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成都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成都調查隊
2018年5月15日
2017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宏觀形勢,成都市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歷次全會和十九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市黨代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轉變城市發展方式,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全市經濟呈現活力增強、穩中向好、信心倍增的發展態勢。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889.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0.8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998.19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390.33億元,增長8.9%。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6911元,增長7.0%。一、二、三產業比例關系為3.6:43.2:53.2。
表1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2017年(億元)
比上年增長(%)
地區生產總值
13889.39
8.1
第一產業
500.87
3.9
指標
2017年(億元)
比上年增長(%)
第二產業
5998.19
7.5
第三產業
7390.33
8.9
圖12013-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22013-2017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完全退出煤炭開采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和其他采礦業四個行業,規模以上工業六大高耗能行業比上年增長1.9%。鋼材產量下降20.1%,水泥產量下降4.9%。商品房庫存面積持續減少,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15.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產銷率96.7%。去杠桿有效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4.7%,總資產貢獻率14.7%。企業成本不斷降低,規模以上營利性服務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成本費用為61.9元,減少2.4元。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交通運輸倉儲郵政通信業完成投資801.5億元,增長15.1%;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1339.1億元,增長34.8%。
新經濟新動能加快發展培育。出臺支持新經濟發展的18條具體措施,聚焦“六大形態”,構建“七大應用場景”。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5%。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8%。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大幅提升,城市軌道車輛、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分別增長49.1%、13.5%、7.6%、41.1%、84.3%。限額以上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的商品零售額526.0億元,增長32.1%。新登記市場主體46.4萬家,增長42%。新增科技型企業2萬家,增長55.0%。
質量效益明顯改善。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75.5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稅收收入900.9億元,增長10.8%。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56.7億元,增長10.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全社會勞動生產率逾15.5萬元/人,單位勞動力投入產出的效益比上年提高1.4萬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15.0億元,增長9.5%;實現利稅1471.5億元,增長8.0%;企業虧損面12.2%。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8%,其中,規模以上信息消費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分別增長20.8%、17.8%,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利潤增長69.3%。
圖32013-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898.5
1025.2
1157.6
1175.4
1275.5
16.6
14.1
12.9
7.0
11.3
0
5
10
15
20
0
400
800
1200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
億元
年份
鄉村振興戰略成效初顯。召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大會,大力實施“十大重點工程”,扎實推進“五項重點改革”,深入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全面啟動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農產品加工產值1400億元,年末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有513個,銷售收入2400億元;已認證各類安全優質農產品1310個。鄉村旅游實現總收入327.7億元,增長25.6%。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農產品認證104個。年末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0715個,家庭農場5330個,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達60.8%,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面為90%以上。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5061個。年末全市共有農產品著名商標399個,其中國家級著名商標30個。創新建立“農貸通”融資平臺,全市累計受理貸款金額16.54億元,成功發款14.19億元,申貸成功率達86%。
消費價格漲勢溫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2.0%。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下降0.6%,醫療保健類上漲6.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0.3%,衣著類上漲0.8%,交通和通信類上漲1.7%,居住類上漲2.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5.8%,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5.5%。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下降0.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5.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上漲5.4%。
圖4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月度走勢
表2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指標
指數
居民消費價格
102.0
其中:食品煙酒
99.4
衣著
100.8
居住
102.6
生活用品及服務
100.3
交通和通信
101.7
教育文化和娛樂
105.8
醫療保健
106.4
指標
指數
其它用品和服務
105.5
二、農業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7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種植業490.2億元,增長5.9%;畜牧業315.7億元,增長0.4%。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84.5萬公頃,減少4.2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7.2萬公頃,減少3.9萬公頃。糧食總產量273.1萬噸,下降6.0%;油料總產量35.2萬噸,增長5.0%;肉類總產量73.6萬噸,下降6.0%。農業機械化穩步推進。全年農村用電量36.7億千瓦時,增長0.9%;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03.9萬千瓦,下降3.1%;農用大中型拖拉機10854臺,小型拖拉機22071臺。
圖52013-2017年農業總產值及其增長速度
三、工業和建筑業
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出臺“產業新政50條”,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工業經濟穩步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521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工業完成投資3008.7億元,增長33.9%。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4家。八大特色優勢產業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增長20.8%,機械產業增長8.8%,汽車產業增長10.6%,石化產業增長4.8%,食品飲料及煙草產業增長11.1%,冶金產業下降21.9%,建材產業增長7.0%,輕工行業增長0.4%。
圖62013-2017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
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0%。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增長7.0%,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0.1%。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8.1%,拉動經濟增長3.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0.5%。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分別增長36.4%、26.8%、16.8%,共計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0.8%。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速分別提高23.7、4.5個百分點。
建筑業保持穩定。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84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4942.9億元,竣工產值1919.1億元,施工面積25294.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837.9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開發
投資較快增長。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404.2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民間投資完成5066.6億元,增長9.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233.7億元,增長30.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3023.8億元,增長34.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146.8億元,增長3.5%。全年新增固定資產4256.7億元,增長17.8%。
圖72013-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房地產開發有所減緩。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487.9億元,比上年下降5.7%。含預售在內的商品房銷售面積3921.8萬平方米,下降0.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973.5萬平方米,下降9.5%。實現商品房銷售額3424.5億元,增長16.1%,其中住宅銷售額2556.2億元,增長5.6%。
表32017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長(%)
房地產投資
億元
2487.9
-5.7
#住宅投資
億元
1298.4
-8.3
商品房竣工面積
萬平方米
1855.0
-32.2
#住宅
萬平方米
1073.7
-38.3
商品房銷售面積
萬平方米
3921.8
-0.3
#住宅
萬平方米
2973.5
-9.5
商品房銷售額
億元
3424.5
16.1
#住宅
億元
2556.2
5.6
商品房新開工面積
萬平方米
4238.5
-1.6
#住宅
萬平方米
2373.8
-7.1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穩中有升。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0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5%。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5609.5億元,增長11.4%;餐飲收入794.0億元,增長12.4%。按經營地分,城鎮實現零售額6148.4億元,增長11.5%;鄉村實現零售額255.1億元,增長11.4%。
圖82013-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消費結構改善升級。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比上年增長15.9%,石油及制品類增長13.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6.2%,化妝品類增長16.2%,通訊器材類增長31.4%,家具類增長13.5%,汽車類增長0.3%,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2.9%,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6.9%。億元市場逐步擴大,年末年成交額上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有42個,其中年成交額上10億元的市場有22個。全年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2089.4億元,增長17.1%。
六、對外經濟
堅持以新開放觀服務“一帶一路”戰略,打造“向西向南”開放門戶,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全年新批準外商投資項目472個,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68個。年末,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281家,駐蓉外國領事機構17個。國際大通道持續提能,國際(地區)航線達到104條,雙流國際機場客貨吞吐量分別達到4980萬人次、64.3萬噸,成為中西部唯一年出入境流量突破500萬人次的航空口岸。蓉歐班列開行數量突破1000列。
對外貿易繁榮穩定。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8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3%。其中,出口總額305.6億美元,增長39.3%;進口總額277.4億美元,增長45.7%。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機電產品出口額269.6億美元,增長53.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38.9億美元,增長64.3%。對歐盟出口額56.3億美元,增長45.5%;對美國出口額73.1億美元,下降0.2%;對日本出口額15.5億美元,增長33.5%;對中國香港出口額19.4億美元,下降16.0%。
圖92013-2017年進出口總額
自貿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啟動155項改革任務,重點推進84項任務133個試驗項目。新增注冊企業1.92萬家,注冊資本2949億元,其中外資企業271家,注冊資本17.76億元。
七、交通和郵電
公路建設穩步推進。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262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59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不含高速公路)1920公里。年末全市機動車擁有量494.2萬輛,比上年末增長5.9%;其中私人擁有汽車398.2萬輛,增長7.7%。
公共交通快速發展。年末全市公交線路長度12318.4公里,比上年末增長5.5%。公交營運汽車14402輛,增加923輛;公交車線路902條,增加110條;公交線路長度12318.4公里,增加646.9公里。地鐵客運總量7.8億乘次,增加2.2億乘次。
運載能力逐漸增強。全年客運周轉量1056.9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8%,其中,鐵路旅客周轉量105.8億人公里,增長34.3%;民航旅客周轉量856.3億人公里,增長9.2%。全年貨物周轉量356.0億噸公里,增長6.6%,其中公路運輸貨物周轉量267.0億噸公里,增長6.0%;民航運輸貨物周轉量13.7億噸公里,增長8.1%。
表42017年交通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2017年
比上年增長(%)
全年貨物周轉量
億噸公里
356.0
6.6
#鐵路
億噸公里
75.3
8.3
民航
億噸公里
13.7
8.1
公路
億噸公里
267.0
6.0
全年旅客周轉量
億人公里
1056.9
6.8
#鐵路
億人公里
105.8
34.3
民航
億人公里
856.3
9.2
公路
億人公里
94.8
-25.4
郵政業務快速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606.5億元,比上年減少0.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54.8億元,增長39.1%;電信業務總量451.7億元,減少3.6%。快遞業務82605.0萬件,增長34.4%。其中,同城快遞業務27180.0萬件,增長17.9%;異地快遞業務54973.4萬件,增長44.4%;國際(含港澳臺)快遞業務451.6萬件,增長29.8%。固定電話用戶590.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672.8萬戶;固定互聯網用戶678.2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2067.5萬戶。
八、旅游和會展
旅游業勢頭良好。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9%;國內旅游收入2946.2億元,增長21.5%。組織出境旅游人數165.7萬人次,下降8.7%;接待入境旅游人數301.3萬人次,增長10.7%;旅游外匯收入13.1億美元,增長5.2%。年末全市三星級以上飯店97家,旅行社527家。
會展業發展較快。會展業總收入932億元,增長12.2%,其中直接收入94億元,增長12.6%。舉辦國際性會展活動140個,擁有西博會、糖酒會、國際非遺節、成都創意設計周等品牌展會。
九、金融
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4423.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7.6%。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28359.3億元,增長12.4%。個人消費貸款余額6408.8億元,增長18.1%,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5415.9億元,增長16.4%。
表52017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2017年末
(億元)
比上年增長(%)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
34423.3
7.6
#企業存款
11878.3
4.1
#儲蓄存款余額(包括郵政儲蓄)
11970.8
6.8
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
28359.3
12.4
#短期貸款余額
5090.8
-6.3
#中長期貸款余額
22867.0
19.2
指標
2017年末
(億元)
比上年增長(%)
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
35772.0
8.0
#儲蓄存款
12139.7
6.6
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
29319.0
13.3
資本市場保持穩定。全年首發融資14.3億元。年末有證券公司4家、期貨公司3家、證券投資咨詢公司3家、證券公司分公司42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證券營業部206家、期貨營業部47家。全年累計證券交易額8.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6%。
保險業務良好增長。全年保費收入952.2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54.2億元,增長10.8%;人身保險公司保費收入698.1億元,增長7.2%。各類保險賠償與給付支出231.3億元,增長4.2%。其中,財產保險公司賠償與給付支出115.0億元,增長10.7%;人身保險公司賠償與給付支出116.4億元,下降1.5%。
十、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在蓉普通高校56所,在校學生81.7萬人,專任教師4.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88所,在校學生21.9萬人,專任教師9556人;普通中學校601所,在校學生58.4萬人,專任教師5.1萬人;普通小學校569所,在校學生94.2萬人,專任教師5.1萬人;幼兒園2366所,在園幼兒54.4萬人,專任教師3.6萬人。
科技創新加快推進。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73家,增長17.9%,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9374.8億元。引進國家“千人計劃”38人。建成各類創新創業載體260家,面積1654萬平方米。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319項,年內新上科技項目2520項,其中國家級424項,省級836項。科技項目投入資金17.7億元,完成科技攻關723項,完成火炬計劃455項。全年共申請專利113956件,其中發明47033件,實用新型46654件。專利授權41088件,其中發明7990件,實用新型19685件。
圖102013-2017年專利申請、授權量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服務持續完善。全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785.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5.7%。年末有博物館35個,文化館22個,公共圖書館22個,館藏圖書1997.5萬冊。年末全市擁有廣播電臺14座,制作廣播節目18套;擁有電視臺14座,制作電視節目20套。年末全市有線電視用戶386.0萬戶,其中數字電視367.8萬戶。檔案館24個,其中國家綜合檔案館21個,向社會開放各類檔案660.3萬卷。
衛生服務加快健全。年末有衛生機構1018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88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3個,婦幼保健院22個。各類衛生機構床位數13.5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12.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5.8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5.8萬人,注冊護士7.2萬人;全年診療13574.5萬人次。全年無償獻血37.6萬單位。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全年成都籍運動員共獲得國際和全國性比賽獎牌92枚。其中在國際比賽中獲金牌17枚,銀牌5枚,銅牌2枚;在全國性體育比賽中獲金牌29枚,銀牌21枚,銅牌18枚。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徑4854條,比上年增加823條;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650條,增加529條。全年全市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人數1000萬人次。
十二、人口和民生福祉
人口穩定增長。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04.5萬人,比上年增長0.8%。全市城鎮化率達71.9%。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435.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51.2萬人,鄉村人口584.1萬人。出臺人才新政十二條,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青年人才落戶超過11萬人。
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18元,比上年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增長9.1%。城鄉人均收入倍差1.92,比上年縮小0.01。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1970.8億元,增長6.8%。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實現全市85個貧困村退出、29878人脫貧。
圖112013-2017年城鎮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社會就業形勢良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27.6萬人,其中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實現再就業7.7萬人,“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新增8.6萬人。農村勞動力勞務輸出人數為253.0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
圖122013-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社會保障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719.6萬人,其中參保職工529.1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743.9萬人,其中參保職工562.0萬人。征地農民參加養老醫療保險人數164.6萬人。全年2.8萬城鎮居民、10.6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保障資金投入6.3億元,其中投入農村4.5億元。年末有各類社會養老機構226個,擁有床位3.5萬張。有社區養老設施1741個,擁有床位3.1萬張。有各種社區服務設施6814處,社區服務中心344個。
十三、城市建設、社會治理和安全生產
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年末市轄區建成區面積885.6平方公里。城市鋪裝道路面積10766.2萬平方米。全市自來水供水總量9.8億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水6.1億立方米。年末天然氣用氣人口686.2萬人,全年天然氣輸供氣31.2億立方米,城市氣化率93.7%。
社會治理明顯提升。率先成立市縣兩級黨委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委員會,出臺城鄉社區發展治理30條,新打造特色街區20條。完成1.67萬戶城市棚戶區改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100%,每萬人社會組織數6.5個。
安全事故逐漸減少。全年交通事故1752起,比上年下降5.3%;交通事故直接經濟損失569.4萬元,下降15.4%。火災事故6285起,事故直接財產損失3032.8萬元。
十四、生態環保和綠色發展
堅決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臺“三治一增”四個“十條”方案,建設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美麗中國典范城市。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啟動建設,累計完成889臺燃煤鍋爐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單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2%,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0%。
“三治一增”明顯改善。鐵腕治霾,淘汰黃標車2.39萬輛,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14148家。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空氣質量指數小于或等于100的天數)235天,比上年增加21天。PM10、PM2.5平均濃度下降13.7%、10.2%。科學治堵,地鐵運營里程179公里,增加71公里。軌道交通客運周轉量105.8億人公里,增長34.3%。江河治理成效明顯,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到或優于三類比例高達100%,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污水處理率達93.3%。全域增綠,規劃建設共16930公里的天府綠道體系,2017年建成綠道633公里。新增公共綠地16.3萬平方米,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7平方米。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4.3分貝,城區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69.3分貝。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436.3萬噸。
注釋:
[1]公報中各項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2017地區生產總值數據為研發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的數據。
[3]公報中電信業務總量及增速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
[4]公報中鄉村振興、自貿區建設、物價、農業機械化、交通運輸、郵政、電信、金融、旅游、對外貿易、財政、保險、證券、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等數據來源于相關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