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市各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四三二一”總體工作思路,突出縣域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三項重點工作,積極作為,科學務實,全市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實現了“十二五”時期良好開局。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770.45億元,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9.01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382.05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1109.39億元,增長14.2%。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10.1:49.9:40,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經濟運行質量繼續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1%,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國、地稅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9%,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2011年12月20日臨沂市以地級市第一名的成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城市”這個國內城市綜合類評比的最高榮譽。
一、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平穩發展。農業增加值201.7億元,比上年增長3.3%;林業增加值10.9億元,增長4.1%;牧業增加值52億元,增長5.8%;漁業增加值7.3億元,增長3.4%;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7.1億元,增長5.3%。
主要農產品產量穩定增加。糧食連續八年增產,總產量達到477.4萬噸,比上年增長1.9%,其中夏糧211.4萬噸,秋糧266萬噸;糧食畝產419公斤。油料、蔬菜等主要經濟作物產量繼續增加。花生總產82.5萬噸,增長2.1%;水果總產198.5萬噸,增長8.5%;蔬菜總產600.5萬噸,增長4.1%;烤煙產量3.6萬噸,增長10.2%;棉花產量1.3萬噸,與去年持平。
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新造林43.6萬畝,其中,用材林8.39萬畝,經濟林11.95萬畝,防護林22.11萬畝。
牧漁業發展良好。年末,全市生豬存欄391.1萬頭,家禽存欄7032.8萬只,分別增長3.5%和15.6%。全年生豬累計出欄572.3萬頭,增長4.3%;家禽出欄1.8億只,增長11%。肉類總產量72.6萬噸,增長5.5%;禽蛋產量29.2萬噸,增長2.3%;奶類產量10.5萬噸,增長11.4%。水產品產量13.2萬噸,增長6.8%。畜牧養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繼續提高。全市規模化養殖場區發展到3133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區15個,省級34個,市級728個。生態環保養殖覆蓋面達63%以上,占全省總量的40%左右。生態環保養豬場(戶)1975處,環保養禽場1665處。畜牧龍頭企業發展到395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12家,市級106家。畜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807個。
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年末農用機械總動力891萬千瓦,增長3.2%。農用運輸車9.84萬輛,拖拉機40萬臺。新增稻麥聯合收獲機962臺、玉米聯合收獲機245臺,分別達到6988臺和2275臺。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7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64.92萬畝。全年新增86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47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54家。新認證綠色產品119個、有機產品31個、無公害農產品6個,“三品”認證累計達到798個。新增地理標志農產品9個,累計認證地理標志農產品28個。全年新建優質農產品基地63.11萬畝,年末達到483萬畝。全年累計發放良種補貼1.05億元,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5.6億元。全年農藥使用量1.6萬噸,化肥使用量(折純量)43.1萬噸。
二、工業、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230.7億元,增長16.4%,其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403.4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827.3億元,分別增長10.5%和19.6%。傳統型優勢產業持續擴張,主導地位不斷鞏固。全市七大傳統型支柱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完成增加值891.8億元,增長1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2.5%。“四新一高”產業完成增加值153.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2.5%,增長22.6%。著力壯大骨干企業實力。重點扶持50戶骨干企業、50戶創新成長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雙50”企業累計完成增加值361.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9.4%,增長16.7%,高于全市0.3個百分點。納入統計范圍的178種工業產品中,有137種同比實現增長,增長面為77%。高新技術產業穩定增長,完成產值1162.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0.6%,占比比年初提高1.1個百分點。
工業效益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717.2億元、利稅491.5億元、利潤340.3億元,分別增長32.1%、32.7%和34.1%。941家企業實現利稅過千萬元,增加215家,其中利稅過億元企業45家,增加6家。
建筑業生產規模擴大。全市有資質等級的建筑施工企業348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51.4億元,增長23.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989.5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343萬平方米。
三、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擴張,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08.6億元,增長23.9%。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008.9億元,增長23.5%;續建項目完成投資599.7億元,增長25.1%。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0.3億元,下降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862.1億元,增長33.6%,其中工業投資832.3億元,增長3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726.2億元,增長15.4%。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大幅增長。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完成投資241.5億元,增長133.7%,其中新開工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完成投資169.9億元,增長115.7%;技改項目完成投資507億元,增長32.3%。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增長較快。全年過億元項目(不含房地產開發項目)463個,同比增加170個,完成投資589.8億元,增長52.1%。其中新開工過億元項目272個,同比增加116個,完成投資339.2億元,增長91.6%。
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90.7億元,增長20.5%。按投資用途分,全年住宅開發完成投資140億元,增長16.7%;商業營業用房完成投資29.4億元,增長51.6%;其它完成投資21.3億元,增長12.6%。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640.4萬平方米,增長39.5%。
四、國內市場、物價和外經外貿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6.1億元,增長18.1%。其中,城鎮零售額1048.4億元,增長18.7%;鄉村市場零售額317.7億元,增長16%。傳統消費品持續增長,消費升級進一步顯現,全年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中,全市吃、穿、用類商品年均增長分別為37.7%、37.6%、32.4%,日用品類、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石油及制品類零售額分別增長34.7%、26.4%、39.5%。汽車類實現零售額288.5億元,占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1.1%。全年銷售轎車22.2萬輛,實現銷售額193.3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商品交易市場形勢良好。全市各類商品交易市場發展到721個,其中消費品市場686個,生產資料市場24個。年交易額過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58個,總數比去年增加4個,實現年交易額804.9億元,比去年增加112.3億元,增長16.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升3.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6.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房屋銷售價格同比累計上漲4%;土地交易價格上漲4.2%;房屋租賃價格上漲10.5%;物業管理價格上漲3.3%。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68.39億美元,增長43.5%,其中出口額36.24億美元,增長28.2%;進口額32.15億美元,增長65.7%。外經企業新簽承包勞務合同19份,營業額1.9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7%和33.2%。全年新批利用外資項目36個,實際利用國外資金2.69億美元,同比下降17.7%。
五、民營經濟、招商引資
民營經濟在生產、消費、投資等方面均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增加值1044.5億元,增長16.5%;民間投資1419.9億元,增長32.9%;年末工商注冊私營企業3.26萬家,個體工商戶24.23萬戶;個體私營經濟注冊資金925.1億元,增長21.8%。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7%,同比提高0.5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稅收占國地稅收入的78.3%。
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加。全市累計引進在建市外3000萬元以上招商項目512個,實際到位市外資金250.5億元,增長29.2%。全市在建億元以上招商項目248個,實際到位197.2億元。
六、交通運輸和旅游業
基礎設施建設和交通運輸穩步增長。全年公路建設投資14.8億元。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262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6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2.2億人次,同比下降12.3%,旅客周轉量99.5億人公里,與去年基本持平;貨物運輸量3.1億噸,貨物周轉量894.2億噸公里,分別增長14%和10.5%。航空客運量66.6萬人次,增長22.3%;貨郵量3194.6噸,增長51.5%。
旅游業發展迅速。年末A級旅游景區57家,其中,4A級景區15家。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國家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8家,省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26家;省級旅游強縣4個,省級旅游強鄉鎮13個,省級旅游特色村12個。旅行社92家,其中全國百強旅行社1家;星級酒店59家,其中五星級1家、四星級5家;星級餐館29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3家。全年接待游客總人數3364.37萬人次,增長20.2%,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4.67萬人次,增長21.3%。實現旅游總收入292.78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其中,入境旅游收入9057.1萬美元,增長17.3%;國內旅游收入287億元,增長23.3%。
七、財稅、金融、保險
財政收支穩定增長。地方財政收入141.3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從組織收入看,國稅部門組織26.3億元,增長18.6%;地稅部門組織83.7億元,增長22%;財政部門組織31.3億元,增長26.5%。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106.1億元,增長20.6%,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5.1%。地方財政支出284.9億元,增長20.5%。其中,醫療衛生支出增長57.6%,住房保障支出增長55.2%,教育支出增長39.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1%。
國地稅收入完成246.6億元,同比增長29.7%。其中國稅收入142.3億元,同比增長20.2%;地稅收入104.3億元,增長45.3%。全市納稅百強企業(集團)納稅100.93億元,占國、地稅收入的41%,其中有27家企業(集團)納稅額過億元。
金融業形勢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497.8億元,比年初增加382.6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625億元,比年初增加234.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796.6億元,比年初增加262.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127.1億元,比年初增加169.7億元;中長期貸款583.3億元,比年初增加73億元。全市新增1家上市企業,境內外上市公司累計達到25家,其中境外上市19家。全市企業首發上市融資、上市企業再融資、擬上市企業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累計達36.45億元,創歷史新高。全市融資性擔保公司達27家。注冊資本總額27.4億元,新增擔保額102.5億元,在保余額75.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8.1%、34.9%和13.3%。
保險業較快發展。全年保費收入79.63億元,增長4.3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72億元,增長16.15%;人身險保費收入51.91億元,下降0.99%。支付各項賠款和給付14.17億元,增長16.24%,其中,財產險業務賠付11.83億元,增長17.06%;人身險業務賠付2.34億元,增長9.13%。
八、科技、教育、文化和體育
科技事業取得較大進展。全市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45項,爭取國家級項目71項,省級141項。其中,爭取“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7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項,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4項,省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項。目前,全市共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28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家,省級1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家;省級院士工作站11家;省國際(港澳臺)研究中心7家;泰山學者藥學特聘專家崗位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技術創新成果豐碩。全年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20項,獲省科學技術獎15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全年申請專利3473件、授權專利2486件。全市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2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1家,省級1家。產學研合作不斷深化。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山東輕工業學院等高等院校以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全面戰略合作;組織了由科技部、山東省科技廳、臨沂市人民政府、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協會共同主辦的“2011大使科技創新論壇”;推薦2個項目申報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大專項,其中臨沂華盛中天的“新型非道路用四沖程汽油機關鍵技術合作研究項目”已經通過專家評審。
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學新生15.1萬人,初中生12.5萬人。全市學前三年幼兒入園率達到68%,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均保持在100%,鞏固率分別保持在99%和98%以上,高中階段入學率保持在95%以上,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保持在96%以上。招收高一新生6.2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3.9萬人。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5.9萬人,65所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9.8萬人,高中段在校生26.5萬人,301所初中學校在校生39萬人,1632所小學在校生77.7萬人。
文化藝術繁榮。市級“三館”均達到了國家一級館的建設標準。市圖書館正式開館運行,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館藏紙質圖書50萬余冊,中外文報紙230種,中外期刊1000余種;市博物館新館開館運營,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萬余件(套),是一座集歷史、藝術、民俗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地方博物館;市群眾藝術館新館舉行落成典禮,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新建村級文化大院1575個,累計建成6051個;新建農家書屋1262個,累計建成4730個。成功舉辦了臨沂市第十一屆民間秧歌會和臨沂市慶祝建黨九十周年“跟著共產黨走”紅歌系列演唱活動暨臨沂市第十一屆廣場文化藝術節;新編紅色柳琴戲《沂蒙情》作為迎接中國“十藝節”的重點劇目推出;改造提升水上實景演出《蒙山沂水》,先后三次在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播出。全市累計舉辦文藝演出、文藝會演比賽2000余場次,送戲送書畫下鄉450余場次。廣播電視有線數字“戶戶通”工程入戶率達到76%,開展了廣電直播衛星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層站點規范化建設達標率65%,完成了公共電子閱覽室215個的試點任務,為下一步全面鋪開奠定了基礎;農村電影放映基本實現了數字化放映,保證了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要求,實現放映近8.6萬場次。年末廣播綜合覆蓋率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5.87%和97.9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體育事業健康發展。全市運動員共取得省級以上金牌43枚,承辦省級以上比賽4項。舉辦了2011年中美澳藝術滑水對抗賽中國臨沂站、2011年世界杯滑水賽中國臨沂站和首屆全國青年乒乓球錦標賽。健身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完成了500個村居健身工程的安裝,全市健身設施覆蓋率大幅提升。以健身娛樂為主業的各種體育協會、俱樂部達300余家,健身娛樂場所200多處,新增社區、農村活動站點500個,社會體育指導員總數達到1萬人。體彩銷售實現歷史性突破,全年銷售實現5.56億元,體彩公益金近4000萬元。
九、環境保護、技術監督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工作扎實推進。突出做好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保障,強化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劃定1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鞏固提升流域污染治理水平,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市轄淮河流域7個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98.11%,36個市控斷面達到96.17%。
質量強市戰略加快實施。全市共有省長質量獎1個,中國名牌7個,山東名牌109個、省服務名牌11個。新認證中國馳名商標6件,總數達到25件;新認定山東省著名商標42件,總數達到159件。累計成立24個標準聯盟,發布29項聯盟標準。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72起、死亡316人、受傷371人,經濟損失393萬元,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7.4%、9.7%、24.6%。
十、居民生活、就業和社會保障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40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3127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8018元,增長18.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4696元,增長19.3%。城鄉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分別達到27.5平方米和32.3平方米,分別提高0.5和0.1平方米。
勞動就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再就業15.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9.2萬人次。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9.7萬人、22.3萬人、198萬人、48.7萬人、86.9萬人、44.6萬人和557.3萬人,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費(含城鄉居民)89.6億元。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穩步發展。全年共組織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17.5萬人,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14.9萬人;組織職業技能鑒定9.4萬人,發放職業資格證書9萬份。勞動爭議仲裁進一步完善,全年受理并結案各類勞動爭議案件1825起。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