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日照調查隊
(2018年2月28日)
2017年,全市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和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落實“一、三、五”總體發展思路,加快推進“突破園區、聚力招引”頭號工程和新舊動能轉換,全市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并經省統計局審核反饋,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002.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0.23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963.48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增加值888.94億元,增長9.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8848元,增長8.3%。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8.1:47.7:44.2調整為7.5:48.1:44.4,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藍色經濟實現增加值1061.57億元,增長12.9%;占GDP的53.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三招三引”成效顯著。全市新落地產業招商引資項目511個。其中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377個,到位資金339.11億元。新簽約項目247個,在談項目677個。全年完成省級以上經濟園區基礎設施投資90億元,建設道路、管網79條,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等設施44處,標準廠房84.3萬平方米。市級建成人才公寓一期105套,各區縣建成人才公寓400套。經濟園區“四上”企業572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36.5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74.57億元,分別占全市36.2%、74.9%、57.6%。
市場主體保持較快增長。年末市場主體21.46萬戶,注冊資本(金)5057.82億元,比上年末分別增長14.5%、34.8%。年末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2360.44億元,增長15.3%;累計融資668.04億元,其中年內新增融資391.27億元,占融資總額的58.6%;全年實現利潤總額21.98億元,增長59.9%,累計上交稅費20.75億元,增長12.3%。
就業形勢穩定向好。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14萬人,開展就業再就業培訓1.58萬人次。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16%,低于控制目標1.34個百分點。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2億元,帶動創業就業1.63萬人。建成鄉鎮創業孵化基地8處,認定4家市級創業平臺和5家市級創業示范平臺。引導扶持1232名大學生實現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97.15%。實施貧困人口就業技能培訓1973人,轉移就業1.08萬人。11家就業扶貧車間被評為“省級示范就業扶貧車間”。
物價水平總體平穩。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1%。八大類消費品“七升一降”。其中,衣著、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分別上漲2.2%、0.5%、2.0%、0.6%、2.4%、4.1%、2.9%;食品煙酒價格下降0.3%。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5%、11.7%,漲幅比上年擴大3.2、11.4個百分點,全年漲幅呈趨緩態勢。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全年投入扶貧資金5.4億元,9.06萬名貧困人口落實幫扶措施,人均增收2960元,完成1.58萬人減貧任務,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全市412個產業扶貧項目完成收益分配2058萬元;累計投放小額扶貧信貸10.2億元,列全省第三位,支持貧困戶增收5560萬元;孝德基金覆蓋2850個村,占村莊總數95.7%。在全省率先完成扶貧低保政策“兩線合一”,將5439名特困人口納入低保。在全省首創互助養老扶貧模式,聘請護理員916名,照料貧困失能老人3234名;“三專一免”健康扶貧為貧困患者免除醫療費518萬元;“一檔四全”教育扶貧投入資金6400萬元,實現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改造貧困戶危房5263戶。區域扶貧穩步推進,完成投資10.5億元,開工建設道路22條、183.7公里;建成美麗鄉村645個,占區域村莊總數54%;300個貧困村實現道路、客車、自來水、文化大院、體育設施、廣電通訊等全覆蓋。
二、農林牧漁業
農林牧漁業總體穩定。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1.16億元,按可比價增長4.4%。其中,農業增加值76.65億元,增長4.1%;林業增加值3.35億元,增長19.8%;牧業增加值36.36億元,增長5.8%;漁業增加值33.87億元,減少0.5%;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10.93億元,增長15.4%。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11.21萬畝,總產量89.50萬噸、單產423.7公斤。全年肉類產量28.88萬噸,奶類產量2.75萬噸,蛋類產量7.8萬噸。全市水產品總產量58.94萬噸,其中海水產品55.84萬噸,淡水產品3.1萬噸。
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2549個村,占應確權總村數的99.1%;完成確權家庭承包耕地面積216.2萬畝,頒證61.6萬戶。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村居1382個,占總數的46.4%。新增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4.4萬畝,累計72.7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3.7%,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6%。
林業生態建設實現新突破。“林水會戰”實現新的突破,成功創建為國家森林城市,林業科技示范區建設有序推進,林業投融資工作成效顯著,林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森林資源管護更加有力。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0431.9公頃,其中經濟林6456.6公頃,防護林2891.1公頃,用材林1084.2公頃;全市育苗面積4176公頃;森林覆蓋率22.1%。
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年末城市供水水源保障能力76萬m?/日,全年建設水利工程1680項,完成投資24.2億元。治理河道407公里,新增蓄水能力547萬m?,恢復、新增庫容3199萬m?。新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4.1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96。完成194個村自來水改造工程,改善了15.66萬人的飲水安全條件,全市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70%。完成移民扶持、避險解困項目221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3km2,建成莒縣沭河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特色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30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全年瓜菜果茶食用菌特色產業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達到73家,新增14家,總面積達到11.69萬畝。干毛茶總產量1.49萬噸,總產值28.8億元,增長2.7%、11.6%。“日照綠茶”榮獲中國優秀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有效期內種植業“三品一標”認證總數492個、新認證102個。
農業生產條件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78.68萬千瓦,農用拖拉機15.60萬臺。農機合作社210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示范社11家,服務農戶9.9萬戶。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203.07萬畝,機播面積269.51萬畝,機收面積252.54萬畝。全年化肥使用量(折純)10.78萬噸,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6575噸。
三、工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5家,實現工業增加值582.95億元,增長10.15%。全市35個工業行業大類有23個行業實現增長,增長面65.7%。分三大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下降0.5%,制造業增長10.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6.1%;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為22.2:77.8,其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29.16億元,增長9.0%,重工業實現增加值453.79億元,增長10.9%。
工業結構調整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接替有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減少。鋼鐵行業全年生產高附加值酸洗薄板、鍍鋅薄板377.3萬噸,增長20.8%;鋼筋、線材等低端產品產量分別下降3.2%和61.9%。全市實現裝備制造業增加值163.6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8.1%。全年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92.77億元,增長17.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67%,比年初提高1.41個百分點。新興產業孕育成長,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廢舊資源綜合利用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4.7%、65.0%和2.1倍。
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盈利能力顯著提升。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742.90億元,增長17.4%,增速比上年提高6.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57.48億元,增長88.6%,增速比上年提高48.8個百分點;利稅總額210.79億元,增長64.4%,增速比上年提高26.3個百分點。
電力供應充足穩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小幅增長。全年全社會用電量196.1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8%。其中,工業用電量158.46億千瓦時,增長11.2%。全年完成供電量99.07億千瓦時,增長6.7%;售電量95.13億千瓦時,增長9.6%。規模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量9.77億千瓦時,增長0.6%。其中,風力發電5.18億千瓦時,垃圾焚燒發電0.91億千瓦時,分別增長3.6%、11.9%;生物質發電3.67億千瓦時,下降5.8%。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91.19億元,增長9.5%。三次產業投資之比為2.1:41.4:56.5。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87.85億元,增長14.8%,拉動投資增長3.2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83.18億元,增長15.6%;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254.47萬平方米,增長21.4%。全年共有房地產開發項目177個,其中計劃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29個。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積66.2萬平方米,下降18.8%,去庫存效果明顯。全年新開工保障性住房57224套,全部為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6612套。
建筑業實現較快發展。全市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355.11億元,增長21.1%,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25.36億元,增長17.1%,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0.29億元,增長9.1%。其中,412家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262.96億元,增長4.9%;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457.33億元,增長11.7%。分城鄉看,城鎮零售額580.09億元,增長8.9%;鄉村零售額140.21億元,增長10.2%。分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661.34億元,增長8.9%;餐飲收入58.96億元,增長11.7%。
基本生活類商品銷售較快增長。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情況看,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08.79億元,增長12.8%。其中,糧油類和肉禽蛋類商品分別實現零售額5.73億元、6.11億元,增長20.4%和19.2%。汽車類消費小幅增長,實現零售額51.88億元,增長1.4%。
網絡銷售發展勢頭強勁。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通過網絡實現商品零售比上年增長241.3%。其中,通過網絡實現的餐費收入347.8萬元,是上年的3.8倍。數字化信息進程加快,傳統的書報雜志、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等商品消費下滑明顯,分別下降23.3%和10.8%。
六、對外經濟
貨物進出口穩中有升。全年完成貨物進出口總值909.57億元,占全省的5.1%;增長10.7%,增速比上年提高23.4個百分點,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局面。其中,貨物出口349.95億元,增長25.4%,增速居全省首位。貨物貿易結構趨向均衡,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明顯,年進出口額過億元企業達到70家。境外市場開拓成效明顯,對非洲、東盟、拉美和“一帶一路”等國家出口分別增長32%、30.1%、118%和25.5%。
利用外資平穩增長。新批外資項目20個,實際利用外資42.6億元,增長10.7%,總量創歷史新高。現代汽車集團、華潤集團、光大集團、金鷹集團等12家世界500強企業23個項目落戶我市。投資過千萬美元項目132個,提升了全市整車及汽配、漿紙、石化等產業鏈發展水平。實際利用外資主要來自現代派沃泰變速箱、森博漿紙、泰森食品、興華石油等大項目,來源地以新加坡、韓國為主。
境外投資規模保持穩定。新增備案(核準)境外投資項目9個,對外投資額13.9億元,連續4年對外投資超2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83人,下降19.4%。主要境外投資項目有:山東五征集團有限公司并購美國WZNAHOLDINGS,INC.項目、五蓮大地精工鋼球有限公司設立美國分公司項目、山東呈龍服裝有限公司設立韓國分公司項目、山東榮信水產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毛里塔尼亞水產捕撈加工銷售項目、山東滬鴿口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德國)研發生產項目等。
七、交通、郵政電信、旅游
港口生產較快增長。沿海港口新增泊位4個,新增通過能力2790萬噸。全市生產性泊位73個,年通過能力2.38億噸,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3個。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4.07億噸,增長6.4%。其中,外貿完成2.81億噸,增長9.0%;集裝箱吞吐量323.79萬標箱,增長7.0%。有五種貨物過千萬噸,其中金屬礦石16613萬噸,增長9.5%;石油及制品6541萬噸,增長7.2%;煤炭4028萬噸,增長24.0%;木材2201萬噸,增長12.1%;糧食1249萬噸,增長7.3%。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地方公路客運量2452萬人次,增長1.6%;公路貨運量8581萬噸,增長12.9%。海上客運量56.33萬人次,下降27.7%;海上貨運量881.64萬噸,下降0.6%。鐵路發送旅客量149.81萬人次,增長3.4%;鐵路貨運量7720.9萬噸,增長22.1%。機場客運量73.77萬人次,增長80.6%;貨運量1026.8噸,增長124.9%。
交通基礎設施加快推進。青日連鐵路加快推進,2018年將建成通車,魯南高鐵日照段全面開工建設,將于2019年建成。日照西綜合客運站全面推進,日照綜合客運站提升改造工程全面開工。機場高速建成通車,濰日高速2018年建成通車,嵐羅高速加快推進。山海路、北京北路和迎賓路改造一二期建成通車。206國道、222省道改建工程竣工。年末全市通車里程8676.16公里。其中,國道390.12公里,省道299.25公里,農村公路7986.79公里。按照公路等級分,高速公路165.44公里,一級公路274.56公里,二級公路1144.60公里,三級公路410.98公里,四級公路6680.59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58.41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0.49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2.4%。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53.68萬輛,增長12.6%。民用轎車保有量36.42萬,增長12.3%,其中私人轎車34.96萬,增長12.9%。
郵電通信業發展較快。全年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5.02億元,增長39.8%。郵政行業業務總量8.34億元,增長35.9%;實現業務收入4.67億元,增長25.4%。其中,快遞業務量3209.67萬件,增長34.1%;業務收入2.47億元,增長28.2%。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20.17萬戶,下降13.2%;移動電話用戶291.70萬戶(非沉默用戶),其中4G用戶164.34萬戶,增長34.8%。
旅游業發展成效顯著。大力實施“旅游富市”戰略,日照市被確定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首批創建單位”;全年新建、續健重點旅游項目118個,建成26個,完成投資126.8億元,超過“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投資總和;年內新增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8個、2A級景區6個,新增旅行社6家;新增五星級精品民宿1家、三星級民宿2家;新增文化主題酒店1家;年末全市共擁有A級景區51家,旅行社147家,星級酒店25家;擁有省級旅游強縣1個、強鄉鎮21個、特色村54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43個、精品采摘園63個、開心農場9個、“好客人家”星級農家樂221個。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數4497.55萬人次,增長10.2%;實現旅游消費總額360.43億元,增長14.8%。
八、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1.33億元,同口徑增長12.3%。其中,稅收收入115.35億元,同口徑增長27.7%,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1.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2.28億元,增長13.3%。全年民生支出187.22億元,增長13.7%,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6%。其中教育支出48.45億元,增長7.8%;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27.12億元,增長19.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8.07億元,增長18.8%。全年國稅收入(含海關代征稅收)453.49億元,增長32.8%,其中,國稅直接征收稅收收入144.18億元,增長49.5%,海關代征稅收收入309.31億元,增長26.3%。地稅收入69.74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0.6%。
貨幣信貸總體穩定。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305.23億元,比年初增加223.88億元、增長10.8%。其中,住戶存款1260.21億元,比年初增加145.22億元、增長13.0%。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合計2235.49億元,比年初減少39.91億元、下降1.8%。
資本市場加快發展。完成規范化公司制改制企業(規模以上工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和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131家,完成年度目標的208%;比特電子成功在新三板掛牌,3家擬上市企業報省證監局輔導備案;年內新增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74家,全市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企業達162家;共設立運作投資基金10支,總規模205億元;全年實現債券、股票融資151.1億元。
保險業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全市保險公司41家,專業中介法人機構4家。實現保費收入63.10億元,增長18.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1.75億元,增長8.6%;壽險保費收入41.35億元,增長25.1%。全年支付各項賠款與給付19.65億元,下降4.3%。其中,財產險賠付10.91億元,下降1.9%;壽險賠款及各項給付8.74億元,下降7.1%。
九、城市建設
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加快完善中心城區市政設施,中心商務區安置樓主體基本完工。城市建成區面積107.1平方公里。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8.65%,比上年末提高1.79個百分點,提高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3個百分點。
城市載體功能增強。年末城市(不含縣)道路891.14公里,面積1871.4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6條,城市排水管道總長度1692.69公里。全年城市自來水供水總量7220噸。城市使用天然氣總戶數28.4萬戶,全年供應液化氣1.1萬噸,下降6.8%;供應天然氣總量1.82億立方,增長16%;年末用氣普及率99.8%。城市集中供熱面積1855萬平米,新增245萬平米,增長13.2%。主城區新增城市公園綠地面積94.8公頃,新增城市綠地面積73.5萬平方米,市區現有公園、動物園32個。全年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年末城市(含縣)公共交通運營車輛964輛,其中清潔能源公交車206輛,新能源公交車497輛,年客運總量7127.2萬人次;出租汽車運營車輛1398輛,年客運量2624.3萬人次。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汽車12.36標臺。
十、資源、環境
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提升。調整完善《日照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編制完成《日照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16-2020年》《日照市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并順利通過省級驗收。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市共劃永久基本農田295.25萬畝;安排市縣土地整理項目52個,新增耕地1.88萬畝。扎實做好日照機場、S222央贛線改造、中興汽車等重大項目用地報批工作,年內上報各類批次用地85個、總面積2.04萬畝;招拍掛出讓土地151宗、面積1.96萬畝,土地出讓收入75.5億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進一步規范。全市共有179處礦山(采礦權有效期內礦山共141處),礦山整合率達69%以上,“日照市礦山開發遠程監管平臺”建成,對全市74處礦山進行科技管礦。
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28,比上年改善8.3%。其中,國控站點PM2.5、CO年均濃度分別為47微克/立方米、1.4毫克/立方米,綜合指數為5.05,三項指標分別改善20.3%、26.3%、14.3%,改善率均居全省第一;PM10年均濃度為84微克/立方米,改善16.8%,改善率居全省第三。全年“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天數311天,比上年增加11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64天,比上年增加25天,空氣質量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水質達到或好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點位數占85.7%。省控重點河流斷面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濃度分別改善6.2%和19.4%。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1.0分貝,市區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65.4分貝。
大力開展環境突出問題集中攻堅。借力中央、省、市環保督察,解決各類環境問題2.28萬件。四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繼續下降。實施藍天保衛戰,開展“揚塵污染”、“燃煤污染”、“工業污染”、“機動車船污染”和“面源污染”綜合整治。共淘汰關停燃煤鍋爐2103臺,排查“散亂污”企業1125家,清理取締612家,完成整治513家。開展崮河、沭河流域治污攻堅,實施“一河一策”,省控及以上斷面全部實現達標。新增污水集中處理能力4萬噸/日。實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制度,核發新版排污許可證58張。東港區、五蓮縣順利通過省級生態區(縣)驗收,年末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0個、省級生態鄉鎮41個、綠色學校145所、綠色社區85家、環境教育基地63個。
十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制定《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創新科技政策支撐。“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獲關鍵技術及裝備”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市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2項,發明專利申請量608件,發明專利授權213件,增長2.9%;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69件,增長24.6%;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32件,增長24.1%;電子申請率93.1%。日照市成功獲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
全市高新技術企業93家,新增40家;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188家,新增96家。新認定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5家;新增省級備案院士工作站9家;新增國家級備案眾創空間1家、星創天地1家;新增省級備案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眾創空間3家、農科驛站20家。全年引進轉化國內外先進技術成果115項,技術合同登記60項,合同額7.47億元。
年末擁有中國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16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個,準予使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企業4家,增加11家。山東名牌產品133個,增加17個;山東省服務名牌28個,增加4個;山東省著名商標76個,地理標志商標27件;商標注冊總數13529件,增長21%。全年商標申請4977件、商標注冊2313件,分別增長54%、20%。擁有國家質檢中心1家,省級質檢中心2家,省級計量站1家。
人才智力效能充分釋放。大力實施“人才興市”戰略,新招引高層次創業人才(團隊)33個、創新團隊68個、創新人才582人。全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和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分別達26人、13人。113人進入人才創新發展院管理。新獲批國家、省引智項目14項,新增省級引進國外智力示范成果推廣基地2處。對經認定的創新創業團隊和人才發放扶持資金6205萬元。新增高技能人才5042人,其中技師、高級技師336人。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年末含大學科技園高校在內的普通高等院校8所,在校學生69751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未含技工學校)14所,在校學生2.93萬人;普通中學95所,在校學生14.84萬人;小學293所,在校生19.35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100%;幼兒園652所,在園兒童9.64萬人。特殊教育學校6所,在校學生1020人。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100%、99.9%、99.4%。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日照市獲4金、6銀、2銅,團體成績列全省第2名;在2017年全省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我市獲團體成績居全省第三名,市科技學校獎牌總數居全省第一名,市農業學校獎牌總數居全省第四名。
文化事業較快發展。全市共有各類文化機構92處(包括文化站數量),其中影劇院2個、博物館3個、公共圖書館5個、文化館5個、美術館1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影院14家。擁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藝術表演場館1個;年末有鄉鎮綜合文化站55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6家。有廣播電視臺3座,10套電視節目,6套廣播節目,全年廣播播出節目3.98萬小時,電視播出節目5.31萬小時。有轉播電臺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5%,電視人口覆蓋率90%。有線廣播電視用戶65.39萬戶。
公共文化服務再上臺階。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少年兒童合唱節。呂劇《山東漢子》等4個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呂劇《情感扶貧》入選2017年度山東省舞臺藝術青年人才創作扶持項目(全省共9個)。有1個鄉鎮、9個村(社區)入選全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點。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提升,1個圖書館爭創一級館,3個圖書館爭創二級館。組織“一村一年一場戲”3200場,覆蓋全市2400個村(居、社區)。舉辦了第十八屆“港城之夏”文藝展演,共演出16場、200余個節目,惠及3萬多人。
衛生計生事業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年末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437處,其中,醫院53處(不含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疾病預防控制機構5處、衛生監督機構5處、婦幼保健機構5處、專科疾病防治機構7處。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開放床位14237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930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醫師)6200人、注冊護士7072人。全年完成診療1654.03萬人次,出院病人54.14萬人次。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逐步提升,婦幼健康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連續多年無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不斷轉型升級,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出生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大健康產業及健康扶貧工作成效顯著,連續十年被評為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
體育賽事拉動效應凸顯。樹立大體育理念,助力旅游富市,先后承辦了國際啦啦操精英賽、國際馬拉松比賽和國際太極拳比賽、中國城市馬拉松年度峰會等20余項省級以上賽事活動,形成了“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旅游;單人競賽,多人消費”的體育旅游新模式。吸引旅游人數突破1200余萬人次,拉動旅游收入近70億元,同比增長40%。日照“海濱山岳行”體育休閑旅游線路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2017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線路”。全年建設各類公共體育健身設施467處,占地216畝的市體育公園開工建設。組織舉辦了第七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第三屆老年人運動會等46項市級比賽,各級體育社會組織舉辦群眾身邊的賽事300多項,直接參加人數10萬人次,帶動健身人數60萬余人次。體育彩票全年銷量5.52億元,市場份額達52%。日照市被列為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第一批試點城市和全國幼兒體育、運動處方試點市。
全年共獲得省內錦標賽13金、13銀、19銅的成績。全國以上比賽中共獲得19金、13銀、12銅的成績。其中,在第十三屆全運會上,我市獲得了3金、1銀、3銅的好成績。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與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03.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96萬人。其中城鎮居民人口143.33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25.07‰,人口死亡率12.73‰,人口自然增長率12.34‰。省內遷入4929人,省外遷入8298人。年末常住人口291.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54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86元,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2%。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939元,增長7.9%。
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推進社會保障由制度全覆蓋向人員全覆蓋轉變,基金規模持續增長,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1.28萬人、40.61萬人、27.72萬人、37.49萬人和30.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275人、18549人、6318人、6100人和6950人。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38.91萬人、230.18萬人。同步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失業保險金標準由950元提高到1030元。將18種新藥納入大病保險支付范圍,實現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扎實推進“同舟計劃”,建筑業按項目參保率達到100%。
社會救助事業成效顯著。全市救助管理站3處,流浪兒童救助保護中心1處。年末共有提供住宿的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48個,收養4169人。現有鄉鎮敬老院51個,總床位數達到7014張。農村特困人員供養基本生活標準5712元/人/年,照料護理標準全自理3300元/人/年,半護理4920元/人/年,全護理9840元/人/年。全年福利彩票發行額5.09億元。
群眾生活保障水平穩步提升。企業職工月最低工資標準由1550元調整為1640元。城鄉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穩步提高。城市低保人數5793人,保障標準提高到520元/人/月,人均月補助338元,比上年提高18元。農村低保人數78448人,年保障標準提高到4080元/人/年,人均月補助221元,提高26元,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平安日照建設成效顯著。首次捧得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全市社會政治穩定、治安秩序平穩,接報違法犯罪警情下降10.03%,刑事立案下降11.97%,萬人發案率22.45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類生產安全事故75起,死亡人數66人,分別下降33.0%和5.7%。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33人。
注:1、本公報數字主要是年快報數或初步統計數,最終數據以統計年鑒為準。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GDP)、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固定資產投資包括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投資、房地產開發項目的投資。
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企業。
5、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和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飲業。
6、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一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房地產業等行業。二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