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統計局
(2012年3月6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中央各項決策部署,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和各種挑戰,大力推進工業強市、綠色發展、開放帶動和城鄉統籌“四大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不斷改善民生,全市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發展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883.63億元,增長13.2%,增速比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別高4.0和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9.56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376.86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增加值307.21億元,增長12.2%。按年均常住人口測算,人均GDP為20496元,比上年增長11.9%,按年均匯率折合為3173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關。
經濟結構繼續改善,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8:40.5:36.7調整為22.6:42.6:34.8,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2.1個百分點。
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取得新進展。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9.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5%,推動經濟增長7.3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8.6%,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96億元,增加值91億元。全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省級龍頭企業31個,市級龍頭企業242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956個。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城市創建全面推進,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益陽成功創建為省級文明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深入推進,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啟動。2011年城市化率為41.1%,比上年提高1.24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繼續上漲。2011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5.5%,漲幅比上年提升2.3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呈“七升一降”的格局,其中食品類上漲最快,比上年上漲11.7%;居住類上漲6.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3%;煙酒及用品上漲2%;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8%;娛樂教育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0.5%;衣著類下降0.5%。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初步核算,全市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年綜合能耗在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重點耗能工業企業上報的單位產品能耗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噸機制紙及紙板綜合能耗下降14.4%,噸水泥綜合能耗下降2.9%。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454起,比上年減少9起;死亡103人,下降8.8%;受傷262人,上升24.2%;直接經濟損失2281萬元,比上年上升34.5%。億元生產總值事故數0.514次,比上年減少0.108次;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117人,比上年減少0.042人。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44人,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1.8人,煤礦百萬噸事故死亡人數5人。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60.03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增速列全省第四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3.91億元,比上年增長38.4%;全年財政支出140.87億元,增長20.7%。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47.85億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9.7%。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6.8%,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1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90億元,比上年增長4.5%。糧食播種面積406.13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稻谷360.96千公頃,增長0.46%;油料131.38千公頃,增長3.7%;棉花38.34千公頃,增長10.17%;蔬菜92.05千公頃,增長15.25%。糧食總產量234萬噸,增長3.5%,其中稻谷218.33萬噸,增長2.7%。全年出欄肉豬454.29萬頭,下降3.1%;出籠家禽2742.1萬羽,增長5.3%;水產品產量27.26萬噸,增長0.8%。
農業結構變化明顯。全市糧食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比重為18.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油料所占比重為3.4%;棉花所占比重5.1%,下降0.7個百分點;蔬菜所占比重16.7%,提高2.1個百分點;生豬產值所占比重24%,提高1.4個百分點;家禽所占比重8.1%,下降0.2個百分點。
現代林業示范市建設穩步發展。全市純林產值達11.69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涉林產業總產值119.44億元,比上年增長20.6%。超額完成第三個“十萬株樹進城”任務。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資金13.18億元。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千公頃。農村土地流轉面積252萬畝,其中試點鄉鎮土地信托流轉13.63萬畝。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24.56萬千瓦。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2011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41.06億元,增長19.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82家,完成增加值332.29億元,增長21.6%,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30.24億元,增長19.9%;重工業增加值202.05億元,增長22.7%。重點產業不斷壯大。十大重點產業增加值287.88億元,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5.6%。全市園區(國家及省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0家,比上年增加16家,實現增加值154.2億元,增長21.1%。益陽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全市新產品產值37.94億元,增長33.9%。
骨干企業明顯增加。一批新建企業建成投產,一批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完成。全市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中聯重科、益陽火電廠、益陽電業局、科力遠、匯盛科技、艾華電子、納愛斯、益華水產、金沙鋼鐵、晶鑫新能源、克明面業、東方水泥、沅江紙業、橡膠塑料機械、鴻源稀土等310家,比上年增加126家,這些重點骨干企業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十種主要產品產量八增兩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人造板196.92萬立方米,增長21.2%;大米239.01萬噸,增長38.3%;機制紙及紙板63.09萬噸,增長17.1%;發電量119.25億千瓦時,增長10.9%;精制茶5.37萬噸,增長68%;水泥669.93萬噸,增長18.3%;原煤21.2萬噸,增長29.8%;紗6.91萬噸,增長14.6%;鋼材23.38萬噸,下降15.4%;十種有色金屬2.54萬噸,下降25.7%。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9.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89.03億元,增長43.8%;實現利稅100.42億元,增長58.2%;虧損面為1.9%,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325.6%,比上年提高54.6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業、食品行業、裝備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紡織行業、電力行業、化學行業、竹木加工業、建材行業、電子信息業10大行業實現利潤35.08億元,利潤額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4.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具有資質以上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03家,完成產值83.88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建筑工程產值78.50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84.0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2%,全員勞動生產率17.43萬元/人,比上年增長19.8%。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快速增長。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延續了近幾年來的高增長,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0.23億元,比上年增長35.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28.40億元,比上年增長38.9%。
投資結構調整明顯。從三次產業來看,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9.25億元、272.82億元和178.16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上年8.1:56.7:35.2調整為2:59.3:38.7,二、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
工業投資增長迅速。2011年,全市工業投資依然強勁,完成工業投資269.16億元,同比增長28.1%;其中工業技改投資159.38億元,同比增長52.1%。
優勢產業繼續加強。全市十大優勢產業完成投資213.62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6.4%。其中食品工業完成投資46.56億元,增長44.8%;紡織工業完成投資17.11億元,增長41.3%;竹木加工業完成投資14.79億元,增長87.0%;造紙行業完成投資9.94億元,增長105.6%;化工行業完成投資20.00億元,增長123.8%;有色金屬行業完成投資10.69億元,增長52.9%;機械行業完成投資51.28億元,增長60.5%;
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和生態環保投資力度加大。全市相繼啟動多條道路的建設和改造,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2.44億元,比上年增長10%;民生工程投資20.81億元,增長41.8%;生態環保投資7.14億元,增長19%。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全市開展拆遷、開工、勞動競賽“三項行動”,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石長鐵路復線益陽段,常安、安邵、岳常高速益陽段,319國道益陽南線高速公路等在建項目向前推進。G207線益陽段、S205桃江段一期基本建成;S308桃馬公路、S225安化段、益陽港泥灣港區進港公路、沙頭資江大橋、沅江黃茅洲大橋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三一中陽產業園、森華林業人造板生產線、奧士康精密線路板生產線一期、金沙重機年產40萬噸型鋼生產線、圣德錳業電解錳等項目竣工投產。沅紙20萬噸化機漿生產線、科力遠動力電池新廠、海螺水泥、南方水泥二期、拓普竹麻等項目順利推進。年產萬噸多晶硅生產項目本年完成投資11.58億元,桃花江核電站本年完成投資5.91億元。
房地產投資繼續增長。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80.59億元,同比增長27.9%。其中住宅投資63.94億元,增長31%。施工面積926.91萬平方米,增長36.1%,其中新開工面積347.07萬平方米,增長15.8%。商品房銷售面積229.91萬平方米,增長18.3%;空置面積45.22萬平方米,增長10.8%。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2011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6.9億元,增長17.8%。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7.4億元,鄉村零售額49.5億元,分別增長18%和16.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0.2億元,增長29.7%;零售業零售額249.4億元,增長17.1%;住宿業零售額6.4億元,增長21.6%;餐飲業零售額30.9億元,增長15.8%。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零售額100.2億元,增長31.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2.7%。
六、對外經濟貿易和旅游
對外貿易總量創歷史新高。2011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48808萬美元,同比增長29.8%。其中出口40257萬美元,增長23.42%;進口8551萬美元,增長71.7%。一般貿易進出口額42976萬美元,增長34.3%,占進出口總額88.1%;加工貿易進出口額5527萬美元,增長13.5%,占進出口總額的11.3%。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實際引進內資形成固定資產177.96億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0個,直接利用外資12258萬美元,增長21.6%。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旅游總收入92.3億元,增長21.1%;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556.1萬人次,增長20.9%。安化茶馬古道、山鄉巨變第一村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皇家湖旅游度假區基本建成并對外營業。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11年,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31.63億噸公里,增長23.6%;旅客周轉量45.09億人公里,增長12.8%。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46.41萬輛,比上年增長15%,其中汽車13.55萬輛,增長20.9%。私人汽車11.88萬輛,增長22.9%。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郵電業務收入19.05億元,增長12.3%;全市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3.2萬戶,比上年減少8.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03.7萬戶,凈增24.19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20.2萬戶,凈增3.8萬戶。平均每萬人擁有移動電話4255部,擁有國際互聯網422戶。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2011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727.73億元,比年初增加120.64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359.06億元,比年初增加55.0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63.46億元,比年初增加1.25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92.94億元,新增53.64億元。分類看,工業貸款余額98.07億元,新增8.51億元;涉農貸款余額200.8億元,新增30.5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00.33億元,比年初增加82.01億元。交通銀行益陽分行和華融湘江銀行益陽分行進駐我市。證券業交易量有所回落,全年股票交易額409.35億元,比上年減少18%。
2006-2011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及增長速度
保險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25家,其中壽險14家,產險11家。全年保費收入26.44億元,增長0.4%。其中:壽險20.4億元,下降3.4%;產險6.04億元,增長15.8%。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11年,全市共爭取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0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項;省級項目95項。獲得項目資金2622.5萬元,比上年增長23%。共有39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其中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技術市場成交活躍,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87份,合同金額3498.95萬元。全市74家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27.6億元,比上年增長39.3%;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72.04億元,增長41.9%,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1.7%。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我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255所,其中:幼兒園439所,小學550所,初中196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普通高中37所,職業高中30所;在校學生552806人,其中:學前教育學生82712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378746人,特校學生414人,普通高中62582人,職業高中28352人;全市有教職工66466人,其中在職47301人。高考一、二本分別錄取1688人、4990人,高出全省比例1.06和1.48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2011年主辦了第二屆花鼓戲匯演,全市3個專業劇團和6個民間職業劇團的20個優秀劇目參加匯演,演職人員400人次,近3萬人次觀看匯演。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鄉情益陽”畫展,邀請了50余位全國以及本市知名畫家創作了百余幅精美畫作參展。開展了建黨90周年大型圖片展、“山鄉巨變”鄉土文學征文、慶祝建黨90周年少兒優秀節目展演、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京劇演唱會等。舉辦了湖南省首屆地花鼓藝術節,有市內外的40支地花鼓代表隊參加,700多名演員和知名藝術家登臺獻藝。在全省第八屆“三湘蒲公英”少兒音樂舞蹈大賽中,我市獲得3個金獎、4個銀獎。鐘全昌的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周麗群編導的少兒舞《看戲》獲第六屆“小荷風采”全國少兒舞蹈比賽金獎。提前完成659家農家書屋建設任務,各項配送工作全部到位。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免費開放。益陽大劇院完成會務接待和大型文藝演出355場次,周立波故居全年接待參觀游客30余萬人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葉紫故居隆重開館。“演藝惠民”送戲下鄉演出全年完成335場。市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29.5萬人次,先后接待了韓國南海郡代表團、以色列蒂科瓦市代表團,對外文化交流影響深遠。《何鳳山博士“生命簽證展覽”》榮獲全省博物館、紀念館“十一五”期間優秀陳列展覽獎。南縣地花鼓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益陽文化產業園、資陽文化活動中心、桃花江文化藝術園等一批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列入全省“十二五”發展規劃。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2011年共爭取到項目19個,總投資1.78億元,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8970萬元,地方自籌8800萬元。全市有345.53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84%。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效果明顯,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結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婦幼衛生與社區衛生工作穩步推進,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得到進一步加強。
體育事業有新成效。出色完成全省第五屆農民運動會的承辦工作,我市代表團有175名運動員參賽,獲金牌41枚列全省第一名,總分1020分列全省第二名。加快全民健身步伐,積極開展群眾體育活動。今年我市群眾體育活動以“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為主題,廣泛開展各具特色的體育活動。不斷加強體育設施建設。在全市新安裝全民健身器材28套,爭取省下撥資金60萬元,建設1處全民健身廣場和2個鄉鎮健身工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各類群眾體育活動,向全社會進行體彩公益事業及全民健身運動成果的廣泛宣傳,取得積極成效。
十一、人口和環境保護
人口計生工作卓有成效。認真落實“兩扶”制度,對國家、省統一部署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對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特別扶助,嚴格按照入戶調查、群眾座談、縣鄉村三級公示、縣級核查、市級督查的程序,嚴把政策確認關。全市確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13374人,其中新增2454人,退出301人;確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1668人,其中新增235人,退出22人。進一步推進人口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婚育新風,多措并舉推進出生缺陷干預工作,出生人口素質得到提高。2011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78.74萬人,常住人口431.44萬人。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2011年共投入資金2億元,完成污染治理項目60個,建成環保設施65臺(套)。全市國控重點污染源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到95%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鉛已全面完成2011年度減排目標。全市共檢查企業600多家,重點排查了涉鉛、涉鎘、涉砷、涉鉻和涉銻等污染企業41家,整改相關污染企業41家。統計和監測數據表明,2011年資江干流益陽段地表水4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達標率為100%;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9%以上;東坪鎮、桃花江鎮、南洲鎮和沅江市城區等重點城鎮的環境水體、空氣和噪聲質量持續改善,并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村2個,省級優美鄉鎮5個,省級生態示范村26個。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35825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為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86.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7944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109人;扶持創業9603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6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4%以內。養老保險新增參保19375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11560人。
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據抽樣調查顯示,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8元,比上年增加2065元,增長13.5%。人均消費支出12326元,比上年增加1220元,增長11%。人均家庭總收入中,工薪收入10327元,增加1007元;經營凈收入3312元,增加660元;財產性收入463元,增加115元;轉移性收入4031元,增加432元。八大類消費支出全面增長。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1.3%,衣著支出增長9.8%,居住支出增長11.8%;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0.4%,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0%,交通通訊支出增長13.6%,雜項商品及服務支出增長26.5%,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6.4%。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9.4%,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空調99.7臺、家用電腦54.5臺、家用汽車6.1輛,分別比上年增加16.4臺、14.4臺和2.4輛。2011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8.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8平方米。
農民人均純收入超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773元,比上年增加1156元,增長20.6%,創歷史新高,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6元,增幅快3.8個百分點。其中:農民工資性收入2809元,增長22.7%;家庭經營收入3440元,增長17.9%。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644元,比上年增長21.7%,八大類消費中“穿、住、用”增幅均超過26%,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14臺,洗衣機82臺,電冰箱68臺,摩托車54臺,移動電話220部,分別比上年增加9臺、14臺、21臺、4臺和65部。農村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4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18平方米。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