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統計局
2011年2月15日
2010年,州委、州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帶領全州各族人民面對復雜的經濟環境和特大干旱的嚴峻挑戰,以創優爭先為契機,科學發展為主題,結構調整為主線,改善民生為核心,抗旱救災為重點,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勵精圖治,全力以赴抗大旱、保民生、促發展。全州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平穩較快發展態勢,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民生不斷改善,和諧安定的社會局面進一步鞏固。
一、綜 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州地區生產總值實現474.9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9.0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88.3億元,增長19.2%;第三產業增加值177.6億元,增長11.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0%,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9.6%,上升3.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7.4%,下降0.9個百分點。
全州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20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占全州地區生產總值的43.9%。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3%,其中食品價格上漲9.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3.8%。
表1 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同期=100)
單位:%
項目名稱 合計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3.3
一、食品 109.5
二、煙酒及用品 98.9
三、衣著 94.5
四、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2.3
五、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2.1
六、交通和通信 98.3
七、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8.3
八、居住 102.8
年末全州就業人員219.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83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31.02萬人,比上年減少1.55萬人,第二產業 36.22萬人,增加2.89萬人,第三產業51.90萬人,增加3.49萬人。年末全州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8% 。
二、農 業
2010年末全州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8.6萬千瓦。擁有拖拉機31466臺。耕整機18688臺(套)。農用排灌動力機械32175臺。聯合收割機233臺。全年完成機耕機耙面積232萬畝,機收面積20.3萬畝。
全州農業總產值實現1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種植業產值88.6億元,增長8.0%,林業產值20.0億元,增長30.0%,畜牧業產值78.2億元,增長11.3%,漁業產值5.0億元,增長22.0%。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74481公頃,比上年增加11213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8281公頃,增加143公頃;糖料種植面積2876公頃,減少72公頃;煙葉種植面積38314公頃,增加2678公頃,其中:烤煙種植面積35876公頃,增加2757公頃;蔬菜種植37760公頃,增加1371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127萬噸,比上年減少8.8%。其中,小春糧食產量18.95萬噸,減少46.5%;大春糧食產量108.05萬噸,增長4.3%,其中:稻谷產量45.6萬噸,減少12.4%,包谷產量51.8萬噸,增長17.5%。
全年油料產量28861噸,減少36.2%。糖料產量233413噸,減少21.6%。煙葉產量87351噸,減少3.5%,其中:烤煙產量80922噸,減少3.5%。蔬菜產量967214噸,減少3.3%。水果產量354952噸,增長15.4%。茶葉產量4774噸,減少6.0%。
生豬年末存欄261.7萬頭,增長2.2%;生豬出欄 364.0萬頭,增長7.6%;大牲畜年末存欄123.9萬頭,增長1.8%,其中:奶牛存欄14.2萬頭,增加0.6萬頭;山綿羊存欄138.1萬只,增長1.8%。
全年肉類總產量44.2萬噸,比上年增長6.8%。其中,豬肉產量32.1萬噸,增長6.5%;牛肉產量5.8萬噸,增長8.2%;羊肉產量2.7萬噸,增長5.1%。牛奶產量42.5萬噸,增長7.6%;禽蛋產量4.5萬噸,增長18.3%。
表2 大理州2010年主要農畜產品產量
單位 2010年 2009年 2010年比2009年±%
稻 谷 噸 455643 520057 -12.4
小 麥 噸 17693 47336 -62.6
玉 米 噸 518240 441015 17.5
豆 類 噸 103856 133523 -22.2
油 料 百公斤 288612 452478 -36.2
麻 類 百公斤 8604 62417 -86.2
糖 料 百公斤 2334129 2976640 -21.6
煙 葉 百公斤 873511 905440 -3.5
豬 肉 噸 321279 301651 6.5
牛 肉 噸 57889 53506 8.2
羊 肉 噸 27213 25884 5.1
禽 肉 噸 31664 30277 4.6
禽 蛋 噸 45494 38455 18.3
牛 奶 噸 424516 394481 7.6
全年水產品產量4.83萬噸,減少1.4%。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4.01萬噸,捕撈水產品產量0.82萬噸。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10年全州工業現價總產值完成477.1億元,比上年增長26.2%;按規模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323.2億元,增長30.0%,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總產值153.9億元,增長18.8%;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總產值298.2億元, 增長28.4%,輕工業總產值178.9億元,增長22.6%。
2010年,全州六大支柱產業完成產值340.4億元,比上年增長26.9%,占全州工業總產值的71.34%。其中:礦冶工業產值77.6億元,增長29.7%;煙草工業產值53.6億元,增長23.7%;機械工業產值70.9億元,增長19.6%;生物資源及優勢農產品加工產值52.0億元,增長18.8%;建材工業產值34.8億元,增長24.0%;能源工業產值51.5億元,增長51.8%。
全年原煤產量331.5萬噸,比上年增長25.3%;發電量75.8億度,增長84.9%,其中:水力發電量73.7億度,增長89.6%,風力發電量2.1億度,增長1.1%;十種有色金屬產量16.7萬噸,增長5.7%,其中:鋅產量14.1萬噸,增長3.2%;水泥產量837.2萬噸,增長9.4%;卷煙產量42.9萬箱,增長3.1%;乳制品產量18.9萬噸,增長11.5%;精制茶產量9214噸,增長39.2%;鋼材產量11.7萬噸,增長17.0%;中型拖拉機產量4.7萬輛,減8.5%;載貨汽車產量4.7萬輛,增長10.6%;自來水生產量4300萬立方米,減0.9%。
2010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54.4億元,按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7.9億元,增長22.4%。全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9.32億元,同比增長25.7%,實現利潤總額21.69億元,增長38.9%,實現利稅總額54.76億元,增長22.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3 2010年全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原煤 萬噸 331.5 25.3
飼料 萬噸 9.8 7.2
乳制品 萬噸 18.9 11.5
飲料酒 萬千升 27.9 68.2
軟飲料 萬噸 8.2 -9.0
精制茶 噸 9214 39.2
卷煙 萬箱 42.9 3.1
水泥 萬噸 837.2 9.4
生鐵 萬噸 9.9 -16.6
鋼材 萬噸 11.7 17.0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16.7 5.7
其中:鉛 萬噸 1.1 17.0
鋅 萬噸 14.1 3.2
銻品 萬噸 1.4 21.1
中型拖拉機 輛 46699 -8.5
小型拖拉機 輛 206 5.1
載貨汽車 輛 46921 10.6
低速載貨汽車 輛 18040
發電量 億千瓦時 75.8 84.9
水力發電量 億千瓦時 73.7 89.6
風力發電量 億千瓦時 2.1 1.1
自來水生產量 萬立方米 4300 -0.9
2010年全州具有資質以內建筑企業130戶,比上年增加1戶。全年完成產值56.55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89.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11.4萬平方米。
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010年全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2.8億元,比上年增長30.1%。其中:城鎮投資214.7億元,增長32.5%;房地產投資32.7億元,增長28.1%。
在城鎮投資和農村非農戶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 6.2億元,比上年下降32.2%;第二產業投資102.0億元,增長14.0%;第三產業投資127.0億元,增長62.4%。
主要行業情況:電力工業投資54.2億元,增長0.7%;交通運輸投資42.1億元,增長126.1%,其中:道路運輸投資41.9億元,增長154.3%;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28.8億元,增長11.6%;教育業投資11.0億元,增長276.1%;衛生投資3.6億元,增長41.6%,社會保障投資1.8億元,增長8.6倍。
全州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139戶,全年完成投資32.7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其中住宅投資23.4億元,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71.6%。房屋施工面積395.1萬平方米,增長40.1%;商品房竣工面積59.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04.8萬平方米。
2010年全州開工建設廉租住房36.3萬平方米,竣工24.1萬平方米。
五、國內貿易
2010年全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42.1億元,比上年增長18.0%,扣除零售物價上漲因素后,實際增長14.8%。
從銷售地域看,城市零售總額完成102.55億元,增長18.50%;鄉村零售總額完成39.55億元,增長16.7%。
從行業看,批發業零售總額完成20.28億元,增長16.9%;零售業零售總額完成96.82億元,增長19.2%;餐飲業零售總額完成20.93億元,增長29.8%;住宿業零售總額完成4.06億元,下降29.4%(2010按掛星并營業額達200萬元及以上口徑統計)。
從經濟成份看,公有制經濟零售總額完成29.08億元,增長54.80%;非公有經濟零售總額完成113.02億元,增長11.20%,其中,私有經濟零售總額完成87.64億元,增長23.80%。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
2010年全州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完成1844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1%。其中出口10755萬美元,增長72.6%;進口7694萬美元,下降5.85%。
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18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6%。實際引進州外到位資金135.0億元,增長82.6%。
2010年全州共接待海外游客40.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4%,實現旅游外匯收入12917.2萬美元,增長29.4%;接待國內游客1297萬人次,增長17.28%。全年旅游業總收入實現115.0億元,同比增長24.86%。
七、交通和郵電
2010年全州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23.9億元,可比價同比增長12.3%。
2010年末全州民用車輛擁有量54.6萬輛,比上年末增長20.1%,其中載客汽車9.1萬輛,增長31.8%,載貨汽車4.7萬輛,增長18.0%。
2010年全州末固定電話年末用戶46.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01.4萬戶。
八、財政稅收和金融保險
2010年全州財政總收入完成80.6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增長19.2%,財政總支出124.2億元,增長21.3%,其中:教育支出22.9億元,增長22.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2億元,增長5.1%;醫療衛生支出12.8億元,增長33.7%;農林水事務支出19.3億元,增長47.1%。各項稅收收入70.56億元,增長13.10%。
年末全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97.5億元,比年初增長27.1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22.2億元,增長22.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89.6億元,比年初增加72億元,增長22.7%,其中短期貸款余額161.0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225.9億元。
全州全年保險保費收入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支付賠款支出2.7億元,增長17.4%。
表4 2009年全州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及其增長速度
單位:億元
指標 年末數 比上年末增長%
各項存款余額 597.5 27.1
其中:企業存款 119.3 18.6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322.2 22.7
各項貸款余額 389.6 22.7
其中:短期貸款 161.0 -1.6
中長期貸款 225.9 49.8
九、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科技
2010年,全州擁有各類學校1859所,其中:高等教育1所,中等教育3所,普通中學212所,職業中學14所,小學1042所,幼兒園587所;在校學生614623人,其中:高等教育15793人,中等教育9565人,普通中學189946人,職業中學21676人,小學295185人,幼兒園82458人;招生184285人,其中:高等教育4538人,中等教育3818人,普通中學65471人,職業中學9927人,小學45405人,幼兒園55126人;畢業生153109人,其中:高等教育3493人,中等教育3087人,普通中學59807人,職業中學6560人,小學48172人,幼兒園3199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4%,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34%。
全州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5個,文化館14個,公共圖書館13個。全州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6.0和98.8%。廣播發射機43臺,電視發射機39臺,有線電視用戶46.25萬戶,數字電視用戶26.22萬戶。
2010年末全州衛生機構688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11130張;衛生技術人員9107人。
全州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分別獲得金牌49枚、銀牌22 枚、銅牌35枚。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州擁有縣及縣以上獨立自然科研機構10個,人員300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0年末全州戶籍總人口352.6萬人。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1元,比上年增長11.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902元,增長12.1%。 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644元,增長2.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245元,增長9.4%。
2010年末全州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4.28萬人、基本醫療保險22.8萬人。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19萬人、失業保險10.4萬人、工傷保險7.74萬人、生育保險6.21萬人。全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戶達724527戶,參合率93.6%,參合人數2869920人,參合率95.38%。
全州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居民7.4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23.3萬人。發放城鎮、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億元和1.9億元。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最終數據以統計年鑒為準。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