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和疫情汛情多重風險挑戰,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疫后重振取得決定性成果,社會民生得到堅實保障,經濟運行總體呈現“持續恢復、趨穩向好”的良好態勢,基本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根據湖北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63.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8.5億元,增長11.0%;第二產業增加值838.45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1117.04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一年的10.0:39.4:50.6優化為9.6:38.8:51.6。分季度看,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7.2%,上半年增長28.5%,前三季度增長16.0%,全年增長11.5%。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339.95萬人,常住人口315.8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95.93萬人,占常住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2.04%,比上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

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0.6%。分類別看,食品煙酒價格下降0.6%,衣著價格下降0.5%,居住價格上漲0.4%,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8%,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4.3%,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1.2%,醫療保健價格上漲0.4%,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下降2.5%。


二、農業
全年全市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368.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1%。

全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18.21萬畝,比上年增加2.09萬畝。其中,稻谷種植面積33.99萬畝,減少0.59萬畝;玉米種植面積115.56萬畝,增加0.35萬畝。油菜籽種植面積70.26萬畝,增加2.24萬畝。
全年全市糧食產量84.54萬噸,比上年增加2.16萬噸,增產2.6%。其中,夏糧產量24.04萬噸,增產1.4%;秋糧產量60.50萬噸,增產3.1%。其中,稻谷產量19.11萬噸,減產0.4%;玉米產量31.22萬噸,增產4.1%;油料產量17萬噸,增產3.6%。蔬菜產量176.21萬噸,增產7%。糖料產量1.89萬噸,減產10.4%。煙葉產量1.22萬噸,增產5.8%。茶葉產量1.92萬噸,增產13.7%。

全年全市豬牛羊禽肉產量19.51萬噸,比上年增長27.8%。其中,豬肉產量12.1萬噸,增長34%;牛肉產量0.94萬噸,增長5.6%;羊肉產量1.42萬噸,增長11.8%;禽肉產量5.04萬噸,增長24.1%。禽蛋產量7.34萬噸,增長9.4%。年末生豬出欄153.71萬頭,增長34.8%。
全年全市水產品產量3.98萬噸,同比下降22.4%。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21年,全市在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1049家。全部工業增加值增加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下降3.4%;股份制企業同比增長7.7%,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同比下降6.3%;私營企業同比增長7.5%。輕工業增長1.3%,重工業增長3.7%。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5.4%,制造業增長1.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33.7%。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制造業增加值下降3.1%,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4.4%,紡織業增長19.0%,金屬制品業下降4.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12.9%,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61.4%,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0.9%,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下降4.1%,醫藥制造業增長17.1%,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增長0.9%。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400.9億元,比上年增長0.6%;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完成產值261.9億元,增長1.3%。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8億元,比上年下降25.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27.8億元,比上年下降19.6 %;股份制企業51億元,下降12.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13.3億元,下降54.6%;私營企業40.2億元,下降2.8 %。分門類看,2021年末采礦業利潤1.5億元,比上年下降37.1 %;制造業60.8億元,下降27.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5.8億元,增長31.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7.29元,比上年增加1.4元;營業收入利潤率為3.5%,減少1個百分點。
全年全市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72.7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建筑業增加值134.87億元,增長14.2%。
四、服務業
全年全市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6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86.26億元,增長21.4%;住宿和餐飲業71.02億元,增長19.6%;金融業111.6億元,增長1.9%;房地產業158.22億元,增長12.3%;營利性服務業264.89億元,增長20.0%;非營利性服務業255.46億元,增長10.6%。
全年全市貨物運輸總量3118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40.6億噸公里;客運量699萬人次,客運周轉量7.5億人公里。

全年全市完成郵政行業業務總量10.14億元,同比增長21.14%。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2545.2萬件,快遞業務收入4.73億元。其中,同城業務量累計完成311.10萬件;異地業務量2173.16萬件;國際及港澳臺業務量60.94萬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128.4億元,增長22.6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完成運行維護服務營業收入0.18億元,增長1.39%。
五、貿易
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6億元,比上年增長29.0%。按經營地統計,城區消費品零售額737.8億元,增長27.6%;縣域消費品零售額518.2億元,增長31.0%。按消費類型統計,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銷售總額590.8億元,增長34.0%;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營業額19.4億元,增長46.9%。

六、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7.3%,5000萬以上項目投資增長12.2%。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52.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0.3%,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4.5%。按建設性質分,新建投資同比增長9.8%,擴建投資增長48.5%,改建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長59.1%,工業技改投資增長52.4%。按重點領域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5.5%,基礎設施投資下降17.8%,制造業投資增長32.2%。
全年全市施工項目1897個,比上年增長63.4%;其中新開工項目1229個,增長118.7%。


全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111.2%。房屋施工面積1726.94萬平方米,增長10.3%;房屋竣工面積151.75萬平方米,增長33.8%;商品房銷售面積406.98萬平方米,增長49.7%;商品房待售面積103.53萬平方米,下降10.7%。
七、外貿經濟
全年全市實現貨物進出口總額111.1億元,比上年增長108.3%。其中,出口106.8億元,增長119.9%;進口4.3億元,下降10.1%,貨物進出口順差102.5億元。

全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家,實際使用外資10211萬美元,同比增長41.6%。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全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182.8億元,比上年增長25.3%。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5.6億元,增長29.4%,稅收收入86.3億元,增長28.6%。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75.9億元,比上年下降18.0%;其中,民生支出累計完成308.05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82.0%。

年末全市各類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972.4億元,比年初增加162.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2099.5億元,比年初增加235.2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918.0億元,比年初增加197.9億元,其中非金融機構及機關團體貸款余額1351.0億元,比年初增加128.7億元。

全年全市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1.0億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68.5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8.2億元),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2.5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7.3億元。其中,壽險業務給付12.0億元(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業務賠款及給付4.8億元),財產險業務賠款15.3億元。
九、居民收入、消費和社會保障
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53元,比上年增長9.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5元,比增長11.8%;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73,比上年縮小0.06。

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256元,增長18.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087元,增長17.1%。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0.4%,農村恩格爾系數為36.1%。
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2.45萬人,其中,參加職工養老保險的在職職工43.67萬人,離退休人員18.78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68.57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51.3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60.23萬人;參加工傷保險34.7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8.56萬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0.34萬人,全年領取失業金人數0.65萬人。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年全市安排市級科技項目71項,科技投入1250萬元;省級以上科研項目130項,科技投入4855萬元。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697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92.5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全年共登記科技成果48項,獲省級科學技術獎勵10項。
全年全市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0749人,在校生31197人,畢業生7958人。普通高中招生21243人,在校生60457人,畢業生16874人。初中招生42388人,在校生122080人,畢業生37763人。普通小學招生39014人,在校生245053人,畢業生42359人。特殊教育招生65人,在校生952人,畢業生129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12691人。
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統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7個,劇場1個,公共圖書館8個,藏書161萬冊,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0個,文物事業機構26個。全年共舉辦藝術活動2418場次,觀眾人數達到360.74萬人次。全市共有博物館13個,有陳列展覽46個,全年舉辦群眾性文化展覽263次,參觀人數(線上線下)達到280萬人次。
全年全市旅游接待總人數868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8.5%;旅游總收入897.2億元,增長9.1%。

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775個,其中醫院69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31個,民營醫院38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657個,其中鄉鎮衛生院1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7個,門診部(所)537個,村衛生室1858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7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9個。年末衛生技術人員31449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1364人,注冊護士14866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3620張,其中醫院22411張,鄉鎮衛生院7782張。全年總診療人2303萬次人次(不包含核酸檢測人次數),出院人數1027712人。
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地11902個,體育場地面積775.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2平方米。全市共有體育場館21個,全年共舉辦市縣級以上群體比賽200余場次,培訓社會體育指導1120人。全市共有等級以上裁判員2554人,其中一級裁判148人,二級裁判2406人;等級以上運動員1140人,其中一級運動員68人,二級運動員1072人。
十二、資源環境
全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積49207公頃,其中人工造林面積10633公頃,占全部造林面積的21.6%。森林撫育面積25653公頃,全年森林覆蓋率達73.86%。截至2021年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
全年全市國控、省控27個監測斷面中,水質符合I-III類標準的斷面有26個,占總監測斷面數的96.3%;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全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優良天數為337天,達標率92.3%,其中達到I級(AQI≤50)的155天,達到II級(50<AQI≤100)的182天。中心城區空氣質量監測六因子(PM10、PM2.5、SO2、NO2、CO、O3)年均濃度值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II級標準。全市晝間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55.2分貝;全市晝間交通干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為66.1分貝。
注釋:
[1] 本公報中數據為統計月報數或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如,衛生健康數據提取自湖北省衛生健康綜合統計信息平臺2022年3月18日數據。
[2] 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根據國家方法制度,對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等相關指標進行了修訂。
[3] 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及有關制度規定,對2016-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進行了修訂。
[4]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對2017-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數據進行了修訂。
[5] 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包括轄區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單位、視同法人的產業活動單位(含符合條件的汽車整車制造行業產業活動單位)以及規模以上工業個體經營戶。
[6] 資質等級建筑業統計范圍包括轄區具有總承包或專業承包建筑業資質的所有獨立核算建筑業企業及所屬產業活動單位。
[7] 限額以上批零住餐業統計范圍包括:批發業為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零售業為年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住宿業和餐飲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均為200萬元以上。
[8] 規模以上服務業統計范圍:轄區內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9]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調查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調查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10] 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11] 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12] 本公報中涉及到的數據由市統計局統籌發布,共來自市直20多家單位,相關數據最終解釋權在各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