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潮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貫徹實施擴大內需,刺激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困難,深化各項改革,使全市國民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
一、綜合
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市人大十一屆二次會議確定的預期發展目標基本實現。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83.7億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83.2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61.9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結構為21.0:45.3:33.7,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639元,比上年增加8.5%。
市場價格總水平下降。全年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3.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9%,其中食品類、衣著類分別下降5.3%和1.9%;醫療保健、居住和服務項目分別上升2.3%、3.4%和6.5%。
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得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據勞動部門統計,全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分流安置率為63%,年末全市尚有國有企業下崗人員0.75萬人,比上年增長1.5%,全市城鎮安置就業人數1.4萬人。城鎮人口登記失業率為2.5%。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深化,堅持“抓大放小”的方針,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中小企業。全市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63.5%。各項配套改革穩步發展,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已全面完成,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力度加大,金融體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各項改革取得新進展。
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受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制約,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效益不佳;資金緊缺,投入不足,經濟增長缺乏后勁;下崗職工增多,就業壓力較大;金融風險的隱患依然存在,社會治安形勢仍較嚴峻。
二、農業
農業生產全面發展。各級黨政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大農業產品結構調整的力度,使全市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全市農業總產值70.1億元,比上年增長6.1%。
種植業再獲豐收。糧食生產大力推廣良種良法,連續六年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54萬噸,比上年增長0.26%;畝產493公斤,增加1公斤。油料、糖料、蔬菜、茶葉和水果作物產量有所增長。油料產量0.8萬噸,增長6.1%;糖料產量7.2萬噸,增長17.5%;蔬菜,茶葉和水果分別達到56.8萬噸、0.7萬噸和10.7萬噸,分別增長1.5%、4.8%和13.4%。
林業第二次創業初見成效。全年完成低產林改造、跡地更新造林面積1632公傾;生態公益林補植套種1000公傾;幼林撫育面積4000公傾;義務植樹381萬株,全市綠化率達到95.8%,森林覆蓋率達到57.4%。
畜牧、水產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年肉類總產量8.5萬噸,比上年增長6.2%。水產品產量16.0萬噸,增長0.5%,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1.6%萬噸,增長1.4%;淡水產品產量4.4萬噸,下降1.6%。
農業生產條件基本穩定。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36萬千瓦,下降4.2%;化肥施用量(折純)3.7萬噸,下降18%;農村用電量3.48億千瓦時,增長12.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4.1千公傾,下降0.4%。全年完成水利水電建設投資2.2億元,增長2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工業總產值346.6億元,增長14.5%,其中國有工業和年銷售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簡稱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8.7億元,增長2%。產業結構仍以輕工業為主,規模以上輕工業產值53.9億元,增長2.1%;重工業產值14.8億元,增長1.9%。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產值17.1億元,增長9.3%;集體工業產值22.7億元,增長0.6%;股份制工業產值12.1億元,增長1.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工業產值20.4億元,增長2.8%。非公有制工業發展迅速,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因素,非公有制工業產值291.3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的比重83%,產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6.6%;公有制工業產值55.3億元,增長5.5%。全市陶瓷、服裝刺繡、食品、電子四大支柱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3%。
產品結構有所調整。技術含量高、市場需求較旺的產品生產增長較快,彩色電視機比上年增長33.6%;日用玻璃制品增長32.8%;發電設備增長21.1%;日用陶瓷、塑料制品和鍍鋅板增長14%至22%;衛生陶瓷、墻地磚投資類工業品分別增長3.3%和7%;烤鰻及中成藥則分別下降20.7%和27.7%。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降。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僅64.78%,比上年下降9.7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4%,下降2.2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為3.1%,下降0.8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為96.9%,下降0.2個百分點。企業虧損問題仍較突出,企業虧損面為26%;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7億元,增虧73.8%;利稅總額比上年下降57.5%。
建筑業生產穩定發展。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筑企業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2.6億元,比上年增長11%。建筑市場進一步規范,成立了“潮州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積極推行建筑工程項目招投標制,實行招投標工程30個,公開招投標率100%。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25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7%;房屋竣工面積125萬平方米,增長6%;商品房銷售面積28.1萬平方米,增長3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有所增加。全年固定資產投資32.5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6億元,下降10.1%;更新改造投資6億元,與上年持平;房地產投資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因素,其投資額為6.5億元,增長38.1%。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在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中,電力投資1.2億元,比上年增長1.8倍;交通運輸投資6.4億元,增長71.5%;郵電通訊業投資2.7億元,增長33.7%;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億元,比上年增長43%。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市18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2億元,為年計劃的85.8%。韓江南北堤達標加固工程,國道324線饒平汾水關九溪橋路段改造工程,潮州市電信樞紐樓,汾煌可樂擴大生產規模技術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進展較為順利。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持續發展。全市新鋪水泥路面63.8公里,新建公路48.5公里,新建橋梁6座517延米,新增通車管理區4個,公路通車里程達1823.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為59.2公里。全年貨物周轉量14.9億噸公里,增長4%;旅客周轉量14億人公里,下降1.1%;港口貨物吞吐量46.5萬噸,下降13.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不變價)8.5億元,比上年增長20%。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5.4萬門,比上年增加7.2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總用戶34萬門,增加6.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1.5萬戶,增加5.5萬戶。城鄉每百人擁有電話19部。
六、國內貿易
國內消費品市場穩定增長。1999年,我市采取了舉辦或參加各類商品展銷會、博覽會和交易會,有效擴大內需,搞活流通。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7億元,比上年增長11.2%。按城鄉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8.6億元,增長10.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36.1億元,增長11.5%。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零售額8.8億元,集體經濟7.0億元,私營和個體經濟38.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5%、12.0%和11.4%。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9.5億元,增長11.1%,餐飲業零售業7億元,增長7.2%。集市貿易成交活躍,成交額為38.2億元,增長10.6%。商業流通企業經濟效益有所好轉,商品總銷售比上年增加7.7%,流通企業盈虧相抵虧損減少45.8%。
七、對外貿易和旅游業
對外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滯后的負面影響,上半年外貿出口大幅度下滑。面對嚴峻的形勢,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出口的措施,使出口止跌回升。全年海關進出口總值9.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7.7%,其中,出口總額8.1億美元,增長5%;進口總值1.8億美元,下降57.7%。在出口總值中,一般貿易出口4.8億美元,增長15.1%;“三資”企業出口3.2億美元,下降7.1%。陶瓷、服裝傳統工業產品出口仍居重要地位,對出口增長起主要拉動作用。全年陶瓷產品出口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4%,占出口總值的比重達45.4%;服裝出口2.3億美元,增長4.7%,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28.7%。出口市場呈現多元化,對香港的依賴性逐步減弱。對香港的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由上年的44.2%下降至30.3%;對非洲出口增長109.2%;對歐盟和東盟出口分別增長46.9%和60.6%。實際利用外資略增。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新簽利用外資合同項目及外資額持續下降。
旅游業有新發展。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實施“旅游旺市”戰略,制訂了《潮州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綱要》,成立了旅游協會,加強旅游業的規范管理,加大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恢復鳳凰臺景區,擴建韓文公祠,辟建開元廣場。全年城市旅游接待人數57.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1%,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6.6萬人次,增長141.9%。旅游業總收入7.4億元,增長16%,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110萬美元。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部門執行適當、穩健的貨幣政策,改進金融服務,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大金融的監管力度。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54.4億元,比年初增長9.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06.1億元,增長4.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36.2億元,增長4%,其中短期貸款余額91.7億元,下降8%,中長期貸款余額12.3億元,增長22.1%。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市委、市政府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解決了部分地方中小金融機構出現存款支付困難問題,穩定了民心,穩住金融形勢。
保險業平穩發展。市中保人壽保險公司各類保費收入0.6億元,下降31.3%;人身險給付金額0.2億元,下降19.4%。市中保財產保險公司各類保費收入0.6億元,增長12.6%;賠款金額0.3億元,增長3.2%。
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有所擴大,基金征收力度加強。年末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職工有13.5萬人,覆蓋率為67%;參加失業、工傷保險的職工分別為8.6萬人和4.8萬人,覆蓋率分別為63%和30%。全市各項社;鹗杖1.1億元,增長3.2%。社;鹬С1.1億元,增長4.5%。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取得新成果。全市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73項,其中有13個項目列入省級、國家級計劃。“電腦繡花應用軟件CAD及CAM”等32個項目獲市科技進步獎,其中有3個項目獲市科技成果經濟效益獎,9個項目技術達到或超過國內先進水平。獲省級科技成果登記項目15項,市級科技成果登記項目21項。經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0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2億元。全市受理專利申請866件。全市科技三項經費支出334萬元。科技隊伍有所增加。年末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2萬人,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994人,中級專業技術資格9131人。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育部門繼續改革應試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改造薄弱學校,鞏固和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全市在校學生數43.2萬人,比上年增加0.9萬人,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4310人;中等專業學校9所,在校學生數8255人;普通中學127所,在校學生13.8萬人;農業、職業中學11所,在校學生5031人;小學780所,在校學生27.6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7%;畢業率為99.08%;初中入學率為88.67%,畢業率為98.83%;專任教師合格率為88.4%。均達到省的要求,全市高考錄取人數為3417人,比上年增加1338人,錄取率為56%。教育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共新建、擴建和改建學校145所,投入資金1.6億元。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有專業文藝團體2個,文化藝術館3個,文化站60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圖書藏量293千冊,博物館4個,電影放映單位92個,劇場影劇院3個。廣播電臺3座,電視臺3座,有線電臺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6.5%,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8.2%,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的目標。市廣播電視局被國家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稱號。全年出版報紙1346萬份,雜志4.2萬冊。
衛生事業得到鞏固和發展。全市擁有衛生機構406個,其中醫院66家,床位2110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111人,其中醫生2445人,護士、護師1025人。計劃免疫和婦幼保健取得新成績。全市兒童計劃免疫“四苗”接種率達到98.01%,脊灰疫苗接種率97.22%。孕產婦,幼兒系統管理率分別達到88.9%和93.8%,農村住院分娩率達到80%。創建愛嬰市工作已通過省級評估。全市農村人口飲用自來水普及率74.3%,潮安縣自來水普及率為80%,達到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縣的水平。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8%。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我市運動員參加國內外比賽共奪得金牌6枚、銀牌12枚、銅牌2枚,參加省賽獲得金牌22枚、銀牌12枚、銅牌2枚。成功地承辦廣東省少年兒童體操錦標賽,并取得金牌數和獎牌總數第一的好成績。全民健身運動不斷深入,全市舉辦各種群眾性體育比賽和表演100多項次。學校體育活動更加活躍,有90.7%的在校學生達到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優秀率為14.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全市年末總人口242.5萬人,比上年增加3.9萬人,其中市區33.9萬人。城鎮人口為62.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25.7%;鄉村人口180.2萬人,占74.3%。家庭戶平均人口為4.3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3.38‰,死亡率4.95‰,當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43‰。比上年下降1.74個千分點。
居民收入有所增長。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62元,比上年增長5%,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7.0%;農民人均純收入3573元,比上年增長4.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6.3%,城鎮在崗職工總額9.2億元,比上年增長3.4%。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897元,比上年增長4.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6.8%。城鎮高低收入戶差距有所擴大,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有所改善。據城調隊調查顯示,市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住戶的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獨用自來水的居民家庭占98.9%,獨用廚房的占95.5%,獨用廁所的占88.8%,使用液化石油氣的占96.3%,有98.8%的家庭安裝了住宅電話。農村人均居住面積21.7平方米。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全市有社會福利院2所,鎮辦敬老院47所,城鄉各種社會救濟對象得到國家救濟的達9.3萬人次,金額874萬元。有4898戶次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特困家庭得到大米、食油等物質補助,有417人次國有下崗職工子女得到免繳初中、小學學雜費的照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
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年末城市道路總長241公里,下水道排水管長度163.3公里;市區日供水能力23萬立方米,年供水總量4245萬立方米;市區供電量3.1億千瓦時,增長13.7%,市區綠化面積1664公傾,綠化覆蓋率32.4%。
環境保護事業有新進展。全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25個,總投資500萬元。煙塵控制區面積32.5平方公里,覆蓋率95%;環境嗓聲達標區面積26.3平方公里,覆蓋率66.8%;城市區域環境嗓聲平均值56.2分貝,交通主干線嗓聲平均值69.7分貝,市區空氣污染指數30-90。韓江潮州河段和黃岡河飲用水源水質達到國家二類質量標準以上。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有一部分是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現行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各項指標對比基數均按《潮州統計年鑒-1998年》公布的年報統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