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廣東

東莞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16 02:30:48 來源:東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319次

2002年,東莞人民在中共東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打造現代制造業名城,積極推進“一網兩區三張牌”的發展,主動應接中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和挑戰,國民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總量邁上新的臺階,“制造業名城、生態綠城、文化新城”建設向前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年初確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全面完成。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內在活力增強。初步統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672.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8.4%,增長幅度已連續6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進經濟增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2.51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371.17億元,增長21.1%;第三產業增加值268.59億元,增長16.5%。企業總體數量增加。至2002年底止,全市注冊登記的工商企業和個體戶有21.56萬戶,比上年增加5.19萬戶。

價格總水平繼續有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9%。其中消費價格下降2%,服務項目價格下降1.3%,非食品價格下降2.4%。

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推進。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4.8∶55.2∶40.0。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0.7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側重于城市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環保建設與高科技項目建設,以電腦資訊產品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市的支柱產業。

宏觀經濟效益改善。財政稅收在較高的平臺基礎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年預算內三級財政總收入(含關稅)167.88億元,比上年增長33.5%,若剔除海關稅收因素,增長37.3%。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55.29億元,增長42.9%。外貿進出口順差32.25億美元,實現外匯順差82.86億美元。

鎮村兩級公有資產管理取得新成效。2002年鎮、村兩級公有資產總額843.97億元,比上年凈增67.08億元,增長8.6%;資產凈值575.12億元,凈增61.08億元,增長11.9%;總資產負債率為31.85%,比上年下降1.98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蓬勃發展。我市采取多種優惠措施,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全年新注冊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5.9萬戶,比上年增長108.8%,注冊資本67.39億元,增長83.9%。全年私營及個體經濟完成工業總產值101.36億元,增長37.2%;2002年私營個體經濟繳納各項稅收25.32億元,增長55.6%,占全市稅收總額(不含關稅)的16.7%。

城鎮勞動就業工作加強。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推動多渠道擴大就業。2001年結轉企業下崗職工人數580人,2002年減少下崗職工人數564人,下崗職工再就業率為97.2%;2002年城鎮勞動力供給人數8028人,全年城鎮勞動力安排就業人數5554人,待業人員就業率為69.2%。

各項改革向前推進。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各部門簡政放權,推廣“窗口式辦文”、“一站式辦公”,并聯審批、對外集中服務日等一系列服務措施。推進政務公開,全市黨政機關政務公開面達98%以上,村務公開面達100%。積極治亂減負,取消4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降低7項建設收費標準;三次調低售電價格,各類用戶電價平均下降9.7%。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頒發《東莞市行政審批管理辦法》和《東莞市行政審批責任及過錯追究辦法》,2002年精簡審批事項387項,減少了48%。市屬企業改革邁出新步伐,有518戶市屬企業完成轉制,占應轉制企業總數的91%,嚴把資產評估關,確保公有資產不流失,轉制后企業活力增強。

全市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經濟結構性矛盾和經濟體制深層次問題依然比較突出;物價在低位徘徊,內需自主回升仍有約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不強,影響出口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職工工資和農民收入的增速滯后于經濟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結構性就業壓力仍然存在,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人口管理、環境污染治理需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和市場經濟秩序有待進一步整治。

二、農業

農作物種植結構繼續較大幅度調整。針對全國性的糧食生產總量供求基本平衡的情況,我市按照城郊型、生態型、外向型的農業發展思路,加快新一輪的農業內部結構調整,進一步調減糧食面積,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園藝作物,建立以水果、蔬菜、花卉為支柱產業的農業生產體系,使種植業結構更趨市場化,推動農業整體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4.82萬畝,比上年調減19.03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1.24萬畝,調減17.10萬畝;糧食總產量5.37萬噸,下降58.1%,其中稻谷產量4.25萬噸,下降61.3%。水稻面積雖然調減,但品種得到優化,全市優質谷種植率達100%。主要經濟作物保持穩定。蔬菜種植結構向名優、新特、精細品種調整,反季節和無公害化生產加強。全年蔬菜面積44.54萬畝,比上年減少2.02萬畝;蔬菜總產量65.33萬噸,下降7.6%。水果總面積20.99萬畝,減少23.8%;水果總產量18.93萬噸,增長26.1%。全市花卉種植面積1.17萬畝。

林業生產向生態性、公益性方向發展。全年完成跡地更新、低產林改造面積3.1萬畝,年末有林地面積94萬畝,林木積蓄量155萬立方米,林木總生長量12.9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1.7%。

畜牧、漁業生產下降。全年牧業總產值24.54億元,比上年下降1%,全年禽畜總肉量18.88萬噸,比上年下降4.9%,其中豬肉16.53萬噸,下降1.8%。漁業有所下降。全年水產品產量8.24萬噸,比上年下降8%。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6.16萬千瓦,全年化肥施用實物量7.66萬噸;農藥使用量1485噸。水利工程建設投入加大。根據2002年度水利統計,完成冬修水利工程406宗,水利修建投入4.33億元,完成土石方1126萬立方米;加固江堤56.24公里,海堤39.6公里,加固水庫19座,增加治澇裝機27臺共5210千瓦,新建和加固閘竇164座,疏通河道156.4公里,改善灌溉面積3.25萬畝。農村用電量192.76億千瓦時,增長30.6%。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3.67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種植業占40.4%,比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牧業占45.3%,上升1.4個百分點;漁業占12.5%,下降0.4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01.67億元,按不變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5.9%。按經濟性質分,公有經濟完成工業總產值238.64億元,增長35.8%;非公有經濟1363.03億元,增長24.4%。在公有經濟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完成產值140.61億元,增長34.8%;集體工業完成產值98.03億元,增長37.1%。在非公有經濟中,外資型工業完成產值1267.24億元,增長23.3%,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9.1%。按規模分,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52.69億元,增長34.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產品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大。積極扶持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量大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基地建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電子及通訊產品生產高速增長,已成為工業經濟的一大支柱,成為IT產業的大市。2002年,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工業產值增長41.9%,占37.2%;食品、飲料加工制造業增長41.3%,占3.3%;紡織業增長33.7%,占8.4%;造紙及紙制品業增長29.8%,占4.3%;塑料制品業增長29.3%,占4.4%;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長23.3%,占6.9%;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2%,占8.8%。適銷對路的工業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全年生產移動電話機1666.6萬部,電話單機1818.1萬部,彩色電視機226.3萬部,彩色顯像管440.4萬只,組合音響2073.58萬部;敷銅板767.4萬平方米;吸塵器413.32萬臺,電子元件510.97億只,傳真機5.1萬部,打印機55.8萬部,顯示器530.23萬部,鍵盤4754.89萬個,微電機18.80億臺,發電量279.67億千瓦時。

工業經濟整體效益穩步上升。2002年,全市工業經濟效益在上年明顯好轉的基礎上,繼續呈上升態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20.86,比上年上升11.41個點。其中,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9.8%;成本費用利潤率為4.2%,上升0.28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49.97%,上升0.55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率為27.2%;按增加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44703元/人;全年實現利稅總額103.77億元,增長31.4%,其中利潤總額59.51億元,增長37.2%;按企業個數計算的企業虧損面為27.89%,比上年下降5.2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1.89億元,下降10.3%。

建筑業穩步發展。建筑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投資多元化、管理社會化、經營市場化的新機制,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效益。全市施工建筑企業完成增加值1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實現利稅總額3.09億元,增長10.0%;總產值65.84億元,增長29.9%。施工單位工程個數1628個,施工工程竣工個數873個。

四、固定資產投資

新一輪投資全面啟動,投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在城市建設的帶動下,特別是新城區工程建設的啟動,產生了推進投資的積極效應,新一輪投資全面啟動。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1.57億元,比上年增長52.7%,增幅比上年提高30.7個百分點,投資總量創歷史新高。其中,基本建設投資61.48億元,增長80.7%;更新改造投資23.49億元,增長70.8%;房地產開發投資26.84億元,增長80.7%。在投資總額中,國有單位投資54.74億元,增長93.8%;外商投資25.31億元,增長85.3%。

城市建設、基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快速增長。水利和環境保護建設、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以及高科技產業項目的建設得到加強。在投資總額中,水利建設投資0.72億元,電力投資13.86億元,三廢治理投資2.22億元,運輸郵電業投資14.6億元。2002年新增一級公路8公里,新增二級公路24公里。2002年,城市新區建設工程完成投資20.86億元,32個鎮區共啟動各類城建項目272個,完成投資16億元。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網絡更趨完善,綜合運輸能力增強。年末全市境內公路通車里程2641公里,比上年增加71公里,公路密度107.14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542公里,密度103.12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99公里,密度4.0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末全市擁有民用汽車23萬輛,比上年增加4.64萬輛。其中,載貨汽車11.04萬輛,增加2.04萬輛;載客汽車11.87萬輛,增加2.9萬輛。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42.07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3.6%。其中公路26.59億噸公里,增長6.3%;水運11.54億噸公里,下降26%。完成旅客周轉量109.18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5.8%,其中公路109.02億人公里,增長5.8%。港口貨物吞吐量1610.87萬噸,比上年增長82.4%。

郵電通信業迅速發展。年末擁有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1.67萬門,接入網設備總容量135.27萬門,擁有移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11.7萬門。年末實有程控電話用戶127.93萬戶,移動電話用戶(含充值卡)412.39萬戶,分別比上年增加28.97萬戶和116.03萬戶。數據通信跨上一個新臺階。年末全市DDN(數字數據)用戶端口5540端口,互聯網用戶39.34萬戶,凈增10.9萬戶,增長38.3%。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90年不變價)181.68億元,比上年增長48.3%,日均郵電業務總量達5000萬元。

旅游事業發展勢頭良好。年末全市擁有三星級及以上的酒店有53家。其中三星級酒店33家,四星級酒店13家,五星級酒店7家。全年接待過夜旅客人數936.57萬人次。其中外國及港澳臺旅客98.57萬人次,國內游客838萬人次,全市客房平均開房率為69%。全市境內旅游景點觀光人數353萬人次。全市各旅行社共組織63.4萬人次外出旅游觀光,比上年增加15.5萬人次。其中國內游58.1萬人次,增加14.2萬人次;出國(境)游5.3萬人次,增加1.3萬人次。全年旅游業總收入72.5億元,比上年增長82.2%,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27億美元,增長176.4%。旅游商品收入占全市旅游總收入的比重約為21.4%。

六、國內貿易

市場建設日趨完善。商業企業以展示新形象為動力,以連鎖超市為代表的新型業態加快商業布局和業態調整,市場流通秩序進一步得到治理。至2002年末,全市工商注冊登記的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和個體商業戶8.93萬個,比上年增加2.04萬個,餐飲業2.54萬個,增加1.56萬個。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110個;限額以上餐飲企業109個。各類批發、集貿市場495個,比上年增加120個;市場交易面積344.74萬平方米,當年增加46.98萬平方米。

零售市場穩中見旺。隨著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到位和效能的釋放,消費者信心進一步增強,商品銷售穩步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4.7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7個百分點。其中私營個體經濟93.78億元,增長19.9%。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138.06億元,增長16.9%;餐飲業40.93億元,增長22%;其他45.96億元,增長3.2%。大中型商業企業經濟效益回升。在批發零售貿易業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49.36億元。全年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商品銷售收入157.89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商品銷售利潤5億元,增長7.5%;利潤總額0.91億元,增長166%。

集市貿易成交活躍。全年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86.53億元,比上年增長38.2%。其中,城市集貿成交額5.33億元,增長30%;農村集貿成交額181.2億元,增長38.4%。

會展經濟方興未艾。2002年,我市成功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展銷活動,全年共審批登記各類商品展覽會57個,協議成交總額321.7億元,參展商11379個,展位35916個,進場參觀人數407.73萬人次。這些展覽貿易洽談會,規模大、檔次高、成交額大。已建成的東莞國際會展中心和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其規模與檔次均可承辦大型的國際專業展覽活動。我們通過會展經濟的形成,提高了莞貨的知名度,對啟動內需起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了東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會展經濟成為東莞經濟新的亮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對外經濟貿易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我市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實施外貿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大力拓展新的出口增長點;改進服務方式,實行并聯審批、集中服務日,頒發“辦事優先卡”,提高通關效率等,做好為出口企業服務。全年進出口總額(海關統計口徑)442.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進口額205.11億美元,增長32.6%;出口額237.36億美元,增長25.0%。

出口結構進一步調整。全市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與需求,在出口商品結構上重點抓好技術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出口,尤其是電腦資訊產品的出口,擴大了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全年機電產品出口值153億美元,增長31.6%,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4.5%,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8.7億美元,增長38.8%,占出口總額的28.9%。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出口28.03億美元,增長51.2%,占出口總額的11.8%。在出口市場結構上,美國、香港、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是主要出口對象。全年對美國出口值79.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1%,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3.6%;對香港出口值67.57億美元,增長22.0%,所占比重為28.5%;對日本出口值16.76億美元,增長18.7%,所占比重為7.1%。對新興出口市場如荷蘭、馬來西亞、墨西哥、泰國、匈牙利、智利等國家的出口增長迅猛,增幅均超過45%。

利用外資成績喜人。全年實際利用外資(不含對外借款)21.48億美元,取得歷年來最好的成績,比上年增長18.3%。外商直接投資仍是利用外資的主體,達14.59億美元,占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7.9%。外商在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實際投資比重上升。全年新簽和增資利用外資協議3789宗,下降9.8%;協議規定外商投資額24.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7%,平均每項協議65.69萬美元,比上年增加15.73萬美元,說明利用外資的規模擴大。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產是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全部企業增資項目外商投資額14.40億美元,增長49.1%,占外商投資總額的57.9%,比上年提高11.8個百分點。其中“三資”企業增資項目外商投資額12.12億美元,增長78.7%。外資來源多樣化。其中香港9.97億美元、英屬維爾京群島5.03億美元、臺灣2.06億美元、日本0.73億美元、新加坡0.78億美元、美國0.18億美元、韓國0.21億美元,歐盟0.49億美元。至2002年末,全市擁有外資型實際投產企業14061家。

八、金融、證券與保險

各項存、貸款大幅增長。全市金融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工作進一步加強,信貸業務良性發展。年末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1790.18億元,比年初增長22.7%。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001.69億元,比年初增長25.3%;企業存款余額577.57億元,比年初增長17.5%。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933.41億元,比年初增長24.3%,其中,短期貸款余額573.20億元,比年初增長7.4%,中長期貸款231.29億元,比年初增長62.1%,說明企業經營情況好轉,貸款的有效需求增長。實現存貸順差856.77億元,增長21%。信貸資產質量穩定。年末,全市本外幣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3.75個百分點。全年現金收入4508.54億元,比上年增長17.1%;現金支出4461.17億元,增長15.6%。

證券市場交投相對減少。年末全市有營業證券公司7家。全年股票總成交額442.85億元,比上年下降21.1%。其中買進額234.36億元,下降18.6%;賣出額208.49億元,下降23.6%。保證金余額25.43億元,比年初下降36.6%。

保險業取得新的進展。全年中國人民保險東莞分公司、中國人壽保險東莞分公司、中國平安保險東莞支公司及中國太平洋保險東莞支公司等四家保險公司實現承保總額2655.55億元,比上年增長44.9%;保費收入17.28億元,增長22.6%;賠款支出3.96億元,增長9.4%。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穩步發展。全市共有小學563所,在校學生34.28萬人,增長16.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99.8%。全市共有普通中學91所,在校學生13.63萬人,其中,初中在校學生10.39萬人,增長10.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1.1%;普通高中在校學生3.24萬人,增長14.8%。全市有職業中學16所,在校學生1.88萬人。全市殘疾兒童少年在校生708人,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97.8%。

高等教育發展再邁新臺階。2002年3月東莞理工學院正式升格為本科院校,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在校學生5144人,增長35.3%。在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開始籌建東莞理工學院新校區。與此同時,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生命科學技術與人才培養基地、廣東醫學院等高等院校相繼入園建設新校區,標志著東莞的高等教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

成人教育快速發展。2002年,全市成人中等學校在校學生4289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8945人,全市參加培訓學習的職工5.89萬人,增長0.9%;社會力量辦學培訓8.21萬人,增長63.9%,報名參加成人高考2.17萬人,增長58%,被錄取人數比上年增長69%。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7.33萬人次,其中本市戶籍報考3.30萬人次,占戶籍人口的22‰,大大超過了省定自考人數占總人口3‰的要求。

民辦教育蓬勃發展。我市積極采取措施,扶持民辦教育,規范管理,推動民辦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全市民辦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至2002年,全市批準開辦的民辦中小學有64所,比上年增加37所,增長137%;在校中小學生7.01萬人,占全市在校中小學生數的15.5%;批準開辦的民辦幼兒園218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長17.3%,在園幼兒4.3萬人,占全市在園幼兒的39.7%。

教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我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德育工作繼續加強,全市中小學生犯罪率為零。全年在全國和省組織的學科競賽中,共有534人獲獎。被全國普通高等院校錄取的本專科生6873人,增長5.8%,當年升讀普通高校的人數占戶籍人口的比例為4.47‰,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名列第二。2002年,全市在各類大學就讀本專科生共有4.16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3.2%,已達到現代化指標的要求,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階段。

科技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全市有科技活動機構1482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11.65萬人,科技活動經費使用總額5.09億元,增長2.8%。至2002年末,全市有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02家,全年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05億元,增長22.7%,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3%。全市有民營科技企業50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40億元,資產總額41億元,增長43.8%,技工貿收入120億元,增長1.4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科技研發和產業化水平提高。全年申報國家、省、市各項科技計劃300多項,評定市級科技進步獎47項;科技成果(新產品)鑒定50項。向省推薦科技進步獎評審項目16項。全年申請專利3100件,授權專利2680件,分別比上年增長6.4%和52.9%。全年鑒定各類技術貿易合同91項,技術交易額730萬元。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取得新發展。全市現有文化事業機構15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24個,博物館3個,電影放映單位162個,其中影劇院81個。全市現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年出版各類圖書17.68萬冊、各種雜志103.73萬冊,報紙5230萬印張。

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群眾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東莞大劇院、圖書館等一批大型文化設施已完成規劃,在積極籌建。各鎮區也在多渠道籌集資金,大力興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文化廣場遍及城鄉。2002年,全市鄉鎮公共文化設施占地面積238萬平方米,文化設施建設面積110萬平方米。全市用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費用1.82億元,增長15.0%。城鄉文化藝術活動異常活躍,全年共引進約有200個各類型的文藝團隊進入我市各鎮區劇場演出近2000場(次)。社區文化、家庭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蓬勃發展。廣場文化成為東莞文化的一大特色,城鄉群眾業余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

全力打造文化新城,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實施新的文化發展戰略,把東莞全力打造成文化新城。2002年,與中國歌舞團合辦了中國歌舞團東莞分團(東莞歌舞團),創作了一批高品位的文藝節目,在全市各鎮區巡回演出,在社會反映強烈。各種文藝創作喜獲豐收,書法、美術、攝影、小品、戲劇等各類文藝創作活動異常活躍,涌現出一批藝術精品,獲得了全國、全省的多個獎項。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有新進展。2002年東莞南社村古建筑群等9個文物保護單位被評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衛生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924個(含衛生站所),其中醫院53個;擁有病床位8641張;衛生技術人員9011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醫師3523人;全年醫療設備建設投入2.22億元;擁有核磁共振儀、ECT、CT等各類大型醫療設備590臺,各類大型醫療設備平均使用率均達90%以上。

各項醫療業務穩步發展。全市門診診療總量2276.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2%;住院治療人數30.02萬人次,治愈人數18.24萬人,衛生部門醫療單位實現治愈率為69.1%,好轉率為27.8%。傳染病、慢性病防治也取得新的成效,全市無霍亂病例發生;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了外來人口結核病歸口管理工作;精神衛生防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全年自愿參加無償獻血4.32萬人次,100%滿足臨床用血需要,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稱號。

衛生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居民及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達90%以上,健康行為形成率達89%以上;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98.8%;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5%以上,糞便無害處理率達90%以上;順利地通過省衛生城市考核評比,共建成4個國家衛生鎮、6個省衛生鎮。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已建起文化體育廣場24個,綜合性大型體育館8個,還有一大批游泳場、球場、健身室等體育設施,為廣大群眾提供了體育健身的物質保障。全市群眾性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全年成功舉行了萬人迎春長跑活動,舉行了富有地方特色、傳統氣氛、歷時一個月的水鄉龍舟競渡活動。全市農村已實現村村有球場,每逢節假日,各鎮區、各村的業余籃球賽舉辦得紅紅火火,自發性群眾體育活動遍及城鄉。

競技體育取得好成績。全市運動員在省級及以上各類體育比賽中共奪得國際賽金牌2枚、銀牌2枚;奪得亞洲賽金牌4枚,銀牌4枚;全國賽金牌35枚、銀牌17枚、銅牌6枚;全省賽金牌58枚,銀牌54枚,銅牌94枚。

十一、環境保護與市政建設

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新的進展,環境質量總體穩定。以治水為重點,大力整治水污染。將東莞運河、寒溪河和東深供水工程流域作為水污染整治的重點區域。在東莞運河市區段籌建樟村水質凈化廠,治理運河污染,改善運河水質。市區40萬噸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東江沿線全面清理整治畜禽養殖業污染。全市共關閉或清拆養殖場近140個。大力推進東深四鎮(塘廈、鳳崗、清溪、樟木頭)生活污水處理廠和排污口整治工程建設。加強對企業油污和生活污水的處理。對東深沿線72家大量用油單位實施限期治理。對212家企事業單位的生活污水限期達標排放。大力進行大氣污染整治。擴大煙塵控制區面積,煙塵控制區由28.4平方公里擴大到237.6平方公里,開展了一系列的大氣污染源整治工作,實施煙塵排放管制。加強對機動車尾氣檢測。大氣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整治固體廢棄物,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置。建立工業污染綜合管理體系,對工業污染源實行全過程監管,并篩選了612家重點污染型企業實施重點監管,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污染源監督管理成效顯著。通過大力整治環境,有效地抑制了環境污染惡化趨勢,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監測結果顯示:東江水質保持良好,東深及十大水庫水質符合飲用水標準,空氣質量良好,區域環境噪聲較上年有所下降。

城市面貌發生可喜變化。城市建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城市新區的展示中心、行政辦事中心主體工程即將封頂。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完成了園區總體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建成了1號主干路。完成了萬壽路等14條街道的“穿衣帶帽”工程,完成莞樟路、旗峰路等7條道路改造工程和運河西宏遠綠化公園、草塘公園等2項綠化景觀類工程。東莞城市環境面貌大為改觀。

市政公用事業設施繼續完善。全年市內公共汽車營運路數47路,公共汽車營運車輛613輛,全年公共汽車客運量9642萬人次,乘客周轉量19.29億人公里。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萬立方米,全年有效供水量11.68億立方米。全市有變電站78座,擁有主變臺數212臺,主變容量1572.9萬千伏安,全年總供電量258.55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4.5%;總售電量246.97億千瓦時,增長25.6%。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長率穩步下降。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35‰,死亡率為4.44‰,自然增長率為5.91‰,比上年下降1.1個千分點。年末戶籍人口156.19萬人,比上年增加2.30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8424元,比上年增長5.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7804元,比上年增長10.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9元,增長3.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07元,增加541元,增長7.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5157元,比上年增長3.3%。其中,食品支出4840元,增長5.9%;交通通訊支出4303元,增長1.1%;娛樂文教服務支出2660元,增長43.1%;居住消費支出1059元,略降9.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6842元,下降4.6%。其中,食品支出2969元,增長10.4%;交通通訊支出597元,增長11.8%;娛樂文教服務支出643元,增長13.4%;居住消費支出1757元,下降29.2%。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家用電腦102臺、移動電話200部、摩托車172輛、家用汽車24輛、空調器204臺、彩電192臺、影碟機96臺、錄放像機42臺、組合音響76部、微波爐88臺、洗衣機112臺、電冰箱126臺、吸塵器18臺、攝像機10臺、照相機100架、鋼琴8架、健身器材24件;自來水獨用率為100%,液化石油氣獨用率為98%。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汽車9輛、摩托車155輛、彩電136臺、電腦31臺、電冰箱109臺、電話機120部、移動電話125部、家用空調器69臺。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4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5平方米,增加8.5平方米。每戶家庭獨用廚房,獨用衛生間。

社會保障覆蓋全社會。全市已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鎮職工、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東莞城鄉居民人人享有生活保障。年末全市參加社會保險人數427.75萬人次,其中,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03.19萬人,工傷保險136.56萬人,失業保險67.91萬人,醫療保險105.19萬人,生育保險14.90萬人,社會保險待遇總支出9.16億元,比上年增長40.0%,其中,養老保險待遇支出增長50.1%,工傷保險待遇支出下降9.3%,失業保險待遇支出增長105.9%,醫療保險待遇支出增長69.0%,生育保險待遇支出增長2.7%。農民養老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到年末,全市農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9.42萬人。全市有17.05萬農村戶籍的老人(男60周歲以上,女55周歲以上)獲得每月150元以上的基本養老金,全年申領農民養老保險金總額為3.03億元。。

全市有社會福利院3個,社會福利院床位598張;敬老院供養老人1518人,社會福利單位收養1370人;全年救濟困難人數10981人次;全年社會福利救濟事業費3068萬元;全年安排“四殘”人員就業397人;32個鎮區全部建立了社會保障網絡,納入城鎮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的有7538戶18492人,全年發放低保金2492萬元,并對低保戶實行醫療救助。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最后統計數據以《東莞統計年鑒-2003》為準。

2、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年末人口數據為公安數據。

4、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全市非農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的調查范圍為東莞市轄區內農戶以外各類經濟實體,具體包括:①轄區內中央、省、市屬各類企業、事業、機關單位;②各鎮區辦企業;③村及村以下辦企業;④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的調查范圍為:①東莞轄區內中央、省、市屬全部獨立核算的企業、事業、機關單位;②莞城、石龍、虎門3個鎮區范圍內鎮區辦及以上企業;③不包括莞城、石龍、虎門3個鎮區以外的其它鎮區的鎮區辦及以下辦企業;④不包括全市的私營單位和個體工商戶。

以上兩個指標的調查范圍不同,請勿誤用。

5、閱讀本公報時,請注意統計指標的時間、口徑和計算方法等。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愉拍自拍 |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中文字幕免费的日本精品视频 |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高清 | 永久电影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