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一系列工作部署,有效應對世界經濟復蘇減緩、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嚴峻形勢和挑戰,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市、綠色發展、城鄉統籌和開放帶動戰略,突出抓好交通、園區兩大會戰,扎實推進城鄉統籌,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改善民生民利,全市經濟在調結構、轉方式中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020.3億元,經濟總量突破千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11.9%,增速居全省第7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9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458.7億元,增長14%;第三產業增加值357.7億元,增長13.7%。按年均常住人口測算,人均GDP23572元,比上年增長11.5%,按年均匯率折合為3750美元。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9:43.3:34.8調整為20:45:35,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7個百分點。
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取得新進展。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1%,推動經濟增長5.4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70億元,增加值115億元。全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省級龍頭企業31個,市級龍頭企業259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081個。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城市創建全面推進,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益陽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和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省級創業型城市工作深入推進。2012年城市化率為42.1%,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繼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7%。其中食品類上漲最快,比上年上漲6.2%;衣著類上漲2.6%;居住類上漲2.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9%;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4%;煙酒及用品持平;交通和通信類下降1.2%;娛樂教育用品及服務類下降2%。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全市把節能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的工作重點,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堅決淘汰鋼鐵、水泥、造紙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從源頭遏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全市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346.6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11.7%,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3.5%,降幅居全省第2位。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508起,比上年增加54起;死亡107人,增長3.9%;受傷214人,下降18.3%;直接經濟損失2571萬元,比上年上升12.8%。億元生產總值事故數0.498次,比上年減少0.016次;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105人,比上年減少0.008人。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73人,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1.6人,煤礦百萬噸事故無人員死亡。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75.01億元,比上年增長25%,增速居全省第3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3.87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全年財政支出172.12億元,增長20.3%。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59.56億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9.4%。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7.4%,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8.11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14.08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其中稻谷366.33千公頃,增長1.5%。油料133.44千公頃,增長1.6%;棉花40.26千公頃,增長5%。蔬菜102千公頃,增長10.8%。糧食總產量241.82萬噸,增長3.3%,其中稻谷225.54萬噸,增長3.3%。全年出欄肉豬477.01萬頭,增長5%;出籠家禽2964.2萬羽,增長8.1%;水產品產量31.22萬噸,增長14.5%。
農業結構變化明顯。全市糧食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為18.4%,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油料占總產值的比重為3.4%,下降0.1個百分點;棉花所占比重為4.5%,下降0.7個百分點;蔬菜所占比重為17.6%,提高1.1個百分點。生豬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為22.6%,下降1.4個百分點;家禽所占比重為8.6%,提高0.3個百分點。
現代林業示范市建設穩步發展。全市純林產值達13.24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2%。涉林產業總產值145.35億元,比上年增長21.7%。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年水利投入資金16.73億元。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44千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55.43萬千瓦。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15家,完成增加值383.1億元,增長15.4%,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56.9億元,增長15.3%;重工業增加值226.2億元,增長15.5%。重點產業不斷壯大。十大重點產業增加值329.2億元,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82.1%。全市九個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開發區、工業集中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9家,實現增加值193.9億元,增長17.3%。全市新產品產值44.6億元,增長22.2%。
骨干企業明顯增加。全市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422家,比上年增加112家,中聯重科、科力遠、益陽電業局、國電益陽發電、匯盛科技、納愛斯、益華水產、艾華電子、克明面業9家企業產值超過十億元,上市公司漢森制藥、太陽鳥游艇和克明面業三家共實現產值21億元,這些重點骨干企業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主要產品產量增多減少。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人造板280.2萬立方米,增長36.5%;大米306.5萬噸,增長23.4%;精制茶8.5萬噸,增長29.1%;發電量110.2億千瓦時,下降7.6%;銻品5.1萬噸,增長25.7%;起重機2.9萬噸,增長9.7%;混凝土機械1.3萬臺,增長30.6%;紗14.1萬噸,增長9.7%;苧麻紗2.6萬噸,增長13.9%;堿性蓄電池1.1億只,增長16.3%;電子元件316.8億只,下降1.1%。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99.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249.9億元,增長14.7%;實現利稅111.5億元,增長17.0%。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321.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有色金屬冶煉、食品、裝備制造、造紙及紙制品、紡織、電力、化學、竹木加工、建材、電子信息10大行業實現利潤38.9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3.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發展較快。全市具有資質以上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02家,完成產值110.74億元,比上年增長32.1%。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02.94億元,比上年增長31.1%。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1.8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66.4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3%,全員勞動生產率24.64萬元/人,比上年增長41.37%。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延續了近幾年來的高增長,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25.14億元,比上年增長35.8%,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36.85億元,增長33%。
投資結構調整明顯。從三次產業來看,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15.49億元、350.99億元和166.08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上年2:59.3:38.7調整為2.9:65.9:31.2,一、二產業比重明顯提高。
工業投資增長迅速。全市工業投資依然強勁,完成工業投資343.76億元,增長27.7%;其中工業技改投資221.62億元,增長39.1%。
優勢產業繼續加強。全市十大優勢產業完成投資269.03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3%。其中食品加工業完成投資69.11億元,增長48.4%;紡織業完成投資21.79億元,增長27.3%;竹木加工業完成投資18.43億元,增長24.6%;電子行業完成投資29.38億元,增長125.1%;建材行業完成投資21.79億元,增長63.3%;機械行業完成投資66.25億元,增長29.2%.
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投資力度大幅增加。全市相繼啟動多條道路的建設和改造,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21.33億元,比上年增長94.3%;生態環保投資18.5億元,增長159%。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二廣高速、杭瑞高速益陽段正在抓緊建設,益陽新港進港公路、益桃一級公路提質改造、常安高速桃馬連接線竣工通車。G319益陽南線高速公路、桃江縣七馬公路改線工程建設、梓山東路道路建設等一批交通建設項目快速進展。圣德錳業建設、桃江玉潭實驗學校、安化縣長高公路擴建工程、皇家湖開發等重點項目投入使用。太陽鳥游艇擴大產能項目、6萬噸漿紙改造(拓普)、奧士康建廠二期等大項目投資進度較快。太陽鳥游艇擴大產能項目本年完成投資5.16億元,紫金銻鎢礦業采、選、煉配套技術改造項目本年完成投資3.61億元。
房地產投資繼續增長。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2.59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住宅投資69.74億元,增長9.9%。施工面積909.56萬平方米,與上年基本持平。商品房銷售面積257.47萬平方米,增長12.7%。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8億元,增長15.3%,達到全省平均增速。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01.6億元,鄉村零售額52.2億元,分別增長15.2%和15.7%。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3.9億元,增長33.6%;零售業零售額277.1億元,增長13.3%;住宿業零售額7.1億元,增長22.5%;餐飲業零售額35.7億元,增長14.4%。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22.1億元,增長26.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4.5%。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實際引進內資形成固定資產217.3億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個,直接利用外資15628萬美元,增長27.5%。益陽成為“湖南省服務外包示范基地”。對外貿易有所回落。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35254萬美元,下降27.7%。其中出口31898萬美元,下降20.8%;進口3357萬美元,下降60.7%。一般貿易進出口額29335萬美元,下降31.7%,占進出口總額83.2%;加工貿易進出口額5728萬美元,增長3.6%,占進出口總額的16.3%。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旅游總收入110.7億元,增長20.3%;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867.2萬人次,增長20.1%;始液糜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桃花江竹海景區提質升級并正式對外試營業,江南古城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74.23億噸公里,增長32.4%;旅客周轉量49.82億人公里,增長10.5%。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51.14萬輛,比上年增長10.1%,其中汽車15.86萬輛,增長17%。私人汽車14.21萬輛,增長19.6%。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郵電業務收入20.45億元,增長7.4%;全市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0.64萬戶,比上年減少2.5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33.02萬戶,凈增29.32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25.15萬戶,凈增4.95萬戶。平均每萬人擁有移動電話4836部,擁有國際互聯網522戶。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73.67億元,比年初增加146.0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423.72億元,比年初增加64.6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86.36億元,比年初增加22.89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231.6億元,比年初增加38.66億元。分類看,工業貸款余額117.75億元,新增19.68億元;涉農貸款余額242.89億元,新增41.9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12.5億元,比年初增加112.18億元。證券業交易量有所回落,全年股票交易額343.43億元,比上年減少16.1%。益陽市農村商業銀行組建進入申請籌建階段。華融湘江銀行益陽分行、沅江浦發村鎮銀行開業。市城建投成功發行16億元企業債券。
保險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27家,其中壽險15家,產險12家。全年保費收入27.95億元,增長5.7%。其中:壽險20.87億元,增長2.3%;產險7.08億元,增長17.2%。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共爭取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2項;省級項目90項。獲得項目資金3911萬元,比上年增長49%。共有40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其中省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技術市場成交活躍,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119份,合同金額1461.48萬元。全市87家規模工業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91.3億元,比上年增長2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0.7億元,增長22.9%,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3.7%。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全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268所,其中:幼兒園529所,小學480所,初中194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普通高中35所,中等職業類學校27所;在校學生550512人,其中:幼兒園90952人,特校學生371人,小學245106人,初中119771人,普通高中62257人,中等職業類學校32055人;全市有中小學教職工68292人,其中在職49276人。高考一、二、三本錄取2214人、4211人和2002人,本科三批以上錄取率為43.1%。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2012年市文廣新局和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正式組建,市城區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任務全面完成,益陽市劇院、市電影放映中心完成轉企改制工作。組織舉辦第三屆花鼓戲匯演,連續演出14天27場,觀眾達8萬人,影響空前。由湖南花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排的花鼓戲《接來鄉里爹和娘》獲得第四屆湖南藝術節“田漢大獎”,南縣少兒舞蹈《牽羊幾》獲“三湘群星獎”銀獎;書法、攝影作品獲省藝術節1金1銀2銅和14個優秀獎的好成績。全市少年兒童參加共享工程國家管理中心舉辦的“電腦小報設計比賽”活動,共提交參賽作品38幅,榮獲全國二等獎2個、三等獎3個、優秀獎1個。第五批434家農家書屋建設和解決50944戶廣播電視盲村用戶收視等為民辦實事工程進展順利,已全面完成任務。全市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共40944場,觀眾達850萬人次;“周末廣場電影”城區20個放映點放映廣場電影544場,觀眾達30萬余人次。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全年共送戲下鄉331場,新建成17家街道、社區文化活動室。市博物館全年接待團體參觀60多次,學生17.7萬人,共計接待觀眾29萬人次。安化茶馬古道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全市共征集各類文物300多件,完善了文物庫房1000多件珍貴文物的電子檔案。
全省市州級最高水準的文物精品展“益陽印象——益陽歷史文物陳列”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益陽水竹涼席制作技藝和梅山剪紙已公示為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全年共爭取到項目39個,總投資8465萬元,其中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4595萬元,地方自籌3870萬元。這些項目建成后將對我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全市有358.24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3%。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效果明顯,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結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婦幼衛生與社區衛生工作穩步推進,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體育事業有新成效。體育健兒表現出色,獲奧運金牌1枚、全國城運金牌2枚、銀牌1枚、銅牌1枚。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成功舉行了“全國青年迎青奧”益陽市長跑活動,3500名運動員參加,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跟蹤報道。廣泛開展各具特色的群體活動。全年爭取國家、省體育項目資金812萬元,建設農民體育健身工程53處,安裝全民健身路徑工程20套。擬定2013年體育健身工程建設方案。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各類群眾體育活動,向全社會進行體彩公益事業及身邊全民健身運動成果的廣泛宣傳,取得積極成效,完成奧林匹克公園國家全民健身中心申報、命名和掛牌工作。
十一、人口和環境保護
人口計生工作卓有成效。2012年認真落實“兩扶”制度,對國家、省統一部署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對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特別扶助,嚴格按照入戶調查、群眾座談、縣鄉村三級公示、縣級核查、市級督查的程序,嚴把政策確認關。全市2012年度確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15305人;確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884人。進一步推進人口文化建設,積極倡導婚育新風,出生人口素質得到提高。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共投入資金18億元,完成污染治理項目80個,建成環保設施100臺(套)。全市國控工業企業重點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5.5%,廢氣排放達標率為92.2%,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鉛完成2012年度減排目標。資江干流益陽段地表水4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達標率為100%;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7%以上;創建國家級生態村2個,省級優美鄉鎮11個,省級生態村54個,完成減排項目64個。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3131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為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人數87.5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8509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5517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7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8%以內。養老保險新增參保人數19480人,失業保險新增參保人數11285人。
城鎮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據抽樣調查顯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94元,比上年增加2266元,增長13.1%。人均消費支出13737元,比上年增加1411元,增長11.4%。人均家庭總收入中,工薪收入11408元,增加1081元;經營凈收入3906元,增加594元;財產性收入543元,增加80元;轉移性收入4490元,增加459元。八大類消費支出全面增長。其中:食品支出增長7.8%,衣著支出增長11.6%,居住支出增長20.5%;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7%,醫療保健支出增長11.6%,交通通訊支出增長11%,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13.3%,雜項商品及服務支出增長10.2%。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1%,比上年降低1.3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空調103.9臺、家用電腦56.9臺、家用汽車7.3輛,分別比上年增加4.2臺、2.4臺和1.2輛。2012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8.3平方米,與上年持平。
農民人均純收入超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58元,比上年增加1185元,增長17.5%,是歷史上增收最多的一年,增速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4.4個百分點,與全國、全省比較,總量分別多41元和477元。其中:農民工資性收入3466元,增長23.4%;家庭經營收入3765元,增長9.5%。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穩步提升。全市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427元,比上年增長13.9%,八大類消費中醫療保健支出552元,增長43.9%;交通和通訊支出586元,增長32.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3.4%,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33臺,電冰箱76臺,摩托車55臺,移動電話223部,分別比上年增加19臺、8臺、1臺和3部。農村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47.2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2平方米。
注: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