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7日)
1991年是“八五”時期的第一年,也是治理整頓、深化改革取得重大勝利的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按照市委“保持穩定,強化科技,加快開放,深挖潛力,全面發展”的方針,團結實干,開拓進取,克服種種困難,全市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在穩定中協調發展,為實現“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工業生產穩定發展,經濟效益開始回升,農業生產取得豐收,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取得明顯進步。全市整體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據初步統計,全市社會總產值達到333.0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國民生產總值1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0%;國民收入1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4.7%。
一、農業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業生產獲得豐收。1991年,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圍繞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加快農業綜合開發和科技進步步伐,取得重大成果。199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27.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種植業產值16.6億元,比上年增長10.6%;林業產值0.8億元,比上年增長2.6%,牧業產值8.0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副業產值1.6億元,比上年減少6.9%。糧食生產獲得空前豐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達289.92千公頃,總產達166.9萬噸,總產比上年增產13.5萬噸,增長8.8%。每公頃單產5757公斤,比上年增產547公斤,增長10.5%。棉花、蔬菜、肉類、禽蛋等也比上年有所增產。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農業科技、生產服務體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噸糧田建設、旱作農業技術開發、百公斤皮棉開發都取得重大進展。1991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59.32萬千瓦,農村用電量8.66億千瓦時,化肥施用量10.42萬噸(折純),現代化條件和農業抗災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工業
工業生產緊緊圍繞搞好大中型企業和“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努力開拓市場,調整結構,克服困難,保持了工業生產的穩定增長和經濟效益的逐步回升。
工業生產全面穩定增長。1991年全市共完成完成工業總產值277.27億元,比上年增長17.61%。完成年計劃的106.7%。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完成20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08%,村及村以下工業完成68.17億元,比上年增長33.79%。在鄉及鄉以上工業中,全民工業146.78億元,比上年增長8.41%,集體工業60.40億元,比上年增長25.32%;輕工業57.55億元,比上年增長17.29%,重工業15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5%。經濟效益效益走出低谷,開始逐步回升。1991年,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8.17億元,比上年增長21.58%,實現利稅24.89億元,比上年增長26.94%,均高于同口徑產值增長速度。全年工業銷售利稅率達到14.8%,比上年增長0.6個百分點,資金利稅率為14.4%,與上年基本持平。定額流動資金周轉天數97天,比上年減少5天。扭虧增盈初見成效,虧損企業有所減少。在1367個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減少到253個,虧損面比上年降低6.01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有所提高,鄉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1398元/人,比上年增長8.97%。其中:全民工業達到49357元/人,比上年增長6.17%。但工業凈產值率比上年降低2.73個百分點,僅為25.68%。
產品結構繼續調整。全年實現新產品產值6.8億元,出口產品產值16.5億元,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全市重點考核的30種主要產品中,完成年計劃的16種,占53.33%。比上年增長的16種,其中:自行車、棉紗、鐵礦石、生鐵、鋼材、硫酸、塑料等產品比上年增長20%以上。
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市重點考核的288項產品質量指標,穩定提高率達到94.44%,比上年增長2.24個百分點,全市優質產品產值達到75.5億元,優質產品率由上年的33.80%提高到36.21%,國家、省監督抽查我市產品質量合格率91.25%,也比上年有所增長。
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鄉及鄉以上獨立核算工業固定資產原值169億元,比上年增長8.13%。大中型工業達134個,比上年增加17個,其中:大型企業35個,中型企業99個,在大中型工業企業中,已建立科技開發機構85處,從事技術開發人員5275人,全年共開發項目394個。
三、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控制總量,保證重點,增加經濟發展的后勁。1991年,全市全民和城鎮集體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48億元,比上年增長37.20%。其中:全民所有制單位完成26.23億元,比上年增長33.55%,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完成3.25億元,比上年增長76.10%。生產性投資完成24.07億元,比上年增長32.90%,非生產性投資完成5.41億元,比上年增長60.32%。全民基建完成16.59億元,更新改造完成7.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46%和31.40%,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增勢不減,全市省以下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31億元,比上年增長63.67%。其中:市、區縣屬完成19.84億元,比上年增長62.2%。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全市21項重點工程,共完成建設投資11.84億元,基本達到計劃進度要求,其中:南定玻璃廠5萬噸引進生產線,張店水泥廠、磷酸一銨、郵件處理中心、周村變電站、柳泉路延伸等7項已經實現投產或竣工。丙烯腈、聚醚、建陶、色料釉4項工程已具備投料試車條件;引黃供水實現了簡易供水,焦化煤氣工程主要設備已安裝80%。
全市房屋施工面積285.9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9.8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19.4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25%,竣工面積62.9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21%。
1991年全市新增固定資產26.46億元。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新增的生產能力有:合成氨2萬噸,丙烯3.5萬噸,塑料14萬噸,汽流紡3936頭,水泥37萬噸,鑄鐵件36萬噸,瓶罐玻璃5萬噸,自來水供水能力26.7萬噸/日,學生席位12039個,醫院病床780張。
四、公路交通、郵電
公路交通事業繼續發展。1991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2062.5公里,其中高級、次高級路面里程1347.5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5.0%和9.45%。全市的鄉鎮都達到晴雨通車,其中有108個鄉鎮鋪設了瀝青路面公路,占鄉鎮總數的88.5%。年末全市各類民用汽車達到3.72萬輛,比上年增加0.51萬輛。年內全市公路貨運量達2443.5萬噸,貨物周轉量達12.32億噸公里,公路客運量達1092.1萬人,客運周轉量74100萬人公里,都比上年有較大增長。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訊事業進一步發展。1991年,全市郵電業計量總量達到7274萬元,比上年增長57.38%,年末電話裝機總數達8.77萬部,比上年增加0.52萬部。
五、商業、物價
城鄉市場貨源充足、物價穩定、購銷兩旺,呈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
1991年,以開拓市場、搞活流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重點,進一步加快了流通設施建設,全年建成各類市場和商業網點27萬平方米,商業、飲食、服務網點達6萬處,比上年增長4000處,促進了城鄉市場的全面回升。
1991年,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實現43.89億元,比上年增長21.72%,其中居民消費品零售額32.58億元,增長21.44%,社會集團消費品零售額5.38億元,增長32.35%,農業生產資料零售額5.93億元,增長14.82%。各種經濟類型商業都有很大發展,全民商業零售額15.90億元,集體商業零售額17.18億元,個體商業零售額8.4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13%、22.01%和21.70%。主要消費品社會零售量多數都比上年增加,其中家用冰箱3.33萬臺,彩電4.72萬臺,自行車14.86萬輛,都比上年增長12%以上。
城鄉集市貿易繼續發展,淄川服裝城等許多專業市場已經在省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全市城鄉集貿市場達到444個,全年成交額14.76億元,比上年增長61.96%。
市場物價漲幅控制在計劃以內。1991年,全市職工生活費用價格總指數為106.8%,比上年增幅增長1.6個百分點。其中全市零售物價總指數為106.8%,增長3.5個百分點,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6.9%,比上年下降24.6個百分點。主要分類指數變化是:食品類109.9%,衣著類105.7%,日用品類107.1%,藥及醫療用品類107.8%,書報雜志類105.3%。
六、財政、金融
財政工作狠抓促銷增收,節約開支,實現了收支平衡。據初步估計,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9.41億元,比上年增長13.32%;財政總支出7.37億元,比上年增長8.29%。稅收工作,通過培植稅源,組織收入,完成了全年任務。
金融部門大力組織存款,調整信貸結構,優化資金投向,充分發揮了經濟杠桿作用。年末全市各項存款余額92.46億元,比上年增長27.62%,各項貸款余額92.57億元,比上年增長24.05%,其中固定資產投資貸款14.03億元,比上年增長47.49%,流動資金貸款65.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92%,城鄉儲蓄繼續增加,年末城鄉儲蓄余額55.54億元,比年初增長25.13%,其中城鎮儲蓄余額37.12億元,增長28.71%,農村儲蓄18.42億元,增長18.50%。
保險事業繼續擴大,全年保險費收入13244萬元,比上年增長23.89%,賠款支出4021萬元,比上年增長54.00%。
七、外經、旅游
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外向型經濟建設取得新的進展。1991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購總值達到9.16億元,比上年增長2.87%。年內新批外資項目51項,合同利用外資金額388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07萬美元,新批三資企業44家,合同金額2438萬美元。截至1991年底,全市累計批準三資企業82家,其中21家正式投產,199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48.74%。
旅游事業也有一定發展,全市年內共接待外國友人、華僑和港澳臺胞3133人,比上年增長3.95%,旅游外匯收入人民幣183.36萬元,比上年增長8.2%。
八、城市建設
城市功能不斷增強,投資環境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建設強化統一規劃,綜合開發,公用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88.4平方公里,市內公共汽車營運線路達1285公里,營運汽車646輛,比上年增加38輛,出租汽車318輛,比上年增加50輛,客運量達到9572萬人次。年內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6.4萬噸/日,用水人口97萬人,比上年增加4.1萬人,人均日生活用水59.55公斤,基本滿足需要。液化氣供應總量12341噸,其中家庭用氣12294噸,用氣人口52萬人,城市居民液化氣普及率57.8%,全市集中供熱面積達到39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4萬平方米,污水處理工程、焦化煤氣工程正在緊張施工。
年末實有住宅建筑面積144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面積3226公頃,綠化覆蓋率36.5%,居民小區和街心公園等園林建設大大美化了人們的生活環境。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很大成績。據初步統計,全市安排治理項目154個,投資16897.8萬元,經消煙除塵的廢氣458.98億標立方米,占燃燒廢氣排放量的57%,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2.3萬噸,年處理4412萬噸,城市環境有所改善。
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迅速發展,科技隊伍不斷壯大,技術開發能力不斷增強。1991年末,全市專業科研機構達到22處,廠辦科研機構達到110處,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3.94萬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2.68萬人,自然科學技術人員達到6.61萬人,比上年增長5.78%。年內全市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354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13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97項,填補國內空白的62項,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20項,工業加工——高新技術園區的開發建設開始取得成效。
教育事業進一步加強。全市122處鄉鎮已全部納入了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軌道。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所,在校學生0.31萬人,普通中學325所,在校學生20.24萬人;各種中等專業學校13所,在校學生0.84萬人;農業、職業中學51所,在校學生1.92萬人;小學2401所,在校學生32.24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48%。成人教育、職工培訓又有新的發展。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1991年各級文化單位以文養文,促進了設施水平和服務水平的提高,年末全市共擁有各類電影院、影劇院和電影放映機構503個,公共圖書館、藝術、群眾文化事業機構160個,館藏圖書114萬冊;市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每日播出時間達24:15小時,和每周31:14小時,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87.00%,社會、廠礦俱樂部,農村鄉鎮文化設施等的完善提高,大大活躍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共擁有各類衛生機構819個,其中醫院194個,療養院3個,門診部、所558個;共擁有醫療床位1.33萬張,各類衛生人員2.0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55%和1.83%,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58萬人,醫師及相當醫師以上的衛生技術人員9470人,都比上年有所增長。
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體育運動水平有所提高。1991年全市少年業余體校發展到31所,其中體育中學一所,全市專職教練員,等級裁判員分別達到108人和233人,等級運動員達到897人。各級共舉辦運動會913次,參加人數達到27.64萬人,比上年有較大增加,城市體育運動水平繼續保持了全省上游水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穩定提高。據抽樣調查,1991年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費收入達到1651.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1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05元和86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略有提高;全市城鄉人均居住面積分別提高到7.9平方米和21.2平方米。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繼續提高,年末每百戶城市居民擁有彩電79.3臺、冰箱79.3臺、照相機24.7架,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電視機78.94臺,其中彩電17.26臺,摩托車、照相機等也開始進入農民家庭。
勞動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年末職工人數達到62.44萬人,其中合同制職工14.14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23萬人和1.55萬人。年內新增各類職工3.90萬人。職工工資水平繼續提高,全年職工工資總額14.92億元,比上年增長11.26%,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2439元,比上年增加167元,增長7.35%。
十一、人口
1991年末,全市總人口383.72萬人,比上年增加2.73萬人,增長7.18‰。其中非農業人口達到101.60萬人,比上年增加2.38萬人,增長24.03‰。在總人口中,市區全部人口為247.70萬人,比上年增加1.96萬人,增長.97‰。,
市區非農業人口89.93萬人,比上年增加2.18萬人,增長24.79‰,全市人口出生率11.82‰,死亡率5.51‰,人口自然增長率6.31‰,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注:1.國民生產總產值、國民收入、社會總產值絕對數為現行價格,增長速度系按可比價計算的;
2.農業總產值為1990年不變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