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緊緊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和“抓機遇、提速度、上臺階”的總要求,全力以赴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經濟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進步,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35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53.19億元,增長9.0%。第二產業增加值137.02億元,增長16.6%,其中工業增加值114.46億元,增長15.7%;建筑業增加值22.56億元,增長22.2%。第三產業增加值162.41億元,增長16.5%。三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5.6:39.4:45.0調整為15.1:38.9:46.0。
二、農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農業產值40.80億元,增長15.3%;林業產值2.19億元,增長3.9%;牧業產值36.84億元,增長10.5%;漁業產值1.69億元,增長15.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54億元,增長5.8%。
糧食在上年因災減產的情況下實現恢復性增長。全年糧食總產量65.15萬噸,增長22.3%。蔬菜產量84.03萬噸,增長10.0%。油菜籽產量7.35萬噸,增長25.4%。烤煙產量1.23萬噸,增長23.1%。
2012年完成造林面積20557公頃。
全年肉類總產量13.83萬噸,比上年增長6.0%;生豬出欄117.46萬頭,增長3.1%,牛出欄10.75萬頭,增長4.0%;年末大牲畜存欄55.60萬頭,下降0.8%;年末生豬存欄120.31萬頭,增長4.0%。
全年水產品產量10675噸,比上年增長26.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3.96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從登記注冊類型看,公有制實現增加值39.87億元,增長6.1%;非公有制實現增加值44.09億元,增長32.6%。
主要工業行業中,除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外,其余各行業均比上年增長20%以上。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等行業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76.8%、70.1%、34.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實現增長,水泥、原鋁(電解鋁)、合成氨、中成藥、全社會原煤、發電量分別比上年增長81.1%、59.1%、20.5%、19.7%、16.3%、8.8%。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0.43億元,增長18.4%;盈虧相抵后的利潤總額13.01億元,增長60.8%;虧損企業虧損額為5.17億元,下降13.5%。
年末共有資質等級建筑企業23戶,全年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8.24億元,增長36.4%。房屋施工面積127.12萬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積38.44萬平方米。企業勞動生產率(按產值計算)達到12.86萬元/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0.06億元,比上年增長64.4%。納入地方統計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2.16億元,增長66.3%。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17.31億元,增長65.1%;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4.84億元,增長68.6%。
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8.16億元,增長80.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85.54億元,增長109.4%;更新改造投資48.38億元,增長40.9%;其他投資2.83億元,增長73.7%;房地產開發投資61.40億元,增長49.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8.74億元,增長95.2%;第二產業投資97.86億元,增長43.3%;第三產業投資191.55億元,增長106.5%。
五、貿易和物價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53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城鎮76.25億元,增長16.8%;鄉村21.28億元,增長13.9%。
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740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2%,其中:進口完成1035萬美元,增長54.9%;出口完成16365萬美元,增長14.3%。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5%。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構成的八大類商品變化來看,食品價格上漲3.0%;煙酒價格上漲3.8%;衣著價格上漲13.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1.0%;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3.0%;交通和通信價格下降1.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7%;居住類價格下降1.4%。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公路、水運完成貨物周轉量187871萬噸公里,增長63.7%;完成旅客周轉量257006萬人公里,增長3.6%。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3.36億元,增長35.3%。城鄉電話座機達21.83萬部,下降13.4%。全市移動電話用戶達143.91萬戶,增長9.1%。年末互聯網用戶達132600戶,增長6.8%。
全年旅游總人數2243.9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0%,其中國內旅游人數2226.21萬人次,增長28.3%。旅游總收入195.04億元,增長30%,其中國內旅游收入193.06億元,增長30.3%。
七、財政、金融、保險
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59.17億元,比上年增長33.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7.50億元,增長41.5%。財政支出完成163.48億元,增長31.4%;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完成131.37億元,增長30.0%。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83.14億元,比年初增長12.9%,其中儲蓄存款246.39億元,比年初增長19.8%。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50.23億元,比年初增長30.4%。
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6.03億元,比上年增長8.1%;賠付支出2.61億元,同比增長20.6%。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學校2所,在校學生13127人;職業教育學校13所,在校學生13887人;普通中學148所,在校學生159798人;小學904所,在校學生243484人。
全年共爭取到國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廳立項7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3項,省級項目61項)。共爭取上級科技引導資金3623萬元,增長28.7%。完成專利申請801件,增長77.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20件,增長139.1%。“利用中低品位MnO2礦進行煙氣脫硫制備MnSO4·H20的方法”發明專利首次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軍用無人機偵查機體系建設與關鍵技術”科技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我市兩項歷史空白。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7個,公共圖書館6個,擁有圖書藏量42萬冊。有電視轉播發射臺6座、調頻轉播發射臺4座。全市電視覆蓋率達92.9%,廣播覆蓋率達91.3%。年末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9.81萬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末全市衛生機構200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6個。全市衛生機構床位數7763張,衛生技術人員711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686人、注冊護士2683人。
年末全市共有注冊運動員421人,成立有圍棋、網球、乒乓球、籃球、游泳、老年體育等14個體育單項協會。全市組成180人代表團參加了貴州省第二屆農民運動會比賽,共獲得8個一等獎、36個二等獎、47個三等獎共91個獎次的較好成績。選拔、培養的拳擊運動員獲世界女子拳擊錦標賽48公斤級第二名。
十、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年全市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02萬噸,比上年下降6.0%;二氧化硫排放量8.61萬噸,下降7.7%;氨氮排放量0.26萬噸,下降5.6%。
全年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29起(含消防火災66起),死亡131人,受傷221人,直接經濟損失674.74萬元。生產安全事故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降”。與上年相比,起數減少35起,下降13.3%,少死亡20人,下降13.3%,受傷人數減少1人,下降0.5%,直接經濟損失下降32.1%。
十一、人口
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2.39‰,自然增長率為5.79‰。年末常住總人口228.34萬人。年末戶籍人口284.36萬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17元,比上年增長14.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2853元,增長8.0%。農民人均純收入5088元,增長16.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491元,增長3.0%。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1737人,其中安排困難對象就業8829人,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30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84892人。年末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71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
年末城鎮社區服務設施達1696個;擁有社會福利院4個,床位數310張,收養106人;集體辦敬老院62個,床位數1590張,收養660人。全年優待優撫對象2736戶,優待優撫總金額1641.4萬元。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6002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10749.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54582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45267.7萬元。全年救災84.46萬人次,救災金額6617萬元。
注:
1、本公報數據系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公報中生產總值、工業、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包含納入地方統計的固定資產投資和跨地區項目投資。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包含轄區內除跨地區項目外的城鎮和農村非農戶計劃總投資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
4、財政總收入包含上劃三稅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不含基金預算收入。
5、旅游、教育、衛生、環保、民政等部門統計資料由市直有關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