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湖南

株洲市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2-03-15 23:23:57 來源:株洲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6070次

株洲市統計局

2012年3月12日

2011年,全市按照“保增速、保提質、保民生”目標要求,努力克服國家調控政策趨緊、生產要素瓶頸制約和市場環境變化頻繁等不利影響,全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顯著提升,社會事業穩步發展,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1563.9億元,增長14.1%,繼續處在高位增長區間。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長16%,上半年增長15.1%,前三季度增長13.1%,全年增長14.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33.3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945.5億元,增長17.3%,其中工業增加值847.3億元,增長18%,建筑業98.2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485.1億元,增長11.4%,其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長11.6%,批發零售業增長9%,住宿餐飲業增長8.9%,金融業增長5.7%,房地產業增長14.3%,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2.9%,其它非營利性服務業增長14.3%。

經濟結構繼續調整。2011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9.7:58.5:31.8調整為8.5:60.5:31,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9%、70.8%和26.3%,其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6%,工業占GDP比重為54.2%,提高2個百分點。

區域經濟全面發展。2011年,城區生產總值800.3億元,增長13.1%,占全市比重為51%;縣域763.6億元,增長15.3%,占比為49%。城區財政總收入58.5億元,增長27.6%,縣域為64.3億元,增長38.1%;城區一般預算收入34.8億元,增長36.2%,縣域為43.7億元,增長43.4%。城區規模工業增加值415.6億元,增長12.5%;縣域306.4億元,增長29.7%。城區固定資產投資465.6億元,增長38.4%;縣域383.4億元,增長34.3%。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465元,分別增長14.5%和22.3%;縣域為19760元和9058元,分別增長14.9%和22.5%。醴陵市躋身全國經濟百強縣,攸縣穩居全省十強縣。

安全生產形勢較好。2011年,全市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931起,下降6.1%;死亡126人,下降8%。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8人,下降26.8%;工礦商貿企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30人,下降11.8%,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2.1人,下降12.5%;道路交通事故626起,下降16.4%,死亡88人,下降15.5%,道路交通萬車事故死亡1.7人,下降17%;煤礦事故死亡12人,下降36.8%,煤礦百萬噸事故死亡1.6人,下降32.4%。

市場物價高位趨降。2011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為105.2%,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受上年翹尾影響上漲2.3個百分點,年內新漲價2.9個百分點。市區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5.5%,上升2.9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5.5%,上升2.7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累計指數為113.7%,上升7.8個百分點,推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了4.2個百分點,對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影響程度高達76.4%;煙酒及用品類為104.5%,上升2.9個百分點;居住類為104.9%,下降1.1個百分點。市區CPI同比指數由2月份的最高位106.8%,回落到12月份的102.8%,從11月開始環比指數在連續上升4個月后再次連續兩月出現下降,通脹預期得到基本控制,市場物價高位趨降。

二、投資、建設、環保

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11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849億元(500萬元以上),增長35.6%,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按所有制分,公有制經濟完成280.7億元,增長43.2%,加快18.5個百分點,成為拉動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非公有制經濟568.3億元,增長32.1%,回落19.6個百分點。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5億元,增長69.8%;第二產業投資418.2億元,增長24.8%,其中工業投資418億元,增長35.5%;第三產業425.8億元,增長47.8%,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214.2億元,增長53%,房地產投資184.8億元,增長2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153.9億元,增長59.4%。三次產業投資額比為0.6:49.3:50.1,第三產業占比提高3個百分點。全年施工項目1785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412個;億元以上項目122個,其中新開工42個。投資資金來源合計945.6億元,其中銀行貸款128億元,自籌資金596.3億元,分別占13.5%和63.1%。

城鎮建設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新增綠地面積32.9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提高到50%。美化建筑33棟,改造小街小巷60條。亮化道路路燈13條,新建小街小巷路燈60條,城區無燈路段全部消除。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已通過省預驗收,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獲得提名資格。城區主體框架進一步拓寬,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化率提高至57%,神農城、湘江風光帶、華強方特歡樂世界、職教城等一批百億工程相繼投入使用,居民幸福指數大幅提高。響石廣場、向陽廣場等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城區主次干道無障礙設施改造全面完成。建成自行車專用車道和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已投放自行車1萬余輛,被列為全國“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示范項目”試點城市。數字株洲建成視頻融合平臺,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數字城管三大平臺全面整合。攸縣獲評“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城鄉環境同治經驗在全國推廣。

農村條件繼續改善。2011年,全市建成鄉村通暢工程1000公里,農村鄉鎮客運站8個。完成各類水利工程建設2.25萬余處,治理病險水庫16座。新建沼氣池7548口,解決了農村12.8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建設農村文化站46個,農村書屋544個,改造農村危房4831戶,新建或改造行政村配電網122個。

兩型建設進程加快。2011年,全市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單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達到了“十二五”降耗目標進度。全市10個限期治理大氣污染項目全部完成,39家污染企業關閉或搬遷,主要工業污染物排放綜合削減率為3%。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Ⅲ類標準,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全市“三高一低”傳統工業比重逐年下降,增幅逐年放緩;戰略性新型產業增長24.5%,高于GDP增幅11.8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為17.8%。“一江四港”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啟動,三角叉水系改造和建寧港截污干管建設全面完成,董家塅和龍泉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中心、清水塘重金屬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霞灣港整治工程和白石港污水處理項目進入實施階段。

三、財政、金融、保險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2011年,全市財政總收入175.4億元,增長33.9%,增幅創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的歷史新高;財政總收入占GDP比重達到11.2%,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按征收部門分,國稅部門完成63億元,增長28.1%,地稅部門完成62.3億元,增長24.1%,財政部門完成50.1億元,增長69.4%。按收入級次分,市本級完成52.6億元,增長36.3%,縣(市)級完成64.3億元,增長38.1%,區級完成58.5億元,增長27.6%。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和稅收收入首破百億大關,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9.2億元,增長40%;稅收收入完成123億元,增長24.7%,占財政總收入比重為71%,除與房產交易有關的稅種增幅較低外,其它四大主體稅種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增值稅49.4億元,增長17.2%,營業稅22.2億元,增長21.2%,企業所得稅15.6億元,增長55.1%,個人所得稅8.6億元,增長34.2%。全市財政總支出254.9億元,增長24.4%;一般預算支出188.3億元,增長20%。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2011年末各類金融機構達到18家,全年金融機構盈利19億元,增長58.3%。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356.6億元,增長19.4%,同比凈增220億元,其中城鄉儲蓄余額為796.1億元,增長17.5%,凈增118.5億元;年末各項貸款余額680億元,增長16.3%,凈增116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387億元,增長27.1%,凈增82.5億元,短期貸款余額276.9億元,增長19.2%,不良貸款率為5%,下降1.8個百分點。全市存貸比為50.1%,提高0.4個百分點,新增存貸比為53.9%,提高7.2個百分點。“唐人神”、“旗濱集團”成功掛牌上市,全市有上市公司10家,證券公司營業部11家。

保險事業健康發展。2011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35家,其中壽險17家,財產險16家,從業人員1.1萬人。全年各項保費收入28.2億元,增長2.7%,其中財產險收入8.3億元,增長22.6%,人身保險收入19.8億元,下降3.9%。各項賠款和給付額7.3億元,增長40.7%,其中財產保險賠付額3.9億元,增長24.1%,人身保險賠付3.4億元,增長66.9%。保險賠付比為25.9%,其中財產保險賠付比為47.2%,人身保險賠付比為16.9%。人均保費收入726元,增長2.2%,保費收入占GDP比重為1.8%,回落0.3個百分點。

四、人口、社會保障、人民生活

人口規模有序擴大。2011年,全市年末總人口393.2萬人,常住人口388.1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5:100。常住人口中有城鎮人口223.1萬人,鄉村人口165萬人;城鎮化率為57.5%,提高2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12.6‰,人口自然增長率6.9‰。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2011年,全市社會保險參?側藬颠_到478.6萬人次,征繳各項社;33.1億元;為17.1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5.3億元。全市新增城鎮就業5.8萬人,失業再就業3.4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7.5萬人;援助了7300名就業困難人員,其中零就業家庭188戶,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100%;發放促進就業小額擔保貸款8000萬元。企業養老保險新增參保4.7萬人,穩定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75.3萬人;全面啟動了醴陵、攸縣、茶陵和炎陵等四縣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98.2萬人,全市城鄉養老保險參?側藬颠_237.6萬人。新建或改造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住院醫療補償率70.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6.7%,統籌地區新農合住院平均補償率達到72.1%。城區最低工資標準由每月800元提高到1020元;株洲縣、醴陵市和攸縣從每月725元提高到930元;茶陵、炎陵從每月725元提高到840元。全市城鎮低保月均保障對象8.68萬人,最低保障線標準由300元/月提高到330元/月,月人均補差205元;農村低保月均保障對象10.5萬人,月人均補差68元,農村五保戶分散供養標準達到1500元/年。改擴建敬老院4所,農村敬老院達到115所,實現了鄉鄉一所敬老院目標。全市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支出為126.6億元,增長20%,占一般預算支出67.2%,同比凈增21.1億元。全市66項省市實事項目69個考核指標全面完成,其中22項超額完成任務。

居民收入較快增長。2011年,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226元,增長14.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達到22633元,增長14.6%,其中工薪收入14614元,增長12.7%,經營凈收入2687元,增長45.7%,財產性收入1172元,增長12.2%,轉移性收入5250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9327元,增長21.8%,其中工資性收入4670元,增長23.1%,家庭經營收入3830元,增長21%,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827元,增長18.3%。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56:1縮小至2.43:1,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兩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13791元和6712元,分別增長12.4%和22.8%;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1%和41.8%。

五、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

科技事業得到鞏固。2011年,第八次獲評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丁榮軍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爭取部省科技項目80項,其中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重點項目18項。16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勵,成功研制出我國首列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申報國家創新基金項目24項,獲得資金支持1750萬元;新申請專利1725件,同比增長28.6%。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039.4億元,增長32%,實現增加值333.5億元,增長22.5%。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9.4%。全市研發經費支出262.8億元,占GDP比重為1.7%。

教育事業不斷進步。2011年,有各類學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學637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幼兒園823所,中等職業學校28所。全市在校學生53.7萬人,教職工4.23萬人。全市高考上線率99.4%,提高1.4個百分點,其中本科以上上線率為70%,提高7個百分點。職教大學城已有7所院校入園,5所院校開工建設,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率先在新校址招生辦學。榮獲2011年湖南省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團體總分第二名,15名中職學生代表湖南參加2011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榮獲兩金兩銀六銅的優異成績。建設義務教育合格學校46所,合格學校達到407所。完成10所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全市幼兒園達到876所,學前一年入園率98.2%。實施“快樂德育、人文智育、陽光體育”主題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文體衛生協調發展。2011年,全市成功承辦“2011年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系列活動之一的“兩岸民俗文化展演”;繼續延續新春音樂會、周周樂、株洲讀書月、市民大講壇四大活動品牌,送戲下鄉754場,送圖書下鄉1600冊,發放資料2萬余份;華強方特世界開園營業。成功舉辦了全國排球聯賽八一男、女排主場比賽和中美男籃對抗賽。全年共安排了健身路徑27套,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2套,成功舉辦了全市第四屆大眾體育運動會。株洲籍運動員眭祿獲世界體操錦標賽平衡木金牌、自由操銀牌和團體銅牌,李玄旭奪得世界游泳錦標賽1500米銅牌和全國游泳錦標賽400米混合泳金牌。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3%,共有電視臺6座,有線電視用戶為53.6萬戶,增加4.9萬戶,有線傳輸線路7843公里;放映電影4.5萬場,放映收入3691萬元。全市有衛生機構1247個,其中醫院61家,鄉鎮衛生院113家,婦幼保健院10所;有床位17914張,衛生技術人員20128人,其中執業醫師6734人;診療1195.6萬人次,其中住院治療56萬人。全市孕產婦、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降至11.8/10萬、7.2‰,控制在歷史最低水平。市中心醫院正式掛牌并部分運行。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全覆蓋,可用基本藥物、增補藥物品種達505種。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行業經濟

(一)農業

2011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1.7億元,增長4.2%,其中農業86億元,增長4.4%,林業14.8億元,增長6%,牧業77.6億元,增長3.4%,漁業6.9億元,增長4.2%。全年糧食產量178.5萬噸,增長2.7%;水果產量20.7萬噸,增長5.9%。生豬養殖規模化率超過60%,出欄生豬427萬頭,存欄穩中趨升,養殖效益大幅提高;出欄牛羊58.2萬頭,家禽出籠2033萬羽,水產品7.5萬噸。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59.9萬千瓦,增長6.7%,農村農業機械化率達到62.1%。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182億元,增長19%。

(二)工業、園區、建筑和房地產業

工業經濟穩步增長2011年,全市工業增加值847.3億元,增長18%,下降2.1個百分點,工業占GDP比重為54.2%,提高2.7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721.9億元,增長19%,回落6.2個百分點。從經濟類型上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13.2%;股份制企業增長15.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25.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29.4%。全市六大支柱產業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醫藥食品加工制造業實現增加值99.8億元、95.4億元和51.1億元,分別增長23.2%、31.6%和24.2%,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增長12%、3.1%和2.7%,增幅有不同程度回落。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243.6%,提高22.3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969.1億元,增長27.7%,實現利稅151.2元,增長24.5%,實現利潤72.1億元,增長15.5%,企業虧損面為4.5%,下降1個百分點。全市“5115”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73億元,增長25.8%,占全市規模工業的35%。連續第五年獲得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紅旗單位”稱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園區經濟穩步推進。2011年,全市園區在建設項目267個,增加38個,其中新投產項目156個;完成投資282.9億元,增長23.9%,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20.3億元,增長66.7%;實現園區技工貿總收入1552億元,增長19.3%,工業增加值470.9億元,增長27%,利潤總額58.1億元,增長3.6%,上交稅金53.6億元,增長9.1%。園區投資占全市投資的33.3%,提高1個百分點,園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的55.6%,下降3.7個百分點,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的64.7%,提高0.9個百分點。株洲高新區完成技工貿收入1050億元,成為繼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后,全省第三個邁入千億的產業園區。

建筑房產業健康發展。2011年,全市建筑業增加值98.2億元,增長11.7%,回落8.4個百分點。全力抓好質量安全監管,全年受監項目246個,共創建省級標化工地33個、省標化工程20個、省優工程13項,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總體形勢平穩,質量驗收合格率達到100%。建筑節能應用逐步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32個,總面積105萬平方米,沿江風光帶酒吧街水源熱泵中央空調安裝工程等項目成為典型工程。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601.8萬平方米,增長17.1%,其中現房134.2萬平方米,增長33.5%,期房467.6萬平方米,增長13.1%;實現商品房銷售總額225.6億元,增長47%,其中現房銷售總額為41.9億元,增長38.6%,期房183.7億元,增長49.1%。

(三)交通運輸倉儲郵政和電信業

2011年,全市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增加值60.6億元,增長11.1%;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4億元,增長17.1%。在建高速公路257公里,改建干線公路275.6公里,開工建設干線公路405公里,改造農村公路1180公里。全市公路貨運周轉量142億噸公里,增長24.7%;公路客運周轉量70.2億人公里,增長20.1%。全市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為50.9萬臺,其中汽車18.7萬臺,增長21.4%;載客汽車13.7萬臺,載貨汽車3.9萬臺,其他汽車0.9萬臺。城區627臺公交車電動化置換任務全部完成,成為全國首個公交車電動化城市,城區“雙燃料”出租汽車610臺,保有比例達30.9%。全市郵政電信業務總量29.6億元,增長19.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5.8億元,增長16.2%,郵政業務總量1.6億元,增長25.1%。

(四)內外貿易和旅游業

消費市場健康發展。201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2.6億元,增長17.9%,其中限額以上企業234.7億元,增長36.1%,金銀珠寶類、汽車類、家具類、食品煙酒類商品增長較快。按地域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6.2億元,增長18.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6.4億元,增長15.4%。按行業分,批發業30.9億元,增長20.2%;零售業409.6億元,增長19%;餐飲業55億元,增長8.2%;住宿業6.9億元,增長28.2%。中國馳名商標和著名商標分別達到20件和155件,株洲市獲評“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范城市”。

外向經濟穩步發展。2011年,全市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164.7億元,增長28.7%,利用內資項目340項,凈增80項;實際利用外資4.9億美元,增長22.2%,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0個,增長34.3%。全年進出口總額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其中進口8.1億美元,增長4.1%,出口10.5億美元,增長51.7%。對美國、日本、加拿大和德國等國家分別出口20298萬美元、7161萬美元、7357萬美元和3268萬美元,分別增長47.9%、69.1%、34.8%和26.7%;對英、法兩國出口分別下降3.4個和7個百分點。

旅游產業加快發展。2011年,全年實現旅游總人數1625萬人次,增長33.2%;旅游總收入109.6億元,增長33.6%,實現旅游創匯3348.7萬美元,增長45%;神農谷、酒仙湖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首家紅軍標語博物館建成開館;國際品牌酒店希爾頓、萬豪相繼開工建設。全市休閑農業企業發展到262家,省五星級休閑農業莊園12家,共接待游客261.4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3.8億元。蘆淞服飾城綜合提質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獲評“中國(中南)服裝第一街”稱號。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統計年鑒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香蕉国产福利在线播放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二页 | 婷婷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伊人精品影院一本到综合 | 最新色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