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濟南調查隊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市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率先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奮力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奮斗目標,認真落實全市“加快科學發展、建設美麗泉城”的各項工作任務,以群眾為根本,以實踐為標準,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銳意進取,真抓實干,克服了復雜嚴峻經濟形勢帶來的困難,全市呈現出經濟運行逐季回升、平穩向好,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生產總值4812.68億元,比上年增長9.5%[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52.92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1938.14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2621.62億元,增長10.1%。按常住人口[3]計算,人均生產總值69574元,增長8.4%,折合11022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5.4:41.5:53.1調整為5.2:40.3:54.5。
全市全部稅收收入709.3億元,增長8.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0.8億元,增長17.0%。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70元,增長12.7%;農民人均純收入11786元,增長13.2%。
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分類別看:食品類上漲3.6%;煙酒類上漲2.8%;衣著類上漲1.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4.4%;交通和通信類下降0.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1%;居住類上漲3.2%。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1.6%。分類別看: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下降2.1%;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上漲1.1%。
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6%。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379.3萬人。其中: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23.1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181.9萬人。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2.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08%,比上年末降低0.52個百分點。
全年刑事案件立案50680件,下降5.7%,破獲刑事案件44239件,提高14.0%,受理社會治安案件139252件,下降21.5%。全市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2042起,死亡296人,重傷1714人,未發生重大及以上事故。
二、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706.7萬畝,比上年增加4.0萬畝;棉花種植面積33.1萬畝,減少4.7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2.4萬畝,減少0.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48.9萬畝,增加2.1萬畝。
全年糧食產量304萬噸,增產2.8%。其中:夏糧產量133.5萬噸,增產3.5%;秋糧產量170.5萬噸,增產2.2%。全年棉花產量2.7萬噸,減產4.5%;油料產量5.7萬噸,增產3.5%;蔬菜產量633.6萬噸,增產2.6%。
全年肉類總產量39.8萬噸,增長2.5%。其中,豬肉產量22.5萬噸,增長4.2%;牛肉產量6.7萬噸,減少0.5%;羊肉產量2.3萬噸,增長2.8%;禽肉產量7.9萬噸,增長0.2%。禽蛋產量36.1萬噸,增長2.6%。牛奶產量33.2萬噸,增長5.8%。水產品產量4.5萬噸,增長3.4%。全年生豬出欄304.0萬頭,增長3.3%;年末生豬存欄205.2萬頭,比上年末增長1.8%。
全年完成造林21.5萬畝,新育苗2.9萬畝;年末森林覆蓋率32.3%。
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8.5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7.1萬畝。
農業機械總動力538.7萬千瓦,農作物機耕率、機播率和機收率分別為75.9%、97.8%和91.4%。
年末全市已建成都市農業園區和特色品牌基地165個,比上年末新增38個。農業龍頭企業366家,新增77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818家,新增1006家。畜牧業標準化生產場區110處,國家級示范場區17處,省級示范場區33處。
三、工業、建筑業
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5]增加值1357.4億元,增長10.1%。其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12.1億元,增長2.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45.2億元,增長20.8%。輕工業增加值351.0億元,增長10.6%;重工業增加值1006.4億元,增長9.9%。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142種大類產品中,82種產品產量增長。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5032.4億元,增長9.6%;實現利稅420.6億元,下降2.4%;實現利潤176.9億元,下降9.8%。其中:食品制造業利潤9.5億元,增長90.6%;醫藥制造業利潤19.6億元,增長2.1%;金屬制品業利潤24.7億元,增長28.9%;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利潤19.6億元,增長49.5%。
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61家,年末累計達到392家。規模以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702.0億元,增長13.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55%。
年末全市八家省級及以上經濟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42家,比上年末增加34家;全年工業增加值367.0億元,增長14.2%;實現利稅140.8億元,增長9.3%。
全年建筑業增加值335.1億元,增長6.8%。年末資質內建筑業企業492家,實現總產值1192.4億元,增長5.8%。其中,在省外完成的建筑業產值425億元,增長4.2%。簽訂合同額2725億元,增長19.5%,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1288億元,增長12.7%。
四、現代服務業
全年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1273.0億元,增長10.5%;占全市服務業的比重為48.6%。
全年金融業增加值411.3億元,增長22.6%。年末全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9893.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8.3%。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9798.5億元,增長18.4%;本外幣儲蓄存款余額2909.9億元,增長18.9%。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8632.8億元,增長7.8%。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7406.2億元,增長7.4%。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22.5億元,增長11.0%;累計賠款與給付35.2億元,增長26.9%。有價證券交易成交總量5346.6億元,下降21.0%。
全年房地產業增加值273.5億元,增長5.9%。房地產開發投資663.3億元,增長25.8%。房屋施工面積3815.5萬平方米,增長8.4%。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692.0萬平方米,增長3.2%。房屋新開工面積1242.4萬平方米,增長1.8%。商品房銷售面積658.0萬平方米,增長10.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58.3萬平方米,增長4.0%。
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4667.9萬人次,增長16.5%。其中:接待國內游客4636.3萬人次,增長16.5%;接待入境游客31.6萬人次,增長9.0%。實現旅游總收入461.8億元,增長20.6%。其中:國內旅游收入451.7億元,增長20.9%;入境旅游收入1.6億美元,增長12.7%。
全年舉辦會展155場,比上年增加14場;直接營業收入3.7億元,增長13.4%;參觀人數833萬人次,增長11.8%;展會交易額1221.0億元,增長10.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對外經濟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3.6億元,增長14.9%。分城鄉看: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36.6億元,增長15.1%;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0億元,增長11.9%。
全年新簽外商投資項目84個,實現合同外資額16.2億美元,增長14.6%;實際到賬外資12.2億美元,增長10.9%。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91.5億美元,下降12.1%。其中:進口34.3億美元,下降21.3%;出口57.2億美元,下降5.4%。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出口39.5億美元,下降6.0%;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4億美元,增長26.6%。
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4億美元,增長11.3%;新設境外企業42家,中方協議投資額5.3億美元,增長117.7%;外派勞務人員6187人,比上年下降31.3%。
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132.714.7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91.113.1化妝品類15.218.4金銀珠寶類24.613.2日用品類39.917.2體育、娛樂用品類6.150.7書報雜志類6.710.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66.418.7文化辦公用品類29.161.0家具類21.610.9通訊器材類24.328.5石油及制品類177.732.0建筑及裝潢材料類12.472.8汽車類223.17.0
六、交通、通訊
年末公路通車里程12297公里,增長3.0%。其中,高級次高級路面里程11997公里,增長2.8%。境內高速公路347公里,與上年持平。年末擁有民用機動車139.6萬輛,其中,民用汽車105.9萬輛。年末公交線路235條,線路長度4226公里;公交營運車輛4701輛,全年旅客運輸量8.7億人次,增長0.9%。始發航空線路68條,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766.4萬人次,減少2.7%;貨郵吞吐量7.4萬噸,下降4.6%。
全年郵電通信業營業收入70.6億元,增長5.6%。年末郵政局所203處;固定電話用戶193.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978.0萬戶,增長5.0%;寬帶網用戶173.6萬戶,增長33.9%。
七、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186.1億元,增長20.4%。分類別看:第一產業投資62.4億元,增長28.3%;第二產業投資733.7億元,增長22.0%;第三產業投資1390.0億元,增長19.8%。全市民間投資1290.0億元,增長23.5%。
年末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3087個,增加115個。其中:億元及以上投資項目633個,增加120個;新開工項目2315個,增加52個,新開工億元及以上投資項目214個,同比增加61個。
全年完成工業投資701.8億元,增長21.8%。其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76.2億元,增長22.1%。在建工業投資項目1318個,增加53個,其中,新開工工業投資項目1129個,增加35個。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51.0萬人,增長4.1%。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
年末國家級創新型企業2家,省級48家,市級160家。新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總數達到18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2家。全市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3項,三等獎19項,省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全年專利申請量23094件,增長24.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8603件,增長67.9%。專利授權量14367件,增長26.8%,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2123件,增長30.8%。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437.0億元,增長11.3%。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256.7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增加值180.3億元,增長12.6%。新簽合同利用外資項目23個,實際使用外資2.4億美元,增長12.9%。實施科技計劃項目157項,其中國家級火炬項目5項。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年末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4個;文化館(站)及群眾藝術館153個;城市電影院22家,全年放映22.6萬場,增長32.2%,觀眾482.2萬人次,增長38.1%,票房收入1.4億元,增長33.3%;博物館12個;檔案館14個;公共圖書館12個;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56處,其中,國家級12處。年末廣播人口混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混合覆蓋率均為100%。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5.3萬戶,數字電視用戶98.3萬戶。
年末擁有衛生機構5239個,增長1.6%。其中醫院、衛生院243個,增長21.5%。衛生機構床位3.9萬張,增長11.4%。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4萬人,增長5.1%;執業(助理)醫師1.9萬人,增長6.1%。按常住人口計算,每千人擁有病床6.4張,增長10.9%;每千人擁有醫生3.2人,增長5.6%。
濟南運動員在省級以上比賽中獲得金牌186枚,銀牌187枚,銅牌134枚。其中:在世界級比賽中獲金牌10枚,銀牌3枚,銅牌2枚;在全國比賽中獲金牌42枚,銀牌32枚,銅牌32枚。舉辦較大規模全民健身活動127次,參與人數100多萬人次。共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2018人,其中,一級334人,二級638人,三級1046人。
十、城市建設、環境保護
年末城市建成區[9]面積363.3平方公里,增加7.9平方公里。建成區新建綠地330萬平方米,年末綠地覆蓋率為38.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3平方米。建成區液化石油氣供應量5.1萬噸,增長20.7%;天然氣供氣量3.5億立方米,增長18.2%;管道煤氣供氣量4300萬立方米,下降7.7%。集中供熱面積8760萬平方米,增長5.5%。自來水供水量2.6億噸,增長4.0%。
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均濃度分別為0.154毫克/立方米、0.082毫克/立方米和0.049毫克/立方米,分別下降1.3%、3.5%和7.5%。全年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208天,減少7天。每月對地下水監測的24項指標中,總硬度、硝酸鹽氮、氨氮年均濃度分別為332毫克/升、6.66毫克/升和0.047毫克/升。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2.0分貝,下降1.2分貝;市區道路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9.1分貝,下降0.4分貝。
十一、社會保障、社會福利事業
全年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農林水事務、住房保障等民生和社會重點事業支出合計268.2億元,增長23.2%,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為57.6%,提高了2.2個百分點。
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75.0萬人,增加10.3萬人;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73.6萬人,增加6.0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0.2萬人,增加2.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11.1萬人,增加7.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133.9萬人,增加2.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03.0萬人,增加13.0萬人。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上年人均每月400元提高到450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年人均不低于1800元提高到230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不低于3600元提高到420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2300元提高到260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313.9萬人,受益709.2萬人次。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鎮居民2.1萬戶、4.0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1.7億元;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農村居民4.4萬戶、7.6萬人,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及各類補貼1.3億元。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9033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15524套;經濟適用住房(企業集資建房)3416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竣工7637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培訓殘疾人6731人次,1894名殘疾人實現就業再就業。投入734.8萬元,幫扶救助9591名貧困重度殘疾人,以及844名貧困殘疾學生、貧困殘疾人家庭子女。為殘疾人供應輔助器具26714件,其中免費配發25291件。殘疾人有11.26萬人次得到康復服務。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
年末常住人口695.0萬人;戶籍總人口609.2萬人,年人口增長率4.24‰。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3.67‰,下降0.67個千分點;人口出生率11.75‰,提高0.7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8.08‰,提高1.42個千分點。人口機械增長率1.99‰,提高1.56個千分點。城市化率達到65.71%,比上年提高0.66個百分點。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0032元,增長11.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932元,增長17.4%。城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6162元,增長7.7%;人均衣著支出2341元,增長6.3%;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476元,增長22.8%。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2465元,增長14.8%;人均衣著支出412元,增長14.7%;人均交通通訊支出1003元,增長31.2%。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10]30.8%,下降0.9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35.6%,下降0.8個百分點。
注釋
[1]2012年統計數據為統計快報數或初步核算數,正式數據以出版的《濟南統計年鑒-2013》為準。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4]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數據未經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反饋。
[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6]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總量數據含山東電力、山東中煙省反饋部分。
[7]現代服務業包括: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業和軟件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商務服務業,研究與試驗發展,專業技術服務,科技交流與技術推廣服務業,教育,衛生,體育,娛樂業。
[8]本表2011年數據和2012年數據統計口徑不同,2011年技工學校的相關數據不包括省屬駐濟技工學校部分。
[9]本段中的相關指標為市內六區建成區口徑。
[10]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