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廣東

陽江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6 02:11:56 來源:陽江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936次

2002年是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第一年。在這一年里,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十六大以及省九次黨代會、省委工作會議精神,以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為總目標,按照抓好“六個做”、打好“三張牌”的經濟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調整經濟結構,不斷開拓市場,努力加快區域特色經濟發展,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使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市三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得到了全面實現。

一、綜合

全市國民經濟快速健康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年經濟運行明顯好于年初預期。據初步統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05.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1.33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69.63億元,增長16.2%;第三產業增加值64.29億元,增長1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960元,比上年增長10.9%。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6.5:31.8:31.7轉變為34.8:33.9:31.3,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2.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點。市場價格總水平有所下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2%,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1%,消費品價格下降2.6%。城鎮勞動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年末全市城鎮在崗職工16.05萬人,比上年下降1.59%。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8.48萬人,增長10.8%。據勞動部門統計,全年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或得到安置3.42萬人,比上年增加0.94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3.2%。各項改革不斷深化。以產權改革為核心,采取多種形式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市直共有7家工業企業和10家商貿企業完成了改革工作。市場體系得到進一步培育和規范,勞動力、建筑、土地、產權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發展。市、縣、鎮三級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廢止不符合WTO規則的文件155份,取消審批、審核事項141項。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積極探索建立公共財政體制,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統發和基本建設項目財政性資金集中支付工作進一步推進。其他各項改革有新的進展。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城市綜合競爭力較弱;市場價格持續回落,有效需求不足;部分國有企業生產經營仍然比較困難;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勞動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較慢等。

二、農業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年農業總產值112.29億元,比上年增長6.9%。適度調減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20.45萬畝,比上年減少12.43萬畝,糧食總產量74.20萬噸,減少4.48萬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擴大,全年糖蔗種植面積2.60萬畝,比上年增加0.86萬畝,糖蔗產量10.20萬噸,增加3.4萬噸;全年蔬菜播種面積85.57萬畝,比上年增加2.95萬畝,蔬菜產量80.84萬噸,增加5.60萬噸;全年花生播種面積35.64萬畝,比上年減少0.16萬畝,花生產量4.66萬噸,增加0.27萬噸。全年新增水果種植面積6.61萬畝,水果總產量21.54萬噸,比上年增長52.01%。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積11065公頃,比上年增長8.92%。其中,用材林7043公頃,經濟林1484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52.9%。畜牧業平穩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10.95萬噸,比上年增長6.83%;禽蛋產量0.78萬噸,增長1.04%。以海、淡水養殖為重點的漁業進一步發展,全年新增海水養殖面積5732畝。全年水產品產量83.77萬噸,比上年增長4.08%,其中海水產品產量77.10萬噸,增長3.86%;淡水產品產量6.67萬噸,增長6.78%。漁業總產值39.81億元,比上年增長7.72%,其中海洋漁業產值33.85億元,增長6.81%。鄉鎮企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鄉鎮企業總產值15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8%。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69.6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8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9.09萬噸,增長4.84%。全年農村用電量1.78億千瓦時,下降5.32%。全年農田水利建設投資2.23億元,比上年增長26.70%,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年末農田有效灌溉面積6.14萬公傾,比上年增長1.3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91.0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7.61億元,增長24.0%;規模以下工業產值93.39億元,增長7.44%。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53.7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產值12.64億元,比上年增長66.20%;集體企業產值4.67億元,下降44.48%;私營企業產值53.33億元,增長28.51%;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產值16.07億元,增長19.81%;外商投資企業產值8.32億元,增長138.32%。全年工業用電量8.7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8.06%。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五金刀剪、紡織服裝、建材機電等傳統產業穩步發展。水產品加工、醫藥化工、家具編織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調整和壓縮了一批落后生產能力。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08.0,比上年提高6.1點,其中資產保值增值率提高20.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下降3.1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提高0.1個百分點,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17.5%。企業盈利大幅度增長,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49億元,比上年增長31.6%。

建筑業穩步發展。全社會完成建筑業增加值1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全市建筑企業施工單位工程個數882個,比上年下降25.06%,其中投標承包工程409個,增長22.09%。建筑企業房屋施工面積625.2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2.49%;房屋竣工面積163.73萬平方米,下降17.6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硬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6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14億元,下降0.84%;更新改造投資3.65億元,增長6.73%;房地產開發投資8.95億元,增長36.43%。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項目中,全年施工項目174個,其中新開工項目87個。年末項目計劃總投資49.70億元,其中本年計劃投資18.61億元。重點建設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15個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12.38億元,為年度預期目標的117%,其中列入投產計劃的3個項目:陽陽鐵路陽春至白沙段已開通臨時貨運業務,白沙至陽江港段線下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沿海高速公路陽江段主線及至站港公路的聯絡線工程建成開通使用;市發展廣場主體工程已完成。續建的8個項目:市汽車總站遷建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臺平聯圍除險加固工程、省道113線陽春南段、開陽高速公路陽江段、陽西月亮灣健康度假中心、110KV輸變電工程進展良好。新開工的4個項目:陽茂高速公路陽江段、城鄉低壓配電網改造與建設、景湖花園進展理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及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運輸郵電業增加值17.68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22.51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8.4%,其中公路20.11億噸公里,增長8.5%;水運2.40億噸公里,增長7.3%。全年旅客周轉量29.36億人公里,增長7.8%,其中公路29.35億人公里,增長7.8%。陽江港貨物吞吐量105.27萬噸,比上年增長17.8%。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76億元,比上年增長24%。年末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6.0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39.98萬戶,比上年增長21.21%,移動電話用戶34.50萬戶,比上年增長26.79%。電話從城市向農村普及,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話。互聯網絡、數據通信等新興郵電業務繼續高速發展。

六、國內貿易

市場銷售穩中趨升,假日消費活躍,消費領域進一步拓寬,住房、汽車、旅游、教育等成為消費熱點。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6.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0%,其中城鎮實現零售額59.58億元,農村實現零售額36.9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3%和1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3.8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餐飲業火爆,全年實現零售額11.19億元,增長12.9%;其他行業零售額21.46億元,增長10.2%。城鄉集貿市場商品豐富,成交額平穩增長。全年集市貿易成交額40.4億元,比上年增長7.16%。

七、對外經濟貿易

“入世”影響初步凸現,對外貿易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全年進出口總額6.2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1%,其中出口4.97億美元,增長27.4%;進口1.28億美元,增長94.7%。在出口總額中,一般貿易4.48億美元,增長25.6%,進料加工貿易0.47億美元,增長46.2%。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全面增長,其中出口香港1.41億美元,增長40.2%;出口美國1.26億美元,增長27.5%;出口歐盟1.09億美元,增長11.3%;出口日本0.22億美元,增長29.9%。具有比較優勢的五金產品出口增長更快,其中套刀0.64億美元,增長19.3%;單支刀0.32億美元,增長31.8%;非成套刀具0.22億美元,增長41.8%。民營經濟成為我市出口貿易新的增長點。全年具有出口經營權的私營企業出口1.10億美元,增長236.4%。招商引資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首次突破1億美元,達1.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9%。至2002年底止,全市登記注冊三資企業214家。隨著沿海高速路的開通以及我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環境的改善、旅游宣傳推介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加上成功舉辦了第三屆陽江旅游文化節等活動,我市旅游業更加興旺,尤其是假日旅游更是火爆。據旅游部門統計,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1.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5%,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1.08億元,增長5.4%;旅游外匯收入710萬美元,增長28.9%。全市接待過夜旅游者人數23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5%,其中國際游客5萬人次,國內游客225萬人次,分別增長55.3%和16.8%。全市接待過夜旅游者人天數363萬人天,比上年增長21.6%,其中國際游客10萬人天,增長63.1%;國內游客353萬人天,增長20.8%。

八、金融和保險業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穩健的貨幣政策,各項信貸業務健康、平穩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68.02億元,比年初增加17.29億元,增長11.47%,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4.71億元,增長8.4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8.88億元,增長11.61%。年末各項貸款余額97.17億元,比年初增加7.88億元,增長8.82%,其中短期貸款余額65.63億元,下降2.06%;中長期貸款余額28.50億元,增長41.73%。全年現金凈投放5.74億元,比上年減少0.1億元。保險業務快速發展。全市各類財產險保費收入1.16億元,比上年增長23.01%;賠款、給付支出0.63億元,增長16.44%。各類人壽險保費收入1.59億元,比上年增長29.61%;賠款、給付支出0.20億元,增長2.08%。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綜合實力有所提高。積極推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完善。10家市級工程技術開發中心正在組建實施,申報成立了3家已經升級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全年新增4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14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目前全市已有11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56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省政府已批準成立陽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為我市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心基地。全年代辦申請專利425項。全年有119篇科學論文獲市級優秀科學論文獎。“普九”教育進一步鞏固提高。全市小學招生人數5.15萬人,小學在校學生30.2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4.89%和0.47%。普通初中招生人數4.99萬人,普通初中在校學生14.3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5.50%和0.85%。全市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達99.08%,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為96.53%,普通初中生升學率為56.62%。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也穩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全市普通高中招收學生人數1.15萬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2.8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9.32%和19.47%。普通高中生升學率為64.9%。職業高中全年實際招生0.24萬人,在校學生人數0.55萬人。高等教育方興未艾。電視大學、黨校教育、自學考試發展迅速。我市第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陽江市職業技術學院共有在校學生1653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現有各類專業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4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2個,檔案館8個。廣播電臺2座,電視臺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8.5%,電視人口覆蓋率98.3%。報紙、雜志等新聞出版事業進一步加快發展。衛生事業繼續向前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293個,其中醫院27間,床位3887張,衛生技術人員5328人,其中醫生1886人。縣、鎮、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農村鄉鎮共有衛生院43間,床位1023張,衛生技術人員1693人,其中醫生545人。無償獻血工作進一步加強。創建省衛生城市活動順利通過省考核組驗收,我市被省愛衛會授予“廣東省衛生城市”稱號。體育事業穩步發展。成功承辦二○○二年全國男籃俱樂部聯賽總決賽和全國翻波板錦標賽暨全國帆板冠軍賽。在第十一屆省運會上,全市體育健兒獲金牌4.5枚,銀牌10枚,銅牌9枚,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全年全市舉辦各級各類運動會210次。

十一、環境保護

大力實施《廣東省碧水工程計劃》和《廣東省藍天工程計劃》,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機構15個,人員230人。廣泛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投資2638萬元。全市共建成煙塵控制區4個,面積73.4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8個,面積37.9平方公里。全市建成自然保護區2個,總面積188.6平方公里。年內建成項目“三同時”制度執行合格率為93.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成效顯著。據計生部門統計,全市人口出生率11.34‰,死亡率4.79‰,自然增長率6.55‰,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劃指標。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58.28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但小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困難。全市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收入9165元,比上年增長4.97%,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40元,增長3.7%,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0%。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全年城鎮和工礦區私人竣工住宅面積144.6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5.78%,農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積56.59萬平方米,下降15.60%。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取得新進展。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15.83萬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20.6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8.75萬人,女職工參加生育保險5.00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2.33%、2.78%、5.17%和1.83%。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全面鋪開,年末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6.99萬人,比上年增長271.81%。社會保險基金全年征繳收入1.70億元。年末全市保險基金余額2.13億元。社會福利事業得到加強。全市有各類社會福利院4間,床位700張。敬老院49間,入院老人1300人。全市所有縣(市、區)已全部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保障面進一步擴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33萬人。農村社會保障網絡日趨完善。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工農業產值、鄉鎮企業總產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絕對數按現行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本公報中規模以上工業是指全部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規模以下工業是指除規模以上工業外的其他工業。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中文激情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 中文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天天在线2019 |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