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年。全市560多萬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省第七次黨代會以及市第二次黨代會、人代會的精神,采取新思路和新措施,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防制"非典"工作,緊緊圍繞建設現代工業強市和珠江源大城市目標,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和非公經濟的發展,全面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全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促使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 合
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據初步測算,2003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8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6%,是建市以來國民經濟增長最快的一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大關,達到5041元。其中:第一產業(農業)實現增加值60.8億元,增長5.0%,拉動GDP增長1.1個百分點,貢獻率為11.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1.4億元,增長10.6%,工業完成增加值121.04億元,增長7.6%,拉動GDP增長3.3個百分點,貢獻率為34.4%,建筑業完成增加值20.4億元,增長34.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9.4億元,增長11.4%。經濟結構繼續得到調整,一、二、三產業比例為22:50:28,其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上升0.8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0.26個百分點。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仍不夠合理,制約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影響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微觀經濟運行活力不夠強,部分企業經濟效益較差;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加大;難點、熱點問題多;財政收支矛盾突出。
二、農 業
2003年各級都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重中之重,以農民增收為目的,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業經濟布局,重點加快"六大"主導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全市農業總產值達106.6億元,比上年增加6.6億元,其中:農業產值57.4億元,增加0.1億元;林業產值2.8億元,增加0.7億元;牧業產值43.0億元,增加4億元;漁業產值1.8億元,增加0.4億元。
林業生產取得較好成績。全市造林面積2.9 萬公頃,退耕地造林面積達1.1萬公頃。
畜牧業、漁業生產全面發展。全市肉類總產量達52.5萬噸,比上年增長6.8%;水產品產量2.7萬噸,比上年增長8.5%。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 19.1億瓦特,比上年增長6.8%,大中小型拖拉機達3.5萬臺,比上年增加3708臺;适┯昧浚ㄕ奂兞浚21.5萬噸,比上年增長4.1%。農村用電量3.9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4.6%。
鄉鎮企業繼續較快增長。2003年鄉鎮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285.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實現稅金5.7億元,比上年增長11.3%。
三、工 業
工業生產平穩發展,但總體運行質量不高。2003年各級圍繞工業強市的目標,做大做強"五大工業產業",加大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克服卷煙和煤電油的不利影響,工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達282.5億元,按90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4%,其中: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210.4億元,比上年增長4.2%,500萬元以下工業企業總產值達72.1億元,比上年增長13.4%。
在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中,輕工業總產值完成77.5億元,比上年減少4.6%;重工業總產值完成132.9億元,比上年增長7.9%。國有企業完成產值137.6億元,比上年增長2.9%;集體企業產值完成7.7億元,比上年減1.3%;股份合作制企業產值完成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8%;股份制企業產值完成55.6億元,比上年增長7.6%;外商及港澳臺企業產值完成5.1億元,比上年減22.6%。
整體工業效益有所下滑。500萬元以上獨立核算的189戶企業,實現總產值210.4億元,比上年增長4.2%,實現利稅總額57.9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2.7億元,比上年減0.2%,虧損企業虧損總額達3.0億元,比上年增長40.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其中:原煤和焦煤增幅較大,卷煙和黃磷的減幅較大。
能源工業發展較快,產值首次超過卷煙工業成為最大行業。五大工業總產值達223.2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0%,其中能源工業完成產值82.4億元,增長43.4%,卷煙工業完成產值66.8億元,減6.9%,化工工業完成產值30億元,增長6.5%,礦冶工業完成產值28.2億元,增長17.7%,汽車機械工業完成產值15.9億元,增長9.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速,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9億元,比上年增長43.2%,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63.9億元,增長69.3%;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5.3億元,增長45.1%;房地產投資完成4.8億元,增長23.1%。
制造業投資迅猛,制造業投資完成18.1億元,增長1.5倍;電力煤氣水生產業完成投資21.9億元,增長45.3%;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完成投資13.8億元,增長57.7%。
重點項目建設成績斐然。2003年末投資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53個,其中上億元的項目有15個,主要是曲靖電廠二期工程完成投資8億元;宣威發電有限公司五、六期擴建工程完成投資9.26億元;西電辦500KV輸變電工程完成投資6億元;宣威至天生橋一級公路完成投資3.5億元;曲靖焦化制供氣有限公司煉焦制氣廠完成投資3億元;富興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3億元;曲沾大道完成投資1.23億元;云南省冶金集團總公司曲靖有色基地指揮部有色冶煉廠完成投資2.36億元;東源鋁業完成投資1.6億元;師宗至羅平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億元;雞田公路完成投資1億元;富源中安監獄高爐改造投資1.23億元;
五、國內外貿易和市場物價
消費市場相對活躍。2003年隨著經營理念和消費觀念不斷轉化,大量專賣店不斷涌現,品牌經營戰略更加明顯,吉瑪特、福滿多和諾瑪特等現代物流大量進入曲靖,汽車消費、教育消費和房地產消費不斷升溫,拉動整個消費市場較快增長,全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8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是近幾年增幅較快的年份,其中:城市完成零售額35.2億元,增長11.4%,農村完成零售額24.6億元,增長9.0%;個體私營完成零售35.5億元,增長16.8%;餐飲業完成零售6.7億元,增長11.0%。
市場物價略有回升。全市居民消費品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分別比上年上升2.2%和下降0.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對外開放成效顯著。2003年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816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46.1%,其中出口7481萬美元,增長202.1%,出口達40個國家和地區。新批外商投資企業8家,合同利用外資5405萬美元,簽訂國內合作項目90項,實際引進市外國內資金11.1億元。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繼續較快發展。全年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增加值為14.9億元,增長9.3%。2003年列入國家統計的公路里程達14342公里,比上年增加41公里。年末擁有各種車輛23.8萬輛,比上年增長20%,其中個人擁有15.6萬輛,比上年增長35%。
郵電通訊業發展較快。2003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4億元,減1.5%;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938萬元,增長5.3%;完成移動業務總量4.5億元,增長31.1%。
2003年末,全市擁有固定電話戶數37萬戶,比上年增長6.1%。擁有移動電話用戶達46.8萬戶,比上年增長17.0%。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7部,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8部。
旅游業由于受"非典"等因素的影響,旅游總收入有所下降。2003年接待國內游客303.8萬人次,比上年減16%,接待海外游客1.8萬人,比上年減28%,旅游業總收入達8.6億元,比上年減9%。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同步增長。2003年全市財政總收入61.5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上劃中央"兩稅"收入完成41億元,增長5.3%;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5億元,增長13.4%。財政支出完成4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行政支出完成5.0億元,增長15.1%;教育支出10.2億元,增長12.7%;醫療衛生支出2.9億元,增長31.3%。
金融運行正常,存貸款增長較快。200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286.7億元,同比增長22.9%。其中,儲蓄存款149.6億元,增長21.0%,企業存款97.9億元,增長20.8%。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222.2億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工商貸款75.1億元,增長12.1%,農業貸款22.2億元,增長21.4%。貨幣投放30.1億元,同比增長4.9%。
保險事業取得新的進展。全市保險費收入達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8%;支付賠款2.0億元,比上年增長1.3%。
八、科學、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科技發展取得新成果,專業技術隊伍不斷壯大。2003年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為10.1萬人,其中事業單位6.9萬人,企業單位2.7萬人。全市企事業單位具有高級職稱資格人數3109人,中級職稱資格人數2.49萬人,初級職稱資格4.92萬人。2003年全市獲云南省科學技術獎3項,即宣威市煙草科技成果集成推廣,南美潛蠅持續控制關鍵技術應用研究,曲靖市畜禽主要疫病監測和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堅持把教育作為基礎性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認真做好"兩基"鞏固提高工作,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發展高等教育。2003年全市財政教育支出達10.2億元,占總支出的24.7%,比上年增長12.7%。全市有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4949人,增長15.2%;中等專業學校7所,在校學生8967人,與上年基本一致;職業中學12所,在校學生2.3萬人,增長15%;普通中學251所,在校學生35.9萬人,增長4.1%,其中:高中50所,在校學生7.1萬人,增長18.3%,初中201所,在校學生28.8萬人,增長1.1%;特殊教育3所,在校學生1491人,增長16.3%。小學1899所,在校學生63萬人,增長0.3%;幼兒園276所,在園幼兒12.1萬人,增長5.2%。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23%。
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2003年,全市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8個;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1個,總藏書量94.4萬冊。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用戶12.6萬戶,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754座;全市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5.1%,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3.6%。報紙出版數量達913.1萬份,比上年增長11.3%。
衛生事業穩定發展。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創新辦醫模式,認真抓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投入,改善醫療條件,提高服務水平。2003年醫療衛生財政支出達2.9億元,比上年增長31.3%。全市有衛生機構201個,其中醫院48所,擁有農村衛生院119所;共有病床9549張,每千人擁有醫院床位數2張;衛生人員數10320人,其中有衛生技術人員8655 人。
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2003年,全市舉辦綜合運動會28次,舉辦單項比賽44次,舉辦全民健身活動937次,參加活動51.1萬人。青少年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人數為7.9萬人,達標率為99.5%。全市獲省級以上獎牌147個,其中,世界比賽4個,全國比賽2人。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水平明顯提高。加快發展珠江源大城市,增加曲靖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展適度規模的中小城市,按照高標準進行修編城市規劃。2003年,全市城市建設共投資9.7億元,其中,麒麟城區為6.9億元,投資0.44億元對中心城市道路改造,城市道路明顯改善。城市建成區面積96.7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89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9.2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達4.28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車333輛,出租汽車2929輛,城市整體功能得到提高。
注重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制定全市生態保護規劃,確定一批市級自然保護區,抓好"珠防、長防、天保""退耕還林還草"和小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環境重點建設工程。強化污染治理,城市飲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全面實施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染環境制度。2003年全市環境保護系統人員342人,各級環境監測站9個,企業專職環保人員數451人。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8萬公頃。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84.79%;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41.58%。二氧化硫排放率為50.29%;煙塵排放達標率49.16%。治理環保污染本年完成投資數達3.7億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年末總人口達561.19萬人,比上年增長0.9%,其中,非農業人口達69.77萬人,增長2.0%;男性295.8萬人,增長1.2%,女性265.4萬人,增長0.6%,性別比例為111,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為13.42‰,死亡率為4.7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69‰。(人口數為公安提供戶籍數)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480元,比上年增長6.8%;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696元,比上年增長6.0%。人均儲蓄為2665元,比上年增加432元.
職工工資水平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單位從業人員24.2萬人,比上年減4.1%,從業人員勞動報酬31.4億元,比上年增長4.0%。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3012元,增長7.8%,其中,企業為13089元,增長10.1%;事業為12926元,增長6.1%;機關為12944元,增長3.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勞動就業工作穩步推進。2003年末,全市全社會從業人員達322.25萬人,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為230.48萬人,減0.32%;第二產業為37.33萬人,增長2.61%;第三產業為54.44萬人,增長7.84%;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9%。保留關系的職工為1.9萬人,比上年減31.7%。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企業在崗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12.3萬人,企業離退休人員參加養老保險數達3.86萬人。全市企業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19.99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19萬人。全市企業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30.8萬人。全市有5.36萬人享受城市低保,共發放低保金3646萬元,基本上實現了"應保層"的目標。
扶貧攻堅取得新成績。2003年全市完成扶貧項目總投資0.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解決了10.64萬人的溫飽問題。
注:本公報所列數據除農業、貿易、教育、人口、金融等部分為年報資料外,其余均為年快報數。 |