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統計局
2003年4月30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學習和貫徹“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和加大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度為契機,認真貫徹實施自治區提出的“富民興桂新跨越”的戰略部署。圍繞市委提出的“突出一個主題,實現五個突破”的工作思路,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不斷加大各項工作的組織落實力度,使全市經濟在較高的平臺上穩步增長,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經濟運行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偟膩碚f,2002年我市經濟發展好于預期,也是“九五”以來最好的。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初步統計,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38億,比上年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5億元,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40.6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58.9億元,增長12%。三次產業的比例由上年的30.3∶27.4∶42.3調整為27.9∶29.4∶42.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4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市場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的水平比上年下降0.1%。分項目看,食品類上升0.2%、煙酒及用品類下降3.9%、衣著類下降6.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4.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下降1.1%、交通和通訊類下降5.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升9.4%、居住類下降1.5%。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716元,比上年增28.72%。其中國有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0931元,比上年增長26.57%。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財政收入11.63億元,按同比口徑計算,比上年16.3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9億元,增長16.76%。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工業基礎尚不夠牢固,非公有經濟發展緩慢,社會保障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就業與再就業壓力依然較大。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3.18億元,比上年增長4.5%。其中,農業產值18.91億元,增長0.1%,林業產值0.72億元,增長24.14%,畜牧業產值12.11億元,增長8.81%,漁業產值39.57億元,增長4.16%。在主要的農副產品中,糧食42.32萬噸,比上年增長0.47%;甘蔗176萬噸,增21.69%;水果5.6萬噸,增長19.15%;油料3.89萬噸,增長0.37%;蔬菜45.96萬噸,增長7.01%。
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工作方針,根據“四增四減”的結構調整思路,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擴大經濟作物和優質谷種植面積,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較快發展。全年糧食播種面積9.37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4%。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9.1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6.90%,其中,甘蔗種植面積2.6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1.08%;蔬菜種植面積3.0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4.51%。優質谷率、甘蔗良種率、水果優質率分別達75%、95%和75%。形成了香山雞嘴荔、合浦鵝、金品優質果菜等農業品牌。以金品公司為代表的農業現代示范園發展迅速。
林業生產持續發展。全年完成人工造林77073畝,其中完成“四荒”造林7179畝,跡地更新53835畝,低產林改造810畝。在完成的造林面積中,速生豐產林面積46772畝。完成中幼林撫育面積97440畝,育苗258畝。
畜牧業、水產業穩定增長。全年生豬出欄62.38陽萬頭,比上年增長8.31%。年末存欄頭數57.28萬頭,增長5.37%。肉類總產量10.99萬噸,比上年增長6.29%,其中豬肉5.42萬噸,增長6.27%;水產品產量89.99萬噸,比上年增長1.60%。其中海水產品產量85.49萬噸,比上年增長1.02%,淡水產品產量4.50萬噸,增長14.21%。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79.4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29%。農業用電量10650萬千瓦小時,增長2.8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65萬公頃,與上年持平。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產銷銜接良好,效益大幅提升。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5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25%,產銷率95.29%,提高1.57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5.58億元,比上年增長15.79%,利潤總額1.28億元,比上年增長42.38%,全員勞動生產率57038元/人,比上年增長34.38%,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23.64,比上年上升9.31個百分點。
工業經濟活力逐步增強。園區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工業經濟的新亮點。園區工業比重達45%。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全市已有高新技術企業17家,高新技術產品20種,北生、銀河、國發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迅速壯大。銀河科技增發新股,北海國發A股成功上市,這批高新技術企業為我市的工業注入了新的力。
建筑業生產高速增長。全年資質在四級及四級以上的建筑業企業42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5.78億元,比上年增長47.94%。實現利潤總額9540萬元,比上年增長10.6倍。上繳稅金2638萬元,比上年增長1.1倍。全年施工單位工程1029個,工程竣工個數767個,分別比去年增長80.84%和131.02%。房屋建筑施工面積67.98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29.49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18.02%和19.8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億元,比上年增長30.4%,是“九五”以來投資額最多的一年。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89億元,更新改造投資4.6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0.57%和66.33%。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大幅增長,完成投資10.33億元,增長184.63%,第一產業5565萬元,增長77.80%,第三產業11.51億元,增長5.87%。
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房地產交易市場異;鸨H攴康禺a開發投資2.67億元,比上年增長13.68%,施工面積56.6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51.83%,商品房屋銷售建筑面積9.98萬平方米,比去年增長30.97%,商品房屋空置面積0.3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0.27%,商品房屋銷售額1.17億元,比上年增長42.68%。全年全市房地產交易5385宗,交易額9.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1.4%和133.1%。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平穩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75億元,比上年增長9.05%。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30.5億元,比上年增長9.63%、縣及縣以下零售額10.2億元,比上年增長7.3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7.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9%,餐飲業零售額7.4億元,增長18.04%。其他行業零售額6.3億元,下降3.84%。年末集貿市場101個,全年成交額23.99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形勢明顯好轉,邊貿工作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全年進出口總額1013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4.26%,其中出口6174萬美元,增長21.37%,進口3958萬美元,增長60.92%。進出口貿易順差2218萬美元。從出口企業看,15家有進出口業績的民營企業是我市出口的主力軍,全年出口額為3333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54%,比上年增長34%,外商投資企業增長17.82%,而國有企業則有所下降。從出口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592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22%,加工貿易出口249萬美元,下降18.33%。從出口的商品看,煙花炮竹是我市出口的主要產品,占全市出口額近40%,此外出口較多的商品有:農藥、珍珠、水產品等。從出口市場看,亞洲、歐洲和北美是我市出口的三大市場,占出口總額的92.73%,其中出口市場較大的國家和地區是,美國占全市出口的32.71%,日本占12.54%,香港占9.04%,德國占7.71%,泰國占7%。
邊境小額貿易進口1110萬元,比上年增長86.77%。
利用外資呈恢復性增長。全年審批利用外資項目21個,其中獨資16個,合資1個,合作4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26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4.86%。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穩定發展。全年全社會客運量3071萬八次,其中航空35萬人、鐵路15萬人、公路2985萬人、水路36萬人;貨運量2182萬噸,其中鐵路167萬噸、公路1937萬噸、水路78萬噸,港口吞吐量527萬噸。郵電通信業保持迅猛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7.4億元,比上年增長22.31%。
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84.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55%,其中旅游總收入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八、金融、保險業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2.3億元,比年初增長16.5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5.8億元,比年初增長6.4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04.3億元,比年初增長11.95%,其中短期貸款68.5億元,中長期貸款33.6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7.64%和19.34%。工業貸款16.7億、農業貸款9.5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6.19%和10.63%。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9億元,比上年增長35.55%,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0.61億元,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2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56%和58.09%。
九、科學枝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充分發揮科技項目導向作用。全年安排市級及以上的科技項目93項,其中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1項,自治區級科技計劃項目23項,有6項成果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年內又有3家企業被自治區科技廳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使我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7家,高新技術產品達20種。年內全市引進、推廣、開發農業種養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38項。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高考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本科上線率居全區第一,6個科目單科成績在全區列第一。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一中、七中、九中新建、擴建項目投入使用,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已竣工23個。新增學生席位4631個。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學85所,專任教師5061人,學生10.64萬人;小學428所,專任教師7109人,學生18.47萬;幼兒園(學前班)159所,專任教師845人,學生3.26萬。全市初中升學率56.4%,小學升學率96.1%。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實施精品戰略,繁榮文藝舞臺。各類文藝作品在省(區)級以上發表、展(演)出80件以上。成功組織了“相約北海”旅游文化周活動。文藝團體完成演出場次240場,觀眾86.8萬人次,其中文化下鄉演出82場,觀眾36萬人。此外,還組織80多個單位舉辦了50多場大型文藝晚會,組織業余劇團舉辦150多場文藝晚會,觀眾達20多萬人次。全市共有電視臺2座,廣播電臺2座,電視覆蓋率、廣播覆蓋率均達98%以上。
各項衛生改革穩步推進。加快醫療衛生單位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完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衛生監督執法力度、醫療服務市場秩序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實發事件“三網”建設成績喜人。公民無償獻血取得新突破。人民醫院順利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審,二醫院、合浦衛校附屬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評審,農村改水改廁超額完成自治區下達的任務。年末共有衛生機構26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3個,專業衛生人員數6279人,病床床位3099張。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成功舉辦了第二屆“宏源杯”全國沙灘足球賽和全國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承辦了全區性賽事5項,舉辦了“北海之光杯”、“迎春杯”、“賀歲杯”等體育賽事6次,成功申辦全區第五屆農民運動會。在2002年度全區青少年運動項目比賽中,取得34枚金牌、44枚銀牌、43枚銅牌的好成績,并有一項打破全區記錄。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垃圾處理廠被評為全國6個一級無害化生活垃圾填埋場之一。完成了迎賓大道、站前路及市區37條小街小巷的路燈改造工程,北海大道、四川路、北部灣西路的路燈改造工程也已完成了規劃。城市街道美化完成了北部灣中路、北部灣西路、和平路、解放路的人行道彩磚鋪設。北部灣廣場、合浦廉州廣場改造工程完成。北部灣路配電網電纜管道埋設工程完工。在“南珠杯”評比中,我市再獲優秀城市光榮稱號。
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加大對環境監督管理和環境污染控制工作力度,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顯著成績。市區內工業廢水排放總量722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644萬噸。工業廢水處理回用量292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2148噸,回收量2004噸,環境噪聲達標面積20平方公里。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0.06%,生活污水處理率13.6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空氣質量居全國最優行列,銀灘公園浴場水質也保持最優狀態,飲用水源綜合評價屬清潔(l)級。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低速增長。年末全市總人口145.4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76.10萬人,女性人口69.39萬人。在總人口中,非農人口42.37萬人,全年出生人數14830人,出生率10.22‰,死亡人口4003人,死亡率2.76‰,凈增人口1082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6‰,比上年下降2.19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2元,比上年增長9.68%,人均消費性支出5898元,增長9.10%,農民人均純收入2454元,比上年增長8.3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年籌集基本生活保障資金1705萬元,發放下崗職工生活費696萬元。支付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1.59億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確定的特困職工95%進入低保,發放低保資金1400萬元。老烈屬、老傷殘軍人、老復退軍人生活得到妥善安排。再就業工作積極推進。實現再就業8439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943人、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職工7.27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8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7.2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社會福利機構55個,床位數10413張,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數2.95萬人。敬老院收養人數516人。
注:1、本公報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數據以《2003北海統計年鑒》為準。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