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歷屆全會精神,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加快推進“大臨沂、新臨沂”建設為目標,以“一創六建”活動為契機,全面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協調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404.86億元,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8.65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730.83億元,增長18.5%;第三產業增加值495.38億元,增長18.3%。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為12.7:52:35.3,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國、地稅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5%,同比提高0.74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較快發展。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2.8%,提高2.3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在生產、投資、出口等方面均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541.8億元,增長32.6%;民營經濟完成投資388.6億元,增長21.3%;民營企業實現出口額8.5億美元,增長56.7%。年末工商注冊私營企業2萬家,個體工商戶16.5萬戶;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金352.5億元,增長32.9%。
一、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323.3億元,增長3.2%。糧食和其他主要作物產量增加。全年播種糧食作物1065.6萬畝,增加10.2萬畝。糧食總產412.3萬噸,增加24.3萬噸;畝產387公斤,增加19公斤。花生產量71萬噸,增長5.3%;蔬菜產量600.5萬噸,增長3.7%;水果產量162萬噸,增長7.6%;烤煙產量3.6萬噸,增長16.3%;棉花產量1.5萬噸,增長23%。
全年新造林19萬畝,其中,用材林8.4萬畝,經濟林7.3萬畝,防護林3.3萬畝。新建完善農田林網55.6萬畝。年末林木蓄積量1053.3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為28.7%。全年板栗產量10.1萬噸,與上年持平;核桃產量3275噸、銀杏產量2726噸,花椒產量8784噸,比上年分別增長107%、2.6%和0.6%。
全年出欄豬547萬頭、牛24萬頭、羊288萬只、家禽1.23億只。肉類、禽蛋、牛奶產量為62.7萬噸、23.5萬噸和6.2萬噸。年末生豬存欄284萬頭、牛存欄35萬頭、羊存欄207萬只。畜牧業生產繼續向規;、集約化、標準化轉變,全市萬頭以上生豬養殖場發展到4個,5000頭以上養殖場發展到8個。全年水產品產量11萬噸,增長11.7%。
農機裝備和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734萬千瓦,增長1.7%。農用汽車9827輛,增加181輛;拖拉機34萬臺,其中大型拖拉機2.06萬臺,分別增加0.7萬臺和0.1萬臺。新增小麥聯合收獲機503臺、玉米聯合收獲機48臺,年末達到2139臺和87臺。全年完成機耕面積765萬畝,機播面積458萬畝,機收面積464萬畝,分別增長4.5%、4.8%和6.9%。新認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94家,累計達到236家。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6個、綠色食品8個。
農業基礎條件改善。各項惠農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全部取消農業稅,2006年減輕農民負擔1.4億元,農村稅費改革以來累計減少11.78億元,人均減負144元。發放小麥種植補貼資金1.56億元,玉米、小麥作物良種推廣補貼2650萬元。全市用于“三農”方面的財政性投入42.9億元,增長35.1%。農村“路、水、電、醫、學”和環境整治建設加快推進。全市新建農村戶用沼氣3.5萬個,年末全市農村戶用沼氣累計達到22.2萬戶。新增通自來水村莊1436個,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155.3萬人。完成農村公路改造1703.2公里。擴大灌溉面積18.8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7.3萬畝,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4.2萬畝。全年農村用電量26.5億千瓦時,增長6.6%;化肥使用量(折純)43.7萬噸,增長3.4%。
二、工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879.3億元、增加值509.4億元,分別增長30.2%和25.8%。輕工業完成產值834.1億元、重工業1045.2億元,分別增長22.8%和35.5%。工業經濟結構逐步優化。食品、機械、建材、木業、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冶金八大支柱行業完成總產值1473.9億元,增長29.3%,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8.4%。制造業強市戰略穩步推進。規模以上制造業完成產值1710.3億元,增長30.1%,占規模以上工業的91%。裝備制造企業完成產值215.5億元,增長30%,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1.5%。企業規模繼續膨脹。有246家企業產值過億元,其中,產值過10億元企業26家,比上年分別增加56家和2家。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6年度中國大企業集團競爭力前500強中,我市的魯洲食品、魯南制藥、金沂蒙、沂州水泥、常林機械5家企業上榜。
產銷水平和運行質量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為97.5%,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806.4億元,利稅156.4億元,利潤100.7億元,分別增長29.8%、33.8%和35.1%。194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其中過億元企業22家,比上年分別增加52家和6家。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1.4%,提高7.12個百分點?傎Y產貢獻率16.6%,提高1.48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利潤率5.58%,提高0.22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5.98%,提高0.21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23.7%,提高1.4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3.36次,加快0.26次。
三、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30.2億元,同比增長18.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7.3億元;第二產業投資350.2億元,其中工業項目投資266.4億元;第三產業投資172.7億元。投資規模5000萬元以上項目460個,完成投資288.8億元;過億元項目210個,完成投資202.5億元。房地產投資完成50億元,增長37.5%,其中商品房建設投資34.5億元,增長69.7%。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517.1萬平方米,增長58.2%;竣工面積178.7萬平方米,增長44.5%;銷售面積186.7萬平方米,增長69.9%;商品房銷售額31.6億元,增長62.6%。
四、國內市場和外經外貿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7億元,增長16.4%。消費結構升級推動城鄉市場銷售快速發展。市三區和縣城零售額411億元,增長16.8%;縣城以下農村市場零售額143.7億元,增長15.1%。積極組織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或改造村級、鄉級農家店3011個,擴大營業面積18萬平方米。批發市場改造提升穩步推進,膠合板、化工、裝飾材料、廚具、汽配、摩配、家電和站前五金市場實現整體搬遷。澳龍國際物流城、香江物流園、魯信鋼材物流城、立晨國際物流中心等物流園區前期項目均已投入運營。立晨物流信息中心、交運信息中心、鐵通澳龍物流信息中心等與全國近千家批發市場及國內外服務商建立了物流信息即時交流聯系。全年商品市場交易額725.4億元,其中臨沂批發城交易額450億元,分別增長4.98%和5.9%。召開了“華東地區人造板發展論壇”會議,成功舉辦了中國(臨沂)人造板國際貿易洽談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物價總水平穩中有升。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升0.6%,分項目看,食品價格上升1.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上升1.3%,居住上升4.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上升3.1%,煙酒及用品持平,交通和通訊下降0.2%,衣著下降4.5%,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下降1.2%。工業品出廠價格上升2.39%;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升2.81%。商品房價格上升4%。
外經外貿保持良好增勢。全年有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1215家,比上年增加398家。全年進出口總額22.8億美元,增長26.8%,其中出口總額16.8億美元,增長31.4%。出口結構得到積極調整。初級產品出口3.3億美元,增長11.3%;工業制品出口13.5億美元,其中機電產品出口2.34億美元,分別增長37.5%和71.4%,占出口額的比重分別提高3.6和4.1個百分點。全年實際利用外資3.35億美元,增長25.4%。一二三產業實際到位外資496萬美元、29208萬美元和3789萬美元。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勢頭良好。新簽外經合作合同25份,營業額7255萬美元,增長25.1%;外派勞務1038人,增長44.2%;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0個,對外投資9780萬美元。
五、交通、郵電、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0022.4公里(包括村級道路120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2公里,一、二、三級公路分別為357.6公里、2534.7公里和2715.5公里。全年公路旅客運量9510.4萬人,旅客周轉量57.6億人公里;貨物運輸量10904萬噸,貨物周轉量89.2億噸公里。全年航空貨郵量488.6噸,客運量15.9萬人次,分別增長51.1%和35.1%。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37.9萬輛,比上年增長15.6%;其中私人小汽車10.6萬輛,增長51.1%。
郵電通信業較快發展。全年郵政業務收入2.42億元,增長9.1%。電信業務收入32.7億元,增長13.1%。年末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247.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222.2萬戶;移動電話交換機容量389.5萬門,移動電話用戶282.4萬戶,分別增加148萬門和78.1萬戶。中國網通寬帶網絡覆蓋全部行政村,成為全省第一個寬帶網絡村村通的市。
旅游業快速發展。紅色風情、綠色沂蒙、文韜武略、地質奇觀四大旅游主體日益突出。新評定4A級旅游區1家,3A級旅游區6家,2A級旅游區5家。新批旅行社21家,新增星級飯店7家,分別達到90家和45家。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均大幅增加。成功入圍由中國旅游電視協會、中央電視臺等主辦的“2006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50強。通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復核驗收。
六、財稅、金融、保險
實現地方財政收入58.3億元,增長23.5%,其中稅收收入40.1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8.8%,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財政支出99億元,增長20.4%。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業、教育、衛生、文體廣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國、地稅收入合計90.6億元,增長31.1%,其中國稅收入55.8億元,增長37.3%;地稅收入34.8億元,增長22.2%。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14.6億元,比年初增加104.6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671.1億元,比年初增加8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813.9億元,比年初增加138.2億元。貸款結構進一步優化。中長期貸款余額新增48.6億元,有力地支持了重點項目和骨干企業;以“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為重點,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新增農業貸款余額53.2億元,年末農業貸款余額231.3億元。金融機構實現當年結益13.9億元,同比增盈0.84億元。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比比年初降低2.87個百分點。全市25家擔保公司全年擔保貸款16.4億元,10家典當行發放典當金14.4億元。魯洲食品、銀光化工、中國軸承、久泰化工4家企業在新加坡上市,募集資金14.8億元。全市上市公司達到15家,其中境外上市11家。
全市設立分支機構的保險公司共18家。全年保費收入27.83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86億元,增長20.6%;人身險保費收入19.97億元,增長10.2%。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8.38億元,增長63.6%,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4.55億元,增長24.7%;人身險業務賠付3.83億元,增長159.7%。
七、科技、文教、衛生、體育
科技事業健康發展。全市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11項,其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項,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108項。12項獲省科技進步獎,195項獲市科學技術獎。共實施省級以上星火計劃項目4項,其中國家級3項。臨沭縣申報了“國家火炬計劃臨沭縣復合肥產業基地”,并通過了專家評審。新增國家火炬重點高新技術企業3家,達到18家。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獲準建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填補了我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空白;市人民醫院和魯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準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達到4家。年末,全市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0家。新增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1家,達到170家。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完成產值404.6億元,增長44.4%,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1.5%,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知識產權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授權專利840件,增長67.7%。
文化事業有了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全市文化產業工作會議。組織參加首屆山東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并取得優異成績,我市獲得優秀組織獎和城市形象片最佳創意獎兩項桂冠。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書圣文化節、第四屆蒙山長壽旅游節、第六屆廣場文化藝術節和一系列文化活動。特別是第四屆中國臨沂書圣文化節成功實現市場化運作,開辟了舉辦節慶活動的新路子。書圣節成功入選“中國十大最具潛力節慶”和“中國十大文化藝術類節慶”。全年文藝作品獲國家級獎項3個,省級獎項39個。在北京音樂廳舉行的全國民族交響樂大賽上,大型民族交響樂《沂蒙山小調》以第四名的成績奪得銅獎(金獎空缺),實現了山東省30年來交響樂作品在全國獲獎零的突破。全市各類表演團體組織演出459場次,觀眾95萬人次。年末全市公共圖書館10個,國家綜合檔案館13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3處。全市91%的行政村開通了有線廣播電視。全年發展有線電視用戶36萬戶、數字電視用戶4.94萬戶,累計分別達到110萬戶和5.43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88.9%和94.3%。全年廣播節目無線播出10.3萬小時,電視節目無線播出7.78萬小時,電視節目有線播出270萬小時。
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學新生11.95萬人,初中生10.2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入初中升學率均為100%,小學和初中在校鞏固率分別達98.99%和97.98%。招收高一新生6.88萬人。在全省從嚴控制本科進線人數的情況下,普通高考本科一、二批進線2.14萬人,進線人數列全省第二位。學年末,全市各類學校3648所,在校學生161.9萬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4.54萬人,比上學年增加0.13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62.4萬人,減少6.5萬人;小學在校學生73.4萬人,增加1.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2322人,增加912人。職業教育穩步發展。有5所學校被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重點職業學校;7所學校進入全省100所骨干示范學校;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6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全面啟動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順利通過了除四害達標驗收和省級考核驗收,并向全國愛衛會進行了申報。疾病預防控制成績明顯。全年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同比下降2.66%,嬰兒死亡率降至9.37‰,新生嬰兒缺陷發生率降至5.82‰。農村衛生工作取得較大進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6個省級試點縣和16個市級試點鄉鎮參合農民513萬人,參合率84.6%;全市有42處鄉鎮衛生院列入了省“360工程”建設項目,計劃改擴建業務用房4.85萬平方米;有11個縣的185處鄉鎮衛生院上劃縣級管理。年末醫院、衛生院262處,專科防治所(站)16處。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18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3萬人,其中醫生0.99萬人。各級醫院、衛生院共完成診療人數1361萬人次。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金牌50枚,銀牌21枚,銅牌18枚。在山東省第21屆運動會上,我市代表團獲“青少年運動員、優秀運動員金牌榜”和“青少年運動員組金牌榜”雙十名好成績。成功舉辦首屆殘疾人運動會。通過市場運作,先后舉辦和承辦了2006中國汽車摩托車場地越野公開賽、全國乒乓球乙A比賽、中英籃球對抗賽、全國散打拳擊精英對抗賽、“開元?上城杯”臨沂市龍舟對抗賽、“濱河國際杯”萬人濱河長跑比賽等。李巖巖在27屆世界摔跤錦標賽上奪取古典式男子66公斤級冠軍,獲得中國男子摔跤第一個冠軍,實現我市運動員世錦賽金牌零的突破。
八、環境保護、資源土地管理、技術監督和安全生產
環保工作取得突破。創模工作通過國家環?偩烛炇,我市成為革命老區第一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認真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生態、廢物處置、數字環保等六大工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削減,全市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比上年分別削減5.5%、5.8%、4%和1%;臨沂城區空氣優良天數占總天數的98.1%,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加強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對335家水污染企業完善了治理設施,取締了小煉油、小造紙、小化工、小制膠等土小項目496家。新建、擴建和改建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12個。
資源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關閉及整改一批不合格礦山,礦產資源整治活動第一階段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檢查驗收。土地管理繼續得到加強,經營性土地全部實行了招拍掛,開展了以租代征違法用地、閑置土地和別墅用地的全面清查。土地開發整理取得突破。全市報批國家級土地開發整理項目6個、11.68萬畝。驗收進入省級耕地儲備庫的市、縣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41個、14.8萬畝,凈增耕地6.52萬畝。
技術監督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市有500余家企業通過各類認證;全市備案、登記企業產品標準2600余項。全年新增1個中國名牌產品,14個國家免檢產品,20個山東名牌,6個山東服務名牌,累計中國名牌產品6個,國家免檢產品28個,山東名牌產品68個,山東服務名牌實現了零的突破。加強質量監督,全市共完成產品檢驗1.8萬批次,其中定期監督檢查8900批次。
安全生產事故下降。全年發生安全生產事故1716起,死亡558人,傷1548人,經濟損失811.3萬元,比上年分別下降31.7%、3%、23%和35.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1503起,傷1545人,經濟損失593萬元,分別下降30.7%、22.2%和31.3%,死亡546人,上升2.8%。
九、城鄉規劃和建設
規劃編制水平提高!杜R沂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上報國務院審批,9個縣城市總體規劃全部獲得市政府批準實施。開展了臨沂古城地區綜合整治規劃、涑河綜合開發治理規劃、南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南坊片區重點項目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在全市確定了21個鄉鎮、46個村莊進行了村鎮規劃試點,全年共編制完成鄉鎮規劃33個,村莊建設規劃349個。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臨沂新汽車客運總站、7座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4萬噸/日。供水、供熱、供氣和垃圾處理的能力增強。涑河整治開發有序推進,青龍河、陷泥河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沂河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被建設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全年經濟適用房建設投資4.9億元,施工面積54.6萬平方米,竣工32.6萬平方米。
十、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2元,增長1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877元,增長19.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55元,增長14.1%;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795元,增長17.2%。農民人均純收入4083元,增長13.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2456元,增長12.6%。年末城鄉居民住房使用面積分別為23.8和28.4平方米。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9.18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再就業2.47萬人。新增城鎮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員4.5萬人、1.1萬人和3.4萬人,分別達到62.2萬人、40.2萬人和33.6萬人。全市享受城鎮低保人員6.9萬人,農村低保人員5.6萬人,共支付保障資金5780萬元。新建敬老院47處、改建74處,增加床位1.55萬張。年底全市五保對象3.41萬人,其中集中供養2.13萬人。
注:公報所列數據為年快報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