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突出抓好“兩個統籌”,堅持“穩、進、高、新”工作方針,實現了主要經濟指標回穩向好,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經濟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一、綜合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08.0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8.74億元,增長3.4%;第二產業增加值945.47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813.80億元,增長3.7%。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8%、54.6%、32.6%。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1:44.2:39.7調整為16.5:44.9:38.6。全市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占GDP的比重為3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3%,拉動全市經濟增長2.1個百分點。
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實施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修訂出臺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8項政策措施。新培育產值首次過50億元企業1家、過10億企業20家。沅江船舶、安化黑茶、桃江竹木、高新區先進碳基材料新入選省級產業集群。信維電子科技產業園、碳基材料集群等先進制造項目相繼投產,安化抽水蓄能、益陽電廠三期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啟動;益陽南站、常益長高鐵、益韶高速、益平高速等一批重大工程勝利竣工。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完成投資22.8億元。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實現田長制全覆蓋,建成高標準農田30.4萬畝。實施現代農業綜合改革“揭榜掛帥”行動,創新推動農村土地數字化改革,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7個。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指數比上年上漲1.8%。八大類消費中:食品煙酒上漲1.4%;衣著上漲1.3%;居住上漲0.7%;生活用品及服務上漲1.2%;交通通信上漲6.3%;教育文化娛樂上漲0.9%;醫療保健上漲1.0%;其他用品及服務上漲1.6%。
全年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69起,比上年減少28起;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69人,比上年減少30人。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3人。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2人。涉及十二類道路運輸車輛的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比上年下降34.6%。
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地方稅收收入66.77億元,增長11.7%;稅收收入占地方收入的比重為66.7%,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00.80億元,增長12.3%。其中:教育支出67.40億元,增長12.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8.76億元,增長11.7%;衛生健康支出47.68億元,增長5.9%。民生支出共計318.42億元,增長12.6%,占總支出的79.4%,人均民生支出8356元。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653.33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全年出欄生豬405.88萬頭,增長1.9%;出欄牛9.03萬頭,增長0.7%;水產品產量45.88萬噸,增長2.5%。全年純林產值19.25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9%。森林覆蓋率為54.0%。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50.90萬畝,比上年增長0.4%,總產量231.14萬噸,下降2.2%;油料種植面積210.82萬畝,增長3.0%,產量25.35萬噸,增長5.7%;蔬菜種植面積201.97萬畝,增長0.01%,產量497.76萬噸,增長1.6%;中草藥種植面積11.40萬畝,增長3.3%,產量5.61萬噸,下降0.2%;茶園面積50.88萬畝,增長0.04%,茶葉產量9.79萬噸,下降0.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143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九大主要行業增加值占全部規模工業的89.5%,增長7.1%,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955家市級及以上園區規模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7.4%,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6個百分點。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飼料287.28萬噸,比上年增長12.8%;大米608.26萬噸,增長5.0%;精制茶27.60萬噸,增長8.0%;紗15.35萬噸,下降16.9%;銻品2.64萬噸,增長12.3%;起重機14.02萬噸,下降1.0%;民用鋼質船舶17.94萬載重噸,增長11.6%;電子元件713.93億只,增長1.5%;印制電路板523.55萬平方米,下降17.4%。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402.3億元,比上年增長6.2%;實現利潤127.2億元,增長8.7%,其中:九大主要行業實現利潤110.2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6.7%。

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154家,比上年同期凈增6家。實現建筑業產值461.31億元,增長10.1%;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49億元,增長5.8%,占GDP的比重7.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44.81萬平方米,下降2.1%;建筑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10.88萬人,增長6.7%;建筑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8.52萬元/人,下降0.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從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下降3.9%,非國有投資增長23.3%,民間投資增長19.3%。按三次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下降9.1%,二、三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8.3%、0.6%,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由3.8:44.3:51.9調整為3.0:50.6:46.4。從投資方向看:工業投資增長28.5%;工業技改投資增長21.8%;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1.6%;民生工程投資增長24.6%;生態環境投資下降4.0%;基礎設施投資下降7.9%。
全年施工項目1828個,比上年增加8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866個,增加64個,億元及以上項目547個,減少20個。
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58.47億元,比上年下降6.4%。其中:住宅投資132.37億元,下降6.8%。房地產施工面積1371.34萬平方米,下降2.9%;商品房屋銷售面積304.46萬平方米,下降27.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63.7萬平方米,下降30.5%。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0.87億元,比上年增長2.6%。分地域看,城鎮實現零售額668.94億元,鄉村實現零售額171.93億元,分別增長2.7%和2.3%。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01.85億元,增長2.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38.86億元,增長2.6%;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0.17億元,增長2.0%;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9.99億元,增長2.7%。

2022年,全年引進省外境內資金766.27億元,比上年增長13.1%。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7個,實際使用外資346萬美元。
六、交通和郵電
常益長高速鐵路、益平高速、益韶高速建成通車,益常復線全面動工,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74公里。S507沅江茶盤洲至黃茅洲大橋南公路、G207武潭鎮改線等108公里干線公路建成通車,G234益陽段等項目加快推進。全市年末民用車輛保有量99.94萬輛,比上年末增加3.11萬輛,增長3.2%。其中:汽車58.58萬輛,增長6.8%;私人汽車55.84萬輛,增長6.8%。
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入)累計完成12.64億元,比上年增長1.0%。郵政行業寄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3373.82萬件,增長6.7%,其中快遞業務量6745.14萬件,增長11.6%;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6628.68萬件,增長2.1%。電信業務總量32.72億元,增長25.7%。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98.29萬戶,增長1.6%;固定電話用戶27.65萬戶,下降1.1%。年末互聯網寬帶用戶121.51萬戶,增長7.7%。
七、金融和保險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75.76億元,比年初增加323.60億元。其中:住戶存款余額2224.88億元,比年初增加342.33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102.85億元,比年初增加282.35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比為73.1%,比上年末提高1.8個百分點。從貸款分類看,中長期貸款1517.55億元,比年初增加188.07億元;短期貸款498.82億元,比年初增加71.40億元;涉農貸款975.05億元,比年初增加150.16億元;住戶貸款749.71億元,比年初增加50.72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352.18億元,比年初增加231.74億元。

全市共有境內上市公司7家,全年直接融資總額86.27億元,比上年增長40.36%。年末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585.26億元。
全市共有保險公司41家(中支機構),其中:壽險24家,財產險17家。壽險和財產險保費收入共計94.66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壽險67.92億元,增長5.9%;財產險26.74億元,增長5.0%。
八、科學技術、教育和衛生
全市共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88個,獲資金支持7185萬元;全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0家,總數達到563家,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465家,增長148.0%,排名全省第2位;技術合同登記數達2510項,增長689.0%,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成交額達80.76億元,增長215.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548.84億元,增長10.7%,占GDP比重達26.0 %;新增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均實現零的突破。
全市現有高等院校5所。其他各級各類學校1514所,其中:幼兒園873所,小學397所,初中177所,特殊教育學校5所,普通高中40所,中等職業類學校22所;在校學生607254人,其中:幼兒園107814人,特校學生1029人,小學264028人,初中124774人,普通高中68400人,中等職業類學校41209人;全市有中小學教職工73721人,其中:在職49133人。
全年出生人口2435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9.1%,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09:100(以女性為100)。共完成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41070人,目標人群覆蓋率100.4%。完成免費產前篩查19493人,農村適齡婦女“兩癌”篩查73572人。脫貧人口大病集中救治率100%,脫貧人口慢病簽約服務率100%,33種專項大病救治率100%。全市無償獻血有序開展,實現臨床用血100%來自無償獻血,未發生用血安全事故。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2256張,每千人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8.50張。全市注冊執業(助理)醫師11548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人。注冊護士13481人,每千人口護士數3.6人。市醫療養老中心的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有續開展,全市共有醫養結合機構22家,醫療養老床位近5652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醫療養老床位數6.41張。全市共有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42個,養老服務機構183家,現有機構養老床位22233張,每千名老年人床位26張。
九、文化、旅游、廣電和體育
中國作協在益系列活動成功舉辦;益陽獲得“中國文學之鄉”榮譽稱號;市圖書館榮獲全國“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基地正式掛牌清溪村。紅色電影《金家堤之戀》公映,大型現代花鼓戲《山那邊人家》獲田漢大獎,茶文化史詩劇《天下茶道》試演。千兩茶、茯磚茶制作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益陽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總人數3332.5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2%;旅游總收入312.71億元,增長3.2%。清溪景區完成5A級創建規劃框架方案,茶鄉花海生態文化體驗園、梅山文化園、紫金灣歡樂王國3個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胡林翼故居開放接待。赫山區菱角岔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我市運動員賈一凡蟬聯羽毛球世錦賽女雙冠軍,諶利軍獲哥倫比亞舉重世錦賽67公斤級比賽抓舉金牌和總成績銀牌。在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全市獲得賽會獎牌23.5金23銀27銅。全市有公共體育場館12個,全年均保持免費或低收費向廣大市民開放,受益群眾超10萬人。市本級共配置體育健身器材80套至村(社區)、小區,中心城區高標準完成30片室外羽毛球場地建設,積極申報體育公園和健身步道以及智慧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并獲批啟動建設1個智慧全民健身中心。全市共有體育場地4003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38平方米。
十、人口和環境保護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379.36萬人,比上年減少3.4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6.95萬人,城鎮化率51.9%,比上年提高0.68個百分點。0—15歲(含不滿16周歲)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18.2%,下降0.3個百分點;16—59歲(含不滿60周歲)人口比重為59.2%,提高0.02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為22.6%,提高0.3個百分點。

益陽市中心城區空氣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0.0%,PM2.5平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為57微克/立方米;區縣(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范圍在92.6%~98.6%之間。全市33個國省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斷面占比97%,比上年提升9個百分點;資江流域水質總體為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南洞庭湖3個國控斷面首次達到Ⅲ類水質;大通湖水質持續改善,穩定在Ⅳ類水質。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6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和39786戶廁所改(新)建任務;開展資江流域銻污染綜合整治,資江流域益陽段20個斷面銻濃度均值為0.0027mg/L。
初步核算,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比上年下降6.2%。其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下降2.1%。全市全社會用電量105.8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其中:工業用電量46.20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7%。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住戶調查顯示,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98元,比上年增長6.3%。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75元,增長6.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97元,增長6.5%。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457元,其中:食品煙酒支出6964元;居住支出4694元;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745元;交通通信支出3284元,以上四項支出占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78.8%,比上年低0.1個百分點。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4%,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6%。失業人員再就業1.8萬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5000人。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1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7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年末參保51.98萬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年末參保10.12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年末參保240.15萬人。工傷保險年末參保40.32萬人,失業保險年末參保25.10萬人。
注釋:
[1]本公報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行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2]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益陽市財政局;外貿數據來自益陽市商務局;水利數據來自益陽市水利局;公路里程數據來自益陽市交通運輸局;汽車保有量數據來自益陽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移動電話用戶數、固定電話用戶數、互聯網寬帶用戶數來自中國電信益陽分公司、中國移動益陽分公司、中國聯通益陽分公司;郵政業務量來自益陽市郵政管理局;文化、旅游、廣電、體育數據來自益陽市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存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益陽中心支行;保險業數據來自益陽市保險行業協會;教育數據來自益陽市教育局;科技數據來自益陽市科學技術局;國土資源數據來自益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環保數據來自益陽市生態環境局;衛生健康數據來自益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城鎮新增就業、養老保險數據來自益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城鄉低保、社會福利數據來自益陽市民政局;林業數據來自益陽市林業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益陽市應急管理局;金融數據來自益陽市金融辦;其他數據來自益陽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益陽調查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