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提高發展質量,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發展。
一、綜合
經濟增速加快,人均GDP突破二千美元。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387.5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218.6億元,增長15.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0.3%,拉動經濟增長8.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133.8億元,增長15.1%,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7%,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有所調整,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為9.1:56.4:34.5。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28.1%,批發零售業增長1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27.7%,金融業增長7.7%,房地產業增長19%,其他服務業增長12.2%。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15256元,比上年增加2196元,按當前匯率計算,折合2105美元,首次突破二千美元大關。
物價呈結構性上漲,肉類價格漲幅較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為103.6%,物價漲幅比全省平均水平略低0.1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價格呈五升三降,食品類價格上漲6.8%,其中,豬肉價格上漲36.1%,推動價格總指數上漲1.08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2.3%;居住類上漲4.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3.1%;煙酒及用品類上漲0.8%。衣著類、交通和通訊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分別下降1.3%、4.6%和1.4%。
就業和再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從業人數有所增加,年末城鎮在崗職工人數11.98萬人,比上年末增長0.4%,全市新增就業崗位2.02萬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3%,比上年下降0.07個百分點。年末城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登記戶數共56685戶,比上年末增加6748戶。
財政收入增勢良好。2007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5億元,增長26.8%,各項收入中,增值稅25%部分收入5.1億元,增長32.3%;其他工商各稅收入3.1億元,增長31.7%;企業所得稅增長較快,增幅達43.5%?h區財政收入增勢良好,饒平縣增長43%;潮安縣增長27.5%;楓溪區增長20%;湘橋區增長16.2%。全市各項稅收總收入38億元,比上年增長29.3%。國稅國內稅收收入25.7億元,增長34.7%,其中,工業增值稅18.7億元,增長35.6%;地稅稅收總收入12.4億元,增長19.3%。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增長方式仍較為粗放,節能減排壓力較大;經濟結構調整任務仍較艱巨;食品、居住類價格漲幅較大;居民收入增長較為緩慢。
二、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全年農林牧漁總產值64.13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1.89萬畝,糧食總產量44萬噸,比上年增長12.3%。水果總產量11.4萬噸,比上年增長6.54%;茶葉總產量0.68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總產量53.17萬噸,比上年增長6.8%。全年肉類總產量9.24萬噸,比上年增長6.2%。水產品產量17.1萬噸,比上年增長12.5%,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2.7萬噸,比上年增長12.4%。
林業資源管理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林業用地281.9萬畝,林木綠化率63.3%;森林覆蓋率59.6%,活立木總蓄積量359.3萬立方米,林木總生長量24.23萬立方米。全年共投入生態建設資金916.5萬元,完成營造林作業面積8.9萬畝,營造生物防火林帶長152公里、面積2835畝,完成沿海防護林林分改造5570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發展較快。全年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770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全部工業增加值208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全部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2.2%,拉動經濟增長8.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1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7.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8億元,增長17.9%。規模以上七大支柱行業實現增加值66億元,增長16.7%;其中,陶瓷工業增加值31.8億元,增長19.7%;塑料工業增加值8.6億元,增長22.1%;食品工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22.7%;服裝工業增加值7億元,增長10%;不銹鋼制品業3.7億元,增長11.2%;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增加值3.6億元,下降6.4%。電力工業加快發展,電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17.1億元,增長50%,其中,饒平火電增加值7.4億元,增長1.5倍。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8.4億元,與上年持平。
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432.7億元,增長22%。其中,內銷產值275.3億元,增長28%;出****貨值157.4億元,增長12.8%;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8.2%,比上年提高0.54個百分點。1-11月,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54.4%,比上年同期提高19.5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33.2億元,同比增長62.52%。利潤總額18.1億元,增長93.7%。虧損企業虧損額0.32億元,同比下降27.4%。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市資質以上等級建筑企業91家。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9.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實現利潤總額0.48億元,與上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347.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8%。房屋建筑竣工面積為100.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7%。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基本建設投資6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2%;更新改造投資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1.2%;房地產開發投資12億元,增長1.4倍。商品房施工面積144萬平方米,增長99.4%,商品房竣工面積45.9萬平方米,增長1.3倍;商品房銷售面積46.8萬平方米,增長55%,商品房銷售額8.5億元,同比增長81.4%。分城鄉看,城鎮投資76.9億元,下降7.6%;農村投資32.2億元,增長49.6%。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62億元,同比增長2.7倍。第二產業投資59.1億元,增長10%;其中工業投資58.9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投資60.4億元,同比增長10.1%;A設施建設投資48.62億元,下降16%,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16.7億元,下降28.6%;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投資6.6億元,下降12.6%。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趨旺。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5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其中,縣及縣以上消費品零售額72億元,比上年增長17.7%;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69.5億元,增長22%。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21.7億元,增長18.9%,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9.6億元,增長25.8%。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中,分商品類別看,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增長32.38%;其中,糧油類、肉禽蛋類商品零售額增幅分別為240%和54.3%;石油及制品類零售額增長24.7%;日用品類零售額增長19.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增長31.9%;中西藥品類零售額增長51.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對外經濟貿易
外貿出口略降。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2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3%。進口總額4.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5%;出口總額17.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8%。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15億美元,下降5.1%;加工貿易2.4億美元,增長11.4%;各類商品中,陶瓷商品出口額6.6億美元,下降22.5%;機電產品出口額為2.8億美元,增長24.2%;服裝及紡織品出口2.4億美元,下降4.6%;鞋類出口1.6億美元,增長5.8%;食品出口1億美元,與上年持平。對各大國際市場出口有新變化,對歐盟出口3.3億美元,增長1.6%;對美國出口額2.96億美元,下降8.9%;對日本出口下降21.2%。
招商引資規模小。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37個,比上年減少51個。合同利用外資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0.82億美元,增長21%,其中,中外合作企業引資3603萬美元,中外合資企業投資2329萬美元,外資企業直接投資2299萬美元。香港投資6418萬美元,所占比重為78%。外資主要投向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投資額分別為0.36億美元和0.26億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郵政業發展較快。全年交通、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4.1億元,比上年增長28.1%。港口貨物吞吐量293.6萬噸,增長43.2%。全市公路通車里程為4524.7公里。全市年末機動車擁有量45萬輛,比上年增長10%。全市民用汽車6.9萬輛,其中轎車3.17萬輛,比上年增長26.8%。
通訊業務普及率提高。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43.78萬門,比上年增長2%。固定電話總用戶66.6萬戶,比上年增長10%,其中城市電話27.36萬戶,鄉村電話32.16萬戶。小靈通用戶13.54萬戶,比上年下降11.1%。移動電話裝機總容量195萬門,增長14.7%。移動電話總用戶163.2萬戶,比上年增長10.8%。電話普及率達到95.52部/百人,每百人擁有電話比上年增加7.08部。全市互聯網絡固定用戶9.81萬戶,比上年增長1.8%。
旅游市場人氣較旺。全市旅游收入31.1億元,比上年增長13.1%;接待海內外游客人數216.4萬人次,增長14%;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3.6萬人次,增長13.1%,接待國內游客192.8萬人次,增長14.1%;客房出租率達68%。
八、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業務平穩發展。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393.8億元,比年初增長5.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90.2億元,比年初增長2.8%。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60.1億元,比年初增長16.4%。全年累計現金凈投放78.2億元,比上年下降3.1%。
保險業務范圍擴大。全市保險業承保金額468.8億元,比上年增長36.7%;各類保費收入7.1億元,比上年增長2.6%;已決賠款金額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保險業中,人身保險參保金額147.9億元,增長1.6倍;人身險已決賠償金額11415萬元,比上年增長63.3%。財產保險參保金額248.3億元,比上年下降13.2%;財產保險費收入1.9億元,比上年增長25%;財產保險已決賠償金額1.12億元,比上年下降20%。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市普通高等院校1所,專任教師637人,在校學生13066人,分別比上年增長6.52%和1%。職業教育較快發展,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專任教師數650人,比上年增長4.3%,在校學生數12020人,比上年增長8%,招生數4682人,比上年增長7%。全市普通中學123所,在校學生19.97萬人。初中入學率95.4%。普通高中教育發展水平實現新提升,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達5.57萬人,比上年增長5.2%。高考本科入圍率和錄取率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市金山中學順利通過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復評驗收,市高級中學、饒平縣二中、潮安縣松昌中學、楓溪區瓷都中學等四所高中通過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驗收。農村校舍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全市改造校舍危房建筑面積13.4萬平方米,總投資6488.6萬元,加固維修校舍134幢,新建校舍114幢。農村和城鎮低保戶學生免費義務教育全面落實,免費學生達29.15萬人。
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全年申請專利1356項,專利授權量1090項,比上年增長19.4%;全年共組織申報國家、省項目166項,已批準立項77項,其中科技項目45項,知識產權項目10項,信息產業項目1項,已下達資金1710萬元;全年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0家,累計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39家;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累計10家。全年新認定省級民科企業17家民科企業,累計138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有新的發展。全市文化站54個,劇場、影劇院3個。全市有廣播電臺3座,電視臺3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8.6%;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8.5%。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穩步推進,潮州工夫茶、潮州單叢茶制作技藝、潮州歌冊、潮州鯉魚舞、潮州暑茶、潮州畬族招兵節、饒平彩青藝術等七個項目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并由省推薦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有所發展。全市共有醫院、衛生院72家,床位2788張。各類醫療門診部、所735個,?品乐握尽⑺4個。全市衛生機構人員8458人,其中執業醫師(含助理醫師)3156人,注冊護士1441人。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穩步開展,全市共有社區衛生服務技術指導中心1所,衛生服務中心9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8所。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農村集中住院分娩率為83.16%,比上年提高1.91個百分點;新增改水受益人口2.91萬人;農村人口清潔衛生水普及率為98.12%;農村飲用自來水普及率為83.16%。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85%。全市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35.98萬人,參加率72.9%。
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我市體育健兒在全省青少年各項目錦標賽中,共取得金牌11枚、銀牌16枚、銅牌9枚,第4至第8名共55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發展較快,配套健全的西湖全民健身廣場建成并投入使用,湘橋區下津村健身廣場、潮安縣古巷鎮健身廣場、潮安縣游泳池和楓溪區的健身樂園均正在加緊建設。
十一、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不斷完善。空氣質量保持良好狀態,市城區和潮安、饒平兩縣城的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質量標準。水源保持較好質量,韓江潮州河段、饒平黃岡河飲用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國家二類質量標準。市城區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為66.8%;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到100%;城市供電、供水能力明顯提高,市區供電量12.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0.7%;市區日供水能力29萬立方米,年供水總量4300萬噸,比上年增長25.9%,年末供水管道總長度382公里。城市交通建設進展加快,年末市區實有道路面積380萬平方米,年末擁有運營車輛數220輛,年末運營線路長度110公里,全年運客總數2960萬人次。市區綠化覆蓋面積1726公頃,綠化覆蓋率41.4%,市區綠地面積1542.6公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和安全生產
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4.7萬人,比上年凈增1.33萬人,城鎮人口占62.9%,鄉村人口占37.1%。年末戶籍總人口254.06萬人,比上年凈增2.36萬人,其中湘橋區人口34.71萬人。按計生口徑,全年出生率為10.38‰,死亡率5.59‰,自然增長率4.78‰。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91元,比上年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4599元,比上年增長6.5%。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7388元,比上年增長20.7%。
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市區居民人均年消費性支出9314元,比上年增長6.7%。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4288元,比上年增長9%。城市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46.7%和47.7%。市區每百戶居民擁有彩色電視機156臺、電冰箱90臺、空調127臺、家用汽車6輛、摩托車117輛、家用電腦51臺、移動電話170部。農村每百戶居民擁有彩色電視機123臺、空調29臺、家用電腦17臺、摩托車104輛、汽車2輛、移動電話152部。市區居民人均住房總建筑面積28平方米;農民人均居住面積23.1平方米。
社會保障面進一步擴大。全市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9萬人,比上年增長8%。全市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24.1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23.02萬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2.15萬人,分別增長7.2%、7.6%和164.7%。全年各類社保基金總收入6.7億元,比上年增長39.5%,其中,企業養老保險費征集收入4.7億元,增長44.8%。支付各項待遇4.7億元,各項基金累計結余7.1億元,增長46.1%。各項保險待遇全部通過銀行、郵政實行按時足額100%發放。全市共有5.02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低保面達1.98%。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全市有社會福利院3所,社會福利院床位數672張,鎮辦敬老院36所。全年共發行銷售福利彩票0.69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400萬元,比上年增長41%。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31,道路交通事故萬事死亡率為2.21,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為0.82。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總產值、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