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統計局
2022年3月31日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實施“六大賦能”和高質量發展“十二大攻堅行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進中提質,動能轉換成效顯著,城市能級持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社會民生事業取得新進步,“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
一、綜 合
經濟實力穩步提升。根據市級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20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0.6億元,增長7.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73.1億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47.0億元,增長8.8%。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4.3:48.1:47.6調整為4.3:49.4:46.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89238元,比上年增長9.3%。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8.9%;實現失業人員再就業4.2萬人,其中,困難群體再就業0.6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2%,低于4.5%的年度控制目標。
物價水平漲勢溫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0%。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四升四降”。其中,交通和通信類上漲4.3%,食品煙酒類上漲2.0%,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9%,居住類上漲0.4%;醫療保健類下降0.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下降0.8%,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下降1.1%,衣著類下降2.0%。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效。全市到位資金過億元的省外產業項目(不包括資本市場融資、兼并重組、基金等)285個,實際到位省外投資447.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12個、65.1億元。新引進過億元產業項目339個,正威淄博新動能產業科技城、愛德曼(淄博)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氫能源產業化項目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相繼落戶。
質量強市建設扎實推進。年內有2家企業獲得2021年度“泰山品質”認證。全市年末有效注冊商標數量7.77萬個,比上年末增長18.5%;擁有中國馳名商標93個,比上年增加1個。年內新增市級公用計量標準7項,累計擁有公用計量標準176項。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在全國率先實施行政審批全領域“一證化”改革,審批材料壓縮50.4%、審批環節壓減61.3%、審批時間壓縮53.5%。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領域“無證明城市”,全市共免提交證明事項13427項。市場主體穩步增長,年內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9.9萬戶,增長4.9%,其中,新登記各類企業2.9萬戶。年末各類市場主體數量超過60萬戶,達61.4萬戶,比上年增長9.5%,其中,各類企業16.8萬戶,增長10.0%。
二、動能轉換與創新
新舊動能轉換加力提速。堅持“優存量”與“擴增量”并舉,全力推動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和淄博老工業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深入實施“四強”產業攀登計劃,全市“四強”產業增加值增長18.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8.9%,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47.1%,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6.4%,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2.3個百分點。附加值和技術含量較高的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2.8%、17.6%和73.1%。制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一企一策”優化提升方案,啟動新一輪技術改造三年計劃,實施市級重點技改項目501項,項目開工率、年度投資完成率均達100%。在全國率先推出“技改專項貸”扶持政策,帶動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2.5%。持續推進《支持新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落地實施,新興產業投資快速擴張,“四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39.3%、37.1%,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分別達55.9%、23.7%,比上年分別提高6.9個、2.6個百分點。
創新驅動全面推進。全年全市共獲得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16項。簽訂技術合同3112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51.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6%和56.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40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1389件。有效發明專利密度達16.6件/萬人,增加1.9件/萬人。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027家,比上年新增324家,瞪羚類、獨角獸類、哪吒類企業達到197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1379家。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7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21家。全年新通過國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0家,累計達到56家。共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59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338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24家,建有院士工作站36家。
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落實“人才金政37條”,“三年十萬大學生集聚計劃”成果豐碩,年內新引進專科以上畢業生5.03萬人,近兩年共引進9.49萬人。年內國家級領軍人才工程新增18人,泰山系列人才新增32人。擁有“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5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57人,齊魯首席技師14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131人。全市取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人數達4.62萬人。共有引進國外智力成果示范單位42家,比上年增加2家。國家重點引智項目8項,省重點引智項目11項,高端外國專家項目26項。
三、農業
農業供給保持穩定。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5.1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26.0萬畝,總產量144.8萬噸,糧食單產達到441.1公斤/畝。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95.0萬噸,園林水果產量102.4萬噸,分別增長7.4%和6.9%。年末存欄生豬44.5萬頭、牛11.8萬頭、羊44.3萬只、家禽1360.2萬只。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14.7萬噸,禽蛋產量13.1萬噸,牛奶產量13.4萬噸。

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47.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6%;機電灌溉面積13.31萬公頃,增長0.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1.41%,提高0.16個百分點。
鄉村振興全面起勢。全市實現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8.8%,現代高效農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重為17.0%。數字農業農村中心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實施數字農業農村重點項目40個,完成年度投資51.86億元,阿里數字農業山東倉開倉運營,“數字賦能打造數字農業農村中心城市”入選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典型案例,成功舉辦2021鄉村振興大會。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84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37家。登記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715個,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認證產品440個。全市新開工建設田園綜合體28個,創建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14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4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
四、工業、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位運行。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1%。其中,非公有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6.8%,私營企業增長16.0%,大中型工業企業增長13.8%。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下降9.7%,集體企業下降10.5%,股份制企業增長14.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18.8%。39個大類行業中有27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長面達69.2%。248種工業產品中有144種產品產量增長。其中,化學藥品原藥增長0.8%,平板玻璃增長44.4%,發動機增長6.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1.8%;實現出口交貨值399.4億元,增長40.4%。
工業效益保持較高水平。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6037.4億元,增長31.0%;實現利潤392.5億元,增長75.8%。全市有21個大類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或扭虧為盈),占53.8%,化工行業實現利潤249.2億元,增長186.4%;裝備制造業實現利潤46.3億元,增長19.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實現利潤40.5億元,增長71.2%。

建筑業實現健康發展。全年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567家,其中,特級和一級資質建筑企業68家。建筑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112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建筑工程產值完成931.5億元,增長8.5%;安裝工程產值完成181.9億元,增長18.5%;其他產值完成16.3億元,增長51.5%。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總產值46.6億元,增長18.5%,占全部建筑業總產值的4.1%;非國有企業實現總產值1083.0億元,增長10.1%,占全部建筑業總產值的95.9%。
五、服務業
服務業支撐力度增強。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947.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46.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4.7%,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80.4億元,增長33.6%;應交增值稅、營業稅金及附加合計達到13.5億元,增長17.8%;應付職工薪酬90.3億元,增長12.8%。
交通運輸穩步恢復。全市全年公路客運量177萬人,比上年下降31.7%;公路貨運量18411萬噸,比上年增長8.4%;公路客運周轉量2.9億人公里,下降49.5%;貨運周轉量454.5億噸公里,增長11.7%。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1387.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208.2公里。現有公共汽車線路250條,營運公交車2939輛,出租車6519輛。機動車保有量145.9萬輛,增長6.3%,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131.4萬輛,增長19.1%。
郵政電信業平穩發展。全年實現郵政業務收入19.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快遞業務收入13.7億元,增長20.1%。快遞業務量15054.7萬件,增長27.9%。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68.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31.4萬戶,其中,4G及以上用戶443.3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71.9萬戶。
旅游市場加快復蘇。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738.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1%;實現旅游總收入552.5億元,增長36.0%。擁有國家A級旅游區(點)70處,其中AAAA級旅游區(點)14處,AAA級旅游區(點)42處,AA級旅游區(點)14處。旅游業態豐富多元,精品旅游產業集群入選第三批省“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周村古商城歷史文化街區被評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蓑衣樊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六一八戰備電臺研學基地、焦裕祿紀念館被評為“山東省紅色研學基地”。天齊勝境休閑度假區、岜山中醫藥健康旅游區被評為山東省文旅康養融合發展試點區。
六、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勢強勁。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22.1%,其中,第二、第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7.9%、19.8%。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民間投資分別增長37.1%、35.1%、24.1%。
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住宅投資317.0億元,增長14.7%。商品房施工面積3256.7萬平方米,增長4.1%。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414.5萬平方米,增長7.2%。商品房銷售面積528.5萬平方米,增長6.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77.3萬平方米,增長4.7%。商品房銷售額445.6億元,增長6.1%。其中,住宅銷售額405.7億元,增長5.5%。
七、內外貿易
消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08.9億元,比上年增長15.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3%;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4%。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增長14.9 %;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增長19.3%。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煙酒類零售額分別增長19.0%和22.7%,其中糧油食品類下的肉禽蛋類、水產品類和干鮮果品類分別增長14.3%、17.5%和26.6%;中西藥品類零售額增長12.8%;汽車類零售額增長6.7%,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額增長150.4%。
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全年完成貨物貿易進出口額1192.4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33.6%,其中,進口額467.3億元,增長15.8%;出口額725.1億元,增長48.3%。出口產品中,冶金、機電、石化、輕工、建材、農副產品、醫藥、服裝、紡織品分別增長105.8%、85.5%、72%、35.2%、33.2%、24.7%、23.9%、22.6%、9.9%。對美國、歐盟、韓國、日本等傳統市場出口額分別增長27.9%、34.2%、38.4%、7.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出口額260.7億元,增長79.5%。


利用外資水平顯著提升。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83家;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7.0%。新增總投資過億美元的項目12個,總投資36.1億美元。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數量分別達到13個和18個。全年“齊魯號”淄博歐亞班列發行66列,“淄博-黃島”五定班列發行10列。淄博綜保區正式封關運行,全年實現進出口額30.59億元。成功舉辦魯港經濟合作洽談會,簽約外資項目69個。
八、財稅、金融
財政收支保障力度加強。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69.0億元,比上年增長14.8%。稅收收入占比達74.0%,比上年提高3.3個百分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20.7億元,增長2.6%,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達80.9%,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8.3%,衛生健康支出增長11.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7.5%。
稅收實現快速增長。全市完成稅收收入(含國內稅收收入和海關代征稅款)6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9.0%。其中,第一產業稅收0.2億元,下降1.5%;第二產業稅收463.7億元,增長18.6%;第三產業稅收222.5億元,增長19.8%。
金融市場穩健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突破6000億元,達6100.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9.7%。其中,住戶存款余額3988.8億元,增長13.0%;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263.3億元,增長10.4%,其中,普惠口徑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56.3億元,增長35.3%。成功舉辦2021中國金融與產業發展(淄博)峰會,成立全國首個地級市S基金。年內新增上市公司6家,全市共有32家上市公司,34只股票在境內外證券交易所交易,“新三板”掛牌企業累計61家,在全省率先實現A股上市公司縣域全覆蓋。
保險業平穩發展。全市擁有商業保險分支機構71家,其中,財產保險機構31家,人壽保險機構40家。原保險保費收入(不含正在風險處置機構)196.6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其中,產險保費收入39.9億元,增長2.3%;壽險保費收入156.7億元,增長2.1%。支付各項賠款與保險金56.5億元,增長11.1%。其中,產險賠付25.0億元,增長10.1%;壽險賠付31.4億元,增長12.0%。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3億元,增長40.2%,為56.7萬戶(次)農戶提供90.1億元的風險保障。
九、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普通高校、普通中學、小學數量分別達7所、192所、274所,在校學生數分別達13.3萬人、25.2萬人、22.0萬人,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達7.23萬人,各類學校畢業人數達21.58萬人。年內新改擴建幼兒園61處,增加學位1.18萬個,增加公辦園39處。新改擴建中小學25所,主體完工18所,新增學位3.77萬個。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市擁有文藝表演團體(含民間文藝表演團體)248個,鎮(街道)文化站88個,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70個,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合村并居后)2415個,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18個。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3處。擁有全國統一編號報紙7種,刊物8種,新增版權作品登記12927件。現有廣播電臺調頻1個臺站3個頻率,中波1個臺站3個頻率;地面數字電視3個頻點轉播24套節目。年末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100%和99.7%。
公共衛生水平不斷提升。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4715個,其中,醫院15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69個,鄉鎮衛生院83個,婦幼保健機構8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個,衛生監督機構10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3.4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54萬人。全市共有執業醫師(含助理)1.86萬人,注冊護士1.93萬人。全年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人數6548人,其中,報告死亡18人。報告傳染病發病率139.2/10萬,死亡率0.38/10萬。穩妥有序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截至年末,累計接種913.82萬劑次,覆蓋418.08萬人,完成全程接種409.21萬人,3歲及以上人口的全程接種率達89.22%。
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全年我市體育健兒在奧運會、全運會、年度省錦標賽中共獲得608.5枚獎牌,其中東京奧運會上獲得1金1銀,實現奧運參賽成績新突破。成立省內首家體育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獲得“全國圍棋之鄉”稱號。全市鄉鎮(街道)“兩個一”工程(一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或燈光籃球場、一個多功能運動場)、城市社區體育場地、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數量分別達88個、284個、2405個;全市2933個行政村全部成立體育總會。高質量舉辦第一屆淄博體育旅游節、“起源地杯”青年足球錦標賽、全國電競大賽等特色賽事,成功創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體育服務綜合體各1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3個、示范單位4個、示范項目2個,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4個、體育旅游示范基地1個、體育旅游精品線路2條,山東省十大精品體育賽事2個。
十、人口和居民生活
人口總量平穩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0.8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51.42萬人,農村常住人口119.4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4.63%,比上年末提高0.36個百分點。戶籍人口總戶數155.58萬戶,總人口434.04萬人,其中,男性215.37萬人,女性218.66萬人。
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升。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2265元,比上年增長8.6%。其中,工資性收入28905元,增長7.9%;經營凈收入4893元,增長11.7%;財產凈收入3618元,增長9.0%;轉移凈收入4849元,增長9.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96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10元,增長10.1%。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由上年的2.22收窄至2.18。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7389元,增長8.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1675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6850元,增長12.7%。

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水平持續提升。年末,全市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46.5萬人、142.5萬人、277.3萬人、152.3萬人。全年共收繳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費140.6億元,發放城鎮職工養老金202.9億元。“淄博齊惠保”2021版參保人數達158萬人。城鎮居民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800元,保障人數0.46萬人;農村居民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7560元,保障人數5.36萬人。設立“淄助你”特殊困難家庭救助基金,擁有養老機構149處,養老機構床位1.87萬張;護理型床位9908張,建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99處、長者食堂247處、農村幸福院622處。
十一、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年內出臺《淄博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累計建成5G基站5398個,全國首座高速公路加氫站投入運營,推動智慧停車建設,新增施劃停車泊位1.2萬個。全年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完成總投資115億元,新增道路長度10.5公里、面積17.8萬平方米;改造道路長度14公里、面積18萬平方米;新增污水管網47.6公里、雨水管網46.5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網78公里。全年竣工綠色建筑598萬平方米,全域公園城市建設新增和改造提升公園綠地面積共915.63公頃。城市快速路網一期工程實現部分路段主體貫通,小清河復航工程完成航道主體擴挖。居民使用天然氣總戶數138.4萬戶,增加3.3萬戶;集中供熱面積9300萬平方米,增加609萬平方米。
住房保障能力進一步完善。全年新增住房租賃補貼433戶,全市累計住房租賃補貼在保戶數2407戶,累計發放補貼1012萬元。通過公租房保障住房困難家庭21371戶。
十二、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取得新成效。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4.0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10.17億立方米,大型水庫蓄水量1.75億立方米。全社會用水量9.77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79億立方米,工業用水3.31億立方米,農業用水3.80億立方米,生態用水0.87億立方米。完成美麗幸福河湖建設123條段,創建省級美麗幸福示范河湖14條段。完成深層承壓水開采量壓減70萬立方米,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面積70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啟動“減碳降碳十大行動”,對16個“兩高”行業實施清單化管理,單位GDP能耗較上年下降5.88%。全年全市優良天數222天(按7個國控點位計),優良率為60.8%。SO2、NO2、PM10、PM2.5、CO、O36項主要污染物平均濃度較上年分別改善17.6%、7.9%、11.5%、14.5%、15.8%、3.7%。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5.09,同比改善10.9%。全年全市國控考核斷面優良水體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指數排名全省第一。全市19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氣象地震服務保障有力。全年平均氣溫14.7℃,比上年高0.7℃。平均降水量967毫米,增加306.1毫米。現有8個國家氣象觀測站,82個區域氣象觀測站。全年發布各類預警信號99次,重要天氣預報25份。人工增雨作業累計影響面積3093平方公里。全市擁有強震臺8個,測震臺7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55處。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全年全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84起,死亡90人。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214,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1.76,工礦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1人。
注:
1.本公報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或初步核算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 PCT為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合作條約》的簡寫,PCT專利申請是指通過《專利合作條約》向外國提出的專利申請。通過PCT申請專利,只需提交一份國際專利申請,就可以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而不必向每一個國家分別提交專利申請,為專利申請人向外國申請專利提供了方便。我市鼓勵PCT專利申請,即鼓勵向國外申請專利。
4.2021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按2020年價格計算,與之前數據不可比。
5.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是指當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即地表徑流量與降水入滲補給量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