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經濟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按照江總書記“三個代表”思想的要求,圍繞年初制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奮斗目標,抓住機遇,團結拼搏,克難奮進,堅持以發展為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克服世界經濟增長趨緩的負面影響,戰勝了春夏秋連續三季的特大旱災,在加大農業結構調整、重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深化改革、高昂市區經濟龍頭和科教興市等工作力度的基礎上,保持了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穩定發展,“十五”計劃有了一個較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測算,2001年全市累計創造當年價國內生產總值3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1.8億元,與上年相比負增長2.5%;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59.9億元,增長10.4%;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01.3億元,增長9.7%.從經濟結構看,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25.8:45.3:28.9調整優化為2001年的23.8:46.6:29.6,二、三產業比重呈穩步上升態勢,并逐步成為推動全市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特別是第三產業,在1999年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的基礎上,2001年其規模迅速擴大到超出第一產業19.5億元,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在全部新增加的22.3億元國內生產總值中,二產業為14.7億元占65.9%,其中工業增加值就占81.6%,可見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主導作用尤為明顯,并且挑起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大梁;三產業新創造的增加值共8.7億元占39%,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已經超過一產業,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新的亮點和重要力量。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已經走上以二產業為主、三產業和一產業共同推動的軌道。
在經濟保持穩步發展的同時,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國有企業、金融體制、行政機構以及各種社會保障體系的配套改革逐步深化。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一是物價水平仍在負增長區間運行;二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三是就業、再就業壓力大;四是縣市間、市區與縣域間、三次產業之間發展不平衡。
二、農業
面臨歷史罕見的春夏秋連續三季的特大干旱,全市自始至終堅持抗旱奪豐收、在抗災中抓調整,以“家門口”工程為重點,切實加大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努力提高名特優新農產品種養比重,推進了農業增產增效,大災之年農業仍取得了較好收成。
全年糧食總產量為243.85萬噸,比上年減產15.25萬噸,減幅為5.9%;棉花總產量為3.98萬噸,比上年增長5.9%;油料總產量雖然比上年減少5.4%,但仍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產量為37.99萬噸;茶葉產量比上年增長2.5%達到14567噸,水果(含果用瓜)產量為23.83萬噸,比上年增長22.9%;其它經濟作物如蔬菜、煙葉、糖料等均較上年略有增長。
牧業生產繼續發展,林業形勢看好,漁業保持穩定。全年累計出欄肥豬241.24萬頭,肉類總產量27.83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0%和12%;全年出籠各種家禽2039.9萬只,增長3.4%;禽蛋產量為8.4萬噸,增長8.3%;全年蠶繭產量比上年減少4.0%為7818噸。全年共完成植樹造林面積11.43千公頃,零星植樹2573萬株,主要林產品產量中,板粟、油桐籽、油菜籽和烏桕子產量分別為23158噸、3342噸、3797噸和3012噸。全年水產品產量為27.7萬噸,比上年增長0.4%。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耕地面積310.14千頌,其中水田227.3千頃,全年農村用電量達到78978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折純量34.99萬噸,使用農膜6650噸,農藥18244噸,農用柴油71179噸;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10.29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59.09千公頃;特別是長江干堤和黃廣大堤項目建設投資的加大、長孫堤的加固、金檀、白蓮灌區、策湖、黃草湖、官橋泵站等一批續建工程量進一步加強,為全市避災農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國有和國有控股及非國有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工業2001年共完成不變價工業總產值1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國有工業完成產值42.2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國有控股工業完成產值86.3億元,增速為16.6%;集體工業完成產值45.3億元,增長11.5%;股份制工業完成產值49.7億元,增長14.8%;三資企業完成產值16億元,增速為20.9%;全市大中型企業完成產值53.8億元,增長15.5%;農村工業完成產值61.1億元,增速為17.3%;;輕工業完成產值91.6億元,增長21.2%,重工業完成產值70.5億元,增長9.1%,輕重工業之比由2000年的1:0.86發展變化為1:0.77。
在工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工業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經濟效益不斷回升。被調查的706家工業企業,虧損企業數比上年減少12%,國有虧損企業虧損額比上年減少33.1%;共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37億元,創利稅總額12.14億元,實現利潤3.7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27.5%和24.7%;完成工業增加值59.24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工業產銷率為97.33%,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由上年的41749元/人提高到45454元/人,凈提高3705元/人,工業綜合經濟效益總指數為118.86,國有虧損企業全年共扭虧1109.4萬元,企業虧損面比上年下降1.5百分點。
全市全年工業生產用電量127399萬千瓦時,比上年多用電11753萬千瓦小時,增長10.16個百分點。
建筑業生產繼續向前發展。全市建筑業全年共創造當年價增加值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共有資質等級四級以上建筑企業144家,年末從業人員5.7萬人,建筑企業全年創利潤總額0.86億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472.8萬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積325.9萬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竣工率為68.9%。
四、固定資產投資
在擴大內需、重點項目建設和國債投資項目對全市投資的拉動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有力地支撐了黃岡經濟的發展。
2001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92.34億元,比上年增長6%,其中國有投資完成45.68億元,集體投資完成13.55億元,私人投資完成33.1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14.8%和2.8%;國有、集體和個人多元化共同投資格局已經形成,在全部投資中,國有投資占49.5%、集體投資占14.7%、私人投資占35.8%;在國有投資中,基建投資完成22.06億元,技改投資完成14.33億元,房地產及其它投資完成9.29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負增長2.7%、增長14%和19.1%;集體單位投資中,農村集體投資增長3.7%,而城鎮集體投資增幅卻高達1.3倍,改變了過去“城鎮減農村增”的局面;私人投資中,城鎮和農村增速基本穩定,分別為2.2%和3.5%。全年投資率為26.92%,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市重點項目進展順利,鄂黃長江大橋已全線合攏,長江干堤已完成投資4.52億元,黃廣大堤已完成投資7.08億元,長孫堤加固等一批重點續建項目進展有序,江北高等級公路建設有新進展,紅安、英山、浠水、蘄春農網改造工程全部完工,黃岡中學擴建工程、大別山生態旅游區開發等一批工程如期完工或正在建設之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運輸健康發展
2001年末,全市公路里程總長度5674公里,其中等級公路4783公里,分別比上年增加189公里和479公里;年末擁有載客、載貨汽車共7710輛;公路客運量為4870萬人,貨運量為609萬噸,公路客貨運輸周轉量分別為253095萬人公里和42216萬噸公里;全市航道里程達522公里,共有水運碼頭152個,各種輪駁船1147艘,水路客貨運輸量分別為369萬人和616萬噸,客貨運輸周轉量分別為2432萬人公里和151202萬噸公里;全市鐵路線路總長度316公里,鐵路客貨運輸量分別為335萬人和173萬噸,交通運輸秩序良好,基礎設施穩步改善,大別山腹地公路、團黃高速公路、紅麻高速公路、江北高等級公路建設進展順利,下巴河大橋的動工興建、鄂黃長江大橋的全線合攏,以及整個路網建設的加強,都為黃岡交通運輸事業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郵電通信日新月異。全市全年共實現計費郵電業務總量5.95億元,比上年凈增1.04億元,增長速度為21.2%。
全市市話交換機容量達到59.3萬門,農話交換機容量達到33.2萬門,城鄉電話用戶分別發展到27.6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30.2%和4.7%,移動電話用戶和國際互聯網用戶分別發展到15.4萬戶和3.44萬戶,比上年增長1.14倍和1.2倍多,全市124個鄉鎮辦全部實現了通郵、通電話、通電話的村4198個,占97.6%;全市電話普及率為7.68%,即平均每百人擁有7.68部電話,其中市話普及率為21.94%;郵政全年報刊發行總量10182萬份,全市郵電局所已發展到174個。
六、內外貿易和市場物價
全市整個消費品市場較為活躍,商品流通秩序較好,購銷兩旺。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更新,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假日時限的延長,“假日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消費穩步增長的亮點,特別是首屆中國黃岡東坡文化旅游節、大別山科技節等節會的成功舉辦,采用“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方式,進一步激活了消費品市場。全市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1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市、縣和縣以下零售額分別為26.86億元、35.05億元和55.02億元,增速分別為11.5%、26.3%和1.6%。在全部消費品零售額中,批零貿易業零售額為83.93億元,餐飲業零售額為11.34億元,其他行業零售額為21.6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1個、12.8個和10.1個百分點。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受“9.11”事件和全球經濟增長趨緩的影響,雖然黃岡外貿出口曾一度受到沖擊,但出口創匯形勢穩定,利用外資形勢看好。全市全年海關統計外貿出口總額為9768萬美元,與上年相比,負增長6.3%,全年實際利用外3150萬美元,外商直接投資2648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0%和1.4倍多。
在國內外貿易保持繁榮的同時,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年末全市社會商品零售物價總指數為98.8%,比上年上升0.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4%,比上年上升1.0個百分點。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2001年,全市財政收入繼續增長,財政收支基本平穩。財政收入增長5.8%,達到21834萬元,其中,上劃中央收入比上年下降1.6%為4043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7.3%達到177702萬元;全年財政總支出為287220萬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支授農業生產支出6184萬元,農業綜合開發支出3610萬元,科教文衛事業費支出81240萬元。
金融形勢保持穩定。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75.2億元,其中企業存款24.87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5.82億元和1.75億元;年末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183.56億元,其中,工業貸款20.03億元,商業貸款73.51億元,農業貸款22.5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5.86億元、減少1.23億元,增加3.5億元和0.99億元;城鄉居民儲蓄余額達到143.04億元,其中,定期儲蓄113.19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3.64億元和19.22億元。金融機構存貸差額由上年末的28.29億元縮小為8.36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發展。2001年全民保險意識進一步步增強,全市全年保險總金額為164.35億元,保費收入達到3.04億元,保險賠付支出為1.26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86.97%、16.03%和44.8%。
八、科教文衛、廣播電視和體育
2001年,全市共有科技開發機構385個,從事科研活動人員2600人,其中,縣級以上科技開發機構45個,科研人員734人。全年承擔各類科研項目85個,取得地市級以上科研成果項目72個,其中,省部級科研成果42個。專利批準量80件,技術市場交易合同額13100萬元,一年一度的大別山科技節成效顯著。
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市共有各類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2所,在校學生1.21萬人,普通中學371所,在校學生48.71萬人;小學3414所,在校學生83.13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1%;共有幼兒園95所,在園幼兒7.06萬人;全市現有普通高校和成人大專學校共3所,在校學生共1.8萬人;黃岡中學擴建工程的完成,標志著黃岡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經步入一個新階段。
廣播電視事業繁榮。全市共有廣播電臺10座,電視臺10座,廣播聽從6783萬人,覆蓋率為93.86%;電視觀眾682.98萬人,覆蓋率為94.5%,衛星地面接收站共1321座,廣播電視職工人數已達3168人,又有一批貧困落后山村在全國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中相繼通廣播電視。
文化旅游事業健康發展。全市年末共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1個,文化館(站)24個,博物館和紀念館16個,公共圖書館12個,共擁有各類藏書96萬余冊,電影發行放映單位510個,電影觀眾達260萬人次,全年出版各類報紙9850萬份;中國首屆黃岡東坡赤壁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較好地展示了黃岡;全市共有22個涉外飯店;全年共接納8100名大陸以外的游客到黃岡旅游觀光,共創外匯收入92萬美元。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隨著醫療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市醫療技術水平明顯提高;市第一人民醫院已躋身全國三等甲級醫院行列,全市已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目前,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969個,其中醫院31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已達21418人,共有醫生8149人,衛生機構床位數已達13701張。
體育事業發展迅速。2001年,全市共舉辦縣級以上體育運動會36次,參加人數0.85萬人次;舉辦鄉鎮級體育運動會324次,參加人數1.68萬人次;實際參加體育達標活動學生數101.6萬人;全市體育場地已發展到4546個;全民健身運動在全市廣泛深入地開展。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建市以來,黃岡城市功能明顯增強;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24平方公里,城市規劃區面積已達35.6平方公里,城市行政區域面積376.2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已達12.05平方米,園林綠地面積682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790公頃;年末實有鋪裝道路面積520.7萬平方米,排水管道總長度123.4公里,全年日均供水綜合生產能力23萬噸,全年供水總量已達3695萬噸;全年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8030萬立方米;年末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388輛,出租汔車數已達596輛。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勞動就業
勞動就業工作繼續加強:全市年末在崗職工32.85萬人,在崗職工年初平均工資比上年增加399元達到5254元;全年共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1.5萬余人,城鎮居民失業率為3.5%;全年享受最低居民生活保障人數已達7.82萬人,社會救濟人數減少為66.8人。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總人口722.73萬1人,鄉村人口540.15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75.88萬人,女性人口346.85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2;年末總戶數共188.67萬戶,其中鄉村戶數134.54萬戶;年內出生人口52111人,人口出生率為7.21;年內死亡人口34893人,人口死亡率為4.83,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38。全市人口密度為414人/平方公里。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長4.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在大旱之年仍較上年有所增加,達以2083元,實屬來之不易。隨著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改善。
十二、龍頭經濟
市區龍頭經濟建設取得較大成效,龍頭帶動作用逐步增強:全年共創造現價國內生產總值28.6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2%,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3個百分點;可比價工業總產值15.8億元,增長15.9%;國有固定資產投資為9.24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17億元,增速高達35.4%;完成財政收入1.99億元,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快7.4個百分點達到12.9%;零售物價總指數同比上升5.1個百分點達到101.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升1個百分占為99.7。
注:國內生產總值為初步統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