收入有所增長,農民生活不斷改善。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50元,比上年增加97元,增長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9%。農民生活消費支出1679.8元,比上年增加84.7元,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其中,食品支出820.8元,增長0.1%;衣著支出113.8元,下降2.2%;住房支出150.4元,增長16.7%;耐用品支出43.8元,增長25.1%;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182.1元,增長16.5%。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2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每百戶農民擁有彩電43臺、電風扇142臺、摩托車30輛、收錄機34臺。

勞動就業基本穩定,工資水平提高。年末全省在崗職工人數為815.4萬人(不包括鄉辦、村辦、私營和個體),比上年減少21.4萬人。全年全部在崗職工工資總額624.4億元,比上年增長8.5%;在崗職工平均工資7558元,增長10.3%。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計劃生育堅持“三為主”的方針,認真落實生育政策,群眾計劃生育的觀念進一步增強。我省人口增長的結構性回升基本結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時期。據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全省人口出生率11.1‰,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年末全省總人口為8882.8萬人。

注:(1)公報所列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增加值指標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工業統計范圍為全部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

(3)本公報所列各項數字均為年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喷潮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亚洲 | 亚洲乱码成熟视频在线播放 | 中文字字幕专区在线精品乱码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动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