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一系列工作部署,有效應對世界經濟復蘇減緩、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嚴峻形勢和挑戰,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突出抓好交通、園區兩大會戰,強力實施“雙百工程”,積極推進“三訪三化”,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立市、農業穩市、三產活市、人才強市、生態美市“五大戰略”,全市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23.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3.54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507.78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401.81億元,增長12.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25773元,折合4227美元,增長9.8%。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0:45:35調整為19:45.2:35.8,二三產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
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取得新進展。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1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推動經濟增長4.7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0.9%。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全年實現銷售收入448億元,增加值126億元。全市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個,省級龍頭企業31個,市級龍頭企業277個。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279個。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3.8%,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城市創建全面推進,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暗訪和技術評估。創建國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工作順利推進。2013年城市化率為43.31%,比上年提高1.16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小幅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0%。八大類呈現“四升四降”,其中食品類上漲2.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2.3%;衣著類上漲0.8%;娛樂教育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2%。而煙酒及用品下降1.7%;交通和通信類下降1%;居住類下降0.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0.1%。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全市把節能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促發展的工作重點,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堅決淘汰鋼鐵、水泥、造紙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從源頭遏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全市規模工業能源消費總量354.47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8%,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6%。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全年生產經營性傷亡事故267起,比上年減少10起;其中死亡人數40人,比上年減少22人;受傷人數53人。直接經濟損失4231萬元。億元生產總值生產經營性傷亡事故數0.238次,比上年減少0.034次;億元生產總值生產經營性傷亡事故死亡人數0.036人,比上年減少0.025人。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1.24人,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1.5人,煤礦百萬噸事故死亡人數3.75人。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全年財政總收入8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增速居全省第6位,超過全省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06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全年財政支出200.52億元,增長16.4%。財政總收入中稅收收入68.17億元,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9.2%。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7.7%,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6.43億元,比上年增長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首位。
全市糧食播種面積416.89千公頃,比上年增長0.7%,其中稻谷369.72千公頃,增長0.9%;油料137.36千公頃,增長2.9%;棉花40.68千公頃,增長1%;蔬菜109.77千公頃,增長7.6%;藥材2.81千公頃,增長27.7%。受7、8月持續旱情影響,糧食總產量237.89萬噸,下降1.6%,其中稻谷222.8萬噸,下降1.2%;棉花6.24萬噸,下降10%。因面積增加,油料產量達23.06萬噸,增長6.5%;蔬菜313.94萬噸,增長13.6%,藥材3.15萬噸,增長28.4%。全年出欄生豬479.62萬頭,增長0.4%;出欄牛19.21萬頭,增長10.3%;水產品產量33.88萬噸,增長8.6%。
現代林業示范市建設穩步發展。全市純林產值達1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9%。涉林產業總產值192.81億元,比上年增長32.4%。森林覆蓋率達54.4%。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繼續提高。全年水利投入20.2億元,完成89座小型病險水庫病險加固。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12千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65萬千瓦,比上年增加10萬千瓦。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穩定增長。全市866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456.1億元,增長12.6%,增速居全省第2位。規模工業中輕工業增加值193.8億元,增長13.5%;重工業增加值262.3億元,增長11.9%;高技術產業增加值43.9億元,增長13.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9個百分點;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88.6億元,增長12.5%,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9.4%,比上年低0.5個百分點;非公有制工業增加值389.8元,增長15.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6個百分點;九大主要行業增加值385.5億元,增長11.4%,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84.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66家,其中:九大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8家,實現增加值237.5億元,增長12.7%。
六成多產品產量同比增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人造板316.3萬立方米,增長11.5%;精制茶9.1萬噸,增長6.1%;紗11.1萬噸,增長25.3%;起重機3.4萬噸,增長18.7%;電子元件352.5億只,增長11.2%。大米233.3萬噸,下降21.3%;混凝土機械9535臺,下降28.1%;苧麻紗2.5萬噸,下降12.9%;銻品7.7萬噸,下降3.4%。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提升。規模工業綜合效益指數337.6%,比上年提高11.9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1509.1億元,增長18.4%;實現利潤58.2億元,增長20.1%,其中9大主要行業實現利潤49.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4.4%。產品銷售率達99.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發展較快。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02家,完成產值139.69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其中建筑工程產值129.58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52.9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9%,全員勞動生產率24.5萬元/人,與上年基本持平。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42.37元,比上年增長34.7%,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669.68億元,增長26.4%。
投資結構調整明顯。從三次產業來看,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投資22.49億元、455.93億元和363.94億元,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上年2.9:65.9:31.2調整為2.7:54.1:43.2,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
工業投資增長迅速。全市工業投資依然強勁,完成工業投資453.34億元,增長31.9%;其中工業技改投資302.32億元,增長36.4%。
優勢產業繼續加強。全市十大優勢產業完成投資366.14億元,比上年增長36.1%,占固定資產投資的43.5%。其中食品加工業完成投資88.38億元,增長27.9%;紡織業完成投資23.40億元,增長7.4%;竹木加工業完成投資25.63億元,增長39.1%;電子行業完成投資32.92億元,增長12.1%;建材行業完成投資29.56億元,增長35.6%;機械行業完成投資105億元,增長58.5%。
基礎設施和生態環保投資力度大幅增加。全市相繼啟動多條道路的建設和改造,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91.07億元,比上年增長54.1%;生態環保投資20.32億元,增長9.9%。
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岳常高速益陽段建成通車,石長鐵路復線益陽段、二廣高速益陽段、G319益陽南線高速等項目全面推進。資陽大橋、南縣拓普6萬噸漿紙改造、G207公路建設、龍嶺工業園南擴區路網建設工程、石頭沖石煤礦建設、艾華科技園二期工程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S317資北干線資陽區茈湖口至桃江花園臺公路改建工程、江北公路、灰山港到寧益橋s206、湘鄂邊農產品物流中心、桃江茅坪至安化東坪等一批交通建設項目快速進展。
房地產投資繼續增長。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00.90億元,比上年增9.0%。其中住宅投資73.19億元,增長4.9%。施工面積1020.44萬平方米,增長12.2%。商品房屋銷售面積309.88萬平方米,增長20.4%。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繁榮活躍。201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8億元,增長13.8%。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6.3億元,鄉村零售額56.5億元,分別增長13.8%和14.3%。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5.4億元,增長16.4%;零售業零售額311.0億元,增長14.1%;住宿業零售額8.2億元,增長9.5%;餐飲業零售額38.2億元,增長10.3%。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50.9億元,增長19.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7.5%。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
對外貿易出現上升。2013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48219萬美元,同比增長36.77%。其中出口43937萬美元,增長37.74%;進口4281萬美元,增長27.55%。一般貿易進出口額38857萬美元,增長32.46%,占進出口總額80.58%;加工貿易進出口額9220萬美元,增長60.95%,占進出口總額的19.12%。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全年實際引進內資形成固定資產270.9億元。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6個,直接利用外資1.7億美元,增長18.6%。
旅游業加快發展。全年旅游總收入133.8億元,增長20.5%;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240.63萬人次,增長21.2%。益陽市博物館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湖南利源隆茶業有限公司成功創建省工業旅游示范點,南縣德昌公園成功創建省級紅色旅游示范點,桃花江竹海景區啟動國家4A級景區創建,江南古城項目建設有推進序。
七、交通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95.99億噸公里,增長12.5%;旅客周轉量52.79億人公里,增長6.0%。年末民用車輛擁有量54.96萬輛,比上年增長7.5%,其中汽車18.76萬輛,增長18.3%。私人汽車16.91萬輛,增長19%。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電信營業收入20.99億元,增長8%;全市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0.28萬戶,比上年減少7.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49.86萬戶,凈增18.19萬戶;國際互聯網用戶39.81萬戶,凈增10.82萬戶。平均每萬人擁有移動電話5162部,擁有國際互聯網用戶823戶。
八、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23.23億元,比年初增加148.16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05.53億元,比年初增加81.0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09.31億元,比年初增加22.22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292.34億元,比年初增加60.74億元。分類看,工業貸款余額122.09億元,新增5.74億元;涉農貸款余額292.48億元,新增49.4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30.47億元,比年初增加117.04億元。證券業交易量回升,全年股票交易額501.98億元,比上年增長46.2%。
保險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29家,其中壽險17家,產險12家。全年保費收入28.58億元,增長2.2%。其中:壽險20.04億元,比上年下降4.0%;產險8.54億元,增長20.2%。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13年,全市共爭取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1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2項;省級項目88項。獲得項目資金3704萬元,比上年增長9%。共有32項成果獲科技進步獎,其中省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技術市場成交活躍,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67份,合同金額13824萬元。全市98家企業完成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84.5億元,比上年增長31.8%;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17.4億元,增長29.4%。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13年末,我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293所,其中:幼兒園577所,小學459所,初中192所,特殊教育學校4所,普通高中35所,中等職業類學校26所;在校學生535835人,其中:幼兒園95529人,特校學生291人,小學234178人,初中114760人,普通高中61821人,中等職業類學校29256人;全市有中小學在職教師43568人。2013年高考,全市共錄取新生18386人,其中本科一批2108人、本科二批4488人、本科三批1529人,專科10261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2013年,市博物館成功申報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參觀人數35萬人次。我市7處16個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8處增加到24處。全市共有非遺項目45個、文物保護點1018個、可移動文物涉及單位3336個、館藏文物3萬余件。安化茶馬古道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鐵鋪嶺古城遺址已發現16口不同年代的古井,出土簡牘1萬3千余枚,年代跨越公元前后300年,還出土了大量陶瓷、漆木器、農具、銅鐵器等珍貴文物。經專家論證,該遺址為益陽楚秦至唐宋時期的古縣衙所在地,延續時間1500年以上,已申報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
“花鼓大戲臺,一年三百場”,全年完成“演藝惠民”送戲下鄉360場,覆蓋全市社區和鄉鎮。首屆中國(湖南)花鼓文化藝術節在我市舉行。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共有文化館8家、圖書館7家、影劇院10家、博物館18家、圖書漂流點26個、周末廣場電影院30個、鄉鎮文化站88個、演藝團體200個、社區文化活動室577個、農家書屋1783個、549個村開通了廣播、全年完成廣電村村通53427戶。年內啟動創建歷史文化名城工作。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2013年爭取項目126個,總投資1.71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8315萬元,地方自籌8770萬元。全市有364.37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72%。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效果明顯,麻疹疫苗強化免疫,甲型H7N9流感得到有效防控,結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婦幼衛生與社區衛生工作穩步推進,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13年,我市少兒體校培養輸送的舉重運動員諶利軍,相繼奪得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冠軍和世界舉重錦標賽冠軍。在2013年全省青少年運動會上,我市羽毛球項目奪取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均列全省第一名,柔道項目奪取金牌總數列全省第三名。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成功舉行了有6000多人參加的大眾運動會等多項體育活動。全年從上級爭取村級體育活動經費216萬元和37套全民健身路徑工程器材,為105個行政村安裝了農民體育健身器材。
十一、人口和環境保護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總人口484.20萬人,常住人口437.29萬人。人口出生率13.74‰,死亡率7.651‰,人口自然增長率6.09‰。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2013年全市共投入資金近4億元,完成污染治理項目60個,其中重金屬污染防治項目26個,湖泊治理項目7個,建成環保設施60臺(套)。全市國控重點污染源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率為95%以上,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鉛完成2013年度減排目標。全市共檢查企業600多家,重點排查了涉鉛、鎘、砷、鉻和銻等企業25家,共整改相關企業94家。統計和監測數據表明,2013年資江干流益陽段地表水5個監測斷面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達標率為100%;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0%以上;正在申報創建國家級優美鄉鎮9個、國家級生態村26個,已上報創建省級優美鄉鎮8個,省級生態村63個,完成減排項目82個。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13年城鎮新增就業35019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率為100%,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69.67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50983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6374人;扶持創業35152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4.3%以內。養老保險新增參保23748人。
居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據抽樣調查顯示,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5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8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29元,增長11.9%。全體居民家庭人均消費支出9594元。其中,文教娛樂服務消費支出1076元,占消費支出的11.2%。人均住房使用面積42.4平方米,恩格爾系數為32%,基尼系數為0.33。
注: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