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三個轉變”,按照“五個統籌”、“五個堅持”的要求,注重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堅持用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指導經濟工作,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確保了全市經濟平穩發展。
一、綜合
整體經濟發展平穩。2004年全市經濟在農業和第三產業的強力支撐下,克服了宏觀調控和長虹生產效益下滑的負面影響,確保了全市經濟平穩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產總值454.94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0.41億元,增長6.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2.65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1.88億元,增長12.0%。
市場物價繼續上揚。2004年,在食品、旅游、汽柴油價格上漲的推動下,居民消費品價格總指數同比上漲4.6%,其中食品類上漲11.2%,煙酒及用品類上漲7.2%。工業原材料、燃料和動力類價格上漲8.2%,工業品出廠價格下跌1.8%,房地產價格指數上漲3.0%。
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企業家對預期生產經營狀況信心不足。全年企業家信心指數和綜合生產經營狀況景氣指數分別為114.12和120.28,比上年下降3.3點和9.7點。
科技城建設進展順利。科技城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12.8億元,增長9.3%。完成工業增加值60.37億元,增長2.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7.48億元,增長7.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52億元,增長13.9%。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仍不夠穩固,第二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呈下降趨勢;工業增加值率較低,工業和生產總值增速慢于全省平均水平;資金和煤、電、油、運偏緊;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農民增收結構單一,財政缺口和金融存貸差逐步擴大。
二、農業
農村經濟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4年農業生產發展遇到了少有的有利條件:一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全面落實糧食直接補貼,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二是市場農產品價格上漲,種植業效益提高;三是今年雨水較好、陽光充足,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0億元,增長7.8%。其中:農業產值72.74億元,增長6.8%;林業產值5.98億元,增長1.2%;牧業產值74.03億元,增長8.8%;漁業產值5.4億元,增長17.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16億元,增長7%。
農作物總播面61.1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02%,其中糧食播面40.5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3%。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12.84萬噸,增長7.8%。其中:小春糧食增產6.8%,大春糧食增產8.2%。稻谷產量92.97萬噸,增產6.2%,小麥產量46.35萬噸,增產4.4%,玉米產量43.22萬噸,增產13.4%。油料產量26.84萬噸,增產4%;蔬菜產量128.83萬噸,下降2.5%;水果產量16.2萬噸,增產13%。
綠化造林成績顯著。全市狠抓以林業“三大工程”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全年國家無償投入林業建設資金20068萬元。全年完成造林2.29萬公頃,其中:天然林保護工程造林9501公頃,退耕還林工程造林7734公頃。對全市106萬公頃森林實行了依法嚴格管護。全年油桐籽、棕片、核桃、生漆等大宗林產品產量達到1804噸、2763噸、3789噸和33噸。
畜牧業快速發展。2004年各級政府重點扶持和發展規模養殖,加之豬肉價格上漲,調動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全年出欄肉豬501.23萬頭,增長3.8%;期末生豬存欄311.21萬頭,增長1.9%。出欄大牲畜16.18萬頭,增長7.4%;期末大牲畜存欄45.8萬頭,增長1.7%。糧食價格上漲帶動了禽、蛋和草食牲畜價格上漲,各地因地制宜積極發展小家禽生產,突出發展草食牲畜和奶牛生產,確保了農民養殖效益提高。全市肉類總產量達51.5萬噸,比上年增長6.0%;牛奶產量6.15萬噸,增長4.7%;禽蛋產量13.49萬噸,增長8.1%。
漁業生產穩定增長。漁業生產積極調整水產品品種結構,重點發展高產、優質名特優水產品養殖,大力推廣養殖新技術,引進新品種,全年水產品產量達6.15萬噸,比上年增長18.8%。
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全市列入市級的農業產業化項目190個,比上年增加80個。其中:重點龍頭企業72個,已列入市級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18個。全年市級72個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加工經營銷售收入64.25億元,比上年增長44.2%,118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實現農產品加工經營銷售收入22.34億元,比上年增長51.6%。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實有水利工程7.36萬處,實際供水12.21億立方米,新增總水量能力2363萬立方米。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21.56萬公頃,當年新增灌面0.09萬公頃,改善灌面1.44萬公頃。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29.55萬千瓦,完成機耕作業面積18.3萬公頃,機收面積1.8萬公頃。
三、工業
全市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抓住工業發展不放松,依*優勢企業群體和縣域工業的快速發展,克服了長虹調整產品結構、限產壓庫對生產的不利影響,保持了全市工業的發展。2004年末,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13戶,實現工業增加值94.03億元,剔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增長11.8%。其中,重工業實現增加值54.6億元,同比增長23.6%;輕工業實現增加值39.43億元,同比下降0.6%,重工業的增速比輕工業快24.2個百分點。輕重工業之比由2003年的55.5:44.5轉變為42:58。規模以上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35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2%。
各種經濟類型工業均保持較快發展。2004年,各種經濟類型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是:國有企業增長9%、集體企業增長18.7%、股份合作企業增長16.3%、股份制企業增長9.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53.3%、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54.3%。
面上工業成為拉動全市工業的重要動力。2004年除長虹以外的412戶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36.12億元,比上年增長27%。面上工業的強勢增長,確保了全市工業的穩定增長。
縣域工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各區、市、縣黨委、政府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盤活放大存量資產,加快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縣域工業總量快速增長,增長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4年縣域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是:平武增長57.8%、鹽亭增長46.1%、三臺增長30.7%、安縣增長26.7%、游仙區增長24.3%、北川增長18.4%、江油增長15.9%、梓潼增長13%、涪城區增長12.4%、經開區增長9.7%、高新區下降9.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優勢企業整體呈現較快發展。2004年全市有46戶企業產值達到1億元以上,比上年增加9戶。其中5戶企業生產下降,41戶企業生產增長。除長虹外的45戶產值億元以上企業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159.73億元,現價速度同比增長2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8.7%。攀長鋼、九洲、東材、華晨瑞安等都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主要工業產品生產情況。全年生產彩電688.54萬部,比上年下降23.5%,空調79.43萬臺,下降15.4%,內燃機563.2萬千瓦,下降2.2%,水泥450.09萬噸,下降18.2%,卷煙73.88億支,增長14.1%,鋼材63.09萬噸,增長34.5%,粗鋼55.15萬噸,增長24.3%,發電量66.25億千瓦時,增長4.6%。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2004年,全市413戶規模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47.62億元,比上年增長9.5%。實現利稅總額-19.11億元。全市303戶盈利企業盈利額為10.27億元,110戶虧損企業的虧損額為44.66億元,盈虧相抵后為凈虧損34.38億元,而上年為贏利7億元。全市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6.6%,比上年上升4個百分點。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僅為46,除資產負債率(58.8%)、產品銷售率(97.4%)和勞動生產率(61782元/人)達國標外,資產貢獻率(-3.2%)、資本增值率(79.8%)、資產周轉率(1.36次)和成本費用利潤率(-9.2%)等指標均大大低于國家標準值。剔除長虹后,面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6億元,比上年增長71.2%,實現利稅總額21.16億元,增長31.3%。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筑業
全市投資繼續穩步增長。2004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124.19億元,比上年增長24.8%。投資擴大的特點:一是技改投資繼續保持強勢增長,全年完成技改投資34.8億元,比上年增長56.9%,一批重點工業企業的技改力度大,為工業發展增添了后勁;二是基本建設投資實現了快速增長,全年基建投資完成49.2億元,比上年增長31.9%;三是房地產開發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明顯,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5.05億元,比上年下降3.9%。
計劃投資在4000萬元以上的基建技改建設重點項目131個,全年累計完成投資59.15億元,占投資完成額的47.6%。重點建設項目進展較快,江電四期工程、武引二期工程、水牛家水電站、三江樞紐、自一里水電站、通口電站、移動網基擴建及數據交換互聯網、長鋼技改、省道302線改建工程等重點項目已經完成或超額完成全年投資計劃,還有一些項目已經完成年計劃的90%以上。
建筑業平穩發展。建筑業完成總產值74.43億元,比上年增長6.4%。房屋施工面積912.35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576.21萬平方米。建筑業招投標制度、監理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建筑市場逐漸步入健康有序的軌道。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消費品市場活躍。消費品市場在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不斷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營造良好的消費氛圍,2004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54.74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特點:一是農村市場增長較快。在消費品零售額中,市的零售額增長13.8%,縣的零售額增長14.9%,縣以下的零售額增長13.9%,縣和縣以下的零售額均高于市的增長。二是餐飲業零售增勢強勁。2004年全市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7.1億元,增長20.1%,比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6.1個百分點。三是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和私營個體經濟的零售保持增長勢頭,國有經濟下降1.5%,集體經濟下降4.1%,股份制及其他經濟增長9.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增長22.0%,私營個體經濟增長21.4%。私營和個體經濟已成為消費品流通的主渠道。
旅游業快速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7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7.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5.04億元,增長26.7%;接待國際旅游人數6.0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6.1%,實現國際旅游收入1193.98萬美元,增長55.2%。全市旅游總收入36.04億元,增長27.3%。全市有星級飯店39家。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
招商引資取得成效,對外貿易略有下降。全市引進外資項目27個,增資項目9個(外資),實際到位外資3536萬美元。當年合同引進內資項目587個,協議引資149.04億元,內資項目到位資金74.64億元。全年完成外貿出口總額5.2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0%。
七、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業
道路交通保持良好發展,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繁榮,水運下降。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6161.2公里,其中等級公路4113.9公里。全年公路客運周轉量30.73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8.6%;公路貨運周轉量10.49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5.7%;水運客運周轉量153萬人公里;水運貨運周轉量121萬噸公里;鐵路客運量181萬人,比上年增長14.6%;鐵路貨運量102萬噸,比上年下降12.8%;民用航空貨郵運量3198噸,比上年增長73.3%,民用航空客運量16.11萬人,比上年增長80.9%。
郵政、通訊業快速發展。全市有郵政局(所)442所,實現郵政業務總量1.07億元。移動、聯通、網通、鐵通等通訊公司在綿陽運行良好。通訊業全年主營業務收入12.14億元,年末全市固定電話機用戶達98.31萬戶,增長28.1%,其中住宅電話46.48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119.69萬戶,比上年增長33.5%;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15.4萬戶。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收支矛盾突出。各級財稅部門加大增收節支力度,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2004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34.34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6.4億元,增長11.2%,上劃中央“兩稅”收入13.63億元,增長10.0%。財政支出47.98億元,同比增長20.8%。
金融運行平穩,存貸差逐步擴大。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94.27億元,比年初增加60.9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07.32億元,比年初增加40.8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50.73億元,比年初增加21.9億元。金融機構風險意識加強,處理不良貸款力度加大,存貸差逐步擴大,2004年末存貸差為143.54億元,比上年擴大38.96億元。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091.4億元,增長11.0%,現金支出1099.66億元,增長10.3%,貨幣凈投放8.26億元。
保險業快速發展。全年各類保險承保額1080億元,各類保險保費收入9.29億元,各類保險賠款及期滿給付支出2.56億元。人們保險意識增強,參保企業、個人逐年增加。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果。全年共組織申報國省兩級科技計劃項目502項,申報項目數在全省各市州中名列第一,落實185項,落實資金7274.6萬元。2004年綿陽被確定為“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全國科普示范城市試點”,舉行了三項國家級重大科技活動,并積極爭取科技部將綿陽科技城納入國家中長期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申請專利352件,獲專利權212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事業健康發展。2004年綿陽教育在全省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教育對綿陽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越來越大。年末全市各級各類學校2622所,在校學生90萬人,專任教師4.25萬人。
高等教育逐步發展壯大。全市現有普通高校5所,2004年招生1.19萬人,在校本(專)科生4.09萬人,畢業生8266人,專任教師2424人。
基礎教育飛速發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優質教育資源明顯增多,在校生規模成倍擴大,城區每年吸引近萬名外地中小學生。年末全市有小學1641所,招生5.9萬人,在校小學生39.5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通中學305所,招生10.5萬人,在校學生31.2萬人。高考連年創新高,2004年本科硬上線率連續第4年奪得全省第一。
中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全市中等職業教育(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高)學校共40所,2004年招生2.03萬人,比上年增加1476人;在校學生4.97萬人,比上年增加8580人;專任教師2271人,比上年增加345人。其中:普通中專學校6所,在校生1.8萬人。
成人教育健康發展。全市有成人中專學校17所,高等學校有成人教育學院的4所。成人中專在校學生6487人,專任教師330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各大節假日慶典,文化下鄉活動的積極開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年末全市有公共圖書館8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87.67萬冊,比上年增加2.23萬冊。文化館10家,文化站189個。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加強,鄉廣播電視站277個,廣播覆蓋率93.9%,電視覆蓋率93.95%。全市公開發行報紙5種,報紙印數2831萬份,公開刊物16種,印數45萬份,地方性圖書402種,印數36萬份。
城鄉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1288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11個;衛生技術人員1.08萬人,其中執業醫師4574人,注冊護師、護士3072人;床位數1.4萬張,其中醫院床位數1.34萬張。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體育事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競技體育蓬勃開展,全年舉辦各種運動會124次,舉辦全民健身活動477次,其中1000人以上172次,參加全民健身活動人數達86.16萬人次。全市有標準體育場地1650個,非標準體育場地1858個。
十一、環境保護
環保意識增強,污染治理力度加大。2004年,綿陽市被正式命名為中國西部第一個環保模范城市。全市環境保護系統人員235人,各級環境監測站6個,環境監測人員86人。當年完成環境污染限期治理項目56個,完成投資1.1億元。煙塵控制區面積77.7平方公里;噪聲達標區面積57.2平方公里。全市有自然保護區12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縣級4個。全市森林覆蓋率45.7%,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全市水利工程資金投入1.01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1.79萬公頃,到2004年末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4.86萬公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數量小幅增長。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市年末總人口為529.07萬人,比上年增長0.3%,人口出生率為2.21‰,人口死亡率為1.4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5‰。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75.67萬人,女性人口253.4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100。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408.72萬人,非農業人口120.35萬人。計劃生育率為96.23%。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8元,增長7.4%;人均消費性支出6047元,同比增長8.6%。在消費支出中,交通和通訊支出增幅最高,達到18.4%。由于糧食增產、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勞動力轉移增加、特色農業發展良好以及國家對農民實行退耕還林補貼、糧食直補和農業稅下調等利好因素的影響,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02元,比上年增收351元,增長13.8%;農民人均生活性消費支出2142元,增長14.9%。
在崗職工收入增加,安置就業壓力仍然較大。年末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0.73萬人,比上年下降2.5%,其中在崗職工29.8萬人,比上年下降2.7%。全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38.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849元,比上年增長11.6%。
全市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1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職工累計達19.11萬人,當年新增1.8萬人。全市勞務輸出達93.5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比上年增加0.2個百分點。全市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有1.5萬人實現再就業。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加強和完善。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143元/月,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標準為232.5元/月(市級),失業保險金標準為308元/月。年末全市有社會福利院159個,床位數3313張。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數為27.8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數35.86萬人。
注:1、農業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90年可比價格計算。
2、工業產值絕對數及增長速度按現價計算,工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上年價計算。
3、生產總值及分產業的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